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理群:我无法做到比鲁迅更强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9 12: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钱理群:我无法做到比鲁迅更强大
作者:钱理群  …    文章来源:新京报   
 在中国学术界,钱理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考察,对20世纪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他以鲁迅为自己的精神资源,持续进行着自己的社会批判,并表达着自己的现实关怀。

  近日,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出版,对自己的学术历程和精神世界做了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接受本报专访谈知识分子、启蒙、鲁迅精神、中学语文普及等问题。

  写给愿意思考中国问题的人看

  1 关于本书

  这个书也是给现在愿意思考中国问题的年轻人看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那一代所面对的问题,像我在书里面提到的知识分子主体性问题,在今天仍然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要面对的问题。

  新京报:在《我的精神自传》中,你讲述了自己的精神成长与苦难的密切关系,几乎没有提及一些美好的事对您精神世界的影响,为什么?

  钱理群:我们这一代人总体上是充满苦难的,所以我这个命题就是谈应该把苦难转化成精神资源。当然,也有学者不赞成把苦难过分强化。

  新京报:对你来说,精神资源如何变成一种共识,并在多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钱理群:从思想、学术的发展角度来说,思想中断了。我们后人的思考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但是,前人的思考已经被抹杀了,我们一切得从头开始。在我看来,这是今天的思想界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发掘、继承历史的优秀遗产这个使命,应当由知识分子来承担。特别是我们这样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更有责任记下来总结。

  我们不能总停留在义愤、控诉和痛苦当中,而应该把它提炼出来,升华成我所说的精神资源。我要讲的这段历史,现在的年轻人未必有兴趣。但是,人们总有一天会回到这个历史上来。不要等到后人需要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他要找材料都找不到,我们什么也没有给他们留下来。那我们就对不起我们的后人,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这个书也是给现在愿意思考中国问题的年轻人看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那一代所面对的问题,像我在书里面提到的知识分子主体性问题等,在今天仍然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每个问题我都没有给出一个完整、完美的答案。而是把自己思考遇到的困惑以及没有解决的问题都如实的说出来,希望年轻一代一起来讨论、思考。我估计这个书的读者不会太多,但总有一部分人对这些问题有兴趣。2 介入现实要以学理为基础

  我个人更喜欢书斋里的生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自己作为学者的身份。因为我从学术中得到了一种非常大的快乐。我非常迷恋从容、安详的学者状态,从内心来说更愿意做一个书斋里的学者。

  2 关于自己

  新京报:在你所说的“精神界战士”和学者之间,应该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钱理群:就我自己来说,我个人更喜欢书斋里的生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自己作为学者的身份。因为我从学术中得到了一种非常大的快乐。我非常迷恋从容、安详的学者状态,从内心来说更愿意做一个书斋里的学者。但是,我的选择和我的经历有关系,我在贵州待过18年。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到了鲁迅的影响,这使我有了比较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底层情怀,以及民间立场。这决定了我不能把自己关在书斋里面,就要破门而出,关注社会问题。

  我的学术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关注学术问题背后的思想问题,我的学术是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来做学理的探讨。而“精神界战士”更强调行动和实践,两者之间是相通的。“精神界战士”所能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你的精神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你的学问正好为你的精神提供学理的支持。同样是对社会问题发言,你的批判有学理基础和没有学理基础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对中国的现实问题有很多发言,都是从鲁迅出发的,也就是说,我对中国社会问题的介入,是以我的学术研究———特别是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为专业基础的,只有有了学理的基础,发言才有自己的特点。作为“精神界战士”的发言是以学者的研究为基础的,研究越深,他的发言就越有力量。

  新京报: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文化界有多次论争,但是你一直没有参与,为什么?

  钱理群:除了与几个同学如黄子平有过少数合作之外,我基本上是独来独往。我常常处在场外观察的状态,很少参与各种讨论。但是,不参加不等于不关心,我自己讨论的问题,与大家讨论的问题其实是有关系的,但不是直接针对那些问题的。

  比如,我没有参加人文精神讨论,但是,我更关注这场讨论背后的问题。我这本书前面讲了七八个问题,这些都是80年代以来的热点问题。像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我没有参与。但是,我把他们的争辩的问题化解成了具体的思想问题,做自己的讨论。我逃避论争的原因在于,问题的论争最后常常变成人事关系,人事纠缠,产生意气用事。我对此有一个概括:在边缘的位置上讨论中心的问题。
3 知识分子应该坚守做人底线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你要明白,哪些能做,哪些是不能做的,逻辑不一样。你要明白,自己的意义在哪里,局限在哪里。

  新京报:但是,现在的知识分子面对的情况很复杂。他们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之后,到90年代至今一直处于物质社会的诱惑之下;另一方面,很多坚固的东西都被瓦解了,像你这样自省和反思已经很困难了,你认为呢?

