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3.25=《孝南区首届网络教研工作学术研讨会》全程实录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0:36:23 | 只看该作者
苍山:虚拟教研室构建“大教研”格局

发布时间:2008-10-21


每月15日,山东省苍山县教育局三楼小会议室里都会坐满来自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有时围在一起静静思考,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是苍山县虚拟教研室在召开每月一次的业务汇报会。
县级基层教研部门的教研员既要贯彻教育政策,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教改实验,进行教学评估,搞好教学服务,总结推广课堂教学经验,又要经常性地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现状,并通过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改革和发展的对策。虽然教研员经常加班加点,又累又乏,但由于“半行政半业务”的工作特殊性,在推进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其主导出台的某些措施往往缺乏针对性。为了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教学指导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苍山县教育局吸收各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了虚拟教研室,走出了一条快速提升教研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新路子。
该县聘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奉献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较高组织协调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虚拟教研室教研员。虚拟教研员由县教育局任命并颁发聘任书,在业务上接受县教研室的统一领导,协助学科教研员进行教研工作,定期向学科教研员反馈学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和深化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推广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力求实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该县主要通过定期召开虚拟教研室教研员会议、优先安排虚拟教研员参加各种培训等方式,组织教研员搞好年度教研规划,总结教育心得,提高教研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并采取召开专题会议、听课、单独座谈等措施,培训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该县还建立起虚拟教研室教研员业绩档案,对虚拟教研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将其作为继续聘任、解聘或评先树优的主要依据。
该县通过成立虚拟教研室,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引领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促进信息沟通和交流、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充实、壮大了学科教研队伍,促进了基层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名师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今年以来,该县先后聘任了79位骨干教师担任虚拟教研室教研员,有17项课题在市级及以上的教科研机构中立项,虚拟教研室成员在各级教育类报刊上发表教科研论文109篇,举办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190多节次,走出了在县域内推广教学研究的新路。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6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0:38:02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在参训教师中激情涌动 方兴未艾
中国教师研修网  发表时间:2008-11-14
11月13日下午,中国教师研修网特别邀请了来自山东、上海、江苏等地的网络教研名师,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网络教研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来自山东的刘霄老师在网络上非常活动,经常组织淄博本地的老师们在网上开展教研活动。刘老师重点强调了活动前要做的许多准备工作,从网络研修的意义到具体的范例都给了生动的讲解。江苏的丁卫军老师也是网络教研的先行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网络带给教学的积极影响。丁老师不仅向大家介绍了网络教研的一般方法,还特别强调了在网络教研和网络活动时需要注意的网络规则与道德问题,给广大将要走入网络教研行列的老师提了个醒。上海的孙琪斌老师结合自己带领本地老师们共同利用工作室和协作组开展网络教研的经验和体会,谈了网络教研的许多优势如省时省力,还能免除“人情”等因素,让教研更加真实和有效。薛金杰老师也结合自己对网络教研的认识谈了许多认识和体会。研讨活动过程中,参与人员热情极高,不断向专家发问,各嘉宾就老师们普遍关心的如何做好网络教研前的准备等跟老师们进行了音视频的交流,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
相关链接
  刘霄: 如何开展网络教研  几种常见活动的组织方法   网络研修是我们前进的基石   网上研修活动的范例
  孙琪斌:配合常态教研实施网络教研的若干尝试与点滴体会 朴实的课堂上飘出的几缕香
  丁卫军:“网络研讨”之研讨
本次活动由中国教师研修网编辑陈敬宏主持。他特别强调了要做好一场网络教研活动,活动后期对于活动内容的整理与发布的重要性。一场好的网络教研活动,绝不能议完就散,活动的发起人和嘉宾应该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各方的观点进行整理并发布到与活动发起相关的工作室和协作组内供广大的同行参考,这样才能使研讨真正有成效。同时,陈老师也提醒广大参与网络教研的老师们,一定要在看到感兴趣的研讨话题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研讨过程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充当听众。网络的最大魅力在于分享,越分享会越多。
网络教研是指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而进行的虚拟教研活动。具体是指相对常规教研而言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强调依托网络如专门用于教研的网站如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工作室/协作组、论坛,即时交流工具如QQ群、TQ、MSN或UC等来开展教学研究和知识管理的一种教研方式。一般来讲,网络教研可以分为同步与异步两种形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普及,网络教研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
本次活动选择在教育部2008年“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期间进行,是对全国中小学一线教师网络教研意识的引导,将极大的推动网络教研活动在中小学一线教师队伍中的蓬勃开展。中国教师研修网将为每位参加培训的老师免费开通个人工作室供老师们长期使用,一如既往地经常性开展各学科各类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为广大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交流研修的平台。
相关链接

丁卫军:研修,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网络教研的形式及操作流程研讨实录

附研讨现场教师发言摘录:
赵海霞[16:22:12]: 网络教研,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受益非浅
  齐元娟[16:32:17]: 网络研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工作。
  唐娟[9:15:38]: 班主任研修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案例,论论性强,指导性强。网络学习,网上教研,增长了我们班主任的管理知识,提高了我们管理班级的信心。
  杜贞艳[16:33:47]: 研修网给老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舞台
  刘红[16:34:24]: 网络研修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工作室能长期免费使用真好
  刘冰[16:33:27]: 班主任研修给我们提供了好的平台,增长了见识。通过远程教育培训我收获很多,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学到了很多方法。
  张红[16:38:0]: 研修网真好,让我们班主任不出门就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琚东娥[16:39:32]: 网络研修,实现专家引领下的同伴互助与自我成长。
  常学红[16:43:25]: 现代社会越是走向多元,教育越是走向开放,越是要有法制保障,从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各个方面加以引导与规范,教师的学习、研修、培训、交流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是提升教师工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的宏观的保障。
  伊希兰[16:44:25]: 能够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更好的胜任班主任工作,真是一件高兴的事。
  刘道红[8:59:52]: 边工作边学习,并且学到的都是最顶尖的讲座,这种机会很难得,希望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这次教研打破了原来的模式,这样交流的老师更多,听到的讲座水平高,受益匪浅。
  任明海[16:51:38]: 网络教研要发挥全体老师的积极性,真正起到教研作用。
  冷兆艳[16:51:53]: 网上教研方便可行,避免面对面教研时的尴尬,教研的面积大。
  沈振霞[16:52:38]: 交流学习的顾虑比较少。当我们的老师面对面的教研时,或许受到心理压力、面子等问题而顾虑同事的感受,没能说出心理的真心话。但通过网络交流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能够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网上交流学习的时间比较长。我们每搞一次教研活动大都是是面对面的,由于受时间限制,交流起来有时还不充分,但我们老师在网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就可以更充分,如果趁热打铁甚至都会到夜深人静,可以将比较成熟的想法与同伴发自肺腑得交流,这样使问题研究易于深入。
  田立慧[16:54:2]: 工作室是网络教研好方法,接下来我也要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如果真能实现资源共享,那太好了。你的方法我也可以直接拿来用。我的好方法你也可以借鉴。
  孙琪斌[16:59:30]: 如果趁热打铁甚至都会到夜深人静,可以将比较成熟的想法与同伴发自肺腑得交流,这样使问题研究易于深入,有利于老师不断成熟。只要主持人先做起来,把自己的思想、资源先奉献出来,等大家感觉有用的时候,那么大家会主动走进你的网站的。
  王新红[17:0:35]: 谢谢中国教师研修网的老师给全国的教师提供这样好的平台,给每位专心教研的老师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6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0:39:5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活动促进年轻教师均衡成长



                 
    网络教研活动促进年轻教师均衡成长
                                      黄少华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针对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年轻教师成长的不平衡问题,我区实践采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网络教研,实践证明网络教研成功解决了年轻教师均衡成长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教研;教师成长
    网络教研活动不是计算机网络和传统教研活动的叠加,它需要利用互联网的功能,需要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一起付出智慧,需要全体人员的热情参与,更需要更新观念,加强引导。根据我区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要促进网络教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就要注重网络教研活动的过程,落实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根据实际情况,确立探讨话题 为增强网络教研活动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讨论的话题一定要是贴近教师,贴近教学的具体问题。 例如“小学一年级或幼儿园学生心中的计算机是什么?”、也就是探讨德国童话“鱼牛”问题。一般都是寻找教师在目前网络环境下,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做到“问题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网上教研,使网络教研的话题更具有针对性和真实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  
     二、根据重点话题,精选优秀案例 网络教研活动仅仅提出研讨的话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经常寻求个性化的、活生生的教学案例,来吸引广大教师的关注。教学实践中的细节更能引发教师研究的兴趣。 根据前面探讨的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或教改中的难点,教研员组织有针对性的文字案例或视频案例,提供给教师,让教师自行观看。这些案例绝大多数来自我区教师自身的教学,不求完美,但强调突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教师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另外,案例最好是能集中反应教师普遍存在的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发教师共同的思索。所以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也就对教研员的工作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案例所提供的现实情景、鲜活的形象与普遍的问题有机结合,把网络教研活动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教师和其他参与者的参与 网络教研活动处在起步阶段时,由于广大教师对这种活动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教研室积极地通过网络发布通知和教研员通告等方式,发布举办某一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的通知,让尽可能多的教师甚至家长和学生知晓并积极参与到网络教研活动中来。在每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中,我们一般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活动的时间,使参与者在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教研中心。 二是我们积极的和我局教育网站的管理员以及部分学校的网络管理员联系增加网址连接,让教师和其他参与者能顺利的进入网络教研中心参与网上教研活动。 三是明确本次活动的中心发言人。 四是明确研讨的内容或专题,是集体备课,是看课评课,还是专题交流,或是教学解疑。 五是明确活动的要求,或事先认真观看课例记下听课感受以便进行网上评课,或准备某一方面专题的资料与他人进行研究,或积累自己某一方面的心得以便适时登录与同行交流。 总之,在每一次网络教研活动中,我们都认真宣传并认真落实活动的各个细节。  
    四、深入探讨,组织引领 网络教研活动需要教研员有效地进行调控,给予引导。教研员将要讨论的话题发布到论坛上,即“发帖”,想发表言论的教师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即“跟帖”。作为本次教研活动中的中心发言人,要注意对教师的讨论进行以下的引导。 了解并控制整个研讨活动的进程和内容,使之突出研究的主题,始终围绕本次研讨的专题展开,不至于游离于专题之外。 引导虚拟教研活动向深层次展开,适时将教师的发言进行整理、提升,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趁机“煽风点火”,抛出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教师的讨论,从而将研讨活动引向深入。  
    五、阶段总结,引导反思 教研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教研员要进行阶段小结,充分肯定教师在网上教研活动中的成绩,布置下一阶段网上研讨的话题及内容。教师参与网上教研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虚拟教研中教师交流经验,奉献智慧,同时也获取信息,增长见识,开启思路。这一过程使教师无形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课堂实践中无法获得的启示。教研员要引导教师在参与网上教研活动中进行反思、总结、提升。一般在一次教研活动要结束的时候,教研员要求参与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本次教研中,我奉献了什么有价值的观点或方法? 哪一位同行的见解最使我受益? 本次教研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哪些影响? 通过反思,教师不再是案例之外的“局外人”,而是置身其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引发对以前或今后教学教研工作的深层思考,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对于网络教研,我区学校有一位年轻教师这样描述:“网络教研活动,犹如读一本书,更似乎在和许多专家学者亦或知心朋友对话。它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工作、交流的平台,虽然,我没有分配到理想中的‘XX名校’,但是网络教研活动却成为我快步成长的摇篮。” 总之,网络教研活动具有丰富的资源、方便的参与方式、开阔的视野,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所无法比拟的。而今在我区,网络教研活动已经不只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性教研,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模式,我们也将为之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我们坚信,网络教研是时代的进步,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关注网络教研,研究网络教研,一定能谱写出教研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艺.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资料来源:新思考 中国教育服务资源平台                                 (黄明 辑)
6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0:40:37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改变了教研的行走方式
风云再起 发表于 2006-3-20



