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全程实录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0-5-31 23:01:47 | 只看该作者
郁闷着,咱也把手头的活儿干好!
     敬业,总是应该的!


这话说滴对!!
182#
发表于 2010-11-2 04:50:34 | 只看该作者
183#
发表于 2010-12-20 13:47:26 | 只看该作者
184#
发表于 2011-1-13 19:48:14 | 只看该作者
用制度激活教师写作
    ■周建国
    不少教师平时缺涵养、少反思、疏学习,更缺写作习惯。每当有写作需求时,常靠抄袭交差,造假就成了教师写作的“潜规则”。然而,我们在批评教师缺失职业底线的同时,应该跟进制度去激活教师的写作热情。
    首先要跟进评价制度。笔者以为,教师的写作焦虑其实和评价制度偏颇有关。因为从职称评审和参评名师情况看,规定必须提交省级以上所发表的文章,即使新教师定级,也要有县(市区)级以上获奖论文,否则不予通过。但事实上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能发表文章的公开刊物少,这对广大农村教师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正因为“庙少和尚多”,他们只好出钱买版面或者与刊物编辑拉关系;由于文章要有理论含量,因底气不足,只好去网上下载或者去相关刊物“东拼西凑”。
    要求中小学教师写文章,主要是通过写作来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反思习惯,通过梳理身边的问题和经验来提升他们的思考力,主动跟进教学行为,改进工作状态,提高执教能力。
    鉴于此,学校等有关部门必须以师为本,主动放中小学教师“一马”,降低对他们的写作要求,大胆认可由他们原创的“土产货”。尤其对那些有创意的教例、案例和课例,有新意的教育教学设计,自己编制的有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作业和习题,有思想的读书心得、教育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笔记等,都应认可为教师写作的表现形式和成果。
    其次应该重视过程化管理。从教师论文考核要求来看,也存在诸多弊端。一是缺少面试,缺少真实的能力考核。只要教师提交了论文,且符合“要求”,考核就会顺利通过。论文是否原创?是否代表了被考核者真实水平?再也无人问津。二是论文权重太大。几乎所有考核都有论文要求,若没有,就“一票否决”。难道论文真能代表被考核者的综合素质?三是轻后续管理。尤其是不少年轻教师高级职称“到手”后,立马“金盆洗手”,在以后漫长的教书生涯里,再也看不到新文章、听不到“新声音”了。
    人都有懒惰的劣根性,没有了考核新要求,人都会变懒;没有了新压力,多数人都会失去激情,难以维持发展新动力。唯有及时跟进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教师才能有发展的新活力。学校应结合年度考核、聘任考核和绩效工资发放等常规性管理,对论文发表档次可以弱化要求,但必须强化教师留下研修和反思“痕迹”。学校应及时出台新规,引领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养成善于反思、勤于学习、用心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笔记的好习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现象、教学关键事件和思想火花,要求教师每学期必须撰写并提交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反思性文章,跟进实践的新设计方案等原创性、个性化和本土化的“作业”。通过这种有意义的“量”的“逼迫”和累积,教师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再其次要注重有效引领。当下不少学校还是抓升学率偏多,而对教师的读书和写作不甚重视。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读书和写作,方能厚实文化底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管理目标。为此,校长要采取有效措施,把要求教师读书和写作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尤其对于写作,在多数教师难以在公开刊物发表文章的态势下,更要善于动脑筋,积极开通校园的“绿色通道”,为教师练笔敞开方便之门。



欲善教之,须善写之

  张玉新


在中学教书时曾拜一位后来成为语文特级教师的人为师,他经历坎坷:高中时因言获罪,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4年后落实政策返城,当他见到当年的语文老师(吉林省首批特级教师)时动情地说:“谢谢您教给我写的本事,我才能活下来!”我师傅在农村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后来抽调到县里写材料。据说他的老师才华出众,不仅学问精深,而且文笔老辣。这引发了我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单从写作教学本身,或者学生方面探讨写作教学策略的突破,不从教师自身的写作修养探讨,恐怕都难有突破。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的经历,加上从我的师傅以及其他前辈同行那里学到的经验,我对写作教学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从教师自身看,欲善教之,须善写之。“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老师”(陆游)这话是对“学生”(儿子)说的。他会写诗,而且在当时就是著名的诗人,这话就是诗。所以他有资格这样说,而且他在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写作经验。老子交给儿子的“绝招”肯定可信。目前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成果多从写作技巧、教学方法入手,较少从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着眼。因为这些成果都是教师针对学生如何写作着眼的。是骡子是马,自己先出来遛遛。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的形成与提高乃是写作教学策略突破的前提。怎样才能“善写之”?根本出路,我以为就两条,套一句熟语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先说“读万卷书”。“读万卷书”,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吸纳别人的思想精华、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自己理性成长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以便在成长过程中丰富、补充自己。

