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教师黄行福的幸福教育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1 18:3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村教师黄行福的幸福教育生活
    在中国教育中,农村教师是个庞大的群体,在自然条件和精神环境相对贫乏的现实之下,他们以一种坚持和坚忍成为教育的脊梁。我们常歌颂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他们作为教育主体的自觉和自省,有时却为我们所忽略。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三期把目光锁定普通的农村教师,希冀通过他们对自身职业和生存环境的认同,他们于艰苦环境中生长的草根梦想以及对环境和自身的改变所抱有的感恩心态,解读新时代下农村教师群体呈现出的丰富元素,感受他们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雷杰能
    他出身农民,扎根农村执教26年,虽因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多次被领导钦点调离农村,却仍痴情于乡村教育无怨无悔,拒绝“更上一层楼”。
    他所在的学校地处江西省南丰县最边远的山村,教学条件艰苦,科研氛围不浓,但是在“Google”上输入他的名字,有19100条搜索结果,其中包括他在各大媒体发表的120多篇文章,他的专著名为《教育看上去很美》。
    他收入不高,赚来的钱大半都用来邮购图书,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物质生活质量却在同事中排名垫底。只要捧起书,他便会忘掉一切,美滋滋地陶醉其中。
    他就是黄行福,多年来面对无数诱惑依然坚守农村教育,条件艰苦却自得其乐。在他的脸上,看不到沮丧,在他的字典里,找不到悲伤。他经常说,农村有农村的优势,乡村有乡村的美丽。总结起自己的乡村教育生活,他只用了一个词——幸福。
    什么是幸福?缘何幸福?怎样获得幸福?
    黄行福用他的经历诠释了一名当代山村教师的幸福观。
    武夷山麓,江西与福建两省三县交界处,有一所简陋的乡村中学——江西省南丰县傅坊中学。学校背后有一座小山,山上林涛阵阵,小径蜿蜒其中。
    每到傍晚,黄行福便会拉着他的妻子来这里散步。黄行福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丰县政协委员,妻子姜霞芳是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南丰县人大代表。夫妻二人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就是一对最平凡的夫妻,尽情地体味乡村,放飞心灵。每当这时,黄行福都感到幸福极了,因为这极为平常的乡村景象,在他的眼里是那么美。
    “不错,我就是要在乡下呆一辈子”
    从出生至今,除了两年高中、3年大学期间离开家乡在外地求学,黄行福一直生活在傅坊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这样的坚守并非易事。黄行福说:“刚做教师时,生活确实清苦。那时,我的工资不高,每个月只有41元5毛钱。当时学校的条件极差,两个老师共用一本教学参考资料,共住一间10平方米大的房间,共用一张办公桌,备课、批改作业,只能轮流进行,从来没有在晚上十点半以前睡过觉。”即使到了现在,黄行福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仍然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
    然而,他并不像其他同事那样,想方设法走出这穷乡僻壤。相反,他一次又一次放弃甚至拒绝了很多农村教师梦寐以求的离开乡村的机会。
    1983年,黄行福被分配到南丰县傅坊中学当语文教师。两年后,他就迎来了第一次的“跳槽”机会。黄行福当时是恢复高考后全乡唯一考上大学又回本乡工作的大学生。那时国家正提倡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乡政府干部中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极少,急需一批年轻人去充实。乡党委书记找到黄行福,表示想调他去乡政府工作。在一般人眼里,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发展前途,当教师都无法与做乡干部相比。黄行福却婉言谢绝,选择了三尺讲台。
    1996年,机会又一次垂青于他。由于发表了较多文章,黄行福在全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县委宣传部的领导看过他发表的文章,想调他到县委宣传部工作。那时,他与全乡教师一样被拖欠了几个月的工资,但他又一次选择了留下。
    1998年,黄行福已当了多年的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希望调他到办公室从事写作工作。面对县政协主席的邀约,黄行福第三次选择了做乡村教师。后来,县政协主席找他谈过几次话,劝他改变主意,可他就是不动心。有好心人劝他:“你都35岁的人了,难道要在乡下呆一辈子吗?”黄行福回答得很干脆:“不错,我就是要在乡下呆一辈子。”
    2000年11月,黄行福的一篇学术论文入选第五届“亚太华文教育新路向”论坛,他走上了设在泰国曼谷的论坛讲台,面向来自亚太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成为南丰县近3000名教师中第一个走向国际学术讲坛的人。因此,黄行福名声大震。县一中的领导邀请他到县一中教书,用到了县里教研环境更好的理由劝说他。黄行福还是婉言拒绝了。这位领导佩服黄行福扎根农村的坚定决心,为黄行福留了话:“县一中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10年过去了,黄行福依旧在全县最偏远的傅坊中学教书,因为这里有他快乐、幸福的生活。
    “扎根乡村,像草根找到了沃土”
    经常有亲朋好友问黄行福:“乡下究竟有什么好?这么多机会都浪费掉了,你究竟想在乡下干什么?”记者也忍不住问他:“乡下到底有什么让你这样迷恋?”
