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伯兴书法欣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6:17:48 | 只看该作者
书法金伯兴
书法金伯兴
书法金伯兴
书法金伯兴
书法金伯兴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将琵琶声的高低粗细、沉重舒长、流滑滞涩、清脆铿锵形容得淋漓尽致。读这些诗句,沉醉之际,如沐琵琶曲中,妙绝入神。近读金伯兴先生书法小品,流连其字句之间,时有此感。
我关注金伯兴先生书法已近10年,先生在临摹前人碑帖后意在创新,打破传统文字架构程式,注重书写过程中的自由与快感,天马行空,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多了点山野气,少了些书卷味,引得不少争议,同时也赢得众多知音。
近年来,金伯兴先生的书法作品,特别是其小品,看得出其不再是追求个性张扬的视觉效果,更多的是对笔墨的研究,注重文字和笔墨的趣味,飞白走笔处干裂秋风,湿墨落笔处蕴涵春雨,在文字极度挥洒中求其真和拙。我不知伯兴先生是否也爱听琵琶曲,但其作品的章法和布局韵律之生动,让人似乎感受到白居易笔下琵琶曲的精绝与韵味。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6:37:54 | 只看该作者
金伯兴书法艺术展座谈会发言纪要金伯兴书法艺术展座谈会发言纪要
' F: ~0 V) N2 @! m1 ^& Z* ~/ `; z# P% @2 D- B$ I
江 红(根据录音整理)
+ b, }, y* B( o5 j5 S" k0 e5 R2 _& _& e# S
饶兴成(书法报社社长):金伯兴同志的书法展今天开幕了。我们参观了展览,深有感触,这个活动搞得很隆
4 ]2 B" [+ I3 N, _% G5 O重。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对金伯兴同志的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大家谈谈观后感受。/ l* }9 A- [. y- o1 c5 i, l0 t
张旭光(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我没有想到这个展览办得如此隆重,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人气。我很受感动。这就可以想象金伯兴先生在湖北的影响。金先生的作品给人的亲近感很强,但主要的还是境界的表达很强烈。金先生是一个很有创作激情的人,他的作品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对书法作者来讲,个人表达情感的东西是最重要的。有可能我们看得不太清楚,他到底在说什么,但我们感觉得到,也许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高明所在。金先生就是用书法语言来表达情感,来寻找一种美。他的书法看上去虽然结构有点怪,有些人可能看不太习惯,但正是这种变异使他的书法上升到一种较高的境界。我们从事书法艺术是引导观众去审美,而不是去迎合平民的欣赏水平。金先生的腿被撞伤以后,可能对生命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他用自己整个身心投入书法创作,取得了今天展览的如此成功。
7 o0 i6 x1 |$ p7 y/ Y9 F+ ^陈新亚(湖北省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从这次展出的作品看,我确实感到了金伯兴先生近一个时期的4 s( B9 G/ F, j$ N6 ?1 N8 `6 s
创作激情,也看到了他在原有书法风格中技巧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对这种风格表现有新的扩展,其激情来自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真诚执着。60多岁的人,仍朝朝暮暮倾心尽力于他的笔墨世界,开口闭口皆是书法,且一本正经地评优劣、找得失,可谓痴绝。我最敬佩这个。. V5 y4 m! s8 W  q( m% i
数年前,在我为金先生作品集写的评论文章中,曾提到他的作品中点画顿折与长线勾连的对比尚不强烈,致使内在韵律略乏。而这次展出的作品,尤其是在大幅面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已不存在。反之,突现的恰恰是少有飞动的长线与他习惯用的斧劈般的点画间最合比例的搭配对比,形成强烈挥写节律和很见张力的视觉结构。在线形的丰富变化之外,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更娴熟地调动了从水墨量度到3 H3 q" V" V/ n4 z, n
字距疏密、纸上条块分布等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形成大大小小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使每一处着笔都尽可能具有结构意味,这也是许多书家不易做到的。所以,他的作品表面看去一片激情,细细分析,却处处有格律。而这一层,在过去作品中尚未多见,所以,从笔法的度上看,他这次展出的作品已经跳脱了过去个人风格中的“硬拙”(有时甚至于粗怪),而向纯雅回归了。我认为,这不是削弱他既有的“个性”,而是在圆满其个性,深一层地! C. M! h1 U9 l! W+ `! y1 C
扩展其书法的审美内涵。
1 c# d  q9 d; ^/ m6 D汪京元(湖北省书协创作评审委员):参观了金老师的作品展览,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讲很受感动,气氛是那么好,人气这么旺,这说明他的人品很高。从专业角度来看,衡量一个艺术家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的艺术语言是否成熟。金老师的作品这次比较全面地展示出来,而且语言比较独特,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是对书法艺术的思考和领悟。任何一种艺术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把自己生命的体验通过艺术表现出来。
8 c. ~! ]+ X6 A, I陈震生(河北青年书法理论家):在一个个展中来了这么多人(有的说将近2000人),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来的人一定是喜欢这个人的作品,说明这个人的作品具有感染力。看了这个展览,我有三个最强烈的感觉:一、金先生的书法用笔“狠”。刚才新亚老师也谈到“流行书风”,实际上“流行书风”最大的特点是造势,造视觉的冲突。金先生的作品不特别强调去造势,而他却给朋艮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实际上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定书写经验的人就会体会到,要达到“狠”非常不容易。以前他曾谈到有很多行政工作要做,夜间创作。从这“狠”,我就想到他忙完了一天工作之后,夜间对笔和纸的感觉找到了很多,所以才能达到这样“狠”的状态。二、书写性。与我刚才讲到的“狠”有一定的联系。当代书法,甚至包括古典书法,能够让人明显看到书写性的作品都是笔尖触在纸上行走很强烈的感觉,需要有很熟练的操作技巧。三、不文而又文。金先生的作品给人的外观是很粗犷,很大气,不求文,又不野。我们在展前谈话中谈到人的性格会在书法中反映出来,不是做出来的,这是人的真诚。这次展览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来,说明他的艺术有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人的英雄本色,而表现得又是那么自然、自在。
. s& Q2 Q2 \* Z' F+ L  f2 m, ?( S徐怀德(孝感市书协主席):我看了展览后,感觉到金老师的作品有四个特点:一、碑帖交融;二、传统与时代交融;三、书法与绘画交融;四、动静交融。三大气质:一是字大气,无论小字大字都很大气;二是霸气,看起来张牙舞爪,仔细品味,用笔点画精到;三是正气,刚直不阿,体现得淋漓尽致,把自己的性格都融会到字里行间去了。
" }" b- q1 K6 N& r" @柳长忠(孝感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看了金老师的作品展览,被他的作品的冲击力、感染力所震撼。他的作品是从传统中走出来,更多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对时代审美的把握。金老师是一个很有哲理的人,他把正、隶、草、行四种书体统一在自己的风格基调上,做到传统与创新和谐的统一,凝重与飞动的和谐统一,做人与作书的和谐统一。这是很难的,在当今书坛并不多见。: A; v* s. n8 ~9 u- [6 f
陈义经(湖北省书协顾问):金先生作品大气,写得活。用笔和章法都很独到。
& H& Z' d; g. V, M谷有荃(湖北省书协顾问):书法艺术,首重精神气韵,功力居次。金伯兴书法艺术的特点,正是以气韵取胜的。尤以大字行草书和楹联书法最为突出。结体取势不拘成法,气势浑朴雄强;善用焦墨枯笔,以出飞白,更显得笔画苍劲有力,有如万岁枯藤。金伯兴为人朴实、谦慎、宽厚待人,其书亦醇朴厚重,了无半点尘俗气,真乃书如其人也。作品中有的在章法上大块地留空白,似有刻意做作之嫌;再者有时在一件作品中,简化字与繁体
0 b" c2 z( w+ ~( h2 `* J, q字混用,容易造成紊乱。
- D4 \) j/ C* ~: m! d) @昌少军(中国书协会员):金老师作品风格突出,个性很强。不管是大件、小件,用笔用墨特别精到。结字大小、章法疏密的处理,给人的感觉特别好。9 m/ L6 e; ^4 s1 r
李相国(中国书协会员):我的感觉,金先生的作品线条比以前更纯了,节奏比以前更强了,章法的变化比原来更丰富,个人风格更为鲜明。这些,实际上是金先生精神升华带来的。
0 q" v6 Q( `* k程 明:(中国书协会员):我想金老师的任何一件作品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三个境界论”。第一,就是要引人人胜,有很强的符号性、冲击力。第二,渐人佳境,有可读性。读者走近他的作品,能够在作品面前解读几分钟,这就很不容易。第三,吸引人。他的作品很精妙,每件作品调子都不一样,越看越有味,让人看后还想看,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悟。7 }, y* S( \1 j( W' v
张明明(湖北省书协副主席):老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干事的人,有个性、有成就的人。这个展览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就作品而言,老金的字汲古而出新,在传统上寻找自己的个性,是与时代相契合的个性。他早年写颜字、汉碑,后来又学“二王”、米芾、王铎、于右任、谢无量,包括对吴丈蜀的字他也做过研究。汉唐的气
; Q; O5 B4 l+ D2 e: a象是他现在的气象,他的风格样式是明清的样式,这是他的风格定位。他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最后写到现在这个样子。他就是金伯兴,时代造就了金伯兴。以前他写的那些短线条去掉了。我看到他的作品,越大越精彩,越小越精到。他的这种语言把握和风格定位,就是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正好也避开了时代的追随。真正有水准的艺术家是很寂寞的。我认为老金在展览成功的同时,应该还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希望作更进一步的深化,沉下来进行深化锤炼,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7 J3 U; \7 u, V; E刘贤斌(湖北省书协会员):金先生的104件作品在展厅效果方面是成功的。创作上,我认为在他作品的形式、章法、尺幅以及字径等“外在”的变异中,始终有一根“主脉”,即他的个性风格在统领全局。正是这一完全属于金先生的艺术特质,使观赏者有“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整体感受……
2 O! \8 f( I* I/ `; d  g; a王峻峰(湖北省书协名誉主席):我和金伯兴同志一起共事有16个年头了。通过这么长时间的了解,老金的书法,刚才大家说学了某某。他学谁的都有,但他谁也不像,他就是他自己。他是随心所欲,潇洒奔放,全是胸中出,没有跟着别人跑,真正体现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谈书法。我还认为,他不仅是个有特色的书法家,更重要的还是个书法工作方面的组织家。他当过兵,做过党政部门工作,在书协他懂得机关办事的原则,懂得组织工作这一套。今天来了这么多人,他能与大家广泛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他组织工作的才能。总的来说,他对老年书画事业,对湖北省书法事业都有很大的贡献。! n/ M! j& i# W( r' x/ k( m1 ^
雷万春(湖北省书协副主席):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我有很深刻的感受。金伯兴写的就是金伯兴,金伯兴“德艺双馨”。
0 ^  c  l5 Y- C5 K  E戴浩书(湖北省书协常务副主席):金伯兴同志到书协工作后,我们朝夕相处。他的书法艺术我就不多说了。刚才大家谈到老金很会做组织工作,我很赞成。他在省书协,这些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过硬,件件落实,为湖北书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创作都是在晚上,他的斋号叫“夜墨斋”。他确实很刻苦,很勤奋。
: d- J0 d. Q6 ?5 |钟鸣天(湖北省书协主席):我与金伯兴同志认识十几年,特别是1994年湖北省书协换届后,可以说我们朝夕相处,对金伯兴同志为人和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他的工作作风扎实、肯干,能想办法。金伯兴同志书法作品展览的成功,是与他的为人、组织能力以及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分不开的。今天看了他的书法展览后,对我也有很大
5 G8 {# M% b& ?8 _" L$ [& ]的震动,他的作品基本功很扎实,大字气势大,小字精到。一是作品风格非常鲜明,在我省书家中是最突出的。二是作品很讲究形式,形式感非常强。
$ P3 n0 \5 v9 M金伯兴(中国书协理事、湖北省书协副主席):我的个展获得如此成功,首先是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刚刚过完“五一”节,大家很忙,各地市来这么多骨干光临我的展览,我很受感动。特别是中国书协张旭光先生,中国王羲之研究会尹向东、刘宜珍先生,河北陈震生先生,他们专程光临指导,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展览只是一次尝试和汇报。刚才大家对我的展览作了这么高的评价,这是对我的鼓励。这次展览我把它看做仅仅是一个逗号,通过展览,我要冷静地思考自己,还要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来完善自我,争取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以不! L, \+ y! z; w7 \0 _2 ~7 O+ U. `
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谢谢大家!
0 p: g$ a5 U/ r/ U6 j* s/ K: X: F8 Z8 p1 _" s  T2 E$ p
《书法导报》2002年6月26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4:15:24 | 只看该作者
jsh谈金伯兴(书坛老顽童)