扬雄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是讲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他认为,多读书就会写作了。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也是讲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他进一步认为,书读的多文章就能写得好。这两位都是大文学家,他们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
梁衡说,他写文章一是学习司马迁,一是学习韩愈。具体内容不记得了,但他说从司马迁和韩愈那里学到了文章的结构章法这一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说,他是在研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时得到了关于写文章的启迪,又在自己的写作中不断尝试,读写结合,终于大成。这是今人学古人的例子,有现实意义。

今人、古人都认为会写、写好文章来自多读书。可是,目前语文教师的阅读面普遍较窄,大于等于教材,小于等于教参。教师用编制试卷、做试卷来替代读书(也用同样的方法剥夺学生读书的权利),用系统讲解所谓“写作知识”来掩盖不会写作的真相(同时也误导学生),而学校又习惯用“全批全改”检查教师的工作(教学管理中最形式主义的作风)。但是,无论如何,不读书、思考,就难以形成写作能力,就不能教会学生写作。“全批全改”也批改不到点子上,只是徒耗心血而已。

再说“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说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积累亲历的直接经验,并把“读万卷书”获得的间接经验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检验之,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古人为什么把读万卷书放在行万里路之前呢?我想,人类的知识并不需要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出发,都去验证一遍。而是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继承并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不走前人走过的老路,走自己的新路是十分必要的、经济的。我体会这个过程是一个人感性成长的过程。“行万里路”不一定走一万里,行路是实在的生存方式,你要学会走路,就是学会生存。行路就是实践,就是身体力行,就是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就是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享受生活,有时甚至要学会把忍受变为享受。有什么样的生活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你真实地生活,并能够用文字而不是用DV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这就可能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的“生活练笔”是很多人学会写文章的必要步骤。

当然,善写之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但根据古人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这仍然是学会写作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想拯救写作教学,首先就要拯救自己,以浦柳之姿,难授桃李之教。

第二,从指导学生看,既长能耐,又立规矩。有了能“善写之”的前提,才能谈“善教之”。会教的门道很多,因人而异,只要得法,可各臻其妙,甚至包括一些很技术化、技巧化的“套路”“模式”。旁门左道不在其列,走火入魔不能忍受。
先说“长能耐”。教师先有了能耐,即自己有了“读万卷书”之工夫与功力,才会把读书的经验、感悟传给学生。这是教学生“长能耐”。

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范例。语文教师深入研读课文文本,获得有关写作的感悟,并且自己又有写作的经历,就可能把自己的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你的间接经验的指导下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着手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我曾经指导学生研读《史记·武帝本纪》,学生从中感悟了“史家之绝唱”的“良史”人格风范和职业道德。汉武帝使司马迁失去男人根本,司马迁对他肯定深怀怨恨,学生发现,司马迁没有把汉武帝丑化,他大量例举其功绩,当然也客观例举其不断被方士欺骗的事实。大家从中学会了选材,还把自己的研读认识写成评论。学了《魏公子列传》,我又提供《信陵君窃符救赵论》,学生从中领悟了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奇妙感受,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课文文本的研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借鉴,教师还要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引导学生去读书,本着“缺什么营养补什么营养”的原则,教会学生自己去选择所读书籍,并且记录自己的读书思考经历。很多优秀文章(包括应试文章)都是在平时读书时受到作者某种触动产生的灵感火花,这样的火花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不及时记录下来就很难再现。书读多了,“火花”才能多,将来写的时候文章“精彩增长点”才能多。