    不是为了实现华丽的梦想,不是为了取得伟大的业绩。黄行福的回答很朴素:“乡下的山好、水好、空气好,乡下人际关系简单,乡下教师虽然比城市教师收入低,但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
    两年前,有人在一个网络论坛上发了一篇关于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的帖子,几乎99%的农村教师都在回帖中表示农村学校是必须离开的地方,个别人甚至说农村学校“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看到这个帖子后,黄行福心里非常难受。他立即回帖开导那些怨天尤人的农村教师:“换一种眼光来看,农村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宽和的家长、淳朴的孩子、单纯的人际关系、与大自然的亲近、安宁的工作心境,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在农村收获的种种幸福中,黄行福最钟情于淳朴的农村学生给予他的真挚牵挂。一名学生爱好写作,在黄行福的鼓励下,参加了由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并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这次获奖激发了这个学生的写作热情。上高中后,这个学生更加专心于写作,并因写作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被保送上了大学。到现在,这个学生一见到黄行福,还会不停地感谢老师的知遇之恩。一名黄行福当年严厉批评过的女生毕业之后,常对自己的同学说“虽然黄老师批评过我,但在初中阶段,我最感谢的老师就是‘福哥’”。去年的腊月,几个学生打电话给黄行福,说28日要去拜访他,没想到那天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气温骤降。但是,几位学生仍然如期而至,并在饭店里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邀请黄行福全家赴宴……
    黄行福对记者说:“只要吃得苦,在农村学校也能实现价值,只要沉下心,在农村学校也能收获果实。”他常常把自己比喻成扎根泥土的草根。在一篇文章里,黄行福这样写道:“扎根乡村,像草根找到了沃土。草根生于土壤,长于土壤,即使枯萎了,仍离不开土壤。枯萎了的草根,一遇春风,便又发芽、滋长。”
    “与书为伴,是我的一种人生幸福”
    能够在乡村生活里获得宁静与幸福,黄行福说,还因有书为伴,书便是他这个草根的春风。
    20多年来,黄行福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不少于3小时。家人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练后,黄行福会习惯性地手捧书本,翘起二郎腿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沉浸在知识带给他的快慰中。黄行福说:“每当这时,我总觉得生活无限美好。这种悠闲自得,恐怕是在城市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吧。”
    然而,读书这种幸福对黄行福来说得之不易。1983年,他刚到山村学校参加工作时,学校除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籍一本也没有。苦恼的黄行福决定每月从工资中节省出一大半来邮购图书。为了买到好书,他还从邮局订阅了《社科新书目》等报纸。报纸一送到,他就会趴在报纸上“淘金”,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之后再按照列好的书单购买。
    为了买书,黄行福总是省吃俭用。他的妻子介绍说,即使下了少买点书的决心,最后也总是买书的开支大于一切。黄行福虽然没饿着肚子,但吃穿质量却在同事中倒数第一。有时,他进城办事,在商店里看到喜欢的东西,打算掏腰包时,总是算算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几本书,然后就打消了购物的念头。
    在同事眼中,黄行福一遇到与书有关的事情就有点“犯傻”。他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1985年暑假,学校派他和黄行福去上海买蛋糕机。在鹰潭火车站买好车票后,因为候车时间较长,他俩一起来到新华书店。在书店里,黄行福看到了他心仪已久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魏晋南北朝》分册。一看书价,8块多,实在有点贵,但他还是咬咬牙,买了下来。不料,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找不到地方避雨,黄行福就把书从包里拿出,捧在怀里,弓着身子走了一路。路人纷纷奇怪地打量他,以为他有什么毛病。
    对读书如此热爱,黄行福说,除了因为能获取一份悠然,还因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需要阅读。由于教授的是文史课程,他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了历史与教育领域,这样既符合了自己的兴趣,又能开阔视野、促进教学。1987年到1989年,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牵头,在北京大学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开办了一期“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很多大学教授纷纷报名,黄行福这个乡村教师也成了函授班的一名学员。《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比较法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哲学》,等等,在认真学习这些国内一流学者编写的教材过程中,黄行福身处乡村,却全面地接受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洗礼。这使得黄行福对教育、文化学科的兴趣更浓了,这两个领域的阅读充实了他此后的乡村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普及为黄行福的阅读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他是当地第一个买电脑的人,虽然那时工资还比较低,他仍把打印机一起买回了家。黄行福说:“那时上网用电话线,网速慢,还特别贵,4元钱一个小时。上网就像打仗一样紧张,先把要看的文章下载下来,然后再慢慢欣赏。”现在,黄行福上网方便多了,成本也低了。“我的读书生活越来越美了!”他说,“读书,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幸福。”
    “在科研中寻找农村教师的舞台”
    在书海中徜徉多年,黄行福开始思考写作。写教育故事、教学感悟,写教学设计、备课札记,越写越多,越写越好。慢慢地,他又开始思考科研,将自己的读写能力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但不可以不发展。”黄行福常常向记者提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杨瑞清说过的这句话。在黄行福看来,“作科研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也是作科研的练兵场,在这里照样可以练就不凡的科研素质”。
    黄行福还记得,刚开始作科研时,连应该看什么书都不清楚,农村学校也没有像样的图书资料。于是,他从教学实践入手,从最简单的如何写板书开始思考,像模像样地写出了第一篇科研论文,还获得了一个全国论文大赛的二等奖。初次的成功增强了黄行福的自信,他开始了更为勇敢的开拓。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稿子要用手写。一篇文章他通常要写3遍,修改3遍。即使上万字的文章,他也要修改过后再用格子纸誊抄一遍。天热的时候汗水把稿纸都浸湿了,天冷的时候手冻得几乎要裂开。因为长期写稿,黄行福中指关节处的肌肉都凹下去了。
    那时,在偏僻乡村邮寄稿件也很不方便。傅坊当地的邮政所只有很小的信封,黄行福写的很多稿子篇幅很长,无法装下。他只得借到城里办事的机会去县邮局买信封,经常一次买上几十个,以备后用。
    黄行福遇到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周围同事常常对他冷言冷语,这让他感到很难受。黄行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同事看到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却并没有取得多少让他们看得见的‘成果’,便当面挖苦:‘你买的那些书,一钱不值!’‘你的文章,还不是抄的?’‘你写文章,还不是为了钱?’那时,我咬牙告诉自己,不争论,用事实来验证一切!”
