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楚王后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楚王后裔原创文章专集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1:5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楚王后裔 于 2009-9-3 11:51 编辑

那些孩子们

  时值七月,我们正忙。而那些上学的孩子们都放假了,很多地方都闪跃着他们的影子。其中一些小片段,常让我注目,心生些须感动。

(一)
  那个总来办公室收旧报纸的女子又来了,依旧是一幅惴惴而惶恐的神情。不过这次不同的是:她身边多了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虎头虎脑的,倒显得比那女子自然。我猜测他们大概是母子吧。
  男孩蹲在地上,帮他母亲捆扎着报纸,很投入的样子。忽然间,很喜欢这陌生的小男孩。我走过去,摸着他滚圆的小脑袋,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小伙子,能帮妈妈做点事,不错!要不要喝茶?”那小家伙受到一个西装革履的大叔叔的夸奖,不好意思地笑了,快乐得只吐舌头。那妇人则连声道谢,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后来,我吩咐我们部门的各位俊男靓女,把自己的旧报纸和资料再清理一下,找出了很多,全部卖给了他们母子俩。

(二)
  我们写字楼电梯间旁边,前一阵新开了一家小小的副食烟酒店,店老板据说是一位年轻的下岗女工。因为店子所售东西比较单调,我很少光顾。
  最近,那位年轻母亲的旁边,多了一个总是唧唧喳喳的小女孩,大概是她的孩子放假了来帮母亲的吧。她唧唧喳喳地帮客人拿要买的物品,唧唧喳喳地收钱,唧唧喳喳地和她的妈妈说着机关枪似的武汉话,似乎比她妈妈还要忙。有时候,看到她踮着小板凳,抢着在高货架上找客人要买的货品,我真担心她会摔倒。
  因为这小女孩的缘故,我最近总在这个小店买每天必抽的那包烟,还在这里买一些冷饮和副食。每次付钱,我都专门把钱交到小女孩手上,我喜欢看她那兴奋的表情,那双忽闪忽闪的眼睛后面,一定是在说:呵呵,又帮妈妈卖了一件东西!

(三)
  每天早上,我都要在单位宿舍区前的那个早点摊上,买上早餐带到办公室来吃。摊主是一个外地口音的女子,每次有人买了她的东西付钱后,她都要说一声谢谢。她的旁边,最近多了一个很文静的小男孩,总是忙不迭地取下小塑料袋,不声不响地帮客人把早点打包。每次他帮我打好包的时候,我都要摸一下他的头,然后把钱给他。
  我想,那小男孩应该是放暑假后来帮大人的忙的,因为7月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夏天的骄阳,即便是在大清早,人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它的威力。你看,他那晒的黝黑的小脸出汗了,他用他的衣服袖子胡乱地一擦,又忙着去为客人打包了。
  偶尔,他的旁边会出现一个比他还要小的丫头,或坐或站,看着她的家人在忙碌,看着过往的匆匆行人。她穿得比他的哥哥(是她的哥哥吗)好看,也是不多话。当她偶尔想去帮哥哥的时候,马上被哥哥几句话劝阻了。从那我听不懂的方言里,我感觉到了哥哥对妹妹的一份疼爱。

  这个夏天,悄悄地在过去。在不经意间,我常常看到这些孩子的影子。他们有时忙碌,有时端坐,有时喧闹。或许,这个夏天还没有过完,他们就又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吧,比如老家,比如学校,比如他们自己原本的生活。
  我在想:如果过一段时间,这些孩子回去了,我还会不会偶尔记起他们,甚至想念呢?

    (2009.7.25午,武汉)
62#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11:54:42 | 只看该作者
“新律诗”平仄韵律的新理解 
   
  关于“律诗”的韵律问题,特别是平仄问题,提出我的一点个人理解,供各位诗词格律大家批评:
  近、现代律诗在发展、创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被称之为“新七律”“新五律”的仿古律诗。一个普遍的看法是:讲究韵律是必须要坚持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尤其不能因为韵律的形式要求,把作者想要表达的精华内容改了。还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在一些时候,除了压韵、对仗等律诗的基本形式还是要注意的,在音律尤其是平仄方面,很多已无须那么严格和讲究了,比如现代大诗人毛泽东的律诗经典代表作《七律-长征》,也有很多不符合平仄的地方。
  另外谈一点我个人以前查阅资料后做出的一个可能是片面的“研究”看法:
  平仄的问题,是主要以字的读音声调而言的。而在古时的每个朝代,因为没有很规范的彼时“标准普通话”(至于不同朝代的普通话,那更是一朝一标准了),因此同一个字,此地可能认为是平,彼地可能觉得是仄。
  以声调为主要基础的平仄韵律,在历史上是有很多演化的。唐朝官话,是以长安(陕西话)为“普通话”;而宋朝的官话,好象是以开封(河南话)为基础的吧?他们的平仄,在其他地方的读音可能就是平平,或者仄平了。由此看来,唐和宋人写律诗,分别是以陕西话和河南话为主要参考标准,其同一个字的平仄,可能也是在变化的。至于以后各朝各代的官方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虽然“诗词以律”,但也不是绝对的,尤其是一些所谓平仄的循例。
  纵观各朝各代,即便是律诗大家,按照今天的平仄标准来看,也时有一些不压韵、不合平仄之律的地方。在律师发展之初的唐朝,其初唐、盛唐、晚唐,对韵律的要求之严格性,是不完全一样的。初唐,因为受乐府诗和古风的影响,即便是一些律诗,应该说对这个包括平仄在内的韵律不是很讲究的。盛唐时,开始更加规范、严谨一些,晚唐及其以后就比较成熟了,而且在不断发展和修正。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诗家没有严格遵守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当然,在对仗方面的共识,因为比较好判别,这个标准是坚持得很好的。
  至于词,因为本来就是与“曲”直接关联的,因此在平仄韵律方面更加讲究一些,要求严格一些。这也是可以理解而且应该遵守的,和对新律诗的平仄格律要求,还是不能完全类同。但即便如此,古词的韵律,也不是绝对化的,我们还是可以偶见一些不合律的作品,甚至是古词大家的经典之作。而现在的“新词”,因为不再像古时那样逢次词必曲,所以新词在追究意境方面,似乎更加注重一些。
  所以就我个人的理解,写律诗是应该遵守其韵律要求的,能做到意、韵双修,无疑是至高喜境;但意、韵难两全时,实在不必过于苛求,因韵而乱意。偶尔破韵,也未尝不可。我个人的看法,律诗的第一要求是压韵和对仗,平仄是在其次的要求,第三是意蕴——现在的所谓“新律诗”尤其如此。
  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现在的新七律,和古代的七律的确已经有所不同了。我觉得这种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在诗律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形成我们当代新律诗自己的特点。

  后记——
  笔者非专工古诗词的文者,对古诗词韵律也没有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考证。凭着自己对古诗词偶发兴致的喜爱,谈了一点对律诗的韵律特别是平仄方面的个人看法,纯粹是业余的门外之见,难免谬误百出。欢迎各位“大家”批评、指正!是以抛砖引玉,一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15:07 , Processed in 0.0686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