高枝国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时代,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网络的需求,尤其是广大教师,已经不仅仅限于曾经的聊天、游戏、查找共享资源、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性的功能,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网友群体共同的需求。与此同时,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广大一线教师需要大量的专业支持,单靠以往的这种人对人、面对面的“物理”形态的教研工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处于信息闭塞地区、缺乏专业引领且急待提高的广大农村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探寻、对话、碰撞、研讨中,一个新的概念——“网络教研”应运而生。它改变了教研的行走方式,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教研发展的必然!
一、孤单的寻觅者
2002年开始,我把对网络的关注由过去的看新闻、发电子邮件、查阅资料等转向了教育论坛,人教论坛、教育在线论坛都留下了我深深的足迹。在那里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教研员、教育专家学习、交流、探讨,并和他们“亲密接触”,也常能获得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和成果。在感受着这些名师、专家们精彩的同时,也会被一些不知名的一线教师们真实、鲜活的案例所感动,课程改革的酸甜苦辣在那里都可以品尝到。于是,我也加入其中,并写下了四万余字的我的第一个随笔专辑。应该说在网络中学习,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是在体验着别人的实践,感受着别人的内心思考。这在平时的研究与交流中是不能实现的。在我陶醉于网络学习带给我进步和快乐的同时,我也常常感受到孤单,在这些全国知名的教育论坛中竟然很少遇到本省教师的身影,我无法走近他们,无法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惑,然而我深深地知道,这些却是做好教研工作的前提。在现实中我无法走进全省的每一所学校,无法深入到教师群体当中,但我要在网络中寻觅这样的途径,帮助他们参与到网络学习中来,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共同研究、共同分享网络学习的甜蜜。
二、播种论坛奠基础
于是,2004年,我开始利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建立了“黑龙江小学数学论坛”。白手起家,自己既是论坛的发贴者,又是阅读者,我的目标是先把它建成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的资源库。我不断地把全国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地补充进来,每参加一次全国会议,回来后都迫不急待地把会议资料及时地放到论坛上,供老师们学习、交流。慢慢地,参与的教师越来越多,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有城市的,更有边远山区的。论坛内容也开始逐渐由资源性素材转向了对教育教学内容互动、反思式的交流和研讨,一些教师主动地加入到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的撰写当中,深入到论坛的专题讨论当中,这时的论坛开始有了一些教研的味道。我不再孤单了!
三、网络备课初体验
如何发挥网络跨时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引起了我们的思索。利用网络平台汇集天南海北的优秀教师,集中大家的智慧,在一起开展集体备课,让我们迈出了网络教研的第一步。2005326日上午9点,我们第一次以论坛为文字交流平台,以QQ群为互动交流平台的网络备课活动开始了。这次网络备课活动是为我省牡丹江市的赵晓强老师参加全国观摩课而准备的。活动开始后不久,论坛的在线人数持续攀升,四川、山东、新疆、浙江的老师来了,省内最远的漠河的老师也参与进来了,很快,论坛在线人数达到了120多人。一部分教师在论坛上针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发贴研讨,另一部分在QQ群里互动交流,研究气氛相当活跃。大家毫无保留地畅谈着每一个环节的看法,目标由繁锁复杂变得简单明了,环节由生硬教条,变得自然流畅,语言由苍白无力变得生动有趣,没想到2个多小时的交流大家没有感到一丝倦意,第一次网络备课就在这种恋恋不舍的氛围中结束了。在老师们积极报名和热情参与下,我们又陆续搞了多次网络备课活动。最后,经过网络备课的牡丹江赵晓强老师和哈尔滨的王岩老师在全国的观摩课展示活动中均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虽说这个成绩并不一定是网络备课直接带来的,但是,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或多或少都会对上课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启发。
老师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网络教研形式,因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平等、自由、民主的交流氛围使得老师们比常规教研时更敢说话了,大家不因世故而保留,不因权威而盲从,不因稚嫩而紧张。只有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每一环节——精彩的给予掌声、不足的给予开诚布公的帮助,让人感受到彼此发自内心的真实和坦诚。这种教研形式实现了全国各地教师一同备课的壮观场面,个人反思、校际、省际间更深意义上的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这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通过网络加强了教研活动的广泛性、实效性、即时性、交互性,帮助教师实现远程学习和交流,尤其给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农村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不出家门就能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好地关注了传统教研活动常常无法深入并触及实质的弱势群体。从而促进了教研真正地走向校本,成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形式
为了进一步地探索并推广这种新型的虚拟教研形式,我们在2005年全省小学数学年会上进行了网络教研模拟展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上课教师在会议前先进行网络备课,然后在会议现场上课,再由版主们在会议上模拟网络评议,与台下教师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互动研讨。同时,会议全部内容实现网络文字直播,不能参加会议的教师每天都能从论坛上获取当天会议进展的最新文字材料,实现了远程培训和学习。这次会议的网络教研模拟展示引起了与会教师的浓厚兴趣,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后来的网络教研活动中,个别乡镇中心学校更是整体参与进来。应该说,网络教研在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上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网络虚拟教研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这种信息化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渴望,大大拓宽了教研活动的辐射范围,是对传统教研方式的传承和创新。是网络,为教研插上了翅膀
四、完善平台促发展
为了有效地开展网络教研,更好地使网络服务于广大教师,20055月,在教研部领导的关注下,我们又组织建立了现在的黑龙江小学教研网(http://hxj.mdjedu.cn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http://hljxss.126.com。这在功能上大大超越了旧论坛,也逐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目前,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建立不到10个月,注册会员达到了1000多位,论坛贴子总数达到了近20000贴,最高日发贴数为385贴。近五万多字的《我的教研生活》是我的第二个随笔专辑,同时我还建立了同名的教研博客(blog)。我的带头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写作之中。同时,小学数学教育论坛版块还建立了各年级教研室,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提供教材辅导、教学设计、同步试卷、课件及教学视频等资源,并组织教师进行网络研讨,使得教研与教学同步成为可能,能够及时地回应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引领地进行追根寻底的思考。许多教师,包括我,都在伴随着网络而成长着!
为了克服论坛备课及QQ群备课中交互性差、效率低、秩序相对混乱的不足,我们又开始尝试新浪UC语音聊天软件,并申请了免费的聊天室:小数之家。这个聊天室将做为小学数学网络教研活动的专用聊天室。我们还计划每周都安排一次大型的网络备课活动或者专题研讨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多次研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都将邀请本省的教研员、名师以及外省的部分专家、名师作为网络教研活动的专业支持组,以此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提升教研层次。
至此,我们逐渐形成了以BBS教育论坛为基本阵地,以QQ群及UC语聊工具为互动、交流平台,以广大一线教师为服务对象,以教研员及名师为专业支持,以网络备课、专题研讨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教研活动模式。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更由于它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新的教研形式。它给教研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的教研文化,这种新文化将悄无声息地渗透在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网络已俨然成为一个教研场
五、健全机制促实效
网络教研正在被更多的人熟悉、接受、掌握并利用,要扩大网络教研的影响力,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还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强大的专业支持作保证,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基层学校的正确认识和通力合作。
1.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教研意识
有人可能觉得制约网络教研发展的是硬件设备,其实有电话和电脑的地方就可以上网,这对许多农村学校都是可以实现的。实际上,比硬件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如果领导者及教师没有从观念上转变,再高档的硬件设备也不会物尽其用,而成为资源浪费。因此,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教研意识是当务之急。正如初教部赵立成主任强调的那样,要把网络教研当作一项服务基层教师的重要工作来做,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和可有可无的层面上。
2.建立网络教研区域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要做好网络教研,必须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上进、勇于奉献的合作团队,并形成网络教研区域联盟,实现智慧碰撞、资源共享。我们计划由各地小学数学教研员以及部分基层学校、优秀教师组成全省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合作体,并联合全国其他有影响力的网络教研团队,实现跨省区域联盟,资源共享,全面推进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工作的开展,推动教研走向校本的进程
3.成立网络教研专业支持组,加强专业引领力度,提高教研活动层次和水平。
为保证每次活动的质量,我们充分利用教研员以及名优教师这一智力资源,由本省教研员、名优教师以及部分外省专家及名师,组成网络教研专业支持组,跟踪指导每次网络教研活动,加强业引领力度,进而提高网络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4.合理安排网络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合理安排和组织网络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也是一门学问。首先要选择恰当、合适的研讨主题,使教师们有话可谈,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引导参与者对研讨内容进行先期思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和大家交流,才不会使这种网络交流停留在自由闲聊上,而要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并通过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交锋、相互补充、逐步认同,使研讨内容和结论得到一定的提升。另外,研讨活动的主持者适时的穿针引线,及时的梳理,恰当的小结,也都会使研讨锦上添花。最后,研讨过程的材料整理和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可以为活动留下继续研讨的素材,还可以供没有参加活动的教师继续学习。
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传承和创新,是校本教研的一种补充。因此,我们还要把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加重教研员和教师的负担。