  钱理群:是很困难。因为困难,所以总需要有人来坚持。

  新京报:你以自身经历自我证明,“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人仍然可以创造并坚守着自己诗意而神圣的精神生活”。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也是一种常态,你是否过于理想化了?

  钱理群:道德有不同的层面,但是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不能破的。比如说你没有力量反抗,你不反抗也可以,但是你不能伤害别人或为虎作伥。即使你做奴隶,你也不能当奴才。不能要求所有人当圣人,但也不能认为大家都如此,就必须如此。我要坚守什么,我自己对自己会有要求。但是,我不会去要求别人。但有一条,做人的底线不能过。

  新京报:你在书中说,鲁迅、王瑶这样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策略家,无法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认为那是幕僚、师爷们的事。在思想家和实践家之间,你似乎对后者不太重视,为什么?

  钱理群:我是讲,不同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的选择。总体来说,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应该有一种血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的方式可以不一样。第一种层面,他是理论家,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上升为一种形而上的理论。第二种层面,他有自己的理想,他用这种理想来批判现实,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批判,他是批判者,比如鲁迅。这两个层面的,我们都称为思想家,一个是创造者,一个是批判者。他们不是做实践指导者的。第三个层面的是实践家,他们将思想、理论转化为实践。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发挥作用。第四个层面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院里的学者,所谓“关起门来做学问”的人。他的任务是积淀,传播、传递知识。这四个层面的知识分子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你要明白,哪些能做,哪些是不能做的,逻辑不一样。你要明白,自己的意义在哪里,局限在哪里。   
 4 明知力量有限,但是必须做

  关于启蒙

  传播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或知识,不是把你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你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性,启发他们做思想和知识的主人,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

  新京报:就你自己来说,你认为自己属于哪种层面?

  钱理群:我通常扮演两个角色。有时我是从思想者的角度,那我的思想很彻底,在别人看来可能很激进,因为我是强调自己的理想,不考虑实践的。但是,有时我也参与实践,这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但必然有很多妥协。

  新京报:你一方面质疑启蒙主义,一方面又坚持启蒙主义。前几天,易中天在上海表示,很不喜欢“启蒙”这两个字,因为这代表一个是“启”,一个是“蒙”,有太强的精英意识。你对此怎么看?

  钱理群:我强调启蒙的原因在于,我认为,现在中国有很多问题,但是,最大的还是国民精神的问题。说简单点,是人心出了问题。现在强调教育,教育本身就有启蒙性质。我所质疑的启蒙主义是,你是救世主,你是教训别人的,这是我要质疑的。

  比如作为一个教师,他和学生是一种互为启蒙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你传播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或知识,不是把你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你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性,启发他们做思想和知识的主人,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坚持而又质疑其实是我的一种思维方式。我认为,价值本身存在一种陷阱,你必须对此保持警惕。比如说,坚持启蒙主义对我来说就是坚持做教育工作。这种启蒙可能有两个陷阱:一个是你可能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还有一个就是要看到启蒙的有限性,防止夸大。所以我所强调的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低调的、理性的。明知道我们做的事儿很有限,但是必须做。

  新京报:这也涉及知识分子摆正自己位置的问题。一方面要防止自己有过强的精英意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民粹主义。

  钱理群:知识分子是民众中的一个,我觉得,不能否认精英的存在,但是,精英意识不应该和平民之间对立起来,两者应该是朋友关系。

  5 被批评“走在鲁迅的阴影下”

  关于鲁迅精神

  我的精神资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鲁迅,这是我非常明显的一个弱点。但是,我这个弱点,同时也有优势。所以有人说我钱理群走在鲁迅的阴影下,这就包含着批评在里面。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民族要出一个伟大的人物很难,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伟大的人物更难。我觉得一个中国人非常骄傲的一点是我们有鲁迅,我与很多海外学者接触,他们都很佩服,很羡慕中国有一个鲁迅。

  新京报:鲁迅在你的精神资源里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你怎么看待其他的精神资源?

  钱理群: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最广泛吸收精神资源,仅有鲁迅是明显不够,我们很明显要借鉴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还有同时代人包括胡适的精神资源,还有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精神资源。我这些年用我的概念强调鲁迅的精神资源,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我个人认为,20世纪中国自身的经验在思想文化上,最高的是鲁迅。当然,有些学者认为是胡适。我觉得,鲁迅的资源可能更带有中国本土的原创性,这是我强调鲁迅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京报:但是,在你的精神资源里面,主要是鲁迅,其他的比较少。

  钱理群:就我个人来说,就是我的精神资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鲁迅,这是我非常明显的一个弱点。但是,我这个弱点,同时也有优势。首先,它没有使我陷入完全传统化或者完全西化的毛病。另外一个问题是,你对任何一个中国或者西方的大家,最理想的状态是进得去,出得来。而我的问题就是进去了,但是我没有完全出来。所以有人说我钱理群走在鲁迅的阴影下,这就包含着批评在里面。我自己也知道,没有完全跳出去是一个问题。但是,我认为,我们始终对鲁迅资源的挖掘还不够,现在只是开始。而很多人认为太多了。鲁迅除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之外,常常有超越性的思考,而我们对这些估计不够。所以,我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就从鲁迅那里找到资源。