湖北,我准备写四个人:金伯兴,徐本一,谷有荃,陈新亚.写这么多人有点偏心(总共只写六七十人,湖北四人,这也是东道主现象啊).但仔细一想,还是有点沮丧,四人中,两位浙江的,一位湖南的,只有陈新亚是湖北的,古人说的"唯楚有才"怎么了?
     湖北四人中,有两人特难写,一为金伯兴,一为陈新亚,这两人,一人于我有知遇之恩,一人为我师兄,头痛.但既然在写一个系列,对于这两个颇有成就颇受关注的人物,又不得不写.
    先写金先生吧.
    金先生是一个艺术至上者.他的书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90年代以前和90年代以后.金先生90年代以前的作品很一般,他那时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作品确实经不住推敲-----他那时候的作品就艺术趣味和个人风格而言都不怎么突出.但金先生有着孩童般的天性,孩童的天性是什么?一方面天真无邪,另一方面求知欲特别强.金先生具有这两方面的特性.当同时代的书家们已经坐在名望的藤椅上享受其成就所带来的快感时(比如和他同样经历的田树苌先生,观田先生作品,每每有衰退迹象),金先生却仍如孩童一般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大家可以看看他90年代之后的作品,那种洗尽菁华之后的朴实,那种苦心孤诣的追求,都通过其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金先生的书艺,我曾有过怀疑.他的基本功好么?师兄陈新亚曾经说过:金先生的基本功非常好,你们没见过,我很清楚.对这位师兄,我一直是敬若神明------谁叫他有那么好的品格和那么高而且全面的综合修养呢?他的语言我当然是深信不疑的.金先生的书法,章法与格调并列第一,结体次之,墨法次次.金先生书法以意趣入碑,参以己意,个人面貌突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在当代写碑高手中,金先生是高过孙(伯翔)先生的.为什么?孙先生的作品僵硬,做作,还没有把碑的意趣很好地揉和从而以笔墨为工具在纸上表现出来,而金先生在这一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孙先生的碑体书法是一种简单的功夫的拼凑,金先生则是完全吸收后的再展示.有人可能会问了,金先生既然有如此高的成就,那为什么不如孙先生名气大?这个问题问对了.孙先生的名气之所以有这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努力,另一方面是他的师承关系使然.金先生除了努力,因为他的个性的原因,还得罪了很多人,他的知名度自然要低多了.
     金先生是老顽童的性格,圈内人基本清楚,我就不多说了.
    金先生的缺点照例是要说的.现在来称呼他是跛腿书家太恰当不过.首先他的腿确实有点问题,其次,他不作文,他只知道写字写字,这是书家之大忌------我不知道在书法艺术日益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今天,大家是否还是这样认为.其实,金先生偶而为文,其文章还值得一观,不错的.金先生的书法,现在有比较大的争议,有些人甚至根本不懂,希望大家在这里多发表意见.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08:11:10 | 只看该作者
[img=http://www.zgybsd.com/attachments/dvbbs/UploadFile/2005-11/2005112811243765297.jpg]noWpVWre.jpg[/img]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06:38:35 | 只看该作者
欢声笑语话“聚艺”---金伯兴师生书法展座谈会纪实