    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关心和支持下,网络教研必然会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健康地发展下去,为更多的教师提供自由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和资源,从而促进教研尽快走向信息化、校本化。
    最后愿大家都来走进网络教研这个美丽的世界!
6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0:41:29 | 只看该作者

五种组织形式+九种技术工具=网络虚拟教研新机制
——深圳市南山区让教研工作走向信息化的探索
禹明
潘华东
教研活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制度的改革、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手段的改进,传统的教研方式、内容和所涉及的范围已与现在的教学发展不相适应。各级教研组织需要加快对现行教研形式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新的教研活动的环境,创建一支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教研队伍,形成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圳市南山区是全国课改实验区。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全区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研究部门,在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一直在寻找教研工作信息化之路。目前,本地区已经将网络虚拟教研作为区域内教研工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抓手,用五种组织形式和九种技术工具,共同搭建网络虚拟教育的新机制。
一、五种功能各异的网络教研组织形式
在运作形式上,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国内九种成功的组织形式,包括:民间教研团队形式、教研组虚拟教研形式、校本虚拟教研形式、基层教办管理形式、电教(信息)中心形式、教研室形式、教师培训机构形式、教科研中心形式、网上手拉手形式等,并将这九种形式进行对比(下表)。
虚拟教研的九种有效形式对比表
形式
主导人
主要特色
民间教研团队形式
个人或民间团体
自愿、互助和共建共享原则
教研组虚拟教研形式
教研员和科组长
最小范围的学科虚拟教研
校本虚拟教研形式
校长和科研主任
校本教研的信息化
基层教办管理形式
基层教办领导
最小范围的区域官方校级联合
电教(信息)中心形式
技术部门领导
显著的技术领先
教研室形式
教研部门领导
凸显教研特色
教师培训机构形式
进修学校领导
区域教学研训一体化
教科中心形式
教育局领导
整合技术和教研双重优势
网上手拉手形式
跨地域的师生
跨地域与跨文化交流
在上述九种形式中,教研室形式具有先天的优势,它能够借助行政的力量,召集大量学科骨干教师来共同进行教研活动。我们认为,教研室形式是最具实效性、最值得推广的形式。没有传统教研组织的亲自组织和参与,网络虚拟教研就永远游离于教研体制之外,起到的作用也就相当有限。然而,由于传统的教研队伍对技术比较生疏,又受到体制的障碍,往往没有技术保障,只能采用最简单的技术来进行虚拟教研,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了虚拟教研的深入发展。
我们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比较,选择主要以教科中心的形式来运作,同时带动和促进了全区的民间教研团队形式、教研组虚拟教研形式、校本教研形式和网上手拉手形式的同步发展。
1.教科中心形式
教科中心形式就是从体制上把技术部门、教研部门乃至培训部门整合起来,优势互补,同心协力,共同组建网上教研团队来开展网络虚拟教研。
就区域性推进来说,教科中心形式是效益最高的形式。我们首先在技术部门进行技术研究和形式示范,再逐步推广到业务部门。作为掌握技术资源的电教站和信息中心,首先将很多业务工作通过网络环境来完成,以提供网上教研的示范。比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网上巡礼、教育信息化先进分子网上评选、虚拟教研课题网上申报、游戏化学习课题在线研究、各类信息技术竞赛的网上组织、师生作品在线评议、装备工作的网上投诉,等等。在技术部门先行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网上教研经验之后,一方面继续积极开展本部门相关业务的网上研究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向学科教师培训和宣传这一成功方式,很多时候甚至是直接参与学科的网上教育教学讨论。为了解决网上在线听课和网上实时评课的技术“瓶颈”,利用装备信息优势,电教站为部分中小学引进了“自动跟踪课堂录像网络直播”系统,成功解决了优质课的自动录像和网上分享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的教研工作如虎添翼。
南山区作为全国课改实验区,各科教研员担负了更加重大的责任。网络虚拟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为课改寻找了新的突破口。在技术的支持下,教研工作逐渐走向信息化。各科教研员逐步尝到了甜头,使用网络的热情逐渐高涨。虚拟教研中心的各大版主都是由教研员任命或者亲自担任,并且在全区聘请了数十位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担任版主,协助教研员开展网上教研工作。在南山虚拟教研中心,教研员的发帖总量占总数的1/4左右,一线教师的发帖占3/4。逐步形成了教研员专业引领、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的良好教研氛围。
音乐、美术、英语、数学、语文、综合实践、幼教、科学等等学科,网上教研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多次在各学科的公开教研活动中得到同行高度评价。20051125日,中学科学学科在教研员主持下,组织了跨地域的“科学论坛”,校内研究课采用网络直播,采用视频联网的的形式邀请到了国家教育部科学工作专业支持组专家罗星凯博士和赵光平博士的远程指导。网上网下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http://jy.nsjy.net/bbs/dispbbs.asp?boardID=76&ID=2901)。数学教研员则率领数学骨干教师直接参加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的网上教研活动,把南山数学博客群建设在全国的教研平台(www.cersp.com)上。这样的例子在虚拟教研中心比比皆是。
2.民间教研团队形式
民间教研团队形式就是没有官方背景的个人和团体组建的网上教研群体开展的网上教研活动。网络虚拟教研最早是以某些个人的教研网站为核心,以自愿加盟组建网上教研团队的方式,首先从民间发起的。直到今天,这种民间组建网上教研团队的形式仍然是网络虚拟教研阵营中最有生命活力的。
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一些能吸引全国各地网友汇聚的民间教研团队。在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教育特色网站展评活动”中,涌现出成百上千的优秀获奖主题网站。这些优秀网站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个人建设的教育教研网站。
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的一位数学老师多年经营了一个“新课标数学资源网(http://www.eduv.net)”,依靠全国的同行组成联盟,建设了丰富的数学资源。

还有一些由优秀教师个人用网络技术为他的学生建设的“独行侠”式教育网站,不仅受到学生的追捧,在同行中也备受瞩目。向南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多年经营的“海峰学习软件(www.zxy2002.com)”,就是一个实例。这是一个实用、免费的学习软件平台,可以在线升级,在全国范围下载使用达到18万次。软件里集成了大量的这位老师开发的教育教学课件,以及整理的大量各学科学习资料。
在南山虚拟教研中心建设之前,南山区的部分老师就自发组织起来,建设了一些学科教学的QQ群组,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群、教育技术小组群等。
3.教研组虚拟教研形式
教研组虚拟教研形式是指在教研员的业务指导下,某一学校的某一学科教研科组充分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方式。教研员可以选择在某个有条件的学校中的某个教研组单独突破,以单科、校本的方式,用小切口,作大文章。
组织实例
华侨城小学语文教研组利用网梯在线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开辟了“830网上互动学习天地”(http://318.whaty.net),平时的晚间是学生在线和老师讨论学科教学问题的,到了每周五2030—2130则播出一个小时的家庭教育辅导及学习方法指导节目,聘请有关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国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在网上讲座。这种方法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区内还建立起一批由教研员指导学校教研组建设的网站,包括华侨城中学的语文教研组的“高中语文模块教学平台”、海滨小学班主任的“海滨德育在线”、前海小学艺术科组的“青青口琴擂台”,等等。
课改中的初中科学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南山区的中学科学教研组,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科老师共同组成的。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荔香中学科学教研组长组织各科老师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利用校园网络共享资源,大大降低了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压力。北师大南山附中的科学组,更是在科学整合课上出类拔萃,其示范课和教研案例频频被中央电视台采用。
在这里,区教研室教研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教研员,我区教研员很多都建设了自己的博客,对本专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4.校本虚拟教研形式
校本虚拟教研形式是指在校长的亲自主持下,学校内部的教研工作实现校本化和网络化。校本教研是当今的热门话题。经过几年的发展,网络虚拟教研已经逐渐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通过网络搭建平台,在网上十分方便地实现同伴互助,得到专家引领,从而达到融合创新。
向南小学开展了《专题教研学习网站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研究》(http://www.szxn.com/)、深圳蛇口学校则承担了《校本研训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http://www.szsskxx.com/,呈现了鲜明的网络和校本研训网站的特色。
向南小学和蛇口学校都涌现了一大批校本教研网站。他们的做法很相近,都是在校长的亲自主持下,信息技术组提供校本的技术培训和教研网站平台的搭建与支持,而各科组长带头建立学科教研网站建设小组,有的还组织起学生中的技术高手参与教研网站的建设。每年,两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科教研网站的评选活动,聘请教研室的教研员和信息中心的技术专家到场作为评委,制作者当场演示和答辩,评委当场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进行评议,有效地提高了网站的教研价值和水平。
南山实验学校麒麟部进行的研究课题是:《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探索》,充分利用风行的博客程序,搭建了一个促进教师发展的理想平台(http://61.144.246.33/txy/blog/)。
5.网上手拉手形式
手拉手形式是指网络的支持下,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工作者结成网上手拉手的“对子”,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实时或非实时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式。网上手拉手是虚拟教研的新拓展。手拉手活动在网络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以往的家庭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定期的信件交流、假期互访,发展成为网络时代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网络的发展,“地球村”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深圳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南山区校长们也在纷纷探索利用网络进行学校间国际化交流的途径。我区积极组织参加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生学校”项目,实现了东西部学校之间的网上手拉手。南油小学承担了《网络环境下跨地域教学研究》。他们和香港的吕明才学校结为姊妹学校,经常利用网上视频系统进行教学观摩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网上的经常性交流之外,每年还组织代表团进行互访,互相听课、表演节目,共享资源。增进了友谊,开阔了视野。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研究了《虚拟教研国际交流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他们获得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美国最权威的英语网络课程授权,使南山二外的学生可以和美国本土的学生享受到同样的英语教学课程资源。南山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艺术周,为这种国际化的网上交流提供了大量的契机。来自多个西方国家的数百名中小学生齐聚南山,深入到学生家庭生活一段时间。经过这样的接触和交流,越来越多的家庭利用网络视频系统,和国外的家庭保持“网上手拉手”。在中心组织下,我区有四所学校的师生参加了200611月在美国坦帕举行的国际学校联盟(ISC)全球峰会,六所学校积极参加了ISC的网上结对和交流活动。我们正在探索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整合之路。
二、不同组织形式的优势与局限
教科中心形式
南山区的网络虚拟教研是在教育局统一领导下,在技术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在全体学科教研员的亲自参与和引导下开展起来的,从体制上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技术上更加成熟、研究更加深入,取得了网络虚拟教研的效益最大化,体现了网络虚拟教研“投资最小、效益最高、参与面最广”的特色。打破技术与业务部门分割的局面,实现双向机构的整合与职能的有机融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魄力。应该看到,目前这种体制上的整合在南山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给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前景。然而,这种研究还刚刚开展,尽管体制上的障碍早已拆除,但是全新运作机制的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部门之间配合的默契、单位主管领导驾驭和整合两个不同领域的能力决定了这种整合的最后成败。

