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中小学教学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0 08:5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中小学教学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李建平  2002-03-13  中国教育报

时代呼唤教学管理新理念
  【摘要】现代教学管理必须更新观念,以新的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课堂教学,采用刚性管理手段,纠正当前教学工作中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做法??  

  为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一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无疑对中小学教学管理提出挑战。显然,过去中小学教学管理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不相适应,广大一线干部教师呼吁,中小学教学管理亟待改革,如果不紧紧抓住管理这根缰绳,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不可能的。

  应当看到,经过多年的学习宣传,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相当多的干部和教师还仅仅停留在认识水平上,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更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一些管理行为有悖素质教育,相当多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知识传授进行的,仍然停留在考试管理、分数排队层面上,一些管理部门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并按升学率和分数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排队,以此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有的学校对国家规定的课程随意更改,或增加课时总量,或减少和挪用非考试科目课时,办复读班和反复进行模拟考试,滥编滥印复习资料,向学生硬性推销。有的剥夺学生休息权利,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追求所谓的高分数。有的对个别教师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大加赞扬、示为样板,这样的教学管理不可能使中小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

  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等。为此,有必要采用刚性管理手段,加大对原有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变革的力度,纠正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做法,改变教师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通过规范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北京崇文区清华街小学校长景芳玲认为,校长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比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老师让学生动手做三角形,学生做完后,老师让学生把三角形放在一边,拿出教具让学生到讲台上比较三角形的大小,为什么不让学生拿自己做的三角形互相比一比呢?很显然,教师在完成教案,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脱节,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环节,却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看似一个简单的方法,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比一比,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个过程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会很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然而恰恰被许多教师忽略了。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正是今天教育的弊端。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在这些地方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教师一旦掌握了现代教育思想,就会焕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当前,为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把改进课堂教学作为主攻方向。那么,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专家认为,首先应该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专家认为,当前在教学管理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是,第一,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什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而不是在时间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次”。第二,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师教了什么,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按照这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也理所当然地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教学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更新观念,用新教学观来透视与分析今天的教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尚凤祥到中小学听课后十分感慨,课堂教学并未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讲课十分投入,但更多的是在单纯传授知识,尚未体现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行为养成等,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有全面科学的基础目标,还应当体现发展性目标。不可否认,大多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但不是有意识的自觉的,因此是低水平的,如何将这种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正是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现在,在教育界有一种说法:“课外抓能力,课内抓知识,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这句话引人深思,课内课外为什么两张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是故意为之,广大校长教师对改革课堂教学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深感无从下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支撑点究竟是什么?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梅汝莉认为,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只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之路。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统一,首先要弄明白知识的内涵是什么。知识和智慧是相伴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当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的结晶,任何把智慧排斥在外的知识传授都是盲目的、片面的,不可能把人教聪明。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在这瞬间的结合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向已知发问,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就是要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次发现、再次体验,教师要有这个意识,由已知不断地引出未知,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有些课堂教学表面看是启发式,实际上仍然是灌输,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学生思维完全是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应该是启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学有创见,回答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提的问题是否具有思维价值。启发学生智慧要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得多,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

  其次,在教学管理中要弄清楚能力是什么。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实践能力,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为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08:54:29 | 只看该作者
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
  【摘要】教学常规管理首先体现在依法治教,必须科学规范;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应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环节;应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必须从管理入手。当前,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学校擅自停开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在学籍管理上弄虚作假,强行向学生推销复习资料等,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在家长中及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教育形象。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有序管理为基础的,常规管理是有序管理的根本。常规管理首先体现在严格依法治教,体现在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要求管好教学。课程计划是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开设的目的、意义、任务以及教学时间和进度,它体现了国家对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所有教学都必须服从于大纲和教材内容,学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严格按课表上课,加强对教学用书和复习资料的管理,严格控制补课和作业量,加强学籍管理。《儿童权利公约》、《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给我们提供了依法治教的依据,管理者要对学校及教师的言行加以规范,尤其对学生的休息以及对课外的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给以足够的保证,对学生到校及离校时间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对违法行为要有严格的处罚规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制度不完善,有些规定甚至违反教学规律。为此,教师们呼吁,常规管理必须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是经过一系列教学秩序创造出来的,不是考出来、逼出来的,只有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和制约,才能保证教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和制约,其目的是出质量和效益,许多教学干部对此深有体会,只有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建立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高效运转,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管理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要使规章得以贯彻,质量得到提高,必须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备课、辅导、考核、课堂教学等,还包括完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质量检查。然而,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重结果、轻过程,只在考试成绩排队上下功夫,管理工作未深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致使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之中。