    “聚艺第一回---金伯兴师生书法展”过二十多天了,近日有不少朋友电话与我询问,“座谈会领导、专家对展览的评价是否能通过书法网发出来与大家学习、分享?”朋友的关心、支持,真让我感动,谢谢同仁的关注。

    其实这是计划内的事,只是因近来工作上的事较杂,未能及时整理发上网,让大家久等了,实在抱歉。

    座谈会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意见真诚、中肯。因时间关系,还有不少老师、同仁想发言而未能如愿,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憾。

    现发上来的文稿由师妹韦伶根据座谈会录音整理,未经各位领导、老师审阅。

  欢迎大家继续点评。

         
  主  办: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
  时  间:二00九年四月三十日下午
  地  点:湖北美术学院展览馆
  主持人:张明明

    张明明(湖北省书协副主席):今天,金伯兴师生书法展在湖北美术学院展览馆开幕,并在此举行一个简朴的艺术交流座谈会。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有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省书协老领导杨斌庆、王峻峰、钟鸣天、孙方、谷有荃、雷万春、省书协主席团成员黄德琳、刘欣耕、葛昌永以及远道而来的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曾翔同志,北京竹苑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苑涛同志,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李相国,深圳普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本次活动的总策划刘捷同志,以及40余位中青年书法家参加了座谈。
  “聚艺厅”是一个书法艺术团队。在金伯兴同志的主持下,一批志同道合的中青年作者在一起经常进行艺术交流、创作。在这次展览的22人里除了两位嘉宾以外的19位同仁都是金伯兴同志的学生,有 17位是中国书协会员,其中虞犁新、龚勋、黄文泉、李俊杰、魏晓伟、刘志军等多次在全国、全省书法展览中获奖。他们都是我省中青年书家骨干作者。今天展出的是他们最新的创作成果,非常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听取大家对展览的意见,下面请大家发言。


    杨斌庆(湖北省书协名誉主席):此次书法展是湖北书坛很大的盛事。“聚艺厅”是一个很有实力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团体,是湖北省的中坚力量,也是湖北省在全国获奖争取荣誉的主要力量。周韶华、冯今松、金伯兴、徐本一等都带学生,我觉得这是湖北非常好的一个现象。书法讲究师承。他们这一传统做法造就了一批人,成为了湖北书坛的中坚力量,这个团队对湖北省书法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参观展览的人相当多,规模空前,展览非常成功。首先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其次我讲点个人的体会。金伯兴在书法界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的字写得怪,写得丑,写得乱七八糟,甚至使青年人误入歧途。可是金伯兴本人顽固得很,他特立独行,毫不动摇、毫不退步、毫不让步,反而蔚为大观。不仅他的学生多,而且崇拜者也多,是一个响当当的群体,这一现象就值得思索了。
   
