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建刚的教育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8 20:5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建刚的教育世界作者:张菊荣
  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个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定拥有着一个世界。在我看
  来,从《评价周报》到“作文革命”,我们可以看到——
  
  不熟悉建刚的人,都以为他不太爱说话,你们一帮人在那里说笑,他常常兀自坐在那里,静静地,若有所思。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要一涉及到他所钟情的教育世界,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他似乎就属于这个丰富的教育世界,因为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他的智慧就存在,他的尊严就存在。或者说,他因为拥有一种有个性的教育而拥有自己丰富的世界。
  然而,要描述这样的一个世界,我觉得近乎困难,也非常唐突。因为你越是走近这个世界,越会感受到其中的丰厚。也许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著名学者钱理群的“兴奋不已”中,从言语生命动力学倡导者潘新和教授叹为知音的惊喜中,从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推介中,从各种报刊中知道“管建刚”与他的作文教学,但很多人却不一定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他是怎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的,又是怎样从一个并不自信的青年教师,不断地战胜自己,不断地发展自己,不断地丰富起自己的人生来的。
  1991年暑假,当他的同窗们从吴江师范毕业走上讲台的时候,他却因为一场大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直到1992年的5月,他才拖着病体到一所农村小学去上班,在“一班语文”还是“两班数学”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并不喜欢的、但可以只教“一班”的语文。在边上班边养病的日子里,“写作”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作品的发表唤起了他的言语表达欲,继而,他居然在村校做起“科研”来,当时的他也许并不明白这就是“科研”。1998年,一篇写了近一年时间的关于班级管理的论文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给了他巨大的鼓舞。他又将论文中写到的班级管理中的“同学互评”方法逐渐“扩大”,开始了“一张纸条”的尝试。那些农村的孩子在“一张纸条”上做着“评价”工作,对自己每天的生活进行着审视与简要的记录。紧接着,这“一张纸条”的“班级工作”又扩展到“作文教学”上,于是就有了班级里的“手抄小报”。之所以要办一份“小报”,他的想法极其朴实,就是要把自己因“发表”而获得的“尊严与荣耀”也给那些孩子。
  说起“发表”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建刚简直会激动起来。他说,发表是什么?发表就是对话,发表就是倾诉,发表就是才华的认可,发表是可以带给人写作的尊严和荣耀的,发表是写作最重要的驱动力!是的,“发表”是他的作文教学手段与艺术的精华之一,是他“作文革命”的基石,没有对“发表”心理的充分利用与激活,就没有他的“作文革命”。正因如此,“手抄小报”的问题也就来了:它能算是“发表”吗?它没有“发行量”,更谈不上有更多的“读者”。如果有自己的一份报纸就好了!就在这时,学校的一体机与电脑房为他的“作文革命”提供了装备保证。2000年春天,五年级的孩子们与他们的管老师一起,发行了第一份报纸,因为这份报纸是由“互评”演绎而来,就叫做《评价周报》。当大家沉浸在周报创刊的兴奋中时,建刚却又住进了医院。他出院时,那些孩子居然用白己编辑、排版、印刷的三期《评价周报》来迎接他!原本只想着办一份报纸来激发孩子的写作欲,但现在,这份周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写作本身,它几乎承载着孩子们的快乐与幸福!一份报纸,哺育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一位已经读高二的同学前几天还写信给管老师说,再回首,看当时的那些周报那些故事,眼泪会叭嗒叭嗒地掉下来……
  “作文革命”是从“评价周报”开始的。但在对《评价周报》以及它所发生的不断扩展着的效应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在蓦然回首中,建刚才发现自己确乎走进了一次“作文革命”。从2000年3月到今天,流水的学生铁打的周报,他没有停止过对小报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他的做法与经验。他的第一部著作《魔法作文营》记载着这些生动的改革历程,他的第三部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则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作文教学实践与思考,在这里,建构了他的“作文革命”的“骨构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保障系统”“训练系统”和“理论系统”。早在2005年,他的“我的作文革命”系列就在《中国教师报》上连载。人们发现,一张小小的报纸竟然真的饱含了“革命”的意义,他的“革命性”表现在哪里呢?建刚说,告别了传统的教材,告别了传统的大、小作文模式,也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指导模式。这种“告别”也不是漠视,而是一种基于建设的超越。每天,孩子们要写一则“每日简评”,聊聊数语。建刚说:这是让孩子们学会发表与积累。到了星期天,就从“每日简评”中选择一个题材进行写作,周一进行初选,周二终选,周三、周四输入,周五出版,每一个环节,学生们都会悉心地、自动地去修改与推敲。每周一的“作文活动课”,有“让我呼唤你的名字”,让那些“发表”了作文的孩子的姓名回荡在教室中,而这些名字的机会是给每—个孩子准备的,因为周报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投稿标准:有“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也有从入选“佳作”中引申出来的“训练点”的教学……分等投稿、积分激励、稿费发放、优先卡、才运卡……这里有数不胜数的“妙招”,每个“妙招”的由来都是缘于问题的出现,每个“妙招”中都蕴涵着理念的光泽。
  建刚就这样慢慢地走来,不喜欢说空话,不屑于说假话,不乐于说大话,甚至不善于说“客套话”,就这样沉下心去,扎下根来,渐成一片风景,渐有一个世界!我知道,建刚的教育世界与他的人生境界一样,会更加丰富,更加美丽。
  