    再说“立规矩”。不以规矩,无以方圆。这是公理,不刊之论。教师自己践行了“行万里路”,才会认识到感悟生活的重要性,才会体会到记录生活感悟的重要性,这种记录如同在贫困时夹在书本里的钞票,日后从书本中偶然翻出,不但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它珍藏了一段记忆。我曾要求学生记录生活,有的叫练笔,有的叫日记,这是给学生“立规矩”。从初一时的强制每天写100字到高中的500多字,很多人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直到高三时有七人出版了个人作文专集。他们由当初的生活日记自然而然发展到读书笔记、文学练笔,都是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感性成长与理性成长的轨迹。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我立的规矩规矩而形成自己坚持练笔的规矩,就如同学轻功的人负重跳沙坑,当时很累,持之以恒,一旦释重负能飞檐走壁、穿房越脊。如今他们都已走向社会,没有谁选择作家之路,但写作能力的确为他们拓展了生存空间,写作给他们的生活注入兴趣。我并不反对而且十分赞同很多人提出的要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观点,兴趣当然重要。可是,还没产生兴趣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不是成人,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感性的、理性的呵护与矫正,先立规矩形成良性的心理定势,可能激发兴趣。好规矩形成好习惯,好习惯催生效率,效率这样的成就感反过来强化兴趣。未产生兴趣之前,先立下规矩。除了强化写生活日记、读书练笔这样的规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修改文章的习惯。前边提到过当前学校要求的“全批全改”,那是一种与学生背靠背式的静态的教师主体行为的定性的评价结果。这是不良的批改习惯。《吕氏家塾记》说:“欧公每为文既定,必自窜易,至有不留本初一字者。其为文章,则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至于尺牍单简亦必立稿,其精审如此。”①这是强调作者自己多改的例子。既然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身,修改文章却是教师的事,主体不参与,不可思议。我们不能因为不曾尝试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就以学校、家长不同意,学生不习惯为借口,关键是教师自己要“立规矩”。你是这门课的专家、权威,你没有发言权起码说明权威性不够,你也要先长能耐。《世林广记·速成法》说:“若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作得十八分是了,方可改作十分。”②这是强调教师少改的例子。教师少该并不是偷懒、不负责任,而是在学生不得其法、水平欠佳时多改,容易令学生产生畏惧感,影响其才思的发挥。只有学生文章水平长进到比较好了,才做较大修改。古人的这条经验在今天也有实际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在修改文章方面立下这样的规矩,学生个人多改,学生之间多改,教师少改(改则点铁成金),每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修改的标准,逐步提高标准,学生按这样的规矩修改,看看结果如何?作品修改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情景生成许多动态方法③,不仅提高学生作品水平,还能提高教学、学习效率,教师还能探索出一条新路。以上所论,并非作文教学策略的突破只有这些,只是囿于本人的偏见,限于篇幅,择要而论而已。

注:①②转引自《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资料》(第四册),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室编,内部资料③参见张玉新  《动态演示作文评改的设计与实施》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2007年1期
185#
发表于 2011-7-8 10:38:53 | 只看该作者
186#
发表于 2011-7-22 15:44:47 | 只看该作者
转:第二期“1+1教育写作优培计划”开始报名

希望通过1+1教育网络平台,为参与“教育写作优培计划”的老师提供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写作指导,促进各优培计划成员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第二期优培计划拟吸收20名成员,1975年以后出生的1+1教育网上博友均可以提出申请。

二、该项目为义务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每期优培计划时间为2年。

三、烦请申请参与的博友写一份个人基本情况简介(不少于3000字),包括年龄、博客地址、工作机构、学历职称、个人成长经历、教学、阅读、写作、研究成果等。请在2月20日前交稿。我们将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确定录用,录用结果将在二月底通知本人。

个人基本情况简介可以通过短消息的形式发给“优培小组”,也可以发至邮箱 yijiayiyoupei@163.com 。您的这些个人信息将只向评审老师公开。

若有什么疑问,可在博客中留言或发短消息,也可联系QQ:274405150。博客地址:http://blog.edu11.net/18659



另外应博客朋友的建议,我们还将吸收20名1975年以前出生的1+1教育网上博友组成“1+1教育写作优培计划”第三期,有意参与的老师也可以报名了。要求同第二期优培计划。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9:59:39 | 只看该作者
争取当一名作家型的语文教师
                                                            (甘肃省康县一中   吕永海   邮编:746500)

      当一名作家曾经是我童年时代的梦想,参加工作后,争取当一名作家型的语文老师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我始终认为,学了中文专业当了语文老师,自己如果写不出点东西来,不光在学生眼中没有多少“份量”,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缺憾。当然,当“作家型”的语文教师只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个努力的方向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其核心在于培养一种文学情怀、创造精神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强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成为作家。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的确有难度!但是,做一名文学爱好者,拥有一种浓厚的文学情怀和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通过努力是有望实现的。