    那么,争议到底在哪个地方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他的书法有没有传统;第二;他的审美观点符不符合中国的美学思想;第三,其作品有没有时代性。就这三个问题我来简单谈谈。首先,说他没有传统的人是不懂书法。第二,有些人既没有走进传统也没有走出传统,而金伯兴是走进了传统又不被传统所束缚。再就是美不美,现在很多人认为很甜很漂亮就是美,恰好金伯兴走的是傅山所说的“四宁四毋”的道路,而不是甜美的一路。第三,他能与时俱进。有的人总是以静止的思想看待传统,不能与时俱进。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艺术品没有时代性,从古到今依然是很美的,并不是时代过了就不美了。但是,如今人们思想解放,多元文化互相影响,审美观念在进步,我觉得书法创作也应有时代感,应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所以,我对金伯兴师生书法艺术彰显时代性这一现象是非常高兴的。也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是非常钦佩他的,并经常请他指点,获益不少。对金伯兴及其追随者在湖北的这种书法潮流我表示赞赏。


    刘永泽(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金伯兴师生书法展在湖北美术学院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江城艺术活动中非常耀眼的一笔。所以,今天湖北书法界老、中、青的代表人物都纷纷前来祝贺。这个展览体现了很强的团队精神,很高的学术价值,具有很新很好的导向作用。我代表省文联对金伯兴师生展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这个展览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大家,我有几种感受。第一个感受,金伯兴先生师生“聚艺厅”这个艺术团队的成立和这个团队由“艺”衍生出的“谊、懿、议、毅、异”,对这个团队的创作,书风的倡导非常有益,开辟了一个新的景象。我曾参加过“聚艺厅”作品研讨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没有过多的奉承和创作以外的杂议,始终洋溢着真诚,发自内心的对作品进行批评与争鸣的良好氛围。在当下经济繁荣、社会发展飞速的热潮中,他们依然能静下来潜心钻研书艺,探索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精神非常可嘉。第二个感受,这个展览对湖北书坛的创作,展示湖北书坛的形象是一个启迪和创新。
   
    湖北书法界近年来在书协主席团的领导下,在省文联的指导下,在历届主席团和中国书协的支持下,应该说开创了不少大局,形成了千湖竞帆的景象。这次展览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态度和方式上的创新。这是其一。其次,他已经不是个体劳动,融入了大家智慧。无论是书体、书风、作品装裱、展厅布置以及作品集的装帧等都有很多创新之处。由于这次展览秉承了创新的态度,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景象,有一定的冲击力,是湖北书坛的收获。这个活动在传承与创新方面也很值得赞赏。第三,展览做了整体打造湖北书法大省强省的尝试。省文联、省书协就倡导大融合、大团结、大推动这个趋势,不分流派,只要有益于发展,都会以宽容的心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推动他,容纳他。可以说,这个团队的创作为其他团队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或参照。

    今天高朋满座,群英荟萃,我给大家透露一个好消息。省书协计划将湖北书法进京展于今年12月中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最近准备开会,为展览作全面部署。在60年的岁月里,荆楚书法进京展览,圆了我们几代人的梦,或者说,对荆楚书风在一个大平台上的展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之所以告诉大家,是想说湖北书坛的土壤越来越好,湖北书法事业的前景越来越好,湖北书法人才越来越精,我衷心的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创作更丰,谢谢!


    王峻峰(湖北省书协名誉主席):今天看了这个展览,很受启发。我想说点意见。题目叫《努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书法团队》。书法作为文化艺术,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形成了风格纷呈的流派。过去如此,现在还是如此,特别是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非常需要,这样才能光辉灿烂。由于民间文化不同,可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团队。在全国书展上,像河南、辽宁入选的多,湖北入选的少,因素可能很多。我想,没有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书法团队可能是原因之一。根据这个原因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书法团队,咱们也有条件、有办法、有基础打造这个团队。要打造这个团队,究竟要具备什么条件呢?第一,要有领军人物,来领导风格流派。像咱们的金老师;第二,要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一个人形不成流派;第三,要有鲜明的特色,区别于他人;第四,要上升到理论,把书法特色总结、提炼出来;第五,让书法进入寻常百姓家,得到社会的承认。

    要形成团队,不只靠这五点,还得靠大家的努力。当前该努力什么?我想给这个团队提几点要求。第一,要有目标,要有信心。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美与丑,谁也不能轻易评价,所以坚持下去最重要。第二,我赞成刘书记的意见,这个团队不是互相恭维,而是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各自水平,这种做法要继续发扬。第三,特别提出来,要加强理论研究,认真思考,总结些特色出来。第四,多宣传,多展示。让大家看得到,才会承认。任何产品都有一个试销,推销阶段,要让我们的作品多推向社会,进入市场。

    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够在全省全国闯出个名堂来,为推进湖北书法事业作出贡献。


    谷有荃(湖北省书协顾问):我同意大家的观点,湖北书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今天我们许多老前辈聚集一起,共同讨论,交流,提出了许多意见和想法,不管正确不正确,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全省这么多的书法人才聚集在一起讨论研究,不论目的如何,我认为这是个好事情。

  文人历来相轻。总是认为自己的好,排斥别人,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不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繁荣就是能兼收并蓄的结果,儒、道、释几家都能够互相吸收,互相学习,不对抗,不排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无论作为何种书风,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存在的理由。不管它成熟与否,总有它的可取之处。


      钟鸣天(湖北省书协名誉主席):就个人感情来讲,我比较容易接受传统书风。但现代书风有给人新鲜,为之一振的感觉。

    看了此次展览,给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特别是其中的中青年作者,大部分都是中国书协会员。这是一个绝对有影响的有实力的,特别是在湖北书坛异常活跃的一个团队。这也是金伯兴先生很大的贡献,是对湖北书坛乃至全国书坛的一大贡献。
   
    以上谈的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希望这个团队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索,继续研究,逐步形成风格更明显,实力更强的团队。


    孙方(湖北省书协顾问):今天,看了展览感觉很好。我觉得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团队精神,由金伯兴带领19位学生组成的这个团队,有团队就便于切磋,共同提高,才能够形成书法艺术团队。团队是非常好的,有着共同的审美意识,这在全国也有不少。如河南学王铎、山西学傅山的等。同时,一个团队里既有共性,也应当有个性,今天的展览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二是创新精神。参展作者大部分是中青年,我很佩服他们的创新精神。落笔大胆,在章法、结体上创新,笔画上也创新,突破传统,有自己的风格个性,基本上可以说是随心所欲了。自由状态下创作的精品都是好的。作为湖北的一个重要团队,我希望中青年作者既要下苦功,张扬个性,大胆创新,更要精益求精。如作品中还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应当很好地克服,但这绝非易事,要下决心。第三,还应当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一个团队既要有个人的审美意识,有团队的审美意识,还应该有民族的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表现在什么地方?一是表现在千百年保存、流传到现在的碑帖上,碑帖集中体现了民族历史。我们应当从这些碑帖里面吸收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另外用传统的书法理论指导创作也很重要,用书法美学来充实自己。希望在金伯兴先生的指导下,大家共同努力,真正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书法团队,希望大家成为书法界的精英!

