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儿童成长堪忧 比学习环境更差的是精神迷惘 | | | 12月10日,四川蓬安县巨龙镇小学留守儿童在学校“留守儿童寄宿公寓”愉快地生活。郭安平 摄
资料照片 跟随父母去外地读书的孩子成绩普遍比留在家里上学的孩子成绩好、综合能力强。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比学习环境更差的问题是,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迷惘,输在起跑线上的他们很有可能同时也输在对未来的期待上。
对于全省近400万留守儿童成长的状况,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则得出了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五缺”现象的结论,即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
对于很多留守儿童而言,义务阶段教育往往成为他们一生当中接受到的最高教育。一位农村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学校里,“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
冬日里的晨光比夏日要晚得多。12月10日早晨六点多,10岁的小亚琦(化名)已经和小伙伴们结伴走在上学的路上。在极其微弱的晨光里,他们打闹嬉戏着,一路走得很是欢快。
小亚琦在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一所小学读四年级,从他家步行到学校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实际上,亚琦本来没有必要这么早就起床上学,不过习惯性醒得太早的他,也习惯性地想早点去学校。他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那儿有很多小伙伴可以在一起玩耍”。
亚琦的爸爸妈妈春节过后即去江苏常州打工去了,他现在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很好不过也很“严”。和待在家里相比,他更喜欢去学校,因为他觉得“和同学在一起玩很高兴”。
在这所学校里,喜欢很早就来到学校的不独亚琦一人。很多孩子早早地来到学校主要是因为家里“太寂寞”,他们大多以“晨读”的借口从家中早早地出发,以便早早地和同学们在一起。
这些孩子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与亚琦一样,他们一年时间也见不到自己父母几次面。多年来,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背后,这些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刻上这个时代深深烙印的与“城里孩子”不一样的生活。
有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在“打工潮”暂时无法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这些被迫远离父母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教育呢?
“随迁入学”孩子成为他们的偶像
庞大的打工族带来了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在众多的农民工子女中,能跟随父母随迁入学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仍然留在农村上学从而成为留守儿童。虽然说“随迁入学”的孩子想在城里得到一张“安稳的书桌”要比城里的孩子困难得多(参见本报12月3日刊发的“聚焦7000万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系列报道之一《随迁入学,渴盼一张安稳的书桌》),不过在留守儿童的眼里,“随迁儿童”却正是他们羡慕的偶像。
13岁的晶晶(化名)今年9月份刚刚回到她出生地的安徽某村小学读6年级。在这之前,她跟随她的爸爸妈妈一起在上海郊区的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学。考虑到在上海读初中比较困难,晶晶的爸妈在晶晶读小学的最后一年把她送回老家,好让她能够顺利地进入老家的初中上学。
从一名随迁入学儿童,转为一名留守儿童,晶晶一开始有点不习惯。不过,渐渐地,她感觉变了,她觉得自己有优越感。和留守儿童相比,她能够说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她会折纸、画画,她还会唱好几首留守儿童听也没听过的儿歌。
因为有了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的能力,晶晶在班级里很快成了其他同学崇拜的“偶像”。一些同学甚至开始埋怨自己的爸妈为什么没有带他(她)一道“去大城市里上学”。
徐强(化名)是晶晶的同班同学,他的爸爸在广东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他妈妈留在老家照顾他上学。
每天放学回家后,他首先要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活。“我们每天不是语文课就是数学课,要是有唱歌,还有体育课就好了。”看着活泼的晶晶,徐强很是羡慕。
徐强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江正告诉记者,本来,农村的教学条件就比城里的差很多。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很好的家庭监管,学习自觉性会变得很差。他通过比较发现,跟随父母去外地读书的孩子成绩普遍比留在家里上学的孩子成绩好、综合能力强。
“我们这里只有这个条件,孩子的父母如果管不了,光靠我们老师来管,那怎么行呢?”江正说。
比学习环境更差的是精神迷惘
在安徽农村,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数量一年比一年减少,以致很多中、小学校不得不进行合并。除了因此给农村中小学生带来上学路途遥远的困难之外,多年来教师队伍中鲜有年轻的新教师补充进来等因素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比城市儿童要相差很多。
不过,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比学习环境更差的问题是,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迷惘,输在起跑线上的他们很有可能同时也输在对未来的期待上。
武汉市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学生在对该市部分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近七成留守儿童压力大,害怕见到陌生人。根据有关媒体报道,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陈亚辉老师介绍,根据调查统计,有35.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内心有压力,33.6%表示虽不喜欢呆在某一角落但是害怕见到陌生人,也就是说,有近70%的留守儿童压力大,害怕见到陌生人。另外,40.7%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喜欢学习,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35.4%没人辅导。
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代表、阜阳市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陈亚丽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她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忧: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不过,在她看来,相比较这样的“暴力隐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是一个更大的隐忧。
在安徽省长丰县三十头乡李湾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起了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的注意。一个名为安徽义工联盟的草根义工组织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该校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适教育。
“很多孩子很内向,一开始根本不敢和我们说话。通过做游戏等活动,孩子们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他们需要这样的心理调适。”义工联盟的“首席执行官”郜松告诉记者。
他们的梦还是彩色的吗?
