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经典硬伤”十二例 0
推荐
作文在语文中考中占分比重较大,是中考的重头戏。好的作文让人赏心悦目,甚至拍案叫绝,但读了有“硬伤”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扫兴。作文的“硬伤”是指作文中出现的错误。笔者多次组织和参与中考作文阅卷工作,感触颇深的是,相当一部分的考生作文,应避免的“硬伤”却没有避免,结果使作文成绩大打折扣,令人惋惜。这些“硬伤”包括思想认识、知识结构、构思方法、遣词造句等等,不一而足,笔者姑妄把十二例“常见常犯”的错误归纳如下。
一、入题太慢。考试作文入题要快不可拖,讲究开窗见日、简洁明快、一针见血。有的考生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开篇古今中外慢慢道来,没有注意文章整体布局,反而头重脚轻、主次不分、拖沓费解。考场作文最忌在开头大段引述命题背景材料,大段地引用让行文显得呆板空洞,容易使阅卷老师产生“先入为主”的不好印象。要让入题新颖准确,平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一句话”开头,引用式、并列式、情境式、衬托式、先声夺人式等开头方法,如有学生在《生日》一文中这样开头:“16岁的生日,点燃44支蜡烛。”独立成节,开宗明义,简洁明快,且有悬念有意味,引人思考。
二、审题马虎。审题是写好每一篇考场作文的第一要旨。审题出现的毛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抛开题目、另起炉灶而造成离题;另一种是为了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而造成偏题。作者要扣题,笔者的经验是看到题目后,可先搜索一下自己以往所写的优秀作文,看有没有可以再利用再生发的;二是行文时注意 “一步三回头”“回眸一笑百媚生”,如题目是“压力”,写作时就要尽可能在段落里扣住“压力”,但又不局限用“压力”一词,要善于“换一种说法”,如表现“压力”的词语还有“喘不过气来”“初三初三,火海刀山”“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等等。
三、动笔草率。进入考场,浏览完作文题目后,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考场作文没有“好做”“不好做”之分,因为“好做”“不好做”是相对的,对全体考生来说也是公平的。考场作文的成功,指的是发挥出自己平时或比平时多出3-5分的水平。写作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最可怕的是文章写到一半,又想另起炉灶。时间没了,心情坏了,斗志也丢了。笔者的经验是写作时要打简单草稿,让脑中浮现出基本脉络和框架,防止“挤牙膏”,写写停停,边写边改。要贯彻一种构思、一种主题。一旦构思已定、主题确定,就要尽润色之能事,加以拔高和提升。
四、立意低俗。《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写作”作出明确要求:“抒发真情实感,提高文章品位。”“提高文章品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思想健康”。“思想健康”不是要你说客套话、寒暄话、场面话,“健康”是针对“病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底线是不能欣赏违背法规校纪和偏离公共道德的事。恋爱题材是考场作文的禁区,无论考生写得如何缠绵悱恻,真挚动人,因其行为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这类作文自然得不了高分。网络题材在考场里也不受欢迎:一是目前对学生作文使用网络语言这一做法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二是学生沉溺于网上虚拟空间倍受垢病,不能成为导向。
五、材料无序。现在很多考生都有写作散文化的倾向,最常用的就是类似朱自清《春》中“几幅画”式的构思,有的老师撰文称其为“板块组合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很多好处,比如说条理清晰、方便阅读。但在采用这种结构时,将材料无序和空泛的罗列却是很多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所在。纠偏的方法,一就字数而言,并列的篇章要控制在3-4段,太短言犹未尽,太长过于冗繁;二要有共同指向,不能多主题,而且要注重“小标题”或支撑句的锤炼;三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接,或时间顺序、或事理因果、或层层递进、或由小及大、或由浅入深……只有这样,阅卷老师才能透过文字发现作者的“匠心”。
六、引用错讹。在评卷场上让老师们“津津乐道”的一般是考生张冠李冠、贻笑大方的句子,如有的考生这样写道“冰心老人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出自清朝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考生却因教材《忆读书》的错误联想,把它记在冰心的名下,让人笑掉大牙!笔者的建议是:初中生写作,全文都在写自己的话,难免肤浅无味,恰如其分地引述定能增加文采。但是考生在引述时要注意:一是加强平时的积累,尽可能避免犯颜色、形状、声音、时令、数字等常识性错误;二是尽可能避免“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等大篇幅的引用;三是如果对引用的诗文词句记不清,考生可以这样交代:“有一位名人说过……”做一个老实人,即使仍然出错,一定会得到阅卷老师的谅解。