    对本次展览我有一个深切感受。首先是团队精神。过去大家各自都搞过一些展览,但都比较零散,但这次是集中开花。这次展览规格比以往都高得多,这种团队精神值得发扬。兰亭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其实指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神也是教学相长的一种方式。其次是弘扬传统精神。有的人认为金伯兴的书法是随心所欲写成,没有传统。我的看法不同,我跟他认识得比较早,对他比较了解。我看过他70年代给一位同志写的作品,是传统书风一路,那时写得很不错,以后慢慢的形成了这样的风格,真正践行了师古而不泥。要继承传统,还要弘扬传统,所以我认为,他这个路子是对的。第三就是不要泥古,要笔墨当随时代。无论是何种流派,何种风格都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书体是可以融合的,食古不化是不会有出路的。所以时代精神很重要。只要有团队精神、教学相长的精神、时代的精神、海纳百川的精神,我相信湖北书法是可以上去的。
预祝展览成功。


    汪京元(副教授):应该说我有十年没看书法展览了。但是今天看了展览很受感染。若干年前金老师曾在湖北美院举办过个人展。今天,在相同的地方再次举办师生展。两次展览可以说都是盛况空前。我感触很深。一个书法展览,有这么多的观众,有这么多的欣赏者,这说明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平时很多人觉得金老师的书风很怪,尽管怪,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呢?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借此机会,我主要从风格和流派上面谈点个人体会。一个艺术家成熟不成熟,首先看他是否有风格。金老师的书法从一开始风格并不是很强烈的。也许那个时候欣赏金老师书法的人还多一些。后来有一部分群众觉得金老师的字越写越怪了。我可以说是金老师书法的见证人。他曾下了很大的功夫学习传统,比如学习米芾的书法,花了很长时间。最后慢慢的,慢慢的形成了现在的这种风格,这中间吸收了很多优秀传统。碑帖中,如《爨宝子》之类。每一个艺术家,当他的艺术很感染人的时候都会有一部分“粉丝”。正是因为他的书法很感染人,所以有这么多追随者。我想今天的师生展只是代表了部分追随者,还有很多正在关注着、欣赏着金老师书法的人。所以他书法风格的形成,既有个人的审美倾向,同时,我认为也代表了湖北的书法特色。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湖北这个地方是很难形成特色的。因为它地处南北交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南北书风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北方目前还是以尚碑的比较多,南方还是以尚帖的比较多。而金老师书风既有碑的成分,也有帖的成分。可以说,它是以碑立古,以帖提韵,才形成了这种风格。这种风格是值得研究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跳出书法之外看金老师的书法。我认为,他的书法是表现主义的书法,跟学院派是不一样的。学院派代表的是一种正统的传统的学院派书法。但是,作为非学院派的书法能够形成这么大的规模,能够有这么多的追随者,能够在湖北产生影响,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湖北,可以说这是第一次有如此的壮举。我觉得,这样的展览不仅在湖北办,还有必要走出去。不是向下,而是向上,如果条件成熟,还应到北京去展。这不仅仅是金老师的荣誉,更是湖北的荣誉。
  
    湖北书法,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历来都不被认为是书法大省。所以,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关注的同时,值得推崇。
  
  风格的成熟才产生流派。流派从历史上看,不论是书法还是别的什么,只要风格成熟了,自然就会形成流派。实际上中国传统流派一般都是家传的比较多。比如,王羲之只传给了王献之,米芾只传给了米友仁等等。但是,金老师在这方面不保守。对于喜欢他书法的人,不管是学生、朋友还是爱好者,金老师都是无私的。今天的展览也可以说是以书会友。他把书法当作事业,把个人荣誉看得比较淡。只要是和他交往的人,都会被他那种对艺术的专研专注所感动。这次展览的作品水平,应该说不亚于国家级的展览水平。对许多观众来讲都是一种触动。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那么这个团队能够走在一起自然而然地也会慢慢形成流派,当然从形成流派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有些作品还有待深化,看了作品以后我感觉总体是三种类型:一种是与金老师的风格比较接近;一种是没有金老师的风格,自己写自己的;再一种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所谓流派就是代表了一种派别,是成熟的标志。我们过去有观点认为:“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不要像自己,像自己就没有生命力了。”但是,看看日本书法的流派,每一种流派要想有凝聚力就必须有整体性,如果没有整体性,都是各搞各的,他的力量就有限。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这个团队下一步还要关注,特别是有些没有金老师风格的人更要进一步研究。从这个角度讲,还是要向日本学习。日本的流派有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宣传媒体,有自己的报刊。我认为下一步还要在宣传方面做文章,形成更大的声势。
  
    另外,我还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金老师的作品越发返朴归真、脱尽火气。包括有的学生也吸收了这个精髓。没有火气就没有世俗气。比如有写接近弘一法师风格的,给人以与世无争、超脱的感觉,很有文气、很有美感。现在看作品不是以审美不审美为标准,首先要看作品给人以什么感受,是否能感染他人。特别是书法,书法界可以说是比较保守的。过去老一辈的书法家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只是停留在写古碑,写古帖的程度,这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才能够站在现有的文化高度跳出书法之外,在全国的范围乃至在全球的范围来看待书法,这对我们这个团队,对湖北书法都会很有价值。我认为这个流派肯定会在书法历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但是这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学院派也有很多师生展览,也有师生流派的,在当时也有一点点小气候。我在浙江美院读书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写沙孟海先生的字。祝遂之写得最像,后来朱关田也写,但是写法不一样。王蘧常也曾有一大批追随者。前代的一些名家沙孟海、王蘧常、启功都拥有大批追随者,这些追随者都是一种自发状态。所以陆维钊在去世之前,有人问道:“你还有没有什么遗憾?”他说:“如果我在年轻的时候学王羲之的字,那我现在就不会写出这么一个扁扁的篆书。”虽然表面上表示他有点遗憾。但在我们现在来看,如果当时他写的跟王羲之一样,就没有他那扁篆的独到风格了。所以风格是第一位的。群众追随这种风格,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曾翔(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我是湖北人,17岁就去了北京,待了30多年,非常喜欢书法。长期以来,对湖北书法特别关注,对湖北书法展览也特别关注,毕竟是家乡。同时,对湖北老先生都特别尊敬,经常学习。
    刚才听到湖北准备举行进京展的消息,心情特别激动。
  
