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堂物理公开课的教育叙事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5 11:5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堂物理公开课的教育叙事研究
 
广东嘉应学院物理与光信息科技学院
张恩德
程朝霞
 
  [摘
要]
公开课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环节,但它却受到种种非议,文化内涵丰富的公开课能否回归现实生活颇受质疑。一堂市级物理公开课的教育叙事研究表明,公开课可以与日常教研活动相融合,公开课并非虚假、表演的代名词,它具有回归教学生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公开课
教育叙事研究
课堂教学

 
  一、缘起
 
  公开课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探索、新课程理念的展示、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但是,有人批评“公开课成了表演作秀的舞台,专门的备课组对参赛教师的每一个细节都细细雕琢,进行全方位的精心打造。[1]”“如此花哨的包装,虽是教师精晶之作,但学生有如走马观花,惊叹之余望尘莫及,能吸收的养分微乎其微。[2]”以至有人提出要“将‘公开课’彻底埋葬”[3]。
  由于研究需要,笔者对几十节获得好评的物理公开课进行录像分析,发现经过精雕细琢,凝聚了执教教师和同行心血的物理公开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弥补物理教材在文化上的种种缺陷,学生也能从中吸收不少养分。由于笔者曾目睹有作假嫌疑的物理公开课,兼之社会对公开课的种种质疑,因此,对于物理公开课,即使非常优秀,笔者都心存疑虑,物理公开课是否一定严重脱离教学生活?文化内涵丰富的物理公开课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学生是否成为道具或受害者?为了早释疑虑,笔者决定以教育叙事的方式研究一堂市级物理公开课。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叙事研究中,研究者“面向实事本身”或从实事本身中寻找内在的“结构”[5]。教育叙事研究植根于生活世界,为了浸润于叙事情景之中,消除研究者与叙事的隔阂,笔者选择上海市某重点中学一位资深老师(简称教师A)的公开课作为研究样本,与他一起立足于物理公开课生成的现实场景,将平凡而丰富的教育生活转换为叙事文本,再将原汁原味的带有田野气息的叙事文本进行解构与重构,探讨文化意蕴浓郁的物理公开课的生成机制,探索文化内涵丰富的物理公开课回归课堂生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叙事文本及评述
 
  本研究的叙事文本取材于谈话笔录、现场录像和教师的回忆自叙,文本密切关注与公开课生成相关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文本素材也得到相关者确认。
  文本一:时间:2008年9月22日8:40,地点:三楼会议室
  获知教师A准备讲公开课,笔者特意拜访他。交谈中,他坦率地告诉笔者,公开课有汇报性公开课、比赛性公开课、无聊性公开课。前者展示课改的新成果,向社会展示学校的教学形象,为学校撑面子;市、区级比赛性公开课不仅关系个人,还关系学校的形象,校内比赛性公开课,则教师各显神通,为了得到好的名次,也有教师弄虚作假;第三种纯粹为了表演,哪个学生回答哪一个问题,问题的答案都预先安排,没有生成性。他说,他的公开课从来不拿学生做道具,绝不在同一班级做预演!
  评述:教师A坦言当今公开课的种种弊端,证明社会与学术界对公开课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也折射了有良知的课程实践者对深层次地探索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公开课的渴求,对无德公开课的鄙视,这是课程改革希望所在,也是笔者与教师A合作的现实基础。教师A的公开课不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与笔者探索物理公开课回归课堂生活的可能性不谋而合。当然,教师A有关公开课的分类有待商榷,这反映了一线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的欠缺。
  文本二:时间:2008年9月25日10:40,地点:三楼会议室
  人员:教师A、B(备课组组长)笔者。
  教师B:这次市级公开课是我校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公开课,学案是校本课程的重要成果,公开课要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高一物理备课组和D教师物理工作室要帮忙出点子。
  A:真正能帮忙的人没几个,还得靠自己。
  B:体现学生学案预习成果,公开课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你和老师C、D考虑一下。
  A:公开课肯定要有实验,与DIS挂钩,学校DIS实验的台数不够,学生不熟悉力的传感器,还得培训。
  B:到时想办法,可以借,学生要动起来,与单纯的探究有区别。
  评述:教师B作为学校官方代表在未确定公开课内容的情况下预定了公开课的风格与类型,使得公开课具有一定的预成性。由于弘扬学校课改成果、体现学校特色的需要,公开课具有展示意味。一线教师教育理论欠缺,习惯根据课程实践来套理论,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现实需要使得理论者与实践者的合作成为可能。实验器材的匮乏暴露学校的一些问题,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为了一堂公开课而外出借实验器材,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脱离了现实的教学生活。如果学校暴露的问题无法解决,公开课将永远无法回归真实的课堂生活。
  文本三:时间:2008年9月27日8:40,地点:三楼会议室
  人员:教师A、B、C、D(特级教师)、E、F和笔者。
  A:确定公开课的内容……不好跳过去,还是按照一般进度安排,讲“摩擦力的应用”研究。
  B:校长要求突出学案特点,他以前的公开课中的例子有鸡蛋、拱形、逆风行舟。
  E:力的分解之前准备讲一些什么?三角函数需要补充!
  A:前面一节课将力的合成、力的平行四边形讲掉,DIS实验到实验室试一试,实验器材好像少了,需要去借。
  B:学生知道的少讲,强调学案的使用,例题要做。DIS先借20套用一个星期。
  F:了解学生什么地方有问题,什么地方无问题,预习检测是学生自己检测还是教师检测,上课之前教师应有所了解。
  D:注意劈中的“刀”安全性问题,不要过于锋利,不涉及压强问题。
  A:我始终在想,公开课的闪光点可能在哪里?
  D:其他教师将相关素材发给他,综合几个PPT,试讲中进一步摸索。
  F:例子不要太多,关键讲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互动,PPT情景不要太多,旁白要求很美,体现课改理念。
  A:难在思考上,不要难在题目上,我怕别人间,书上例子那么好,为什么不用!
  评述:从叙述文本中,我们发现公开课确实集思广益,凝聚了同行的智慧与心血,公开课确实是在先前优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生成的。诸如“不好跳过去”等话语说明教师对公开课内容具有选择性以及现实生活中公开课虚伪的可能性。“力的分解之前准备讲一些什么?”则说明了这节公开课来源于真实的连续的课堂教学生活。教师D作为物理课程的教师领导,起到组织、确定方向、决策等作用。
  文本四:时间:2008年10月6日8:40,地点:三楼会议室
  人员:教师A、C、D、E和笔者。
  A:缺少泥潭拉车的图片,几何画板演示劈的角度连续变化需要请人做,为了显示学案优点,不引入而直接预习检测。不能完全依靠实验,还得需要推理、假设法,得出力的分解的规律。张老师提供的图片有助说明斜面上重力的作用效果,借来一套DIS,但数据不太准。
  C:每个实验都验证,时间来不及,一般PPT也就5、6页,第3、4页合成一页,如果突然跳过某页,学生要想半天,几个情景,反应来不及!从圆规实验开始找效果,学生容易找效果。
  E:推理不需要,绳子的张紧效果有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方向。
  D:我同意教师C观点,情景太多。为什么要按效果分解,如何按效果分解,一定让学生有所体验。学案与教材,确定谁为主,例子来不及可以去掉一部分情景,计算不要。