民间教研团队
不论是完全免费的“网络共产主义式”的个人学科网站,还是共建加市场方式运作的“网络社会主义式”的个人学科网站,或者是用QQ群链接起来的网上教研团队,都吸引了大批的一线教师网络“发烧友”关注和参与,他们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可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是不可多得的力量,为推动网络教研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这些网上“发烧友”完全是在自发地进行教研,随意性很强,尤其是个人组织的网上团队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规范化的教研成果。

学校教研组
一个学校的教研组是教研机构的最小细胞。如果教研组长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那么在这个领域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小范围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取得辉煌的业绩。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网上教研,最大的障碍是教师长期以来由于相互竞争所形成的自我封闭心理和小农经济意识。只有克服了这些障碍,大家团结一心,教研组这个最基本的教研单元才能真正起到教研细胞的作用。

校本虚拟教研
这些校本研训网站或博客植根于校园,服务于教学,连接着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师生广泛的好评。校本研训的网络化,给学校的教研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一个学校的技术力量有限,很难要求所有的学校都能够搭建自己的校本教研平台。而校际之间的竞争往往限制了区域内校际之间的真诚合作。这就要求上级教研部门能及时发现这些成功经验,进行区域内的大力推广,并且积极组织共享平台的开发。

网上手拉手
虽然基于网络跨地域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但由于传统领域的手拉手活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网上运用不过是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并且大大降低了手拉手的门槛,提高了手拉手的效率,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令人兴奋的曙光,特别是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网络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开展西部教育信息化工程,为西部硬件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可能;而东部发达地区定期组织西部支教活动,派遣优秀教师到西部支教,对培养网络手拉手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因此,基于网络的手拉手必将大行其道。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除了技术手段之外,主要的障碍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需要我们具有国际理解的意识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不同的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的价值,扬长避短,互为补充,方能尽显网络教研的优势。
三、九种网络教研工具的应用
在网络教研实践的三年里,我们分别研究了九种技术手段在网络教研中的应用,包括:
BBS论坛、博客、维基、在线多媒体技术、资源共享技术、自组建站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电子刊物技术和思维导图技术等。
适当地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使我们很多的教研过程大大提高效率。在BBS论坛上,我们可以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钻研;可以在线听课、评课、评选论文、分发资料;在博客上,我们可以形成每一位教师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帮助教师成长;在维基上,我们可以共同写作,积累、整理和分享网上的精品资源;在资源库中,我们可以共享自制的教学资源,存储较大的视频文件;在视频会议室中,我们足不出户即可组织和参加各类教研会议,大大节省教研成本;利用QQ群,我们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讨论;利用电子刊物和邮件列表技术,我们可以编写各种内部的教学资料,迅速而准确地下发到指定的受众;利用内部办公的电子公告板,我们可以分发考试试题,尤其是英语听力考试的音频文件,以代替繁复的录音带的复制和分发;思维导图则是一种可以唤醒人类大脑的有效工具。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利用它可以做工作笔记、组织会议、制定项目规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等等。
以上九种技术工具可以相互补充,互为依存,形成较为全面的教研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6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0:42:0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的好处
作者: 邱凤娟

1.网络教研促人反思,催人上进。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创生出崭新的学校教研文化。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状态大于方法。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如果你有强烈的自我进取、自我发展的成长状态,你就会主动把环境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纳,不断地积聚能力。如许多教师通过教育博客,教师发表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与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促进了学校教研制度化建设,教育博客甚至使教研在短短时间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发贴在网上,在学校中,帖子不断地被“加精”,引来系列讨论,尤其是发在一些大的论坛上,会有很多人跟贴,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自觉地产生了发表的欲望。教师积极发表话题,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使教师养成了观察思考的习惯,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反思大于苦干。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苦干经常会带有盲目性。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必由之路。  
2.网络教研增强了教研的民主性,体现了参与的广泛性。   
网络教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研民主。反思我们传统的教研活动模式,其活动内容、形式、参加人员等都是由教研员个人决定的;在活动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少数人的“一言堂”,听不到更多的声音。作为教研活动主体的多数教师没有参议权、话语权。而网络为交流创造了一个便捷的渠道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交流更自由、更开放、更平等。网上教研教师间交流的方式主要以发贴、读贴和回帖的方式进行,交流是互动的,读帖回帖之间就如言来语去一样的直接。随着交往的深入,一些不便在上面贴出来的,可以用“短信功能”来实现交流,还可以借助聊天的工具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就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一样。但这种交流不同于现实中的交流。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不可能给你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容不得你缜密地去组织自己的语言。而网络教研却不同,读帖之后,有感要发有话要说,可以斟酌好了再写帖发言,斟酌不好可以不“说话”,只浏览。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看法不成熟,想说又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还可以多注册几个网名发表不同的见解。只要不是侮辱人格的,在论坛上是完全可以畅所欲言的。因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平等、自由、民主的交流氛围使得老师们比常规教研时更敢说话了,大家不因世故而保留,不因权威而盲从,不因稚嫩而紧张。开诚布公、集思广益,让人感受到彼此发自内心的真实和坦诚。所以,网络学习和交流是非常轻松随便的。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校长、主任,大家都作为朋友进行交流,因此更显得和谐、民主。从而体现真正的教研民主。   网络教研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成为可能。由于受人力、物力、经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现实教研活动中参与面非常狭窄。有的农村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可能还没有参加过县、市级教研活动。而网络教研跨时空交流的特性,就能突破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交流互动的局限,使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教研、大范围经常性交流成为可能。   网络教研有效缓解了教研力量不足的矛盾。在网络中,教师能够得到各个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论坛中,有很多在教学方面有独到见解、理论和实践水平都非常高的专业人员。有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也有学科领域的权威。他们把帮助网友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责任,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问题,获推荐相关文章,或组织相关的研讨。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设计、反思等文稿发上去以后,经常能够得到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悉心指点,使一线教师受益匪浅。网络教研一方面吸纳各种类型的骨干教师,通过网络指导团队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专业支持,使名师资源最大化;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可以发动更多的一线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将自己原创或收集的相关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让大家共享。目前,不少教育部门开始组织一些网络教研活动,广大教育实践者也主动地参与其中。来自一线的、自下而上的、朴素的群众性教学研究,这种面向教学实际的“草根式”教育研究热潮,正在为教育教学界所普遍认同。  
3.网络教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其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教学理念等存在着个性差异,当然对教师的培养也应因人而异。但传统的教研活动在有限的活动数量和时间内,不可能针对参训者的个性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菜单”,也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多种风格的名师引领,同一的研训内容和指导模式对各具不同需求的教师自然有一定局限性。而网络自主、开放、互动的特点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为“互为导师”和“自选导师”提供了可能。在网络(如博客、虚拟教研组等)中,很多教师自主结合、动态选择、互教互学,把自己的学习内容、时间、对象、方向建立在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导师引领,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教师凭借着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行高效率学习。这样,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大大提升了校本教研的生命活力。  
4.网络教研提升了教研的效益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是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将某一新的教育理念或手段在课堂中加以体现,使参与观摩者从中感受、领悟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局限性和弊端显而易见:活动的次数有限,受益对象范围较小,加上并不是所有参与者对此活动感兴趣,因此,活动效果就不言而喻。以公开课为例,它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某个学校或地区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其优秀的教学展示仅仅在几个小时之内就画上“句号”,评课教师们的金玉良言仅仅在几十个人之间产生影响,这显然不是教研活动所追求的效益最大化。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业的“近距离”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也就是说,通过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使专业力量和课程资源匮乏的矛盾得到了较大缓解。   另一方面,网络教研延续研究,空间无限。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即使活动中所渗透的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要再通过参加活动的教师转达,其效果往往也会大打折扣,如时间远久还可能会遗忘。而网络教研,可以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教师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发表评论,甚至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网络发贴与同行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通过网络教研,教师还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成功的教案、案例、课件、经验等发贴到论坛与专家、同行一起共同思考、讨论、吸收、分享,使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   第三方面,网络教研更容易实现教研与教学同步,为专家与教师经常性在线接触,使专家展开对教学的深度引领奠定条件,使学科教学研究得以深入。网络教研为教师获得专业化引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合作大于独行。没有专家学者的引领,我们经常失去方向;没有青年同伴的帮助,我们往往会多费很多时间和气力,要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永远小于团体的群力。借助网络教研,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站点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在这种交流、碰撞与反思的不断循环当中,多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多了研究型教师团队的思想碰撞,更多了碰撞后产生的新观点、新智慧、新知识、新积淀、新资源;也在这样的循环过程当中,推动了教师自身的进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网络教研是一个崭新的时尚话题,是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有利有弊,它并不否定其他形式的教研作用,而是一种补充,从另一个角度上探索教研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科学化。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带来的将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6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0:43:17 | 只看该作者

