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翻看朋友来札,想起尚未谋面的黄玉峰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8 10:1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玉峰
黄玉峰,1947年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多次参加高考语文试卷命题。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了普遍关注。以文人的姿态而不是以语文教师的姿态介入到教学中,人称一位特立独行者。近年来对李白和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看法。著有《新语文写作》、《怎样写好高考作文》、《六朝山水诗派》、《诗情画意》、《育人之道》、《教师人文读本》、《说话的技巧》等等。
《中国青年报》曾以“语文教学的‘叛徒’”为题,对黄玉峰做过长篇报道。这个带引号的“叛徒”一词,是对黄玉峰多年来义无返顾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新路的赞誉,也是他实施教改历程的形象写真。

1947年1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黄玉峰出生于距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西面五里的鉴湖街。在中小学时代,黄玉峰成绩优秀,长于理科,偏爱文科;爱好广泛,诗词书画,兼有涉趣。但因“成分”问题却未能如愿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经“调剂”进了上海教育学院,成为一名师范生。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松江天马中学。1982年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1986年开始,一直任教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反感与日俱增时,以一篇七千多字的文章《还我琅琅书声》正式启动语文教学改革。从教以来,曾主编过《阿爸教作文》、《阿爸教现代科技》、《怎样写好高考作文》、《阿爸教做人》、《高中语文怎样学》、《阿爸教读书》、《东方情商》等多部著作,并担任上海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总策划、总编。

从外表看黄玉峰像斯文的读书人,质朴、憨厚,阔嘴、大鼻、小眼睛,皮肤黑黑的。如果换上一身农民的打扮,往田头一站,便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民了。黄老师似乎很欣赏自己的形象,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庄嘉翰”,“庄嘉翰”者,庄稼汉也。另外还有一个笔名叫“杜行霞”,“杜行霞”者,独行侠也。

为他赢得“叛徒”美誉的就是他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与众不同的做法: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我琅琅书声”,“读书人要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某些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带他们游泳,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这个方法可以用一句现成的话来说,那就是“归真返朴,走向传统”。我特别欣赏“三味书屋”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读,老师也在读,学生读“秩秩斯干,悠悠南山”,教师在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他认为觉得只有直接接触文本,才能体会到前人的思想、语言,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语文的基础,就是读了多少,记了多少,领悟了多少,表达得怎么样,而不是专门研究某一语言现象到底是属于哪一个知识点的伪本领。

他的改革实践主要是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是教材,课本、课本就是课堂教学之本,现行课本中很多内容并不是第一流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打动人。他首先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了大量名家名篇,比如《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片断,《大学》全文,《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人间词话》等,也引进了近现代的如周作人、朱光潜的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小波的《一个独立特行的猪》等等,增添的原则,是与所教课文有关的,扩展开去。与课文并无关系,但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兴趣能力有益的也有选择地引进。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开一些书目,让他们进一步地开拓视野,两年多时间里,学生一般都熟读背诵了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篇,看了几十本书。二年多的学习,他们俨然以“读书人”自居了。

接着,他改进教法。黄玉峰认为教法其实就是学法。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他大刀阔斧地改变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每周六节语文课,一节到图书馆泛读,一节练笔,其余四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看、背、抄。作文教学他基本不命题,让学生写随感、写读书笔记、写课题报告和研究论文,使学生一头沉入书海之中。辅之以适当点拨,从兴趣出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后,再上台谈体会、交流,如同开记者招待会。在这一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吮吸着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他认为: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个对话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

黄玉峰还非常重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拓。他曾带领学生到浙东演绎文化苦旅,把课堂搬到了山上、水上、路上。他还请大学教授、学者担任评委,举办论文答辩会……拉近学生与古人、名人、伟人的距离,使他们对历史上的优秀诗文有了直接的、感性的认识。他认为: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黄玉峰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既使语文的外延得以拓宽,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为了增强我们对黄玉峰独特的个人魅力的了解,我们不妨看看他的文章,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对语文独特的思考和认识。另外,还附上课堂实录一份,看看他在实践中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独特理念的。

黄玉峰
学生说黄玉峰

• 施毅(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如是说:在中学读书时,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会考“上戏”。是黄老师把我引上了“戏剧”这条路。我们那时排过戏剧、演过小品,这一切令人着迷,我由此发现了戏剧的魅力,并选择她作为自己终身事业。黄老师就是这样,他会把你当时不以为意的事情变得对你非常重要。
• 薛倚廷(复旦大学经济系)如是说: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黄老师,那就是“叛逆”。所有陶冶性情的事,黄老师都会去做;所有机械训练,黄老师一概拒斥。黄老师教语文,重在引路,铺得很开,涉及人文学科得各个领域。黄老师的每一个学生都会谨记这句话: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拜访黄玉峰先生之日,巧遇他昔日的两个学生,遂得以了解学生眼里的黄老师。