  管建刚教育语录:
  ●教育,当所有的教师都把它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
  ●一个人的心胸能装多大的天空,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是一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
  ●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
  ●一个教师要想做到杰出无比的程度,或许是需要点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所成绩和名声的人,则人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
  ——摘自《不做教书匠》
  ●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
  ●如果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如果教师是个拿着判笔的判官,学生肯定不敢说、不敢掏内心里的话,也就享受不到写作把灵魂袒露在阳光里的那份轻松、纯净和明媚。
  (作者地址: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邮编:215200)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0:13:05 | 只看该作者

  本书提出小学作文的六个“系统”,切近当下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无理论说教之枯涩板滞,有操作实践之鲜活可感。这些系统如果还不能说是范式的话,至少是对小学作文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流程。

基本信息
出 版 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字  数: 221000
版  次: 2
页  数: 197
印刷时间: 2010-5-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3446833
定价:23.00
作者简介
  管建刚,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安心做老师,2008年获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1998年发表第一块“豆腐干”,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

目录
总序 追求理想记录精彩
序 作文,需要这样的革命
第一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骨构系统
一、经历
二、反思
三、迷途
四、灵感
五、构架
六、录稿
七、扫版
第二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
一、三大动力
二、等级评奖
三、“评奖”细节
四、“积分活动”
五、“积分”规则
六、“稿费”活动
七、分版而治
八、动力写作
第三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一、佳句精选
二、故事争鸣
三、心语港湾
四、话题辩论
五、我的名言
六、想像接力
七、版面空缺
八、向您约稿
九、优先卡
十、才运卡
十一、新星亮
十二、出专刊
十三、装帧大赛
十四、收藏童年
第四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保障系统
一、作文的“米”
二、“每日简评”(一)
三、“每日简评”(二)
四、“每日简评”(三)
五、“每日简评”(四)
六、“每周一稿”(一)
七、“每周一稿”(二)
八、非课堂交往
九、“每周一稿”(三)
十、“每周一稿”(四)
第五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训练系统
一、我的训练观
二、说写差异
三、作文活动日
四、以写定教
五、周报评讲课
六、听读作文课
七、新读写结合
八、新读写课例
第六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理论系统
一、依据
二、集优性
三、课程
四、教材观
五、教学观
六、学生观
七、价值观
八、作文观
九、创新观
专家点评一 一个富有创造l生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钱理群
专家点评二 风生于地,起于青颜之末/潘新和
后记 被宽容的声音