 
  
教研机构组织指导下的网络教研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研的需求越来越高,教学教研工作者相互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小范围内的交流作用,传统上“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程实施及发展的需要。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网络教研较之于传统教研而言,因为具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体现出教学资源丰富、时效性强、能突破空间的限制等特点,从而为教研注入了新的内涵。为此,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进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有着深刻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不容忽视的是,在网络教研工作中,教研部门发挥着重要的组织指导与引领作用。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教研部门应充分认识网络教研的意义,富有建设性地肩负起网络教研的组织指导使命。
一、把握网络教研的趋势和现状, 努力推进教研方式转变
(一)网络教研带来的转变
1.网络教研增强了教研的共享性
网络教研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跨越时空的教研活动,所有上网的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共享教学资源。这种高度共享机制,使教研者能够享受到大范围的资源,并迅速站在集体智慧的巅峰,籍以高屋建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blog和wiki的兴起,教师的知识管理和网络知识库共建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了。通过网络教研,一些真知灼见、经验和案例发表在教育论坛、教育Blog明显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总之,网络教研克服了传统教研活动的过于个体性,扩大了教研活动的参与及受益范围,使教研成果可以更好地实现共享。
2.网络教研增强了教研的参与性、民主性
网络教研改变了研教分离的状态。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顾教学,研究则被认为只是专家的“专利”。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动研究者。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每天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渴望得到及时的指导和解决。但在现实中由于我们教研员人力有限,教研时空有限,使得教学指导紧贴课堂、紧随教学难以有效落实。跨时空的网络教研则可以突破传统教研定时定点的局限性,使教研指导随时介入教学全过程。如教师把教学问题以博客日志或留言的形式发表后,教研员和名师群体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回复、评论等给予指导,从而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网络教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研民主。传统的教学研究往往是在某种单一性的制度规约下进行的。教研部门控制着教研的话语权,教研活动采用的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运行方式,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一直处在被动地位。反思我们传统的教研活动模式,其活动内容、形式、参加人员等都是由教研员个人决定的;在活动形式上也基本上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少数人的“一言堂”,听不到更多的声音。作为教研活动主体的多数教师没有参议权、话语权。而网络为交流创造了一个便捷的渠道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交流更自由、更开放、更平等。教研活动组织者可以在这里更广泛地征求老师们对教研活动的建议,甚至接受质疑和批评;普通教师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大胆展示他们的智慧,发表他们的见解,从而体现真正的教研民主。
网络教研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成为可能。由于受人力、物力、经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现实教研活动中参与面非常狭窄。有的农村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可能还没有参加过县、市级教研活动。而网络教研跨时空交流的特性,就能突破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交流互动的局限,使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教研、大范围经常性交流成为可能。
网络教研是促进教研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我省城乡之间、校与校之间,师资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缺乏信息,缺乏话语权和专业支持,形成了教师独学而无友、默默无闻、凭个体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利用网络教研平台跨时空交流的特性,一线教师可在广阔的范围获得专业支持,方便交流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开展基于网络的虚拟教学研究活动,拓宽教研途径,创新教研形式,是整体提高全省师资水平、推进教研均衡发展的有力措施。
网络教研有效缓解了教研力量不足的矛盾。目前教研室教研力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仅凭教研员个人的力量很难为教师提供多层次、多风格、大范围的专业引领,也很难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及时的、鲜活的教学资源,因此不能满足更多教师更广泛的需求。而网络教研一方面可以吸纳各种类型的骨干教师,通过网络指导团队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专业支持,使名师资源最大化;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可以发动更多的一线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将自己原创或收集的相关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让大家共享。目前,不少教育部门开始组织一些网络教研活动,广大教育实践者也主动地参与其中。来自一线的、自下而上的、朴素的群众性教学研究,这种面向教学实际的“草根式”教育研究热潮,正在为教育教学界所普遍认同。
3.网络教研增强了教研的灵活性、适应性
网络教研平台能够提供各种交流的空间。如教研员个人的博客:相当于教研员的网络日记、个人主页,教研员利用博客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信息资源;虚拟教研室(群组):具有相同属性的教师(如同一学科的)组成一个虚拟教研室,在群组里可以就感兴趣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共享自己的课程和见解;网络课程中心:建设一个网络课程体系,所有老师都可以共享自己的课程。与原有面对面的教研组织形式相比,网络教研更能满足教师对教学问题随时探讨的需求,能进一步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学交流与研讨,为教师与同伴、专业人员进行教学交流、专业切磋提供跨学校、跨人群、多角度平台。在网络教研中,以感兴趣的问题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取向所形成的共同兴趣团体,其组织相对松散,自由而且灵活,人数多少不限,活动方式也灵活多样,不受人数、时间、空间、内容、方式的限制,因而可以随时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教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其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教学理念等存在着个性差异,当然对教师的培养也应因人而异。但传统的教研活动在有限的活动数量和时间内,不可能针对参训者的个性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菜单”,也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多种风格的名师引领,同一的研训内容和指导模式对各具不同需求的教师自然有一定局限性。而网络自主、开放、互动的特点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为“互为导师”和“自选导师”提供了可能。在网络(如博客、虚拟教研组等)中,很多教师自主结合、动态选择、互教互学,把自己的学习内容、时间、对象、方向建立在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导师引领,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成长博客网站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互动、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有些教师已开始尝试直接用博客备课、改作业、记录个案、反思教学和讨论问题。教师凭借着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行高效率学习。这样,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大大提升了校本教研的生命活力。
网络教研为实现深度研讨提供了可能。教研活动的研讨深度和研究质量取决于参训者对研讨主题是否认同、研讨活动前是否有反思的准备、研讨活动是否有充裕的时间、研讨活动后的行为跟进是否得到关注以及研讨的气氛是否和谐民主等。在传统的教研中,由于研讨的准备、程序、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问题往往很难解决。而网络教研活动组织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先期发布活动内容甚至研究课例征求大家对活动的建议,收集研讨的核心问题,这样既能够及时修正活动方案,更重要的是参加者有活动前的思想准备,有利于活动中思维的碰撞和研讨的深入。另一方面活动后组织者可以将活动情况、活动案例发布在网上,供大家在网上进行后续的研讨,弥补研讨时间的不足,赋予参与者或非参与者更多的言语权,同时教师研讨后的后续活动也能被及时观察和关注。
4.网络教研提升了教研的效益性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是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将某一新的教育理念或手段在课堂中加以体现,使参与观摩者从中感受、领悟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局限性和弊端显而易见:活动的次数有限,受益对象范围较小,加上并不是所有参与者对此活动感兴趣,因此,活动效果就不言而喻。以公开课为例,它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某个学校或地区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其优秀的教学展示仅仅在几个小时之内就画上“句号”,评课教师们的金玉良言仅仅在几十个人之间产生影响,这显然不是教研活动所追求的效益最大化。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业的“近距离”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也就是说,通过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使专业力量和课程资源匮乏的矛盾得到了较大缓解。另一方面,借助网络,能够使教研活动介入教学全过程,即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各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第三方面,网络教研更容易实现教研与教学同步,为专家与教师经常性在线接触,使专家展开对教学的深度引领奠定条件,使学科教学研究得以深入。总之,网络教研增强了教研视野的宽泛性、教研内容的丰富性和教研目的的多维性。
(二)网络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不难发现,网络教研的意义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当前看来,推进网络教研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组织指导作用,同时,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重建设,轻管理
实践证明,开展网络教研,必须要有好的网络教研平台。但具有好的网络教研平台,只是技术的保证,而网络教研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才是开展网络教研的关键。在校本教研中,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网络教研意识和网络文化氛围,有些学校的网络教研的功利思想较严重,缺乏计划性和延续性,将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割裂开来。在区域网络教研中,主要的问题是教研行政组织和学术团体的指导、引领功能发挥得不够,整体推进意识不强,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网络应用效率低。在全国性学科网络教研中,主要的问题是学术梯队建立的不够完善,对一线教师实行有效的专业引领措施不多,论坛的学术味不浓等等。网络教研平台搭建起来了,管理的重心要由“网络”,及时转到“教研”上来。大力推进网络教研,教研部门应首先关注和力求解决上述问题,在组织管理、指导引领上探索有效的机制和办法。
2.重形式,轻实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新的网络教研平台层出不穷。寻求更加强大、完美的网络平台当然有利于网络教研的开展,但若只注重追求形式,也就容易使教研徒具虚名。网络教研的成功开展并不是只图谁使用的网络技术更先进,而是要看谁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教研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是专业论坛,有的论坛一直长盛不衰,而有的论坛却是门可罗雀。是他们的技术不行吗?实则不然。而是他们的管理维护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比如栏目的设置不合理、交流的便利性、信息的即时性不到位等。网络教研平台的好坏,主要是看栏目(或子网)的设置是否有利于教研的开展,网络资源的数量、质量是否满足教师需要,使用者是否便利等。
3.重获取,轻参与
网络教研的优势除了具有无限的资源库功能、便捷的沟通与交流功能以外,就是突破地域和时空限制,使参与者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话语权。调查中发现,活跃在网络教研前台的往往只是少数的“常客”,而更多的教师则喜欢做“潜水者”,仅仅把网络当做获取信息的平台,缺乏参与和互动意识。教师在教研论坛上发帖时,常出现信息表达得不够明确,在反映改革困难与问题时,理性的、学术的成分不够,“怨”、“愤”、“水”的成分却过浓等现象。有的教师把教育博客只当做“电子笔记本”,杂且随意,博文中多用链接,缺乏界面的友好性等。这些做法均不利于“研”的开展。所以即便条件再好,缺少了主要内容——“研”的意识和行动,忽视了网络教研的参与性,网络教研平台只能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在许多教师心里便会逐渐形成网络教研“虚空”的印象,感觉好多东西只是机械的重复和复制。
4.重组织,轻指导
网络教研需要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引领,这样,“草根式”的教研才会得到层次上的提升和质量上的提高。原来的“大学—中小学联合(University—Schooljoint)”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专家对新课改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国内实施“基于网络平台”U—S 合作研究的专家却屈指可数。更何况,这些“稀有”的专家们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对一线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引领的不多,常见的是去实地做报告。这些做法不仅发挥不了网络的“放大”功能,而且对提高网络教研绩效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任何一种网络教研形式的出发点往往都是很好的,各种平台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一旦平台搭建起来就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网络教研,若是一线教师的发展提高需求被忽略了,网络教研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生命力。可以说,一方面组织与指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另一方面,确立网络教研中的指导与引领地位,教科研人员必须根据新的需要,先于教师大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区域内优势教研网络
通过网络教研趋势与问题等的分析,我们发现,推动网络教研的发展,发挥教研机构的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平台系统建设、形成网络教研的浓厚文化和致力于建设基于网络的教研机制和方式,是当前值得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教研机构要充分认识网络教研的趋势和现状,加强对网络教研的统筹规划和组织指导,探讨教研网络良性发展的机制。当前,整合现有资源,借鉴已有经验,打造区域内优势教研网络,是加强网络教研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整合现有网络形式,打造特色教研网络
从目前来看,要注重整合以下几种形式的优势,形成特色教研网络:
1.教育博客(群)。教育博客(群)通常由校园网、区域性教育城域网或商业性教研机构网等免费提供平台的技术支持。由于具有零成本、个性化、时效性、准公共性和双向互动等特点,博客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资料显示,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普及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加速实施,许多省、市、县(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都陆续在其教育城域网上建立起了地区性的教育博客(群)。甚至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也在其校园网上建立了教育博客(群)。教师们通常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掌握并创建自己的教育博客了。教师们从自己的教育博客中找到了“话语权”,他们从最初的书写自己的学习心得、教育反思和人生感悟开始,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运用教育博客进行教学研究和远程协作。研究发现,在许多网络教研的成功案例中,影响最大、绩效最显著的,要数区域性教育城域网上的教育博客(群)。
2.校本教研网。随着网络教研影响的不断扩大,在校园网综合平台上建立“校本教研网”,已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校本教研网通常由主网、教研资源库、教育博客(群)、论坛和主题学习及研究网站等构成。调查发现,校本教研网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校本教研便于操作,而且还有利于数字化教研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以此为平台的教改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多学科的协作,有利于研究梯队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3.区域性教研网。区域性教研网是指由省、市或县(区)等教育部门主办的教研网,通常是建立在区域性教育城域网平台上的,其主要功能是立足于区域内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服务,建立区域内的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研网络,推进区域内的教育教研的整体发展。区域性教研网通常有主网、教研资源库、教育博客(群)、论坛和课题研究网站及区域内各校的校本教研子网等构成。由于区域性教研网均从属于本地区的教育、教研主管部门,故区域性教研网在网络教研的管理上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在宣传上更具有导向性,在内容上更符合本地区的教改要求,在教研的形式上更加切合当地的实际。
4.全国性学科教研网。全国性学科教研网是由诸如国家各学科课标组主要负责人等主持建立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性学科教研网已经或正在向立体化的网站群方向发展。全国性学科教研网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立体化学科研究队伍;实现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师成长的专业引领。
5.国家级综合教研网。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新思考”网就属于典型的国家级综合教研网。“新思考”网不仅注意及时发布最权威的新课改和教研信息,而且围绕着有利于网络教研的开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专家的引领、师生教与学的互动等原则来设置分类合理的栏目,提供丰富的资源和链接。尤其是“在线研讨”,为国内知名的课程、教研专家与教师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当前,就我省情况而言,加强以市、县区教研主管部门组织指导下的、广大学校尤其是教学示范学校积极参与的分级管理的区域教研网络建设,是当务之急。而利用教研部门的现有资源优势加强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网络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
(二)加强栏目内容建设,形成网络教研优势
资源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的构建,一个是内容的构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从内容来说,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需求取向作为网站规划的定位。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会在不同取向之间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因此,网络平台在整体内容与功能的设计上应体现层次性和半结构性。所谓层次性,是指网站在内容上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不同取向的特殊需要。理智型取向的教师比较希望网站能够提供足够的教研资源;“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比较希望网站能给自己一个私人化的空间;而生态取向的教师则更加注重网站交互功能的完善。所谓半结构性,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网站除了在建设之初设定栏目板块以外,还需要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及时捕捉用户关注的焦点问题,以补充和调整栏目设置,使网站真正成为教师的“交流渠道”而不仅仅是政策法规的“知会渠道”。在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方面,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学科网页发布教学指导和服务信息。
2.在学科网页上设立留言板,实现教研信息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留言板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并及时将互动沟通的情况在学科网页上发布。
3.根据教学计划,开发目前急需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使学科网页中的“虚拟课堂”逐步得以完善。
4.在学科网页上开设“名师答疑”等栏目,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做出回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5.在学科网页上及时推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论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发网上研究性学习项目。
(三)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建立以校为本的网络教研机制
网络校本教研是一种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在教研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不断优化、改善甚至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代化教研方式。通过网络校本教研,激发校内各方面研究与改革潜能并促进其发展,并通过网络教研、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促使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1.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理论建构与校本实践