七、行文平泛。行文平泛,没有出彩之处,自然不能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你的作文成绩也只能在保守分和平行分之列。如果你的作文有一处写得精美,就能起到“一美遮百丑”的作用。要做到语段(或语句)精美,就要在构思、表达、布局上有独到见解。如开头段可提出问题,平地生雷,引人注意;中间段可巧述故事,深入浅出,引发思考;结尾段可画龙点睛,顾盼生辉,深化主旨。这个亮点还可以是细节,如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一个精彩的比喻,一个超常的搭配等。阅卷老师一般是S型的扫描全文。这就要求你要尽可能让精美的语段(语句)达到无败笔废字的极致,让评卷老师爱不释卷,念念不忘你的敏捷才思,甚至他会摘章寻句,当成范例,成为教学之素材。
八、言辞武断。中学生行文最忌用“下定义”和判断句,因为这种句子学生把握不准,经常会走到语气武断、语句偏颇的极端。在考试写作文的时候,应该鼓励大家以平和、辩证的心态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显得大气,给人波澜不惊的感觉,老师看了也会觉得舒服,如果观点太尖锐或词句太过华丽,就会显得太沉或太浮。笔者班上有位学生在作文《相遇》中这样写道:“
每个不认识她(书籍)的人,都将终身遗憾,她们会像行尸走肉一样,漫无目的地生活。”我给的评语就是太武断、太霸道了,建议改为“他们也许在的短暂的一生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碌碌一生,蹉跎一生。在平时训练时要强调表达要留有余地、委婉含蓄,慎用少用武断的语气来“一锤定音”。
九、文体混用。文体的开放性给考生创设了扬长避短的机遇,考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识水平高、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可选择议论文,擅长形象思维、会刻画人物的同学可选择微型小说,擅长抒情的同学可选择散文。但是不少同学误以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致使所写的文章,不伦不类:写议论文不像个议论文,不知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记叙文,人、地、事、时、物交代不明不白;写散文线索不明晰,形散神也散。这样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作文定然会打在低分之列。因此,我们平时训练作文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虽然考试力求淡化文体,但所写文章不是没有文体,只是要求考生可以根据话题及个人爱好,自由选择文体而已。同时不要冒然去写诗歌、文言文。
十、模式乱套。作文“创新”非“创伤”。考生要清楚,文风靡烂、滥情矫饰已无立足之地。靠编故事骗取老师的眼泪、靠排比张本做大声势、靠题记后记去喧哗取宠等“乱贴标签”模式套路去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下还有种不好的做法,个别考生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化底蕴,堆积华丽的辞藻,没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虽背诵了不少古诗词,却不加选择地堆积进去,一会儿《诗经》,一会儿李白,一会儿李清照,但不知分析论证。更有甚者在考试之前苦背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到时候随便套用,生搬硬套,结果被认定抄袭。有的考生还追求另类形式,模仿过去中考优卷,做广告、开处方等,反而弄巧成拙,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冒险做法倒不如老老实实采用常规形式,去赢得基础分,进而去博取发展分。
十一、篇幅不当。中考作文题的要求字数一般不少于600字。考生只要发挥正常,是不难达到这一要求的,但在评卷中常常发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字数不足,文章短小,便被认为是文章内容单薄,作者思路狭窄,给人以没达到起码条件之嫌;二是字数太多,洋洋近千字,方格内盛不下,边幅上都写满了(个别同学还加纸条),给人一种臃肿庞杂的感觉。字数多少最适宜?笔者认为,以750字左右为宜。不能给人凑字数的感觉,但也不能拖得太长,喜欢写长文的同学,旁征博引和过程性的文字不要开口太大,能跳过去的就跳过去,要相信老师的理解能力。同时切忌三段文,要善于抓出文眼和点睛之笔来单独成段,这样做有球场暂停之功效。
十二、卷面不洁。书写潦草、标点用错、卷面不洁更容易失分。作文最怕标题和首段就开始出现错别字;最怕对标点运用随意,或一逗到底,或连用感叹等等;最怕涂涂改改、勾勾划划,做结构上的“大手术”,笔者的建议是要谨慎对待修改,修改一般只着眼于字词方面的,可用米尺比好之后划两横,要保持卷面的整洁美观。
以上归纳的十二例“硬伤”,希望引起师生们的警醒。考场作文中的“硬伤”还有许多,如“泄露信息”“矫枉过正”等等,笔者不再一一列举。对这些“硬伤”的根治,一方面是考生在考场上要注意避免,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在各方面都养成好的习惯。只要认真地把初三作文训练当作中考作文看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那么写作水平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作者:蔡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