    今天看完这个展览就两个字表述,震撼!以金伯兴老师为首的一批书法作者展示的作品给我很大的震撼力。我在北京八十年代初就一直在做这种群体性的展览工作。北京很早就在做"十月书法展",已经做了七届,每年一届。金伯兴老师的师生书法展非常像北京的"十月书法展"。从八十年代初20人做到2000年初达到57人。这次展由19名学生加两位特邀嘉宾,很像北京的实验展览,所以看到特别亲切。能够成功举办这样的展览我想有几个因素:一是老一辈书家的提携,关怀与宽容;二是省文联、省书协的支持;第三有金伯兴老师和一批书法作者的团结奋斗。
  
    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作为湖北老乡感到非常高兴,我特别希望湖北书法走向北京,希望看到湖北同仁能走向北京展示他们的风采。这几年,湖北的书法看起来入选、获奖相对少了一些,在全国的展览中露面的机会少一些,但是看完展览后我发现,不是我们水平不够,而是和我们的参与、展示、心态有关系,即不喜好或不屑于和别人竞争。其实湖北的书法是有相当渊源的,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尤其《书法报》是全国书法界最早创立的书法专业报刊,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湖北的实力从这个展览上看是非常突出的。其他的省市之所以走在前面可能是他们在宣传上,参与展览的程度上,积极参与的意识上比我们稍积极一点。而我们的这个水平,这里的很多作品都是国家级的水平,是我们太谦虚了,在宣传和推广上还比较薄弱,这是我的感受。
  
    另外,从金伯兴老师的艺术主张上,就是刚才提到的“五个字”,表明了这个团队的宗旨。看了金伯兴老师写的前言我特别感动。友谊第一、人品至上、取长补短、持之以恒、和而不同。这19个人的作品虽都有点儿金伯兴老师的面貌,但都各有不同,这个很好,都在碰撞交流。借此机会来真正向金伯兴老师学习。
  
    我还想对金伯兴老师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一是大气。整个作品有种大气。有种现象,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做艺术上,往往南方人做得大气。看了很多北方的都比较小气。南方人可能是个子小,感情细腻,可能经常反思,所以追求大气。昨天白爽采访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全国50岁到70岁的艺术家多数是在退步的,对这个现象你怎么评价?”在此不多重复,我只想说,今天看到的金老师的作品恰恰是进步的。我在10多年前就看金老师的作品,今天依然看,而今天看到的不能说是炉火纯青,但也可以说是进入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有种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我今天看到那幅大对联时很受感动,一种震撼大气。第二是古。也是我追求的目标。今人始终习惯于拿王羲之做比较,殊不知王之前还有汉人、秦人。我从今天的展览看到了秦汉人的影子,一种古雅。虽然我没达到,但有这种体会;第三就是求异。每个人都有想法,而且在创作中是以整体的美为追求目标、创作理想。要表现的并不是在一点一划的枝节末叶上,在细节上可能损失了一些,但却构成了整体美的关系。


    昌少军(中流印社社长):对展览及作品集的印象是:大、新、雅。大:大气魄、大手笔;新:作品形式新颖,面目新,各具特色与个性;雅:作品风格雅致。其风格多样,品味之高,在一个展览中出现那么多,不多见。观看今天的展览,使我联想到之前在有关媒体、网络等了解金先生师生的创作与实践活动对湖北及全国书法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其实已成为了一种文艺现象。其影响必将更加广泛。
  
    每次读金伯兴先生及其弟子书法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艺术创作难在有别于古人,有别于今人,更难有别于自己已接受、别人也接受的个人书风与面貌。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断地给观众、读者带来新的美的享受。而金先生及其弟子在这方面做了最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成果累累。如金先生及其弟子郭衍槐、肖平安、叶义权、徐怀德、周志刚、龚勋、徐智、吕声雅、黄文泉、魏晓伟等的作品给人一种清新典雅、潇洒古拙的美感。能给读者这样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他们数十年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溶入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不断地在传统基础上求新、求变、求美的结果。
  
    我认为金先生及其弟子们,应在不断求新、求变过程中加以总结与推广。在创作中多一些随意、多一点凝重,在“复归平正”上多做些探索,在理论上多下功夫,向学者型转型。我还是用吴老的论书绝句:“二分笔砚三分看,余事还须广读书。”到时,崭新的“金氏书风”或者“张、郭、肖、叶等等书风”会逐步形成。这种师生艺术创作团队必将成为湖北书法界一个成功范例。


    刘欣耕(省书协副主席):名师当然就会出高徒。另外名师也有一种说法,就是明白的老师,不像原来的老师都要求学自己,学得越像越好。金老师指导学生是根据每个学生的所长、性格、品行和追求的不同来指导,因材施教,在这点上我们这个团队比国外要好得多,他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

    刚才几位先生提出的流派问题我觉得非常好。从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看,地域概念在网络时代几乎不存在,南方北方几乎没有很大区别,每个人想学哪种流派都可以通过书刊、网络来学习。地域风格将来不会再有。产生各种流派倒是有可能的,流派越多,水平越高,那么我们的艺术成果和景象就会越好。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在艺术认识上有着共同的东西,这在一个团队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应当发扬,应当深究。同时,我觉得还要重视每个人个性的发挥,不受时风的影响,不受他人的约束,也就是说要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么,我们这个团队将来形成流派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这是聚艺第一回,我相信到第二回第三回的时候,他们会走得更近,而且还有自己的风格,还很有水平。那么在创立流派的道路上行进的就更远,将来也会创作更加精彩的作品。


    李相国(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这次回到湖北参加金伯兴师生书法展开幕式,看到湖北省文联、省书协作为主办单位来举办这次展览,看到湖北书坛的老前辈们亲临展览以及众多书道同仁从全省各地来观看展览,倍感亲切,倍受鼓舞。由此看到省文联、省书协领导振兴湖北书法的决心,也反映出湖北书坛的团结氛围和振兴图强的人气。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集中展示了“金门”一系强大的创作实力,更为湖北书坛吹来一缕清新书学之风。
   
