品味过往 珍惜今天 笑迎未来
——2010年5月4日下午在孝感市孝南区陡岗中学为九年级五个班同学点评课堂习作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授课地点:陡岗中学阶梯教室
●授课时间:14:00——16:30
●观课者:陡岗中学语文教研组同仁,陡岗镇小语文教研组部分同仁
●评点习作文题:《一个××的日子》
●本节习作评讲课设计理念:
——在细读学生习作原稿的基础上,剖析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将评讲的重点放在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上,以欣赏和鼓励的方式提升学生写好习作的信心。
——将写作技巧的点拨与乐观向上人生观的阐发、积极乐观的迎考心态的疏导融为一体。
——话题主要集中于点评本次习作的得失,适度拓展,启发学生思考写作与人生的关系,如何智慧地表达人生感悟。
——努力营造如挚友倾谈般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想,让学生写,让学生读,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大胆表现自我,期待最精彩的呈现是学生。
■教学程序:
一、[第一版块]我们相会在这里!
1、趣味导入:《关于陡岗中学九年级学生姓名的微型研究报告》。
2、请罗秀春、徐路、郭俊霞、高俊杰、张峰老师为自己的班级取一个言简意美的“班名”,替代以序为称的班名。
3、学生完成微型现场写作:《班级吉尼斯记录》
(分发活页纸,现场写作,收起后放到本节课的“尾声”部分再发布。每位同学只盯住一条来写,每条写满50个字)
二、[第二版块]本次习作评讲:品味过往/珍惜今天/笑迎未来
1、建议一:人生观是否应该更乐观一点儿?情绪是否可以更快乐一点儿?语言能否更活泼一点儿?结构能否更明快一点儿?
▲管识:细看了120多份同学习作原稿,发现有10位同学写到至爱亲人的辞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伯);2位同学写作爱猫的意外死亡,且都与作者本人的过失相关;1位写“5·12”大地震中一位母亲与幼子的生离死别;2位同学写到父母离异且均将“批判”的态度加于“无情”的父亲身上;8位同学在写好友、同学之间的“情感波澜”、“小误会”时都在文题中使用了诸如“哀伤”“心痛”“绝望”“悲伤”一类词汇;2位同学写到“因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将走向绝境”;3位同学写到母亲外出打工、喜欢的老师换了班时,也在文题中使用了“伤心”、“悲伤”这样的词汇。
从正确积极的方面来分析,同学们在一次课堂习作中如此高比例地在题材选择上涉及“死亡”“人生挫折”,是咱们同学们已经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向对人生必须承受之“重”的少年在转变,已经开始直面人生不可回避的若干重要课题。
死亡是一种生物学现象,简单的定义就是生物失去生命。死亡是一切生物的必然归宿。这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已经有了明确的阐释。
人类个体的生命非常短暂,即使平平安安,人生也不过百年,更何况还有疾病、人祸、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死亡其实就潜伏在生命之中。
正因为如此,珍爱生命,充分享有生命过程,充分展现生命的真正意义,通过个人的努力,依靠个人的才智最大可能地完成自我实现,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当代哲学家、哲理散文代表性作家周国平先生在谈到“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时说道:“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每个人只有一条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再也不会有同样的机会,所有因素都恰好组合在一起,来产生这一个特定的个体了。一旦失去了生命,没有人能够活第二次。同时,生命又是人生其他一切价值的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由此得出的一个当然的结论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最珍贵的。因此,对于自己的生命,我们当知珍惜,对于他人的生命,我们当知关爱。”
他在谈到“生命质量的两个基本要素”时说:“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可以有许多标准。在一切标准之中,我始终不放过两个最重要的标准,一是看他有无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看他有无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是生命质量的两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的生命本能,萎靡不振,表明生命质量低下。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随波逐流,也表明生命质量低下。这两个要素其实是密切关系、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它们的关系犹如土壤和阳光,一株植物惟有既扎根于肥沃的土壤,又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地生长。”
在生命的航程之中,我们也随时可能遭遇风暴,承受各种各样的苦难与挫折。假如我们承受住了这些苦难、挫折,也就实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生命意义的提升。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就包含着这个哲理。
痛苦会让你超越琐屑平淡的世界,真正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逼你反思,逼你的灵魂参与。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是不真实的人生。
我们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广豁达的胸怀,自我拯救下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战胜苦难,承受痛苦,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
●我稍稍有些担心的是:如此高比例的负面/低沉/沉重情绪的呈现,与咱们同学这个年龄段还是显得不太相称。我因此提了刚才说到的那几句“建议”。
但愿同学们仅仅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而放大了苦痛的情感;或许是因为词汇贫乏而“重用了”这一类表示情感的负面词汇;或许是因为“集体无意识”,企图用此宿构来博取判卷者的“同情”而获高分。如果是这样,那倒主要属于“写作技巧”层面,是不必过虑的了!