评述:学案建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它能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案与教材,谁主谁次的问题常困扰一线教师。物理教材保证学生学习的基础性与统一性,它凝聚了课程专家的心血,而学案则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它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学案与教材谁主谁次”的问题既反映了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又反映了物理教材内容嬗变的现实需要。“如果突然跳过某页,学生要想半天”实际上反映了当今公开课过份依赖课件,情景过多过频等弊端。各教师都重视课堂教学的学生体验、情景和实验,这些是成功的物理课堂教学之必须,也进一步说明了这堂公开课的真实性。重视“力的作用效果”的寻找与体验,突出重难点,而不一味地表演,这为这堂公开课的教育生活的真实性奠定了基调。教师D作为教师领导,再次起到判断与决策作用。
  文本五:时间:2008年10月8日15:30,地点:D教师物理工作室
  人员:教师A、D、F、C、H、I、J和笔者。
  A:(介绍公开课流程)检测学案——DIS实验演示——设问:你用什么方法进行分解,为什么这样分解?——运用圆规等器材进行小实验,让学生体验……DIS实验误差大,请实验室老师帮助,几何画板由数学老师提供,动态显示张角发生变化时,分力大小发生变化。
  笔者:课堂的文化内涵偏弱,板书能显示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让学生一目了然,教案能让听者理解执教教师的教学意图与教学理念,教案、板书需要重新设计。设问的坡度太大,学生易按力的合成来解决这一问题。
  H:“OA和OB两根绳(见左图),哪根绳受力大,是长的还是短的那根?”问法很突然,与想要的回答“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相去甚远,容易让学生产生前概念,他们可能以后遇到这类问题都记作“短的受力大”。
 