     所谓“作家型语文教师”,指的是以全面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为己任的现代语文老师。语文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课堂,青少年的心智发展阶段正处于一种感性阶段。因而“作家型”教师这一提法也比较适合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作家型”教师也更易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为什么要把当“作家型”语文教师作为一种理想呢?(一)为了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文人气质,特别是要以勤读勤写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广博地阅读,勤于思考,不断地反思总结,这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份内之事,就如同美术教师会画、音乐教师会唱一样,写作本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现;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通过观察身边的教育教学实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在此基础上经常写些教育教学论文、随笔、杂文、课堂实录、教后感等,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理论涵养,而且能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例如,针对本校和外校某些“浮华”“热闹”的“公开教学”活动,我曾写过《公开课“作秀”面面观》《如何消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等论文,发表在《语文报》上;出于对学校教务处人为地设置某些“条条框框”,教条主义地检查教师教案的做法不满,我曾写过《对检查教案的几点看法》,分别刊登在《山西教育》(教育管理)和《文理导航》杂志上;有感于我校高中学生缺乏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我写了《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读”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等文,分别刊登在《语文学习报》《语言文字周报》和《西部教育》等杂志上。同时我联系自己曾经当过八年教务主任和十年校长的管理体会,撰写了《如何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校长应该适量地兼课》《校长要善于团结中层干部》等文,分别刊登在《山西教育》(教育管理)《校长参考》《基础教育研究》等杂志上,给学校领导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二)为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师平时应留意观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针对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知识点和环节,予以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如果能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出辅导性文章,将更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例如,针对高三学生《语文》高考迎考复习时,苦于对诗歌鉴赏类试题无从下手的困惑,我撰写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意象初探》《古诗词鉴赏“九入手”》《古诗词常见风格例说》《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古诗词题材归类解读》等文,分别刊登在《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园地》《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等杂志上。针对学生学习汉语修辞知识时常易出现的错误,我还撰写了《高考语文复习中几种易混修辞格的辨析》《说说词语的“色彩义”》《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辨析:区分易混淆修辞格》《比喻与通感的区别》《“劝学”中比喻句的妙用》等文,分别刊登在《语言文字周报》《学语文报》《语文报》《语文学习报》等报纸和《语文天地》《新高考》等杂志上。针对语文学习中的具体知识点,我还写过《语文课本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古今词义差别例析》《文言文中的几种习惯句式》《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文言文翻译八字法》《近义词辨析六法》《掌握技巧,慧眼识别》《近义词词义巧辨别》《文言文断句六法》《成语运用小议》《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兼词现象》《成语运用八要八不要》《读《雷雨》,赏曹禺的“回顾、穿插”表现法》《《窦娥冤》中表冤屈的四个典故及含义》《辨析病句的十八般技巧》《书面语、口头语中多音异读字三十例》《如何辨析成语中的错别字》《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怎样辨析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例说常式句与变式句》《小议谦敬副词》《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等文,分别刊登在《学习报》《语文报》《语文学习报》《学语文报》《语言文字周报》《当代中学生报》等报纸和《学生天地》《语文月刊》《语文天地》《新高考》等杂志上。这些有针对性的文章,或多或少地给学生起到了“解惑”的作用。不同于课堂讲解的是,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撰写的辅导文章时,兴趣之浓厚、表情之兴奋,真是溢于言表!

(三)“作家型”语文教师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我的看法是,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合格的语文教师。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一位“作家型”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批阅作文时由于缺乏真切感受,只能从概念上改作文,只会写几句“假大空”套话式的批语,很难给学生以有效的写作指导。这样的语文教师,即使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在学生眼中也是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没有说服力!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说得好:“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也说:“写作的实践,使我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了更大的把握。作为语文教师,有一些写作的经历,肯定有助于他的教学。”所以,语文教师也要写作,要写“下水作文”,给学生做榜样,做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叶圣陶先生说得更精辟,“下水作文”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谴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除了尝试写下水作文,引导帮助学生立意审题、拟写“写作提纲”、鼓励学生投稿,定期给学生进行作文讲评外,我也曾给学生写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辨别》《高考话题作文审题“五要”》等文章,分别刊登在《语文报·高考版》《学语文报》等报刊上,给学生予以理论上的点拨。语文教师能写,还有可能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桃李效应”,说不定自己教过的学生中就有未来的作家呢!语文教师只有“能说又能写”,在有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做后盾的前提下,再给学生讲写作理论和技巧,这时自己底气是足的,学生也才是服气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了增强写作教学的针对性,语文教师必须从“我”做起,爱写、能写。

“作家可能成为不了优秀的语文教师,但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作家型的。”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并且一直在为之努力奋斗!当今社会,在世俗的眼里,我们无权无钱无势,教师的地位不高;但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平心静气、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仅不能自轻自贱,还要活得有骨气、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不求功名富贵只求文章千古!当一名学识渊博、情感丰富、志趣高雅的“作家型”语文教师,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诉诸文字,或自我欣赏、发泄,或与人交流、辩论,或指点江山、评论,或帮助学生学习、成长,不亦乐乎!这些年来,教学之余,我不辍笔耕,已陆续在省级教育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可以说这些文章都是来自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我的观察与思考,也可以说是我的一点体会和经验。“教学相长”,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我也逐渐在“成长”,在向“作家型”的教师目标一步步靠近!

                               (发表在《教学随笔》杂志2011年第4期第31—33页“实践记述”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10 , Processed in 0.1004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