②建议二:不必为了让文章显得有“意义”而贪图“宏大题材”,也许写我们自己真正熟悉的生活,朴朴实实地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不刻意“做”文章,不穿靴戴帽,不生贴华丽语段,而是遵守一般“记敘文”表达的正常路数,扣题来写,“文体感”更强,失分的可能性更小。
●反例:有8位同学选择了写“国庆阅兵”到福利院照顾老人、“奥运会”等宏大题材,要么跑了题,要么写成了历史事件的堆积甚至新中国简史,要么因所述史实不准确而陋洞百出,只有一篇写“奥运”题材的基本合格。能捉“大鱼”当然好,如果力有不逮捉不住时,不如放弃,改抓“小鱼”,这样稳当!
●正例一:吴思、袁雪梅、高敏、张雨、孙姿、张雨叠、李进强七位同学的文章扣题来写,朴质稳当。
●正例二:有3位同学的习作,因为真实地表露了内心的想法,从而让文章有了“值得一读”的独特价值,也让我这个“读者”特别留意,反复看了两三遍。
[征得903班周玲同学同意之后,想读一读她的文章。她在文章中明确表达:中考之后,即去打工,主要原因是想分担家庭经济困难,另外也想到社会上去闯一闯]
③师生PK:11篇好习作的现场评赏。
——约请陡中九年级语文老师评赏。
(钟灿、钟、聪、李嫒、周飘、池薇文)
——约请陡中九年级同学来评赏。
(徐曼飞、钟存磊、徐梦娇、舒成琴文)
——管季超点评两篇。
(901班池梦婷《一个让我愉悦的日子》;902班孙志高《一个让我流泪的日子》)。
■■[课间休息十分钟]
三、[第三版块]师生研讨:中考作文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
——写作时间上的限定(生答)
——文章字数的限定(生答)
——考题必然有因要求“普适性”而带来的某些限定;(管说)
——近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推测(陡中语文老师讲)
——阅卷者的阅卷心理分析。(管说)
●管识:管季超只作为话题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提出上述话题,供在场师生研讨,共同思考/理顺“应对策略”,并不准备表达“定于一尊”的任何结论。
伴随学生学习生活的必然有“考试”,而对于十四、五岁的初中毕业生来说,中考是他们面临的人生第一场重要的考试,不免有一些焦虑和不知所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应试策略”,我想也是毕业班老师必须做的一件重要工作。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觉解不同,意义就不同,境界也就不同。觉解程度越高,人生境界就越高,就越能超越事物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师的考前指导,指点学生思考“应考策略”,兼具了“学习指导”与“人生指导”的双重意义。
四、[第四版块]佳作品读:从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文如看山不喜平,颠覆常规敢创新
例文:(1)《我最喜欢的一个人》(张丛笑)
——在生活故事的生动叙述基础上,自然生发出对其蕴含的意义的提炼和升华。
例文(1)《穷人的风骨》(马德)
(2)《让我流泪的香橡皮》(纪广洋)
——放入思考立意求新,让文章闪耀智慧的光芒
例文(1)《享受寂寞》(何蓉瑛)
(2)《骄傲一定使人落后吗?》(张楚廷)
(3)《关于“玩”的一种解读》(张楚廷)
——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情绪应该是少年人的情感主调。
例文(1)《生活就是追求》(葵花朵朵)
■管识:抽象地讲写作方法,不如采用生动鲜活的“文章例话”方法。
五、[余兴环节]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再见了难忘的初中生活。
(1)收齐《班级吉尼期记录》现场写作稿,指定李创、陈丽阳、刘凡、陈青霞、胡小聪五位同学组成“编辑班子”,推举1人上台宣读《陡岗中学2010届九年级吉尼斯全记录》若干精彩条目。(邀请一位老师作发布之前的“审稿顾问”)
(2)与此同时,各班同学依序上台,在黑板上留下“毕业之际,最想对老师、同学说的一句话”。
(拍照留存)
(3)现场答问(管季超即兴回答在场师生的提问)
(4)户外创意合影:
五个班的同学组成“2010年”五个字,观课老师组成一个感叹号!(各自自主组织列队),让我们师生共同记住“2010年!”这一年,这一年的“五四”青年节!
