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造就有深度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6 17:0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造就有深度的人  作者:陈宝泉   
  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在有的国度称为国际书香日。中国年轻人有多少还在读书?中小学生是喜欢看书还是更喜欢打游戏?

  就笔者所知,一些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在电脑、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热衷于读书、看戏、看展览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笔者前些年出访以色列,那里的电脑已普及,但是据介绍,犹太民族仍然平均每人每月读一本书。现在欧美的大都会往往还保留有百余座剧院,常演不衰。

  读书,语言以文字的形式由视觉摄入头脑。看不懂的地方或精彩之处,可以反复看,反复体味乃至掩卷深思。书籍的篇幅不能太短,有自尊的作者没有成熟的见解不轻易动笔。就是在当前出版界如此热闹的情况下,懂行的人仍然能够淘到好书,精品书的比例在上升。德国许多作家仍然坚持用笔写作,每天只写一页纸。估计在二三十年内,读书仍然是阅读不可替代的方式,只有阅读可以造就一代代有深度的年轻人。

  读书兴趣的培养、读书习惯的养成都要在中小学时期完成。识字多了自然会阅读,但是兴趣还需培养。给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看的书要有选择,价值取向要经得住推敲。一本好的科技传播读物,有可能吸引孩子进入科学殿堂,毕生孜孜以求;一本有文化底蕴、引导思考的书,也会让孩子思维发育走上正轨。再有就是阅读习惯,读书的方法需要引导甚至训练。从小学开始,就要组织一些读书讨论,对同一本书交换各自的看法,比比谁看得更仔细,谁的收获更大。

  去书店的少儿读物柜台翻几本书看,笔者觉得大学问家为中小学生写的普及读物甚少。老一辈科学家像茅以升先生、竺可桢先生等学界泰斗,盛年时都曾写过脍炙人口的科普读物。现在的学者教授太忙,似乎无暇顾及这些功利性差而公益性强的“琐事”。而从理科科班出身的新一代科技专家中也有很多人不会把高深、抽象的科技原理通俗、生动地说清楚。“公众理解科学”这项重要工作光靠没有受到过科技教育,缺乏实践的科普作家是难以完成的。

  哲学家、文史大家也负有同样责任,使用职业资源完成的研究不应只宣读一篇论文,写一本专著了事,有学问还要写成孩子能看懂的读本。于丹教授讲《论语》引得学界诟病声四起。按说批评没问题,但是批评者们为什么自己不去做一些更厚实、更精彩的讲座,不去写一本更严谨、更系统的通俗读物?好像普及传统文化只是说书匠们的事,只是艺人们随意“娱乐”的内容。

  学校图书室的状态怎样才算好呢?学校当然要要求学生爱惜书籍不使污损,但是图书室存的书就是给学生看的,不能因为怕弄脏了而限制借阅。好的图书室还要有高借阅率,就是下架率要高。这说明所存书籍受欢迎,学生喜欢看,公共书刊不求崭新漂亮,但求让更多的学生看过。(陈宝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45 , Processed in 0.0613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