该模式是在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质量监控机制、学科教与学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构建中,以网络积分制的形成及其在评价考核中的充分体现为前提,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分步骤开发并推广应用的软件工具平台的支撑下,形成前后相继的行为链:“发现问题并学习研讨一形成方案并组织实施一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交流研讨一新一轮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实践”(见图1)。
图1:网络校本教研模式流程图
我们研究并借鉴了有关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的部分文献资料,在部分学校
对该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和网络校本教研的有序实施,教师的教学研究、网络应用以及整合教学的投入程度和实践水平等都会得到较大提升。
2.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实施流程
(1)问题发现
①关键思考。教师从工作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可采用头脑激荡法、专题研讨法等,结合自身工作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将那些具有全局性、普遍意义的问题,系统概括为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规范引领下进行理性的校本实践,从而发现并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指导新一轮校本实践。
②组建团队。这时可以组建研究团队,确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基本思路,制定实施计划并开展实践研究。
(2)学习准备
①专家报告/教师研讨。通过专家报告、参与式研修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现实中的困惑和问题,在实践中构建起自己独特而先进的个性化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②教师校本培训。通过“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定期发布研究课例、教学案例等资料,帮助教师进行自我研修和集体研讨,了解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模式。采用讲座培训和网络研修相结合方式,使校本培训适时灵活地融人教师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真正发挥作用。
(3)设计方案。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影响教师应对的各种因素也错综复杂,需要设计多样的、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
①分析问题。采用“思维导图法”列出问题的各种因素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然后讨论分析其实际价值及重难点。教师把问题发布到“网络教研资讯平台”,使问题得到深入研讨,并充分共享智慧。
②优化方案。以教材和教学模板为参照,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即确定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资源应用及内容设置等)。对于科研课题,需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制定并优化设计方案,使之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4)组织实施
①校本实践。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推进实施步骤,分阶段处理各个关键问题。教师要逐步成为校本课程的研发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体现独特性和创造性。
②发展性评价。为每位师生建立个人专辑网页,教师把设计方案、开发或选用的教学资源、评价量规、考试试题、课例实录、教学反思、课程开设等内容及时发布进去,学生也把作业、作品、学习素材、调查报告、学习成果及选课情况等发布在自己专辑内,专辑之间均实现链接和互动评论等功能。以此为基础,通过激励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标准的具体实施,帮助教师及时反思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改善学习行为并追求进步。
(5)交流反思
①教学反思。在一轮教学实施当中或之后,教师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知识支撑下,通过案例写作、教学后记、问题诊断、叙事研究、课例研讨、网络在线研讨等方式,提高自我反思和教学研究的水平。
②经验共享。教师的研究课例、资源利用及问题解决等经验和方法,也将是同行教师有益的参考和学习;教师可利用“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发表教学反思文章,其他教师或学生就此进行反馈和评论。通过以上措施,达到经验共享和交流促进的目的。
(6)展示改进
①案例展示。利用教研活动或教师集会,组织教学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能引发别人思考和研究的、有较高质量的、丰富教育内涵的教学案例,交流成功经验。每个案例的展示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思路介绍、关键环节的视频片段(或课例录像)、自我反思及问题的聚焦研讨等。
②专业提炼。在此基础上组织一批骨干教师或专家针对这些研究课例进行点评或引领,以便将案例研讨深入而系统地进行下去。
③深度挖掘。依托“网络教研资讯平台”,组织教研组或教师针对案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网上讨论,总结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或问题解决的办法,帮助教师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3.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网络积分制的形成和实施中,构建多种校本教研功能平台,使网络校本教研可以适时、有效地融入学校教研以及学科教与学活动当中,从而优化教研手段和教与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并有效促进师生发展的目的。具体的实施策略建议如下:

(1)遵循适时构建、阶段实施、行为调整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校本教研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针对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螺旋发展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引领和及时支援是相当重要的,为此可以考虑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发实用性强的各种功能平台,并通过各种有意义的信息活动(如各类比赛)、专题讲座培训等形式,对这些平台工具进行校本推广应用。与此同时,有重点地扶持一些示范项目,及时总结并提炼出成功经验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
①问题研讨及写作平台。该平台是支持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探究问题、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交流研究工具,学生习作交流和表达思想的网上学习场所,有助于引导师生进行网络交往,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形成网络使用规范与习惯。
②课例研讨及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借助该平台开展网上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课例研讨,帮助教师探究问题、案例写作、专题学习和自我研修,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探索网络课例研讨和教师培训模式。
③课题研究及教科研平台。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发布、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方面,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等。
④教师发展档案袋及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教师个人专辑和学生个人专辑的网络教研数据库,专辑内均有个人的网络积分。网络积分是指根据教师或学生提交资源、参与学习或网上活动(如发表文章、参与讨论)、社会评价等情况转换而来的具体分值。
⑤学科教与学发展性评测平台。根据各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学科教与学网络评测平台,发挥网络数据库统计和用户广泛参与的优势,使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表现评价更趋于多元互动、客观公正。
在系列教研工具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应事先确定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坚持“开发一个,成熟一个”的平台开发与应用基本原则,注重有效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管理,使每个功能平台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而稳步有序地推进校本教研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坚持“师生发展是根本,课题研究为导向,平台应用为依托,项目实施出特色”的原则,分步骤、适时地逐步构建网络校本教研的框架体系。
(2)树立自主自强观念,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开放、共享、实用的网络课程资源
①校本教育资源库建设及应用。侧重教学资源(例如学案、范例、课例、学科网站及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索引)的搜集、整理、精选、开发和应用,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依靠本校力量逐步建立系列化的校本课程资源,并通过各种渠道与外界进行广泛意义上的开放交流与项目合作。
②网络课程开发及信息资源环境的构建与形成。把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重点,提升教师组织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通过各种信息活动,倡导高质量高品位的数字化学习生活,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信息文化。
③校本教研运作机制建设和实施推进。建立网络校本教研质量监控机制,做好教研行政部门的高级参谋,定期发布校本教研各项评测指标,规范引导校本教研的顺利实施,引入校外人力资源和得到有效的专家引领。师生、教研组、年级组在网络教研平台和信息活动当中的具体表现或贡献情况,都被折算为相应的网络积分,把网络积分制度纳入常规教研及师生考核评价当中,视为业绩的一种物化体现。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网络积分,享受学校的某些优惠政策或相关奖励。
4.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实施关键
(1)网络校本教研顺利实施的决定因素: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及推进的策略与方法。许多信息化建设实践已经表明,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程度能直接左右教育信息化进程,也往往是成败之所在。这除了学校领导统筹兼顾和自身学习提高之外,业务主管、研究人员和学校领导之间要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另外,网络校本教研需要更多不同层面的人员参与,原则上需要做到人人能享受自由通信的网络功能(例如校内邮件服务系统等),教职工需拥有个人的工作电脑。
事实上,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及习惯意识的现状,也是影响网络校本教研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实践应用、学生系统学习和操作实践。通过培训、团队建设和机制建设等,逐步形成“大众群→骨干群→ 核心群”三个层面的教师团队,形成网络校本教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肥沃的科研土壤。
(2)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保障:制度保障、组织建设及用人策略。针对教师发展、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教研效益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学校需要逐步建立与本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教科研管理以及成果奖励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及其切实执行,让一线教师和职能部门明确各自的努力方向,增强凝聚力。
学校可以从学科教师中选拔教师让他们担任学校的技术协调员、学科教研员等职务,享受一定待遇并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指导职责,确保网络校本教研工作顺利运作起来。其基本职责包括:负责教学技术需求分析及制定解决方案;协助并指导网络教学研究工作;指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实践;监控及评估教学教研质量与效果,及时与有关方面沟通,帮住学校领导适时调整实施策略。
三、发挥教研机构的组织指导作用,构建有效的网络教研管理体系
(一)建立浓厚的网络教研文化
从教师层面来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教学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如何唤起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意识,特别是网络资源、交流、合作、研究意识,是展开网络教研的重要前提。要利用教研机构的资源,指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研理念,确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主人。同时,引导教师正确认同网络文化价值,深刻认识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迎接挑战。从校长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要提高网络教研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确保网络教研的顺利推进。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对于教师的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师生、教研组、年级组在网络教研中的具体表现,都应纳人常规考核评价当中,视为业绩的一种物化体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网络教研成绩,享受学校的某些优惠政策或相关奖励。
(二)建立分工协作的教研网络建设与管理队伍
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教研团队与技术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为了保证网络教研工作的含金量,教研部门必须自上而下地建立教研团队,充分调动教研力量,对网络教研给予智力支持。
为解决参与网络教研人数不足的问题,组建教师社群,作为网络文化形成的基本单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一个教师社群的活跃程度与其负责人的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小是分不开的,因此负责人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情况下,可以由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担任,或由教研部门直接介入,以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分工负责各社群的日常教学研讨活动。教研社群的创建与合作关系的形成,既调动了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积极性,又使教研人员找到了用武之地,真正体现合作的意义。网络社群内部知识能力结构分层互补,有助于打破教师相对保守的职业习惯,有助于避免专业引领的缺失而造成的教研层次无法提升的现象。
技术团队涉及的管理人员队伍庞大,对各级管理员责任和权限的划分应有相应的规定,一般可由系统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员、编辑人员(网群总编室)、网群管理员(分网站站长)、网群组成员(分网站管理员)和注册用户组成。
1.系统管理员一般由信息中心网站的维护人员承担,他们主要负责网站系统开发和维护,保障系统稳定安全,开通网群管理员权限,开通编辑人员权限,开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权限。
2.信息安全员主要负责抽查栏目内容信息安全,对栏目文字、图片进行调整并通知相关方面管理用户名和密码。
3.编辑人员主要负责编辑上传栏目信息,管理栏目内容。
4.网群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开通网群组成人员权限,对网站进行基本描述、动态管理,维护资源目录,组织上传资源并评价推荐优质资源,对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源进行打分,组织网上教研和备课,组织网上答疑,审批开放性栏目内容,开通自定义栏目并维护。
5.网群组成人员主要负责维护资源目录,上传并推荐优质资源,对注册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评价,参加网上教研和备课,参加网上答疑,上传栏目内容,管理注册用户上传的内容。
6.注册用户有上传资源、下载资源、推荐目录、发表评论、专家咨询的权限,也是网站群资源不可缺少的建设者。尤其对于注册用户,需要特别地引导。因为当教师突破学校的围墙加入到网络教研的大家庭中的时候,容易因为网络虚拟环境的陌生与较为绝对的平等而迷失自我,需要教研人员或学校管理者予以及时地关注和鼓励。
(三)建立“省、市、县、校”四级管理机制
教研部门在进一步重视并继续大力宣传和推进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各单位功能齐全的教学研究网站,并构建区域网络平台体系基础上,要加快建立上下沟通、分级管理、相互协调、区域联动的有效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只有实施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计划、有目标地积极组织开展,并指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网络教研,才可以形成区域内的网络教研优势,达到开展网络教研的应有目的。
网络教研平台建设的硬件设施及软件平台开发,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经费匮乏已成为制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重要障碍,这些问题在经济落后地区更为突出。因此,本着节约与实用的原则,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防止重复建设。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避免增加经费投入,要研究只需要添加服务器设备即可建立网站群的问题。要注意依托本地教育信息中心网络设备建立网站群,这样既可节约网站群的建设成本,又可以利用网络中心的技术力量对网站群进行管理与维护。
在此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省、市、县、校”四级管理体系。即注重依托省网络教研平台,在省、市、县、校分层管理下,形成四层联动、逐级管理、全省共享的组织模式。对于省教研部门而言,要建立统一网络应用平台或虚拟教研中心,直接带动各地开展网络教研。教研员可以深入跟踪并指导各市、县区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相应的,各市也要自上而下建立指导与引领团队,依托技术部门建立统一网络应用平台或区域虚拟教研中心。同样的,各县区也要形成本区域虚拟教研中心。对于学校而言,校领导必须亲自主持教研工作,以学科教研室、教科室为核心,教务处、教科室、电教中心等部门直接或间接支持教师参与网络教研。如此,在教研部门组织指导下,教研部门与学校共同打造“省、市、县、校”四级管理机制。
这里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市、区县教研网站建设问题。市、区县教研网站是省网络教研平台系统的二、三级枢纽,是本区域网络教研活动的核心。各市、区县教研室要在建好本室教研网站基础上,指导和推动本地各学校教研网站的建设,可建立试点,逐步推广,力争尽快实现大部分中小学与教研室网站实现联网。各级教研室要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开展教研的策略和方法,把进行网上教研活动的实验作为重要的教学研究任务加以落实。
2.学科网页和综合网页建设问题。学科网页是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学科网页建设是教研网建设的核心性工作。各级教研室要组建学科网页教研主干队伍,使学科网页发挥好对学科教学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要开辟具有特色的教学研究专栏,如: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教学成果、学科论坛等。鼓励教师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个人网站,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为学科教研活动提供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综合网页是为教学服务的重要窗口,因此,也要重视综合网页尤其是首页建设。综合网页的建设要在完善教学研究、指导、管理、教材建设、课程资源、教研论坛等栏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校长论坛、名师论坛、BBS公告板等栏目,在“一通、二用、三更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科学性,确实起到宏观指导作用。
(四)建立促进网络教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网络教研的开展离不开教学一线人员的积极参与。假如一线人员特别是教师失去了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网络教研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为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及教研人员参与网络教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以此来鼓励其开展网络教研。为此,我们可借鉴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于1968年提出的波特—劳勒激励模型,用于建立有效的网络教研激励机制。该激励理论告诉我们,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取决于个人能力与素质、外在工作条件与环境、个人对组织期望意图的感悟和理解、对奖酬公平性的感知等综合性因素。依据模型,教师与教研人员参与网络教研的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内外在报酬。内在报酬即教师与教研人员个人切身体会到的网络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个人成长的帮助;外在报酬即将其参与网络教研情况列为诸如晋升职称的考核指标或直接给予物质奖励等。对学校而言,教师个人的努力程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学校的网络教研软硬件条件与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如教务处、技术部门的协作支持程度等等,一起作用于学校网络教研的绩效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既要有物质奖励,又要有精神鼓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使网络教研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教研生态文化。
四、合理运用推进策略,保障网络教研又好又快发展
计划性与灵活性相辅相成。网络教研的组织既可以按照教研机构的计划,在教研人员的指导下,以区域性或校本教研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由教师个人自发或数人合作进行。研究的问题既可以来源于教研机构、学术团体的“招标”,也可以来自于一线教师的积极申报;既可以是新的教育理论问题,也可以是来自于课改一线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教师独立实施,也可以进行跨区域或校际间的同侪互助,甚至是同专家进行“U—S”合作。在网络教研中,教师的个别问题,可以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而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则可以进行集体“会诊”,乃至于向国内“招标”。总之,有效的网络教研既要有计划性,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常规教研共生互补。在网络教研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网络教研与现在广泛实施的校本教研、教研室的常规教研的关系。校本研训能够解决教学中实际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但也容易因问题具体而忽视对其教育意义的理论思考,进而影响校本教研的理论深度和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教研室的常规研训让我们在工作中有归属感,能及时了解同行的工作状况,集中集体智慧,对教学工作有极强的现实性、实用性。网络上多元化的教研交流活动则能够提升我们的理论层次,特别是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迅速开拓我们的眼界,群体性业务交流有助于增强教研的实际体验与理念认同。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兴趣团体”或互助伙伴的选择远比校本教研和常规教研困难,网络教研伙伴的建议由于牵涉到教育教学的情境差异,也有可能会影响问题的圆满解决。由此可见,网络教研与现存的所有教研形式都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网络教研是校本教研、常规教研的继续和延伸,只要善加利用,网络教研能够成为教师的好帮手。
实施与推广网络教研应注重提升参与者的兴趣。技术支持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个逐渐被大众接受、展现教育功能的过程。网络教研是网络技术在教育应用的高级阶段,在实施与推广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网络教研的成本、效益问题。这里包括技术本身的成本以及使用者的人力成本。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使得技术成本在网络教研中所占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小,而教师人力资源成本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新教研形式的推广不应以增加教师日常工作负担为代价,即便在开展网络教研的初期,教师凭借热情与专业自主性能够在工作之余完成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长此以往显然不是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网络教研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师自我发展之路,如果运用不当,会给我们已经超负荷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增加压力,损伤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机。
我们认为,随着教师专业成长意识的增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社会对教育技术应用认识的加深,现有的教研组织形式将更综合、完善,网络教研必将更快地发展。(课题研究者: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王运贵)
68#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05:18:5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张晓明  
  