    金伯兴先生是闻名全国的书法大家,他的字格调高,碑底帖面,具有浓烈的金石厚重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尤其是展出的丈二巨幅对联写得举重若轻,大气磅礴。显出他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豪迈之气。技法上更加深化、细腻、精准,精神层面上更加从容淡定、雍容大度。
  
    “金门”麾下俱是湖北书坛的精英,强手如林。金门“老大”郭衍槐的书作,既有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底,又具清新尚趣的时代气息。貌似稚拙,实则古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天机勃发,神采盎然。覃修毅对作品有较强的整体驾驭能力,尤以章法气势取胜,字法诡异古秀,气韵生动。龚勋的隶书写的圆融大气,精神内敛。此次展示的简书立轴,在内容、用纸、书体、章法等的安排上颇费用心,内容与形式达到良好的统一,把人引入静穆空净的佛学境界。黄文泉以前虽然与之没有接触,但作为湖北书坛的一员骁将,我对之一直十分关注。这次展出的三件作品显示出扎实的书法功力,无论是行书对联还是楷、隶大轴,都写得不激不厉,神清骨秀。李俊杰,虞立新二位曾经在全国的大展上夺冠折桂,为湖北书坛争得荣誉。两人作品在原有基础上又出新意,一个是古拙俊逸,一个是铁骨铮铮。刘志军是湖北书坛近年涌现出的一匹黑马,作品既显现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又融入了现代书学形式构成理念,功底扎实,笔墨畅达,值得期许。肖平安、叶义权原来均以草书见长,近年来一位受八大、弘一影响,以求简静;一位受新的书学思想浸染讲求笔情墨趣。徐怀德为我一道去新加坡书艺交流的好友,几年不见,书艺大进,一手何绍基的楷书写得古雅平淡,不光是笔墨上进步不小,更重要的是从作品中透出一种淡定从容的平和心境,真是十分难得。开幕的前一天,我和曾翔先生看了整个展览作品,曾翔先生对其楷书赞不绝口。魏晓伟主攻金石,兼修篆隶,且两者相得益彰,古雅可人。张建、程志辉二位是金伯兴的朋友,能书善画,张建老兄一手王镛山水画着实让我惊讶,未曾见其请教王先生,为何也画得如此苍厚朴拙;而程志辉则逸笔草草把个戏曲人物画得生动传神,情趣盎然。其他诸位书家如:周志刚、吕声雅、刘应宁、韦伶、廖厚君、葛蒲南、罗涛虽未曾谋面,深入了解不够,但借此次展览与作品进行了对话,都写的正门正路,佳作可期。


    杨疾超(博士、教授):与当今书坛诸多展览不同,“聚艺第一回——金伯兴师生书法展”给人以别样的感觉,既没有落入俗套的开幕式,又没有刻意追求的展览效应,一切都那么真实、自然、平淡。虽然如此,展览还是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参观者,参观的人群把整个展览大厅快要挤爆了,足以证明展览的精彩与成功。
  
    记得大约七年前,金伯兴先生就在同一个展厅举办了一次个展,展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许多人以为这恐怕是其书法艺术的最后的辉煌,之后将向书坛谢幕。没想到,几年过去,金先生的书法艺术非但没有倒退,反而精进了,奏出了其艺术又一华彩乐章。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其众弟子的书法集体亮相江城,为湖北乃至全国书坛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金伯兴先生以聚艺厅的名义,延揽荆楚书法才俊,逐渐形成了一个书法创作实力非凡的群体,并开始名震江城,在当今中国书坛亦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他们沉迷于书法、醉心于艺术,在一起探讨书法本质,交流创作体验,展望书法未来,不分男女、长幼、远近、亲疏,皆以诚相待,以神相交,以意相和。在金伯兴先生的引领下,这个群体正以其独特的书法风貌而令世人关注。
  
    于是,“聚艺第一回——金伯兴师生书法展”便如期而至。徜徉在展览大厅,你无法抗拒众多作品对人产生的心灵震撼的力量。巨幅的粗犷,小幅的精制,得到了极好的统一,作品的形式表现也得到了极致地发挥。金伯兴先生的简率,郭衍槐的散逸,龚勋的古厚、虞立新的朴拙、黄文泉的清雄,肖平安的平淡、叶义权的纵肆、覃修毅的痛快,刘应宁的奇诡等等,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此外,徐怀德、周志刚、吕声雅、李俊杰、刘志军、魏晓伟、韦伶等人的的作品亦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在反复观看整个展览后,我思忖良久,以为三个字可以当之:一是“骚”。诸位不要以为“骚”是贬义词。这里的“骚”是指楚人的文化精神,过去有人认为当代湖北书风处在一个十分尴尬境地,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的书风,既少了南方的温雅,又少了北方的雄强,其实不然,金伯兴师生书法展在无意之中呈现了散失已久的楚人文化精神,他们作品中充满了浪漫气息,瑰丽的奇想,表现出一种楚狂的风骚。二是“真”。这体现在为人上,他们追求真率,或任性而为,或狂放不羁、或放浪形骸,或傲世独立,或淡泊简远,总之,毫无矫饰之情,虚伪之意。论艺之时,亦以一颗纯真之心相对待。因而,做人为艺无不以真气、真情、真意为尚。三是“朴”。这里讲到“朴”,不是一种丑陋、笨拙,更不是毫无技巧的表现。它是书写技巧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而获得到的一种自然、平淡。这让人想起庄子的那句话: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种艺术风格上的“朴”,是本乎他们做人之真。朴,是一种大巧、大雕。是熟中生,是巧中拙,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当然,如果因此得出金伯兴师生书法群体风格形成的结论,我觉得为时尚早,因为制约其书风发展的有诸多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应着重对传统的书法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何为传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点人们都知道,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因袭。传统有主流传统与非主流传统,书法中有帖学传统与碑学传统,有甲骨文传统、有金文传统等等,不一而足。我要说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不能胶着于皮相,即关注传统的书法形态(点画、结构、章法),更要关注传统书法精神,即“形而上”的思考与感悟,尤其要知晓儒、道、释对于传统书法精神的形成所施加的深刻影响。
  