妻子说黄玉峰

• 黄玉峰为了他的追求投入了太多太多,时间、精力、金钱……我知道他是个干事情的人,从来不去阻挠他,而是尽量支持:学生三五成群来了,我乐于下厨做饭招待;哪个学生家里困难,或者黄玉峰要为学生办事,我也二话不说往外掏钱;他手头实在有忙不过来的事,我能帮则帮……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几乎每年都带学生出去活动,他一个人要照管几十个孩子,实在让人担心。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怎么向家长交代?所以,每次他带学生外出,我就睡不好觉;有些家长还会半夜打电话过来询问他们的情况。一定要等他们一个不少的回来,你才能安心……
——黄师母一看就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是成功者背后的默默支持者。

朋友说黄玉峰

• (黄)玉峰本身就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书,一本语文教学圈内人士必读的书。
• 他的确很特别。他的语言表达形象、幽默,极富亲和力,真诚快速的声音能让书面的文字一个个活蹦起来;他思想大胆,但不失严谨;他性格孤傲但不离群;他讲求实际但不庸俗。他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他一介书生的本色。
• 他的书法,一如其人,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他的画卷,一如其人,以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他的著述,一如其人,以丰富的人生育人,见解自然丰厚。读书、舞文、弄墨、教书、育人构成了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全部人生。
• 语文教育对玉峰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或职业,而是一种欲罢不能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历久弥坚的人生信念。
• 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解读黄玉峰》高万祥 丁学东
• 黄玉峰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这种魅力不仅表现在他那张透着质朴憨厚、永远充满着活力与热情的与年龄不相符的笑脸上,更体现在对语文事业的苦苦追求和对学生深深的爱上。他和学生的那份挚诚时时感动着我……
——《但开风气不为师》 张蕾

黄玉峰说黄玉峰

• 我是一个在教学第一线的极普通的教师,并将永远在第一线——只要还未退休。我带着两个班、校文学社、一个书法小组,还有做不完的杂事。
• 凡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我都尝试着去做。听讲座、泡书馆、看展览、赏文物、任记者、编刊物、练书法、学篆刻、看戏剧、演小品、游天下,凡我能做到的,我都尽可能去做。
• 教法从根本上讲是学法。教是为了学。我的教法没任何新意,也没有什么理论,无非是“精读”和“博览”。如果要说什么流派,那就叫“归真返璞”派。正如龚定庵说的“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 我不赞成“灵魂工程师”的说法,也不愿做“红烛”,更不是“一桶水”,我只想做学生的朋友、向导、同学,与学生一起成长。
• 我深感学养不够。我希望能继续充实自己,我不想与人争谁是谁非,我只是想把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下去。
——《但开风气不为先》(《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4期)

黄玉峰说教学

• 有人批评我的课堂教学是“放羊”式;“放羊”有什么不好?这要看把羊放到什么地方。如果是放到水泥地上,那羊只能饿死;但如果是领到水草丰茂的原野上,羊自己就能吃得肥肥的。
• 我有时也“灌注”。“灌”也没什么不好。教师把自己读书所得,有激情地灌个给学生,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领悟到一些什么,为什么不可以?
• 在所有能力中,记忆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强化记忆力最基本的办法是诵读。诵读不仅为了积累,为了形成语感,而且也是为了训练记忆力。有了好的记忆力,讲受用终生。
• 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 人们往往觉得语文课时少,抓紧时间讲深讲透还来不及,怎么还能让学生自己看?这是一种误解。越是时间紧,越是浪费不起,越不能由老师一味喋喋不休。书要自己读,别人是不能代替的。好的老师的作用在指导、点拨。

黄玉峰说教改

• 我既然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不读书”,那么,纠正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文精神,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带到语言的海洋中去,让他们自己弄潮击水,学会游泳。
• 我的改革实践主要是从教材教法两方面进行的。我首先是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大量名家名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走近大师。在教法上,我也有所突破。所谓教法,其实就是学法。我的原则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较多地让学生自己读书,一堂课,我讲的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每周还有一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自学,有计划开书目让他们读。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后,再上台谈体会、交流,如同开记者招待会。
•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文化学旅,也是我班得一大特色。通过旅游,同学们与古人、名人、伟人得距离拉近了,对他们得诗文著述有了直接具体得感受。人好象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 我的教改当然遇到了很多阻力。对此,我是有思想准备的。我信奉“举世毁之而不加沮”,我不会后悔。应该看到,只要你认真地在做、在改,学生、家长、学校总是会理解你的,只要学生水平真正在提高,你到底是会受欢迎的。

