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教师,我们怎样对待读书?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常态生活,语文教师更应如此。语文教师不读书,必定难致远处,课堂枯燥,解读低弱,语言乏味,了无生气,教学只能是压灭火花,扼杀灵性,捆绑灵魂,造就浅薄。
要读怎样的书?生存需求有别,阅读状态便有所不同。
初涉杏坛,生存是要务,读书是为站稳讲台。这个阶段一般为同步阅读浏览。教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史记》,《边城》,《老人与海》,你连它们长什么样都不清楚,只在教参里面折腾,茶壶里起波浪,解读时如何能高屋建瓴击中实质?同步阅读,至少为自己的教学延伸出相当的空间,与学生为伴,共同进步。同步阅读有了宽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就具备了。
讲台基本站稳之后,阅读便可以由着兴趣爱好延伸了。这个阶段的阅读,可以强化个性发展。个性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石,看起来是读闲书,却不可或缺,一切深厚的底蕴,都是这样不经意积蓄的。文学的,思想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兴之所至,均可涉猎,许多视野开阔、功底深厚、思想灵动的教师,都有过这个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的阅读过程。
在教师生涯的成熟阶段,要真正突破瓶颈,有所提升,必须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可以促使你反思教育现实,提升实践经验。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深埋于作业、试卷和琐碎的班务工作之中,没有专业提升,只能在茫然苦教中转圈,走不出困惑。那些一直坚持阅读专业书籍的少数教师,也就成了专家。能够跨越瓶颈,自我超越,需要坚韧,需要沉静,耐得住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寂寞,抗得了外界喧嚣吵嚷的诱惑,经得起精神深处的拷问。所以,有专家名号的人比比皆是,真正有含量的专家屈指可数。
阅读必须有所取舍。教师工作繁重,精读而不得的时候,浏览很重要。遍览而不得的时候,选择很重要。选择怎样的书籍最好?提升专业的书籍,思考现实的书籍,怡情增智的书籍,修炼内功的书籍。
读书要善于辨识。读书不能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是为了思考现实,服务生活,增加底蕴,历练思想。读书是使自己更理性更成熟,而非不加分辨精糟并收。当然,辨识力也是靠阅读历练的,少读书的人,难辨书的好坏优劣。读书不是为了钻入书中成为书虫,掉书袋或者成书呆子,如果那些书不能化成自己的骨血,长成自己的精神,而是自己完全成了书的附庸和奴隶,那么,阅读便失去了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