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1 08: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思考
作者:贡和法   

   内容提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的职能发生了转化。在“重心下移”的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教研组在教学计划的执行、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发展的引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研组职能的转型其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将教研组建设提升到文化的层面来思考,有利于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文化路径。
  关键词:课改背景
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建设
文化思考

  教研组是学校的一个非行政性团体,在课改背景下,教研组的职能发生了“转化”:即课程内容教学化;研究课题系列化;研究活动日常化;研究行为制度化;教研工作生命化①。在“重心下移”的现代学校管理实践中,教研组在教学计划的执行、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发展的引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研组职能的转型其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因此,将教研组建设提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考量和思考,有利于探索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文化路径。
  一、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
  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简言之,教研组文化是影响组中每个教师行为的“潜规则”。具体而言,它有以下一些基本内涵:
  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②。比如,在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在讲授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决定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时,他不仅要思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自身能力等因素,而且也要受到教研组团队默认的教法的影响。一旦教学行为过多地违背了本教研组的“潜规则”,那么这个教师很有可能会受到本组教师团队的排斥和非议。这个“潜规则”就是教研组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系。
  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应有的价值观念体系。比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不少教研组的老师已认识到:不仅要有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而且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尤其是当前我们倡导的建设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团队。团队成员在不断的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形成教师与学校整体协调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学校学习型组织构建的过程,是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认识就是一些教研组的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
  其三、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同的生存发展方式。它既包括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如何行动的;又体现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的生存发展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研组文化的影响。
  二、教研组文化的内在功能
  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内的一种亚文化,它是教研组及教研组成员活动及其成果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果,它通过教研组的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文化加以体现,并在深层次上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
  1、对教研组教师的生存具有制约作用
 
教研组“文化”是非物质的东西,无影无形,但对教研组教师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一个教研组都有内在的制度和规范,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这一规则对组员就有约束作用。比如,教研组成员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研究教学问题等都必须依据规则的规定来进行,一般要做到“四定一落实”:即定时间、定主题、定方式、定地点,落实重点发言人,以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教研文化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教师的发展。“涣散惰性”的教研文化极易造成教研组成员集体积极性的缺失,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散。这种文化具有极大的吞噬性,进入学校的新教师很快会被其同化——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素质相近的教师,到了学校文化、教研组文化差异很大的学校,会很快拉开距离。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对不良教研文化的负面影响有一个足够的警醒。
  2、对教研组运行和发展构成内在机理

作为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教研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构成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教研组的发展实际就是教研组组长和教师在教研组群体和组织内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比如,在新课程实施中教研组如何激发和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便成为教研组发展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这种内驱力来自教师对于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来自于面对课程改革的挑战而产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每一位教师面临着重新“洗牌”,教师要想在这场“牌局”中赢得主动,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投入课改,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变革行为,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自觉追求专业发展。教师内驱力的激发,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的教研组文化氛围的形成,将有利于教研组人员整体水平的提升,以推动学科组的建设和发展。

  3、对教研组风格的形成构筑文化根基
  教研组日常性的生存方式是以教研组自身文化为根基的,教研文化内在于渗透于教研组的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性的情况下,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构成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并在不断实践,在新的循环中总结提升,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和特色。比如,有的教研组在教研组长和组内一些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形成浓厚的教育研究氛围,一线教师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教中研,研中教,以教催生研,以研提升教。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为特征的田野式、草根化的科研构成了这些教研组鲜明的教研风格和套路。立足新课程教学现实的教育科研就成为这些教研组教师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
  三、教研组建设的文化策略
  从文化层面来思考教研组的建设,就意味着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研组长要根据本教研组已形成的文化氛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不同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不同的目标和建设策略。

  1、“民主”是教研组建设的文化基石
  学校教研组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教研组成员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③。教研组的工作氛围,组长的管理水平,组内的制度建设等,直接影响着教研组建设的效能。教研组长要成为教师状态的解读者,读出组内教师的个性、弱点以及发展空间;教研组长要成为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在解读组内教师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不同状态的教师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目标和促进措施;教研组长还应是教研组文化的策划者和创建者,教研组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关心组员、帮助每个组员体验成功就容易得到组员的认同,就容易营造起教研组内部宽松、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以推动教研组日常工作的开展。
   2、“积极”是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是教研组有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教师个体努力与否,教师自身的专业信念、专业自觉程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教师把握学科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精神的深度和效度。因此,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的营造,需要教研组长积极带头,并以自己勤勉进取的学习、工作精神感染每一个成员,从而构建起积极的教研文化。在这样一个免不了浮躁和功利的社会中,我们更要提倡一种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淡定从容与执著。作为教研组中的核心与灵魂的教研组长理应承担起对教研组人员进行价值引领的职责,把引导教师在积极的教研文化环境中确立起良好的职业心态作为教研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
  3、“合作”是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方式
  教研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教师的发展需求、实践体验和自我反思,但也同样离不开同伴互助和团队合作。强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并不意味着把教师孤立起来,而是要让教师保持开放心态,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周围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善于向同伴学习,与团队合作,努力寻找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此,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教研组长在教研组建设中要善于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方式中,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进。
  注释:
  ① ②李政涛:《什么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的当代转型》,《上海教育科研》200678期。
  ③陈国星:《对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思考》,2006年《教育文摘周报》
本文已刊于上海《基础教育》2008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4:51 , Processed in 0.0727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