  另外,就是你跳不跳得出来,不是你主观愿望能决定的。我何曾不想跳出来(笑),谁愿意永远走在别人的阴影下?我认为,成为最好的研究者就是不仅精通他,深知他,还能超越他。你能成为他的对手,倒过来批判他。那是研究的最高境界。研究孔子,研究鲁迅都应该这样。但是,学者很难做到。我就没有看到一个研究者能超过孔子,到更高的地方来成为孔子的对手。要做到这点,你必须具有比他更强大的思想力量,这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做到的问题。坦白说,我无法做到比鲁迅更强大。但是,有些问题我是接着他往下讲,这就有我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这样做也有学者批评,说你这样讲的不是鲁迅,是对鲁迅的过分阐释(哈哈大笑),真是两面不讨好———一方面没有超过鲁迅,你就是被他捆住了;另一方面,你又有所发挥,过度阐释。其实,任何一个学者,都是有自己的局限的,我对这一点认识很清醒。

  新京报:你刚才说对鲁迅的认识刚刚开始,使我想起了陈丹青在谈朱正的《一个人的呐喊》时对鲁迅的评价,两者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钱理群:陈丹青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对鲁迅的认识受到一些局限;另一层意思是还有些东西没想到。我觉得陈丹青是深知鲁迅的,对鲁迅进入比较深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对鲁迅的认识还没完,甚至刚开始。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个民族要出一个伟大的人物很难,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伟大的人物更难。我觉得一个中国人非常骄傲的一点是我们有鲁迅,我与很多海外学者接触,他们都很佩服,很羡慕中国有一个鲁迅。

6 中学生可以读懂鲁迅

  关于中学语文

  我有一个观点,只要具备两个条件的青年,一定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上走近鲁迅。一条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没有一定文化程度读不懂鲁迅。第二条是思考问题或者说对现实不满,对自己思想不满,希望有所突破。

  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近鲁迅,我一向认为,鲁迅是常读常新的。读鲁迅有一个特点,就是与读者的生活阅历有关系。阅历太浅,可能读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新京报:你介入中学语文教育,既是实践鲁迅的思想,也是对现实问题的介入。这套书的市场反应怎样?

  钱理群:我介入中学语文,基本上是坚持一种民间的活动。我编的书,是课外读物,不是教材。这套书销售一直很好,到现在已经有二三十万了。

  新京报:你编的这套课外读物,选了多少鲁迅的文章,有具体的统计没有?

  钱理群:课外读物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有主编自己的个人意图,所以我选鲁迅的作品比较多。我们过去选鲁迅作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鲁迅的哪些作品适合中学生读;所以我选了很多现在教材里面没有,但我认为是中学生可以接受的文章。还有就是怎么读的问题。

  新京报:你也在中学做过尝试,就你了解的情况看,现在的中学生能否像你一样走近鲁迅?

  钱理群:这个我比较有发言权,这些年来我一直尝试到中学讲鲁迅。我给他们上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让他们从拒绝鲁迅到接纳鲁迅。我到过的学校有我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还有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我自己亲自讲,听课的学生很能接受。听到底的学生不多,但是,听的人收获很大。我编了一个教材,现在已经被国家教委审定通过了,作为高中学生的选修课程。

  我有一个观点,只要具备两个条件的青年,一定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上走近鲁迅。一条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没有一定文化程度读不懂鲁迅。第二条是思考问题或者说对现实不满,对自己思想不满,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对鲁迅的态度,其实和每个人的选择有关系。如果这样的估计没错,确实有相当多的青年在拒绝鲁迅。但是,也有一批青年在走近鲁迅,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可证明:鲁迅的著作特别畅销,甚至包括我们讲鲁迅的著作也始终畅销。当然,读鲁迅的读者比例不大,但是绝对量不小。从另一方面来说,鲁迅也不需要所有人都接受他。我经常开玩笑说,孔子非常热,鲁迅比较冷。从表面上看,鲁迅比以前冷多了,以前大家都读鲁迅,学鲁迅是不正常的。现在的鲁迅,有人欢喜,有人怕,有人骂,其实是正常的。(哈哈大笑)

  新京报:按照你说的这种情况,选一部分鲁迅作品作为大学的通识教材是不是更好?

  钱理群: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近鲁迅。我有一部分资料没有整理出来,根据很多学生的反映来看,不同年龄对鲁迅有不同的认识。我一向认为,鲁迅是常读常新的。读鲁迅有一个特点,就是与读者的生活阅历有关系。阅历太浅,可能读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27 , Processed in 0.0600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