2008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针对留守儿童问题首次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专题调研。该报告首次对安徽省的留守儿童数量得出了近400万这样一个比较清晰的数字。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状况,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在这份调研报告中则得出了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五缺”现象的结论,即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
在和留守儿童打交道时,记者通过随机提问发现,大部分孩子认为自己长大后的愿望就是和爸妈一样,进城。当然,打工也许是他们进城后最有可能做的事情。
对于很多留守儿童而言,义务阶段教育往往成为他们一生当中接受到的最高教育。
一位农村小学的校长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学校里,“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
有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业内人士说,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得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但是,大多数孩子们的眼里,仅仅存有一些打工回来父母的介绍的有关城里精彩生活的影子,却无法在心里勾画出一个实现城市生活的美好路径。
●延伸阅读
多方补位温暖留守娃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关注,应该是在本世纪初。2001年左右,媒体上开始出现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多以极端案例为主。今年几起留守儿童课余时间打工出现伤亡事故及犯罪的事件也多次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现在从农村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已经不像早年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很多人已经进入婚育年龄,早年出来打工的年轻人也到了婚育年龄。再加上农民工人数增加,留守儿童群体有了一定基数,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积累开始显得严重。
留守儿童群体除了一般的经济困难之外,更多的是在父母照料、情感发展上和健全农村家庭孩子之间产生区别。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和发展权往往没有得到落实,这种有缺陷的幼年生活对他们的价值观和感情发展有一定影响,随着他们年龄增大,幼年时有缺陷的生活带来的问题会凸显。
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得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产生了一些危机,犯罪和受到罪犯侵害的可能性就会高于健全家庭的孩子。如果放任这个群体以这样一种生存状态长大,会增加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衍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很多方面配套发展,从政策层面来说,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另外涉及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在江苏、浙江的一些富裕地区,已经有了一些政策。
不过,单纯靠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太现实,很多专家认为,中国很多地区靠农民工创造了大量财富,这些地区应该拿出部分资金用来解决农民工的家庭养老等社会福利及保障问题,这样就可以解决部分留守儿童问题。
根据我国国情,解决或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整合社会力量,推动机制建设。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针对留守儿童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比如江西妇联系统、江苏如皋等,他们的做法给了人们很大启示。一是在学校里以教师为主,一个老师负责几个孩子,临时监护,也有聘请临时、补充监护人的,这是当地组织的一种行为,而不是某个学校的个体行为。二是由共青团、妇联等组成专门机构,抽出部分人专门做留守儿童工作,定期和留守儿童联系。三是政府整合社会力量专门办留守儿童之家。这种机构对留守儿童主要是照料性的,形式不是最好的,但也能解决部分问题。
有的地方还采取一些辅助形式,通过和父母通信等活动加强孩子和父母的联系,减少孩子的孤独感。还有一些地方发动教育部门,利用节假日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同时,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也积极调用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条件。
就国家来说,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很难用一刀切的政策,要想全面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体制的完善,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