  D:我赞同张老师的意见,回去再修改。
  评述:各位教师对教学细节的考虑也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教师如何更好地表演。教师A根据同行的建议和自己对文本的再理解,不断对文本进行润色。
  文本六(第一次试讲之后)
  时间:2008年10月13日16:00,地点:D教师物理工作室
  人员:教师A、D、F、G、H、I和笔者。
  G:演示时,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与体验,劈的计算过多,学生不熟悉三角函数。
  A:劈的计算去掉。
  G:劈是教材中的知识,这样不好吧!
  I:引入难了一点,将定性的问题放在前面,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D:本公开课定性分析为主,劈主要是定量计算,与本课的主题关系不大,将重物在斜面上力的分解提到前面。
  评述:教师重视学生参与与体验,根据课堂气氛评价教学效果,注意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这既是他们经验课程反映,也是对教师A公开课的中肯评价。教师C对教材的认识是一种教材观的反映,教材取舍与否关键看取舍之间能否达成课程目标,是否更适合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是否使某一堂课是否完美为旨归。
  文本七(公开课成攻讲授之后)
  时间:2008年10月22日8:40,地点:三楼会议室
  人员:教师A和笔者。
  公开课成功讲授之后,笔者采访了教师A。他说,他最初就有实验构思,将原来两手提水改为绳子拉水桶,实验室老师帮助调制DIS实验,教研组长帮助修改教案、确定教学目标,肯定第三次试讲,备课组老师提供了原来的PPT,建议去掉三角函数计算,D教师工作室成员建议去掉斜面实验,改变引入情景与顺序,数学老师提供几何画板的技术支持,实验室老师帮助安装实验装置。引入时,学生迟迟不能答出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他只得运用更多言语引导,临时设计了将物体放在手掌上来说明重力的作用效果。
  评述:接纳同事建议和帮助是教学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教研工作的行动体现,不是公开课的特权,而应是趋于常态的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公开课中的意外事件也说明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好在教师 A运用丰富的实践知识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顺利前行。
 
  三、结语
 
  这堂公开课不拘泥于教材,思路清晰,文化内涵丰富(专家评语),前后试讲三次,大小会谈超过七次,涉及人物超过12人,时间跨度超过20天。一叶知秋,透过教师A的公开课的生成,可以对文化内涵丰富的公开课的真实性以及回归课堂生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予以说明。
  1.公开课可以与日常教研活动相融合
  教师A的公开课看似牵动了太多的人与事,但这些人与事并没有脱离日常教研活动。物理教研活动主要以年级备课组和特级教师的物理工作室形式开展,有时没有主题,流于形式,教师A的公开课使它们有了主题与内容,形成良性的任务驱动。教师对教师A的公开课预案、试讲课进行分析、评说,在促进教师A教学反思的同时,自己也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日常教研活动有一些常见的缺陷,如缺乏理论指导与理论升华、缺乏校际合作。如何提升日常教研活动水平与内涵,教师A的公开课的生成给予了很好的注解,理论者与实践者共济一堂,校际合作,领导参与,任务驱动,提升了学校的物理教研活动水平。
  2.公开课并非虚假、表演的代名词
  面对学者们对公开课表演、虚假的指责,笔者认真反思教师A的公开课潜在虚假与表演嫌疑之处,发现有三:(1)对公开课内容选择的有意性,如对“力的分解”之前讲课内容的安排,但绝没有跳过前面某些内容,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2)为了公开课而外出借实验器材;(3)进行了三次试讲,但三次试讲均是教师A所带的不同班级,且均属于正常的课程安排。根据笔者对公开课所在班级黄某的调查,教师事先没有对学生预先安排。试讲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拿学生作实验品,不能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这堂公开课绝没有专门的备课组对每一细节细细雕琢,学生也不是如走马观花。恰恰相反,教师A“对难点进行重点突破”,让学生“体验探究”,“亮点很多,成功的地方很多”(张越评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公开课也是如此。由于某些公开课的“表演与虚假”而以偏概全,从而将公开课彻底埋葬,这未免太意气用事。教师A的公开课向世人表明,并非所有文化内涵丰富的公开课都是虚假、表演的产物,我们不需要虚假、表演的公开课,需要能提升学校教研活动水平、深层探索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公开课,而这样的公开课.的生成完全具有可能性。
  3.公开课回归教学生活的可能性
  公开课若要一洗“表演、作秀”的罪名,那么它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必须低成本,易于操作,具有实用性,这样回归教学生活才有可能。教师A的公开课的高成本表现在DIS实验器材调试困难,几何画板课件制作不便,原因在于实验器材匮乏,给教师提供的物理课堂教学资源不足,不仅严重影响公开课的运作成本,还严重影响日常物理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教师A公开课相关活动与日常教研活动融合,所需资源多来源于自己和其他教师多年积累,没有过多地违背现实的教育生活逻辑而刻意追求,这样的公开课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只要学校或地区提供优良的物理课堂教学资源,及时解决公开课所暴露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师合作与互助,依托既有校本教研活动,发挥物理课程的教师领导作用,公开课运作成本将大大降低,公开课回归现实生活也就具有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延川.变味的公开课[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2]卫林.呼唤原汁原味的公开课[J].江西教育科研,2005,(6).
  [3]刘延川.将“公开课”彻底埋葬[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
  [4]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5]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2,(4).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20:16:3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0:10 , Processed in 0.0999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