    慢慢地,坚持换来了收获。在陆续发表了课堂教学、学生能力培养、作文教学、城乡教育差距等方面的文章后,从1997年开始,黄行福又发表了科研专论三大系列:农村教育系列、教育游戏系列、教育哲学系列。《被严重挤压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姓什么》、《农村教育缺什么》、《农村教育有什么》、《农村学生缺什么》……他的文章有对农村教育的深刻思考,更有发自内心的鼓与呼,让更多人较全面地了解了农村教育的真实状况,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004年,黄行福申请的课题“语文教育哲学”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批准立项。他用了3年时间,从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3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于2008年成功结题。
    黄行福对教育与游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写作的论文《教育:游戏》上下两篇,洋洋万言,一发表即引来了许多关注的目光。在《失去了游戏的中国教育》一文中,他深刻分析了中国教育为什么会失去游戏、中国的学子为何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在《中国的教育是怎么失去游戏的》一文中,他纵观古今,从中国游戏的起源、发展写到游戏的日渐枯萎,找原因,谈对策。有关教育与游戏的文章,共写了6万字。有读者评价:“江西省南丰县傅坊中学黄行福,是国内系统研究教育与游戏的第一人。”
    有了网络以后,黄行福的文章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中国教育先锋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网站都设有他的个人集,“教育教学论坛”等网站还把他在论坛上发表的60多篇文章链接在一起,并起了个动听的名字——“行福之家”。黄行福说,如今的科研探索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苦涩,这种探索给他带来的是更多的满足与快乐。
    “把幸福‘传染’给更多农村教师”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在文章中传递着自己身为农村教师的幸福,这使黄行福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一位女教师给黄行福写信说:“今天读了您发表在《教师博览》上的文章《守望中的美丽》,心情十分激动。我十分羡慕您描述的那种宁静平和的生活,更佩服您那份怡然自得的心境……2002年,我在乡村工作5年后被调进了县城。如今,我衣食无忧,在学校担任了教研组长,文章也发表了,我为什么还闷闷不乐?”
    黄行福很快给这位教师回了信:“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把握分分秒秒,读书、写作、思考,便能获得充实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就有了精神支柱。”
    “我曾经的理想是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通过奋斗,我实现了理想,今后我应该干些什么?”、“我一直追求的职称到手了,还需要奋斗吗?”、“农村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在山沟学校里,我的人生坐标在哪里?”更多的农村教师纷纷向黄行福倾吐烦恼。
    在为这些教师解答困惑时,黄行福说:“幸福是什么?问不同的人,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一些人认为,农村教师地位、收入不如城里教师,也比不上公务员等其他职业,但我认为,为孩子上一堂好课、与学生作一次成功的谈话、发表一篇好文章、获得家长的一番赞美、看到学生的一个进步……这些,都是农村教师的幸福所在!”黄行福还经常向内心苦闷的教师传递这样的幸福内涵:“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三大作风”,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他的乐观心态影响了越来越多的教师。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的一位农村教师给他来信:“我1988年师范毕业,在农村中学教了20年英语,最近想来有点‘后悔’。但看到您这根脊梁还顶在农村,就又感到‘无悔’了。您是农村教师的骄傲!”江苏省徐州市的一位小学教师,在读了《中国教师报》刊载的《一名农村教师的精彩人生》一文后,被黄行福的事迹感动了。不久,这位老师也毅然放弃了到区里最好的实验小学教书的机会。他给黄行福写信说:“我并不后悔。您那句‘只要好好干,认真干,总能干出些名堂来’的话,时时在我耳边响起,您的行为时时激励我在农村学校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黄老师,我愿和您一起幸福地坚守!”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教育办公室主任雷印迎,读了黄行福的一些文章后也被深深打动。他敬佩黄行福不仅业务精湛,而且在边远的农村仍如此幸福。他热情地邀请黄行福为全镇农村教师作一次演讲。黄行福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他说,想把幸福“传染”给更多的乡村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徐光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55 , Processed in 0.0687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