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安
作为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主旋律,课程改革已经由点上实验全面转入面上推广阶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领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智慧教学?诸多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地凸显在我们的面前。这既是课改诱发出来的问题,也是教学一直遭遇的困惑。问题与困惑并不可怕,因为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每一个真诚的教育工作者,穷其毕生经历,都在追求有效教学与智慧教学的理想境界。但对于每一个成长背景、实践经历不尽相同的教师来说,对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智慧教学,恐怕存在着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理解的不同,直接导致课堂教学实践的差异。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基本底线,而智慧教学则是高位目标,其间存在着一个落差。缩小落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合格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能够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师;一个成功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智慧表达的教师,是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目前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课程改革,为智慧型教师的产生提供了载体和平台。那么,在课改背景下,智慧型教师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笔者以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理论,实现学科内容的内迁移,跨学科内容的外迁移,内外结合,因材施教,不失为智慧教学的有效方式。
追求专业积淀而非单纯追求操作技法
教学问题是复杂问题,复杂问题的解决只能运用复杂性思维,而不能运用简单性思维。这里,不妨借用王蒙先生的话,如果有人认为,教学问题“就像小葱拌豆腐那样一清二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顺手牵来,皆不可信”。
问题是,课改中出现了太多的“小葱拌豆腐”式问题,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问题。倡导教师角色转换,课堂就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讲授式便成了“过街老鼠”,没有了光明正大容身的环境;倡导学生主体,一堂课,不管内容、学情诸多实际情况,教师都成了袖手旁观、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倡导合作、讨论,学生便格式化地、漫无边际地热闹交流一番,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无谓的活动损耗;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便出现了近乎疯狂的“电灌”代替“人灌”现象,好像离开了眼花缭乱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就不能、也不会上课了,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被技术化手段肢解得惨不忍睹;倡导借鉴西方教育理论成果,许多新名词便纷纷粉墨登场,全然不顾这些西语色彩浓重的理论是否具有适应性,一些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教师,“食洋不化”,水土不服,一知半解,不做本土化转换,就亦步亦趋地照着葫芦画瓢,导致课堂的不伦不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毋庸置疑,课改时代,针对长期困扰我们课堂的一些陈规陋习,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是必要的,但矫枉不能过正,一旦越过必要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在课改中,理念的转变是压倒一切的,是最上位的、决定性的因素,而理念的转换是一个痛苦的、长期的过程,绝非是依靠一两次集中培训就可以快刀斩乱麻解决的。现在各地都在进行周期性、大范围的课改培训,充其量只能在操作流程和操作技巧方面起到明显的效果,深层次的理念问题,一旦遭遇实践中诸多中国特色教育现实的阻抗,便会渐次衰减。加拿大著名教育家富兰的那句名言“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具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性。
一旦缺失了坚定的、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实践中的操作技法很有可能盲目,甚至是误入歧途,产生破坏性力量,而非建设性力量。从2001年起步开始算起,课改已经运行了7年多,也从最初的义务教育阶段向高中阶段延伸,但“形似”的问题依然突出。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有一个观点,学校教育如果单从外形的制度与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就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池之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
笔者认为,课改中,决定教师智慧高低的关键不在于操作技法,而在于持之以恒、长期修炼、不断积累的专业素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专业素养,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只有在不断与时俱进吸纳科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被激活,才能外显,才能变成现实的教育生产力。有了这种教育生产力,何愁操作技法不随之发生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变呢?只有这样的转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才是福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