精彩试读
  第一章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骨构系统
  一、经历
  我农村长大,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农民,所有的亲戚都是农民。小的时候,我痴想,要是有亲戚是街上人,或学校的老师,多好。这个潜意识大概是促成我走上教育路的一个原因。像身边每一个贫下中农泥娃子一样,我不知道除了书包里的教科书外,世上还有浩如烟海、无以计数的报刊书籍。读初三时,我看到文字版《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把学业荒废得一塌糊涂。
什么学校也没考上,合计着跟父辈们一起去修地球。
  也许是天意。那年,乡成人教育中心破天荒地办了第一期、也是最后一期中考补习班,学费20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教师几个月的工资。失去才知珍贵,我死缠活磨要去补习。父母同意了。我从此发愤。可语文却怎么“发”也“愤”不出来。中考总分640分,我考了584分,扣了56分,语文扣了28分,其他五门功课也只扣了28分。
  念师范时,教语文的张老师问我读过什么课外书。我说武侠。张老师说要读些名著。我不知道名著为何物,刚学过巴金的文章,张老师说,你看巴金的吧。买来《家》,读了三十几页,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我对老师说不好看。数学一直不错。瓜熟季节,外公常带上我去同里——如今名闻全国的江南古镇卖瓜。外公没上过学,不大会算。有人来买瓜,外公一称,报上斤两,我尽快算,报出价钱。我从小知道数学的实用,也就晓得数学的重要。念中师,数学依然不错,考90分也轻松。语文最高考过78分,最低考了67分,总过不了80分的线——每门功课80分以上,是评“三好学生”的必要条件。
  蹦来跳去,总够不着上面的桃,信心没了,灰心来了,得,毕业做数学老师去。
  命运捉弄人时,谁都拿它没辙。没来得及参加毕业考试,没来得及拿到毕业证书,一场大病,突如其来。没参加毕业考试,自然拿不到毕业证书,分配也就成了问题;分配若成了问题,往后的医疗费对家庭将构成沉重负担。亏得老师多方奔走,分配总算没耽搁。没毕业就分配,分配到校,不能参加教学工作,得养着,什么地方来回什么地方去。
  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里的小学上班。村校长说,你教数学,二、四年级。我厚着脸皮同校长商量,我身体不好,能不能教一个班。校长想了一夜,说,教一个班,那你教高年级语文兼班主任。我没教过书,以为一个班总比两个班轻松,高年级语文就高年级语文。呜呼,一个怕语文、怕作文的人,就此,一边给自己打针熬药,一边当起了语文老师。
  考师范,对我们农村娃来说,最大的诱惑是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角落,做起街上人。没想临到最后,又回到村旮旯里。村小清一色民办老师,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抱着个病体,无可奈何地蜷缩在小村里,惆怅,苦闷,颓废,压抑,伤感,烦躁,莫名,寂聊……一个人处于这种景况,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病由心生。这郁闷总要发泄出来,人才会平和一些。
  那年头,电话远没有普及,“电脑”与“网络”的词儿,还没路过中国老百姓的耳朵,我花二毛七买了本“工作手册”,涂啊涂,涂了一地心情。正是诗的年龄,我订阅了《散文诗》,很自然地,把一地心情寄给了《散文诗》。一天,《散文诗》来信,拆开一看,是一张用稿通知单,我的一则小文要在上面发表。我怕了那么久的作文,竞在一个告别学生时代的冬日午后,将暖人的阳光照进我心扉。
  1998年的春天,生命中无法忘却的春天。那年二月,我写了则乡村小景《三月》,投给当地市报,刊登了;再写《四月》,刊登了;再写《五月》,刊登了,于是有了《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之约》、《冬之歌》、《冬之舞》……一路写下去,我不怕作文了,我喜欢上了作文。我发现,作文给我带来了尊严和荣耀。它至少让本地区的不少人知道,一个村小里,有一个叫管建刚的人在用笔说话,每一个读者都是我知道或不知道、认识或不认识的听众。多年以后,有人见到我,说,你就是管建刚啊,当年在一所村小里写乡村散文的那个。写作给人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如此强烈。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作文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认识不认识、见面不见面的人听到这种声音。从中我朴素地认识到,作文也是有用的,与当年替卖瓜的外公算帐一样有用,只不过,它与数学的“有用”,表现方式不一样,“用”的途径不一样。作文是有用的,它以发表的形式进行别样的说话,排解心灵的压抑,展现内在的才情,获得尊严的捍卫,寻找存在的证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9:52 , Processed in 0.1348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