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领悟教育与生活的真谛——读丰子恺《教师日记》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7 16:1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领悟教育与生活的真谛——读丰子恺《教师日记》有感 作者:匡慧娟  来源:中国教师报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淘书,网上淘、书店淘,见到好书爱不释手。
  那天,与朋友相约去书店,见到了丰子恺的《教师日记》,欣喜若狂,随即买了下来,回家处理完一切家务,虽然已是挺晚了,并且寒冬腊月的,但我还是在被窝的温暖下,捧起了《教师日记》狂啃起来。
  说起来难为情,我其实至今从没有读过丰子恺的文字,“认识”丰子恺源于他的漫画,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自然和淡泊中透出的是执著。因为爱所以爱,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爱屋及乌吧!
  翻看书本,我发现这是地地道道的“日记”,或长或短,短的居然才寥寥几十字。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教书育人、读书会友、生子奔波……生活五味无不在他的笔下展开。读着读着,我不禁想,丰子恺先生的日记如果在今天,能否得到如此高的褒奖呢?估计不被批为“流水账”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结集而出那是想都别想!
  如果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就如同听一个长者在跟你讲故事,那么,读丰子恺先生的文字就如同在听他叙说生活的种种,虽然琐碎,但每一点滴,无不给你以启发。
  开篇第一篇,是丰先生告别教师生活10年后重返校园。
  开学纪念周的时候,面对学生仰望的脸孔,丰子恺感到10年前的角色正在“复活”,他与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他慷慨激昂,以“乐莫乐于新相知”开头,谈到了要与学生们共数晨夕,要与来自东西南北的教师共度朝晚,要在蓝天丽日的桂林山水间学习知识……新相知,新快乐,他勉励全体学生能够“努力用功,不辜负这难得的好机会”。
  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一种使命感让丰子恺再一次与学生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娓娓道来,从美术的范畴讲到美术的学习方法,从学科的外延讲到学科的内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认为学习美术的“器”,就是绘画,绘画的根在于写生,而人物又是写生的最好材料。他认为,无处不是写生的范本,无景不在写生的笔下。
  开学第一天,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会聪明地用好开学第一天。丰先生一句“原来与我有缘的就是你们这几位”这句平实而充满真情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他如谈心般地告诉学生美术学习的套路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艺术就在生活之中的道理。读着丰先生的日记,让我想起了这句话:“判定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就要看他是不是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丰先生谈心式的教育,让学生醍醐灌顶。
  《教师日记》从1938年秋季开始,到第二年暑假结束。这段日子,用丰先生的话说就是“离家逃难”的日子。可是尽管身处战乱年代,丰先生仍然在探索艺术教育。他认为,“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有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丰先生的这个主张,在今日读来,还是那么耐人寻味。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研究颇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而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则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对于教育的阐述在丰先生看似浅淡的话语中都能找到答案。
  在一年的奔波途中,丰子恺携家眷老少共11人,自己称自己的劳顿为“更伟大的旅途”,认为“与其积钞票于箧,不如积阅历于身”,并且把流离当作游历,以“家不异船,船不异家”的阳光心态看待漂泊,用“人是到处寻苦的动物”来勉励自己。一日记中丰先生写道“因为没有课,不去学校,又因为伤风牙疼,无法读书写字,边检点目前生活”:一毫子买回三十五个小圆子,全家人分吃恰好,又在远离家乡的桂林,尝到了久违的家乡滋味,煞是开心;价廉物美的大橘子、甘蔗,让他食之不忘,向家人朋友推荐,更让朋友“常得佳境”;一只简单的竹篮、竹匣、竹碗,都会让他“可喜”;乡间木匠用木条搭成的窗花,先生感觉“能兼顾文字的形体力学的条件,即兼顾美术与实用,使文字不失其神气而用时又坚固,甚多嘉许也”。颠沛流离中先生的生活是清贫的,但先生对于生活的乐趣却是溢于言表。读着这些文字,我更能理解先生在逃难周年纪念日前写的一段话:“这一年的崎岖之路,增加我不少的经验,给我不少的锻炼。……但走崎岖之路也有它的辛勤的报酬,并非全然不幸,尤不必视为畏途而叫苦连天。”先生用最阳光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这种心态影响了他的子女和学生,也将影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
  翻看着丰先生的篇篇日记,不管是教育,还是交友;是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还是对教育前程的忧患情怀……但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渐行渐思的丰子恺!
  天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小鸟已经飞过。人生有生即有情,丰子恺的一生就像天上吹过的一道微风那样平淡而又朴实,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就是美丽的人生吗?我愿手捧一盏香茗,细细品味丰先生的淡淡细语,领悟教育与生活的真谛……
  (匡慧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2:17 , Processed in 0.1518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