本课题是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立项的“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在课题申报过程中,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卢江主任的关心和指导,在此表示感谢。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说明: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本课题要研究哪些内容?如何开展这项课题研究?
一、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研活动中活动面小、互动性差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它改变了教研与培训的基本方式,对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模式的对比:
对比
传统教研模式
网络教研模式
投入成本
参与人员
资源占有
资源复制共享
教研范围
个性化需求
教研互动性
教研参与性
对教研人员要求
与教师培训的关系
首期投入低,运作投入高
有限
非常有限
相当困难
有限的小范围
难于满足
较差
有限制
较低,不用培训即会
分离
首期投入高,运作投入低
无限
十分丰富
特别简易
无限的大范围
容易实现
相当好
相当好
稍高,需要培训
结合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教研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教研模式中的优点,还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研模式的许多缺陷,真正实现了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网络教研能最大程度的吸引一线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地融合教师的集体智慧,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国内对于网络教研的研究更多的还局限于网络教研理念与实践的初期研究,对网络教研这种教研方式的理论基础、教研模式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等都急需总结和提升。由于我省的网络教研工作起步较早,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得到了越来越多省内外同行和专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将在前期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网络教研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把重点放在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上,难点是如何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并挖掘其理论基础,我们力争在此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为其他学科的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经验和范例。同时也期望本研究能给教师的继续教育与研修模式以及观念的革命带来一些触动。
二、本课题要研究哪些内容
研究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建“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教育新体系方向发展为主线,以促进网络教研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特别加强网络环境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打造区域网络教研共同体,促进校本研修、构建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网络教研体系,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课题研究中,主要以小学数学团队教研为重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探索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新走向,并坚持以研究课堂教学为网络教研工作的主题,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前沿性研究;开展对网络环境下教师主体性发展模式、网络教研运行和管理机制以及评价等进行实证性研究与实验。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子课题):
1.网络教研的理论基础研究(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思想对网络环境下教师发展的影响)。
研究网络教研的理论基础,对有效地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网络教研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对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活动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日趋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研究活动中必须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方式使人本主义思想得到充分体现。网络所蕴涵的平等、民主的观念以及草根化的资源观得到了放大和实现。同时,正是在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网络学习环境,又吸引并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建构,自觉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因此,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思想。
2.网络教研的作用、特点、基本原则以及活动模式的研究。
研究网络教研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前提是我们必须清楚网络教研的作用,并在实践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在研究中总结其特点和规律,探索出基本的、有效的活动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研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活动形式也自然多种多样。BBS论坛、QQ群、新浪UC语音视频聊天室、博客及博客群组、Moodle(魔灯)等网络平台各具特色,主题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诊断、专家讲座、网上说评课等多种形式,凸显网上研修的职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空间,为教师自我能力的发现和提高搭建了多样化的平台,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相关教材培训和名师典型课例回放,教材调查回访、征求意见、网络答疑,为新教材的使用更好地服务。网络教研的这些活动模式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总结和完善。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教研的作用,明晰网络教研的特点,把握网络教研的基本原则,如何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创建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网络教研活动模式,进而处理好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的关系,对促进网络教研的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3.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研究。
网络教研的活动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管理与评价是提高网络教研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要避免网络教研走入形式化、表面化、表演化的误区。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网络教研也同样如此。如何在网络教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是提高网络教研实效性的前提,也是网络教研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
4.网络教研与教师主体性发展研究。
主体性是衡量教师成长状态的主线,推动教师以主体间的地位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群体,构建教师与专家的良性交流机制,引导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实现自身的自主性发展,乃是教师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在网络研修方式下,教师是研修的真正主体,培训者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与教研员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个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具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和专业见解,唤醒了教师的专业主体意识,获得了真正的专业成长。
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养成自觉关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进而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专业价值追求的自主性,才能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健康成长。以往仅仅以点击率和发贴(文章)数等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法,操作不当会导致形式主义,或造成教师新的职业压力。因此,合理、有效的网络教研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5.网络教研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关注,对教学研究过程的关注,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和教学行为等细节的关注,已越来越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程新增了一些内容,对教师数学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课堂教学中,也逐渐反映出多数教师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待提高,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实施数学新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网络平台,恰恰可以为教师们提供这样的学习资源以及即时指导,并可借助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数学专业知识讲座和培训,有效地弥补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
同时,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一直是困扰教育管理者的一件重要工作,而网络教研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其独特性和优越性。网络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便捷的工具,一个开放、高效的平台。
6.网络教研资源与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开展好网络教研的前提,就是要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稳定、开放的网络平台,这并不意味着要我们每所学校、每个教研部门都来建网站、建论坛、建视频会议室,而是要我们学会如何把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平台最大化地为己所用,要学会合作互助,资源共享,讲求效益,尽量减少低级、重复的工作,要把独具特色的自主研发与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拿来主义结合起来。同时,如何基于网络平台,及时、集约、整合和筛选“优质资源”也是网络能否为教育所用的关键。
三、如何开展这项课题研究
1. 确定合适的研究主题
目前,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有近80所。从申报的课题情况来看,缺少对网络教研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希望各级教研人员能够在此方面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也是完善网络教研理论的重要方面,更是网络教研深入发展的理论基础。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同时,有些课题选择不符合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运用等。还有的课题指向性不明,或者过于宽泛,如小学数学教师数字化发展的资源研究;网络教研与教学创新的实验与研究;利用网络教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希望这些学校能够尽快调整研究内容及方向。
2. 组织有效的网络教研活动
在新学期,我们仍将继续完善网络教研合作体以及专业支持组的建设,合作体学校以及专业支持人员都要精选,不求数量,要吸收那些有自主发展意愿的学校和名优教师、教研人员等加入进来,为他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合作体学校包括农村小学、发展中学校、引领型学校等不同层面,使他们依托网络,合作互助,共同发展。同时,计划吸收一部分有学习发展需求的年青教师,成立青年教师网络研修协作体,通过网络学习、自主研修,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和研讨活动,带动一批年青教师迅速成长。
我们还将继续倡导合作体学校在网络中组织备课活动、研讨活动,加强合作体学校之间的交流,打破地域界限,促进区域间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拓宽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专业支持组也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不仅要起到暂时的“输血”作用,更要帮助合作体学校教师增强“造血”能力,使他们尽快成熟成长起来,自觉、系统地反思教学实践,进而达到独立行动,自主研究的能力。
新学期的网络教研活动,我们力争实现“菜单”式管理,从各合作体学校的研究内容中,选择老师们关注的话题,列出“菜单”,供大家选择。并争取在每月最后一次的网络研讨活动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解决近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回应、解决教师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 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要正确看待网络教研的作用,正确处理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校本教研的融合,不能把他们割裂开,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自觉自主学习的关系。促进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唤醒他们的自主发展意识。同时,要进行科学、人文的管理,避免因网络教研加重教师的负担。
要注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进行。
要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要对研究中易出现的浮躁、疲劳、急功近利的心态有足够的准备,将课题研究扎实的开展下去。
课题研究的其他方面就不一一阐述,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已发到黑龙江小学教研网。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1:31 , Processed in 0.0915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