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钟》说课(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8 13:3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欣赏鲜花,悄然入情。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精美的鲜花画面,并配上美妙的音乐,带着学生去赏花。欣赏后,让学生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鲜花。随后,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感受鲜花的美丽迷人,由此切入课题,这些鲜花不但漂亮迷人,在他们身上还藏着许多有趣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13课《花钟》。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自由读文,发现秘密。
因为第一课时学生把课文读得比较熟练了,我直奔主题: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之后,你发现了花的哪些秘密?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后,我归纳学生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并适时播放课件(九个时段的九种花),引读描写的九种花开的句子。
(三)归纳现象,品味美文,写作训练。
第一段语言很美。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并抓住鲜花的形态特征巧妙地来描写。我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情紧密结合起来,先自由朗读这段话,边读边做动作,这时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看看学生就像这些盛开的花朵。有的学生吹起了小喇叭,有的学生则绽开了自己的笑脸,也有的学生在舒展自己的筋骨。这时我结合课件相机来学习这几句话理解“欣然怒放、舒展”等词语,欣赏各种花开的样子,然后一起美美的品文意。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体会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迁移运用。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1、我会填(纸条)让学生从中体会鲜花开放形态各异。2、再出示两组句子,并说老师也写了一些这些花开的句子,你们读一读,和书上的比一比,看我写得好不好?(纸条)我把句子全改成“牵牛花开了,蔷薇开了……”等这样的句式,学生读起来觉得枯燥、单调,从比较中得出:同样是写花开,作者抓住花的形态特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很巧妙,比较之后,顺势进行小练笔:你还知道哪些花什么时候开放?能不能像作者一样写一写呢?
(四)小组合作,揭示原因。
课文第二段是归纳原因,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大自然真是奇妙,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来解决吧!先来看看小组合作学习单(纸条)。
小组合作学习单
1、读一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段。
2、议一议
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3、填一填:造成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1)植物开花的时间,与(       )、(
)、(       )有着密切的关系。

2)还有的花,需要(       )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因此与(      )有关。
4、说一说
昙花为什么会在九点含笑一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组学习之前有要求和目标,学习之后有相应的检测,这样的小组学习就真正达到了合作探究的效果。
(五)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学生发现了鲜花的秘密,了解了其中的原因,该实践运用了。我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花钟,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并想一想:这种做法有什么妙处?
在教学第三段时,我抓住“大致”一词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词语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反映。无论开花时间,还是原因的分析,都是在一定有范围、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把话说死了,看似肯定,反而不科学了。最后,我建议我们师生在课堂上试着做一个花钟,掀起了这节课的又一高潮。师生合作做好花钟后,有些指针上是空白的,正好是延伸拓展课堂的机会。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在两点钟开放的花,还有些指针该用什么样的花来表示呢?需要同学们到课外和大自然去寻找,激发学生发现大自然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花钟(图)
有趣
板书设计是微型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花钟”两个字是写在课堂上作的花钟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九、说教学效果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上几点教学设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体会,学生了合作,积累迁移,并进行小练笔,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然,这只是课前的精彩预设,能不能如此动态生成,得看实际上课的效果。正如布垆坶所言:“我们无法预料教学效果产生的全部范围,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我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成过程,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50 , Processed in 0.0803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