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求一种读书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14:4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求一种读书精神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常常自问: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修身养性?是求知益智?是为生命和灵魂寻求一种最终的精神皈依?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的态度吧,我想,大凡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说在终其一生的阅读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的精神。
    林语堂的《谁最会享受人生》常常放在我的案头。尤其是其中的几篇论读书的文章,令我最为钟爱——我感到,我这样的嗜书者对这样的谈读书的著作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它不仅提供给我许多读、写的文化启示,它更是我的读书生活的一种精神范本……
    他主张读书需要有一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在这种读书境界中,至少包含了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读书的艺术性;另一个是读书的自由性。具体讲就是,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时的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把臻于这种读书精神的境界,称之为艺术。我以为,作为一个庸常的普通读者,我是可以把林语堂的这些关于读书的艺术精神的观念,移用于自己的读书生活之中的。
    我也常常翻阅一些曾国藩的家书,我觉得这位古人主张的读书的精神,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是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的。曾国藩的家书中多处谈及读书,自然其中有些内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关于读书的精义,比如读书重在领得读书之趣、变化气质、陶冶性情、豁达襟怀……比如读书需要有志、有识、有恒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从其终生读书体验中悟出的。“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读书须心静,静则能读书,静则能沉潜于书的世界,静则能享受读书的快乐。
    我也喜欢读张潮的书。这位才子在《幽梦影》中,可谓体味尽了读书的三昧:对于读书的精神,他全无功利之心,他是把读书完全视为了一种让生命完全明心见性的审美活动、生活的艺术———读书是福,最乐,读得“一种得意之书”乃人生“一桩极快意事”,读书成为了生命和灵魂中不可或缺的需要和愿望。更值得我们读书人玩味的是他的泛读书论。他把读书的精神认识,扩大至一种更宏远、博大的范围。也即所读之书,不仅包括书本,更包括“无字之书”——“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龙悔庵在评论张潮的这种读书精神时说,“山耶、水耶、书耶,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一者也。”一个阅读者,读书臻于如此的浑然融通的精神境界,可算是其终生追求的精神目标了!这种读书精神,让我神往不已。
    他们的读书精神,教会了我如何读书,如何处理书与人生的关系。
    但是,放眼看看今天的阅读现实,文化精神在萎缩,阅读在萎缩,谈论读书精神,似乎也成了一种奢侈的事情。功利化、商业化、低俗化、快餐式的阅读,在今天越来越成了趋势,而那种拥有超然的、艺术化了的灵魂和情感的读书生活,仿佛只能留在了我们记忆里去品味、体悟了。然而,没有读书精神的阅读生活,那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枯燥、乏味、刻板的阅读呢?
    寻求一种读书的精神,往往决定了一个阅读者对于书籍的选择态度,对于读书方式的追求,对于读书目的不懈的探寻,和对读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终生体验——可以说,正是这种读书精神,才是我一生读书的精神依托,也才使我能够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点书,享受一点沉思的快乐——这种读书精神,更是我这个阅读者漫无际涯的读书生活中,永远牵引我的灵魂的一个灼目灯塔。(作者袁跃兴单位系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教师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00 , Processed in 0.0604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