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建设应树立新的教学效率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8 10: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目标达成标准存在着一个演变、生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标准有着不同的内涵。概括地讲,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标准经历了以“物”(即教学任务的达成)为着眼点和以“人”(即课堂主体及其自主的发展、生动的发展、持续的发展)为着眼点两个阶段。它们分别造就了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效率观,在此我们暂且将其简单称为“旧效率观”和“新效率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旧效率观和新效率观的“破”与“立”的矛盾过程中前行的。
  传统课堂追求短视效率

  传统课堂所追求的课堂效率也有短效与长效之分,但这种短效与长效更具“现实性”,确切地说是片面性、短视性。所谓短效,指的是课时认知目标的达成度要高,全体学生的认知达标率要高;所谓长效,即单位时间内要圆满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期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高。秉持这种课堂效率观的课堂生活是怎样的?从短效的角度看,课堂完全被教师控制,学习活动成为预设完美、环环相扣、高密度快节奏的“牵引”。课堂生活失却了师生的多维交往,有的仅仅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操练,“自主探究”、“交往碰撞”被视为耗时之举,思维多元对话变质为单薄的、不以思维成分为考量的师生问答,学生的学习情态、体验过程、个性化学习方法与成果往往被忽略、替代甚至省略,本应属于课堂主体的意义建构成了机械识记、生吞活剥,学生毫无自主活动权利和空间可言。这样的课堂“赢得”的只是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累积和应考技能的加固,即所谓的牢靠的“双基”。实质上,这种“短效”是一种纯粹的低效。从长效的角度讲,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泯灭、动手能力的退化、思维能力的弱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沦丧、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缺失,是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厌烦。日复一日,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教”,离开了教师自己不会“走路”,“学”失去了活力——学习个性和自主、持续“学”的内涵。对于教师而言,也依旧还是“手持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于是,课堂生活远离了生命的鲜活,嗅不到生活的味道。于是,课堂成了“炼狱”,学生成了机器,学习成了负担。实质上,这种“长效”是一种可怕的负效。由此,我们不能不说这种课堂效率观是滞后的、非人性的。着眼于“物”,即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计划、学习成绩,这是它的短浅之处,也是它的致命缺陷。

  课堂教学应该指向人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教”的立足点、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学”。在我们看来,“教”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应主要透过“学”的效度来考量,而每一堂课“学”的有效和高效都应着眼于两种境界:一是“短效”,即课内即时可测的教学成效,可以理解为“三高”——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情态是积极、高涨的),学习的幸福度高(学习体验是真切、健康的),以认知为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课堂学习活动讲求效率);二是“长效”,即以“短效”为基的或者说是“短效”背后的、蜕去“短效”外壳之后的情理的积淀、方法的建构、素养的抬升,可以理解为“三化”——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性化,这才是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另外一种观点就是可以从外显和内隐两方面因素来综合衡量“教”和“学”的成效:从外显的因素讲,一方面是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成分要大;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有效活动时空所占的比重要大,学生的学习情态是自主、积极的。从内隐的成效讲,是指教学相长的实现程度,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启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学习过程、展现思维灵性、张扬个性本真,在实现智慧与价值的差异性自主建构的同时,体验课堂学习生活的幸福。

  重建课堂教学效率观要从“根”上切入

  其实,目前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观并非还滞留在旧的层面上,新的课堂教学效率观正在深入到他们的头脑和实践之中。在课堂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转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给学生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从中筛选出“最优的”加以运用和内化,其实,这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长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观还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更新。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教师难以处理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问题。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范畴的问题,如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现场生成性资源、通过理性的追问来催化思维对话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实中一些教师表现出的十分强烈的“坚守”意识。在课堂生活中,一些教师不愿意面对那些突破了教学预案的“意外”,往往还是处于“圆满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立场,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学习疑问,往往会以“课后解决”来搪塞,或者将其归为个别问题而通过单独辅导的方式处理。很少有教师将其及时转化为新的学习主题,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对于“课堂是否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生命的成长”这一成效,更是很少有教师顾及。其实这些现象正说明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还没有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立场上正视课堂。

  由此而言,建立怎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观,是目前课堂建设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确定以“物”还是以“人”为着眼点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标准,又是取向于何种课堂教学效率观的“根”。课堂建设必须要找准这个“根”。(山东省莱州市教研室教科所 彭慧)

  《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08 , Processed in 0.0898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