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路跋涉一路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13:2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路跋涉一路歌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丁卫军

 2001年,第一次被评为江苏省通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成为江苏唯一入选首届全国中语“教改新星”之列的青年教师;
  2005年,破格晋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第一本专著《小丁教语文》正式出版;
  2006年,被评为通州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2007年,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我出生在苏北农村,1989年高考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后,进入县城的电大读汉语言文学大专。1992年,我成为乡中心初中——通州市五总初中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是无法选择老师的,语文教师对一个农村孩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做一个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语文教师——成为我的梦想。
一批师长的扶持
  我们通州有一批像郭志明、陈明华、秦德林这样的知名特级教师和教科研专家,有像“通州市‘名师之路’教科研沙龙”这样的打造通州名师的平台。我在“沙龙”里“滚打”了四年,那种真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研讨气氛、严谨的治学态度时时熏染着我,鼓舞着我,“打磨”着我。我的恩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陈有明先生用他的人格魅力教会我如何去做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用他丰厚的学识教会我如何做学问——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无论是在五总初中,还是到石港中学后,我所经历的三位校长都为我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科研氛围,创造了许多进修学习的机会。从1994年起,我先后远赴北京、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桑建中先生、韩军先生、余映潮先生、程少堂先生、王世发先生等诸多国内知名专家和特级教师都曾给我以热忱的指点与真诚的鼓励。同龄人重庆的王君老师、青岛的朱则光老师,他们成功的经历同样给了我专业的引领和启迪。我也深深地感到,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一些智者的宽容、理解与扶持的。
两种习惯的坚守
  只有积淀深厚了,思考深刻了,才会融会贯通,游刃有余。此所谓“厚积薄发”。我因此养成了读书和反思的习惯。
  我深刻体会到,一个青年教师要有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要自觉地静心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著作,让亲近大师,对话名家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我订阅语文专业期刊,它们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鲜活的教学案例;我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从“三老”的语文教育理论中汲取汉语言教学传统经验的精华,一本《“三老”语文论集》我反复阅读,有的章节几乎能诵;我读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我也读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于漪的教育教学求索、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他们的求索历程,他们的教育理念让我的心淡定,让我的情为语文所系。
  文化底蕴的浅薄成为我们新一代语文教师的“软肋”,这是任何高科技引入课堂都无法弥补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越发显得紧迫。我开始“恶补”中国传统文化,把大量阅读时间放在先贤经典上,放在阅读哲学著作和美学典籍上。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语文的改革现实让我反思。我先后在语文权威刊物上发表了《警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过度”行为》、《新课标下关于“讲”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不能忘却的》、《文体教学:必须坚持建设好的基础工程》、《简单: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境界》等系列文章,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被有关学术机构、网站引用或转载。
  反思,是一个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应然选择。教学活动永远是一种缺憾的活动,反思让教学走近完美,走向“自由”。在我看来,把自己的反思加以凝练与提升,形成文字就是一种研究。反思性研究能让我们更关注教育的现实与现实的教育,关注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热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三项修炼的执著
  教师的智慧在课堂得以闪耀,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得到延伸。
  “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实”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使课堂一潭死水;“活”在思维的活跃,有对话有争辩,有思想的交流,有智慧的碰撞,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不满足思想碎片的飘洒,摒弃浮躁与肤浅。课堂的动,是一种灵动与激活,静是一种静思、静悟,静静地放飞想象与联想的翅膀,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课堂里应该有思考的紧张,还应有交流的宽松;应该有会心的微笑,也应有幽默的开怀。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努力“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让品悟语言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让智慧的对话、生成成为课堂最美的风景”,“活动型”阅读教学、“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尝试,让我的课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面对初中作文长期无合理序列、无有效指导体系的现状,我努力探索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引导学生直面心灵,走进生活,关注细节,力求文中有“真”我,心有“真”情;反对所谓“无限制”作文,强化作文“入格”训练,最终实现“出格”的目标。
  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固执地坚持让学生“吃好第四顿饭”。第四顿饭,虽是一个看似并不丰盛的“拼盘”,但却是一席精神大餐。烹制的主要材料并不复杂:一是每天阅读一篇短文;一是每天写一篇日记。短文主要来自我的推介,抑或是学生的发现,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日记,不在长短,须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记录成长的真实历程,整理人生的点滴思考。同时,我会定时给学生们“加餐”——开设文学讲座,阅读文学经典,组织汇报交流。我邀请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来校讲学,组织学生开展了“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专题研讨活动。一个多月的主题阅读,学生合作写出了2万多字的感悟赏析文章,《绿洲》杂志全文刊载,曹文轩先生特别写信,鼓励孩子们“读经典美文,写出有心性的文字”。
  追逐着我的语文梦,一路跋涉,一路放歌,收获着我的快乐。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通州市石港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1:41 , Processed in 0.1102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