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推动我校语文教育的改革,推进我校语文学科的建设,提升我校语文教育的水平,打造一支踏实、敬业的语文教师队伍,实现我校学生、教师的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学科发展规划。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文育人”: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表达自我的能力;通过阅读、鉴赏文学提升自我品位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现有25教学班,一千多名学生,25名语文教师,多数为30岁左右的年轻老师,其中有市学科带头人丁小明,市教坛新秀蔡涵钰,区骨干教师谈彩萍,庄莉贤。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综合性学习。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教师撰写的各类文章中均有体现。 这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教师群体,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向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前进。 (一)、广泛深入地学习《新基础教育》等一些前沿教学理论,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并根据相关教学理论规范自己的行为,增进教师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和结构意识。 (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务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深入开展教研、科活动。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阵地不断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争取在三年内有三至五名语文教师获得市、区相关职业称号。 (四)、努力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在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会观察、会分析,会比较、善总结,勤写勤练,养成习惯。 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思想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第一,通过语言规范的课文的学习,以形成规范化的语言积累,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第二,通过内涵丰富的课文的学习,以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 第三,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文章的一般方法,为自主阅读和探索作好准备。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爱好,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积累词汇,懂得道理,把生活与学习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的探究文化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促进学科的发展,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通过3—5年的努力,培养出一批更优秀的语文学科带头人、语文教坛新秀、语文骨干教师等。 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袋,让“内需”成为教师个人成长的动力! 通过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各类评比活动等促进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所有教师在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个人素质上均要得到全面提升。 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指导下,教导处、教科室牵头协调,语文教研组长具体组织实施本规划。按照学科发展规划方案,积极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同时优化资源配备,确保本规划顺利、高效、有序地进行。 1、确定主题,有的放矢。确定每个学期整个教研组的研究主题,各备课围绕此主题确定小主题,由点及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次教研活动,使活动在细中取实。
2、重心下移,条线成规。由教研组负责备课组,由备课组负责各年级组员,积极开展教研组活动。在公开课教学上,做到集体备课—上课—评议—跟进。
3、观摩实践、相得益彰。观摩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揣摩其课堂的独特处,从而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在观摩中反思,在实践中体会,两者配合,相得益彰。
4、课题为领,促进教学。结合学校语文区级、校级课题的理论及实践所得,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教师教学行为。
1、广泛阅读,充实内涵。鼓励教研组每位成员积极阅读各类书籍和杂志,如各位优秀教师的个人随笔、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赏析,一些教育家的教育专著等等,促进教师在阅读中汲取“精神食粮”,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
2、加强交流,拓宽视野。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交流,探讨教学中的疑惑,学习他人解决的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向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学习,聆听他们的课堂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究和观摩活动,及时了解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维;将专家请进“家”来,聆听我们教学,对我们的课堂进行诊断与重建,聆听他们对课堂的独特见解,在与专家的对话中又进一步地提升自我。
3、师徒结对,互得互益。师徒结对,明确师傅和徒弟在结对过程中,各人所需尽到的义务。教学相长,在促进徒弟成长的过程中,师傅也在不断的成长。
4、组织比赛,激励成长。组织年轻教师积极参加校举办的语文教师各类教学基本功大赛,在大赛磨练自己,在大赛中激励年轻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更快的发展。
充分利用校图书馆内丰富的藏书,及时鼓励与推荐学生阅读图书馆中的各类书籍;充分当前网络上的语文学科资源,如“凤凰语文网”,一些校园网上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作业设计、拓展资料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 不断更新校园网,使网站的栏目更健全,资源更丰富。争取集语文教育、教科研于一体,为语文老师进行研究、交流创设更便捷的方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教室是校内课程资源的中心。教师要着力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如班级读书角,黑板报等,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校园环境是课程资源中的“活教材”,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研究性学习版面、专题性学生网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 建设发展性评价体系,即: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 语文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起着导向作用。考试要成为学习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唯一的结果。要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认真做好每学期一次的过程性质量检测。并请每位语文教师作好质量分析,及时了解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在商讨中找到切合自身教学的最佳措施。 运用多种方式,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过程。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如由教导处组织的低年级的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高年级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如由凤凰语文组织的全国“亲近母语阅读大赛”等等,在比赛中最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2)充分利用黑板报等展示台——展示学生语文学习成果,如学生优秀习作展示,好词佳句展示等。 (3)建立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学习情况汇集在记录袋里,作为综合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依据。 语文课程评价的标准要根据语文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以便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进行学科发展调查,分析本校语文学科教育现状,确定我校语文学科发展目标,制定本校学科规划,并不断地论证和完善规划。 实施学科规划,重点放在“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与“课程评价”上。按照规划的发展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实施学科规划,重点放在“资源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上。 每学期对规划进行评估总结,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提升,确保本规划顺利、高效、有序地进行。 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并制定下一轮的学科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