■管识:为什么我在本节课中除了品赏学生佳作,还在[第一版块]和[余兴环节]安排了诸如发布《陡岗中学2010届九年级学生姓名微型研究报告》,让学生组成临时“编辑小组”宣读《陡岗中学2010届吉尼斯记录》,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给老师、同学的赠言,甚至还“多此一举”地设计了一个“户外创意合影”方案呢?
当然是有“想法”在其中的,并非仅仅只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这么简单。
去年,我买了傅国涌编的长江文艺版《过去的中学》和商友敬主编的教育科学版《过去的教师》这两本书。我将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来读,感触很多。
傅国涌先生在前一本书的《前言》第一段这样写道:“一次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中学除了讲硬件设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早已不暇他顾。学生面对的是做不完的习题、补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既没有多少自由阅读的时间,更不用说通过社团自治等活动展开活泼的生命。老师同样被捆绑在应对各种考试的战车上,失去了许多创造的乐趣、精神的自主以及和学生一同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教育链条上的一个机械环节,几年下来,什么棱角都会被磨平,最后一点个性色彩都会消失殆尽。”
商友敬先生在后一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前辈教师们)他们也有痛苦和烦恼,有家国之仇,有身世之恨,有人事的纠葛,有内心的冲突,但他们毫不回避这一切,很坦诚地把心迹显示在学生面前。在他们身上,你会明白一个道理:教师的品格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
管季超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过多年,对学生有一种发乎内心的爱,对一线教师工作中的苦辣酸甜也最能切己体会。
也许,教学硬件条件确乎是大大改善了;也许,教管力度确乎是越来越坚挺了;也许,各类教研活动确乎是越来越频密了。但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较从前更冷漠了;留给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更少了;敢于个性化地组织教学的教师也显得不那么多了;学校生活缺少乐趣,是真真切切地不那么能满足学生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了。
简单地讲一点儿“如何写作”的纯技法的东西,对于一个有写作经验和评改学生习作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并不算太难。
我在进行本课设计时最感困难的是:如何既指出学生写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能保护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如何能让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习作指导课”充满师生愉悦交流的气氛;如何让九年级学生在也许是临近毕业时最后一次的大规模的教学(集会)活动中感受到一些“只有学校集体生活才会有的”校园生活乐趣。
于是乎,我作了如上的教学方案“预设”。
至于具体实施起来效果会怎样,将有现场教学图片、陡中观课同行们的评课文字和一份完整的现场教学实录文字来作出回答。
五个班的学生汇聚一堂,整整三节课的时间任我自由来使用,另外还有一线同仁自愿现场观课,有更丰沛的“教育资源”可供使用,这样的一些“教学条件”的特殊性让我的教学活动很“占便宜”,应该是会比绝对“常态”下的一节课更有趣味一些,更厚实一些。
感谢陡岗学区、陡岗中学的朋友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教学探索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