  一些地方教学管理只在个别环节上下功夫,例如,只重视课前备课,课后质量分析,而把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忽略了。备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有的学校把手段当目的来抓,硬性规定教案必须写多少页,并且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甚至以教案篇幅的多少定等级、评优劣,至于备课内容是否有新意,是否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是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却无人过问,由此造成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写教案上,而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常常被忽略。此种做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甚至让学生代抄往年的教案,多数教案机械重复、照搬从前的。这种管理方式在教师中引起极大的反感,他们呼吁,备课要求不应一刀切,要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另外,抓备课要以教案为突破口,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让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进入课堂。教案只是教学前的计划、蓝图,抓教案抓的是蓝图,而不是工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教学干部应当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改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崔允郭认为,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而如果能够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原计划的变更,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自己通过施教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教师总结积累经验,形成教育理论。为此,崔允郭建议,教师能否像医生写病历那样写“教历”,记录下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

  教学不只是指教师教,还包括学生学,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管理不仅要搞好教的管理,还要加强学的管理,要在教会学生学习上加大管理力度,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鼓励教师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不唯书,不唯师,敢于问难置疑,提倡合作学习。

  崔允郭教授认为,眼下,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是靠行政手段,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而忽视了自下而上的管理,即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管理者往往以考试的分数来评价老师,这种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做法,导致个别责任心差的教师不择手段,追求高分数,对学生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为此,应当强调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可以靠学生评价来实现,评价指标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真实体验,便于学生回答,比如“教师讲课是否具有针对性”,“备课是否充分”,“教师讲课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评价时,几门学科的评价表要同时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评价。开学初,要将评价内容告诉教师,目的是让教师学会自我管理。学生评价教师以后,不能给教师排队,反馈给教师的是全校的平均分及自己的分数,让教师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管理者应更多地与教师交流、沟通。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08:55:07 | 只看该作者
为教师创新“松绑”

  【摘要】人是管理的核心,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管理并不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灵丹妙药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尤其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教学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尽管规范、有序,但过于沉闷,缺乏活力。

  教师们反映,目前对教师的管理太机械、太死板,且不注重时效。一些抓教学的领导认为,教学管理的最佳境界就是整齐划一,集体备课与教研,强求教学要求、进度、质量、评价整齐划一。忽视教学的个性与创造性,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有统一要求,都有固定模式,而且认为这就是科学管理,亦步亦趋者受表扬,发出不和谐声音者挨批评。对此,一些教师提出不同见解,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不否认有共同的目标,但若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无疑会抹杀教师的个性,压抑教师的创造性。教师没有个性,学生没有特色,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根本就无从谈起。培养具有个性的教师,是现代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江苏教育学院周在人认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强调统一性的“刚”性管理,而未来经济时代的教育是鼓励创新的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应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本,有专家认为,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中小学管理的主要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的教育机制,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人员,还应该是“求实、求真、求新”的教学研究人员,学校应该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见的教学制度,创造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追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的观点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性,不应该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跟从他人,教师应该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在教学大纲的引导下,教师还可以决定自己在每堂课上所讲的内容、授课的方式或顺序等。

  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北大附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学术研究上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允许争论,不强求一律;在教学管理中,坚持“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的原则,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求实创新、博采众长,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风格,对教学过程不加干涉,不硬行推广某一种教学法,教书不拘一格,育人各得其法;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不简单用及格率、升学率、排名次、分数高低等指标来衡量教师业绩,而是侧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使一大批教师的才华得以施展,学校名师荟萃,人才辈出。

  当前,频繁的检查评比仍然是一些地方教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尤其是烦琐的量化打分在某种程度上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教改积极性的发挥。教师们呼吁,教学管理不能单纯地检查布置工作,量化管理过细、过滥,把教师工作中一些不宜量化的硬要量化打分,甚至用许多硬性规定卡教师,一些管理人员惟学科、惟书本、惟经验,缺乏深入实际、深入学生、深入课堂的热情,过多地使用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评价的诊断作用,对教师缺乏具体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教学指导工作亟待改进,教学管理者、教研人员更新观念至关重要。如何在教学研究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创新值得研究,不能照搬固定的模式或教学思路,更不能将管理者的意图强加给教师。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恰恰是一节有新意的好课,却被认为教学语言不精彩、教学结构不严谨、教学功底展示不充分。还有的临近下课,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学生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获得极大的满足,结果这节课因为拖堂而被扣分。如何评价一节好课,关系到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是追求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教学艺术的完美无缺?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实际上有些课虽然很好看,很精彩,但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完全是被动式的接受,而有些课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参与讨论,表面看不那么有板有眼,教师也没有口若悬河的精彩演讲,能说这节课不成功吗?当前,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改革课堂教学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课题,管理者应当善于用现代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为教师改进教法开出处方,善于发现教师中蕴藏的教改积极性,发现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的新经验、新方法,及时总结推广。

  减轻学生的负担,首先要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学管理要给教师“松绑”,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有些学校层层下达升学指标,分数成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惟一标准,有的教师因为考试成绩在全县排名稍后而受到学校制度的处罚,还有的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所教课程全县前三名者奖励,重奖第一,全县四五名者不奖不罚,六名以后者依次处罚,这种做法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是有强烈自尊心和进取心的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管理者的水平、学识、人格、管理艺术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管理不仅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还应体现在对教师个性的理解和尊重,为教师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只有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的目标,才能使教学工作生机勃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7:38 , Processed in 0.0834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