黄玉峰说教师

• 教师除了要好读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更要紧的是要有人格魅力,不要跪着教书,而要堂堂正正站在三尺讲台上,活得象个人。
• 教师还要有眼光和魄力,不断向学生推荐当代得精品。
• 应试教育不但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教师丧失了个性与主动性,成了做习题得机器。改革对教师自然也是一项挑战。教师有一个角色转换过程,从一个“知识点”得贩卖者变成一个引路人,要给学生分析讲解、推荐书目、指导阅读、点拨启发、修改论文,不但要有广博的学问,更要有人格的力量。
•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带了三年的学生,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会跟自己很像。可见,教师自己就是一本教科书,学生翻阅三年,自然深受影响。
• 要承认我们不如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教师只有保持自身的开放性,才不致枯竭和落伍,才有资格为人师。

黄玉峰说学生

• 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扒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
• 学生思想很活跃,记忆力很强。不要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禁锢他们的个性。
• 两年多时间里,学生一般读熟背诵了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篇,看了几十本书,俨然以“读书人”自居了。
• 把学生培养成爱买书、会买书的人,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 学生的阅读潜力不可小觑。不要担心他们读不懂而迁就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让他们深刻,他们也完全可以深刻。
• 学生的习作应该有一块发表园地。有了这一园地,既可以促进学生读书写作,又可以把他们的成果积淀下来。学生每办一期《读书做人》,在读写与做人上真的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 爱学生,与他们做朋友,你会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多,并反过来促进自我的完善。


黄玉峰说读书

• 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个对话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
• 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积累了一定的量,学生会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阅读量没有限制,凡有兴趣的都可读。
• 博览是精读的扩展,有了精读,博览才更有效;有了博览,精读才不狭隘,才谈得上“悟”。
• 阅读一定要“法乎其上”。培根说:凡有所读,皆成性格。读什么。读多少,对形*成*人*格,真正提高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 给学生推荐的书,自己一定要事先读过;引学生入门读书,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示范,让学生感到: 哦,书,原来可以这样读!
• 我自己爱读的书有:《海的女儿》、《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简爱》等;我偏好读中国古典诗文,《论语》、《庄子》、苏东坡常读常新;而近代,鲁迅对我的影响最大,他是我的同乡,我是他的同志。


黄玉峰说做人

• “做人”,这两个字是那么沉重,任何人都回避不了。人生在世,就是做人一世。无论你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腰缠万贯的富翁;是学富五车的泰斗还是一介平民,你都得一天一天地“做人”。
• 我曾经诚恳地待人,却被人误解;我曾经真诚地做事,却遭人陷害;我曾经真心地说话,却被人歪曲。但我还是那样诚恳地、真诚地、真心地待人、做事、说话。我始终相信,只要待人以真,总有一天会为人们所理解的。
• 要客观评价一个人,不能看他对你怎样,而应当看他对别人怎样。或许他对你有意见,但你不能因此对他有偏见。

黄玉峰说韩寒

• 韩寒在文学上的确是有才华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韩寒的狂傲是令许多人难以接受的,这也是事实。但对他过多的责难却是不应该的。尤其是我们做师长的,更应该从保护他的角度提醒他、引导他,毕竟,他还是个孩子。
• 我曾经跟他面谈过,把我想说的都跟他说了,也许,当时他不能接受,但相信他经过生活的历练后,会达成部分的认同的。
• 应该允许像韩寒这样个性张扬的学生出现,不能先想到遏制。他们还没有定型呢。
• 媒体的过分炒作,不是在造就他,而是在戕害他,这一点也应该看清。


黄玉峰说“痛苦”

• 我的学生上了大学还经常要到我家里坐坐,跟我诉诉苦。有个学生甚至开玩笑说是我“害了他们” ——在高中被黄老师带入理想主义的云端,进了大学却处处与冰冷的现实对撞,非常痛苦。我说,让他们感到痛苦就是我的目的。如果他们对一切都看得惯,没有丝毫痛苦,那才糟糕呢。没有痛苦哪来思考?没有痛苦哪来思想?没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青年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0:13:1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1:46 , Processed in 0.1031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