    其二,有意识形成较为系统群体书法观念。一个书法群体如果没有创作思想,理念与观点作支撑,是难以为继的。从古至今,大凡能传之久远的书家都有其书法理论。或有其诗中,或留其文中。众所周知,清代的“扬州八怪”,他们不但留下了大量书画作品,还留下深刻的谈书论画的思想,为后人研究提供大量的作品与资料。我认为,金伯兴师生书法群体应在扩展书法理论方面努力,哪怕是片言只语,经年累月,便可集腋成裘。
  
    其三,不断强化个体的学术修养。一个书家在具备了较好的书写的基本功后,影响其书法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这一点,古人已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苏轼有诗云:“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黄庭坚亦云:“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使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家的个体学养增强了,书法群体的学养水平也就会随之提高,这也自然会提高整个群体书法的内在品质与文化内涵,南齐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金伯兴师生书法群体若能在上面所讲的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假以时日,我们将必然看到一个新的书法群体的风格真正形成。以上所论,为我的一孔之见,当与不当,请方家批评。


    蒋圣琥(中流印社秘书长):记得上一次陪陈方既老参加金伯兴先生的个展,现场人山人海,陈老感慨道,盛况空前,不知道是否绝后。今天我陪钟鸣天老参加这个展览,在美院门口的大马路上,被堵了很长时间,一个书法展览,造成周边道路堵塞,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奇迹,看来金先生自己打破了自己的记录,这个现象本身,很能说明问题。一方面,金先生人缘好,另一方面,这个展览有吸引力。
   
    谈谈观看这个展览的感受。首先,展览者的水平齐整。曾翔先生说了,这个展览水平很高,是国展水平,曾先生是国内流行书风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这个评论代表了我此时的想法。参展的22位书家,都是实力派创作者,他们的作品,无论拿到哪一个国家级的展览上去亮相,都不会逊色。作为湖北书法爱好者,我为我有这样的一群老乡感到骄傲。

    其次,展览者的追求方向比较一致。有一些朋友说他们的风格不一致,我对这个观点持保留意见。也许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比如黄文泉的书法,似乎特别传统,而刘应宁的作品,好象更为泼辣,少了许多"法"的约束,等等。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他们的追求,在骨子里是一样的.他们通过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张扬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他们的作品有张力,凸现个性却不狂野,他们是在文质彬彬地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个性。他们的作品放荡中独守着传统,豪迈里蕴涵矜持。

    金伯兴师生书法展取得巨大成功会给湖北书坛留下深远影响。这个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师生的书法水平会通过展览更上一层楼,我想这也是这个展览的最大意义之所在;二,会对书协甚至文联的组织工作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三,会对同样的其它如“聚艺厅”一样的书画团体产生影响,大家会在观摩中互相促进;四,对个体书家及书法爱好者起到推动作用;五,为湖北书家群走向全国打下良好基础。


    孟庆星(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新时期以来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的各级书协举办的官方性质的展览无疑对当代书法的生态格局和走向产生了主流的影响。但随着当代书法运动的推进,出现了精英启蒙和大众自我启蒙并存的格局,其中后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主要指书法群体构成的多元化、展览的多元化等等。金伯兴与他的弟子们组成的“聚艺厅”就是多元化态势下出现的书法群体。
  
    就每一位个体而言,不管是作为原省书协驻会领导的金伯兴先生,还是在官方大展有着不俗的成绩其诸位弟子们,无疑具有较强的精英色彩。但他们一旦组成“聚艺厅”,这种群体的构成和展览活动的原作方式,体现的却又是地道的民间色彩。在主流展览饱受争议的当下,“聚艺厅”诸家以“谊”、“懿”、“议”、“异”聚在一起味道习艺给人们的印象是鲜活的。
  
    金伯兴在展览前言中说:“大家以我为师,只是对我的书艺一种肯定,而不是要大家学习我的书风”,这反映了他作为“厅长”豁达的胸怀。反观其诸位弟子的创作也并没有被金先生书风所笼罩,这又反映了这个群体的内部的丰厚和活力。这种活力和构成形式在当代诸多的“民间”色彩浓厚的书法群体中是比较独特的。
  
    金伯兴在展览前言中说“聚艺厅”重“异”,即提倡群体内部创作取向的多元化,在我看来,在追求“异”即“不同”的同时,追求“不同而和”也同样是重要的。所以“聚艺厅”之“艺”还可以被解读为“宜”即尺度的把握。因为只有把握好了“和”和“不同”的“宜”,这种基于地域的“聚艺厅”群体追求才有可能上升到书法流派的层面去,这个群体也会由“鲜活”不断变得“深刻”。


    刘贤斌:参观此次展览我想得最多的是师生授受中的取法问题。当然不似吴琚之囿于米芾;赵董之后尽相沿袭而不越藩篱;或如缶老门下多属乃翁遗意之类。若不是后学之辈无“出蓝”创变,其主观的因循恪守断无可取。金老师的学生们其人文背景千差万别,因其年龄、学历、职业、性情及人生观的不同,可能有许许多多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但却能在金老师这里以师生、师兄弟的情谊结缘。除却他们对金老师为人品格的倾慕尊崇外,至少可以说明他们对金老师的书法艺术和审美追求是钦服欣赏的。象这样一群有20之众的人长相往返,于聚散之间,耳濡目染,形成了以追求书法风格为主旨的艺术思想,其中的笔法问题,则各自调停,一点散发而殊途同归……
昔赵子昂有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将“用笔”与“结字”以主次列之。观千数百年贴学兴盛,此语非妄。而清中后期碑学大兴,篆隶高出,更有如康、吴、邓、赵者,朝野上下,莫不尽显大气风骨。是故我以为清代书法,结字成体,于用笔之讲究稍逊。启元白有“用笔何如结字难”之叹。当然,书法用笔与结字的辩证关系和重要性是不容轻视的,两者之关联此处不赘述。我的意思是此次展出的金老师师生作品,以结体凸显风格者多。如前所言,他们多不以笔法炫技。

    作品质量上,以我素见的情况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提高。尤其令人称敬的是,金伯兴先生自己的创作,如果说前些年金先生的书法成于拙厚,稍失于刚猛的话,如今则是拙不改其度,而通篇“润”多了。这种润不在墨色,不在线条力量的改变,只是发自于身心的淡定与从容。是年将古稀,却有着年轻人一样心态的金先生的人生体验,非那句滥俗的“人书俱老”所能概而言之的。

    展出作品完全是在其师生及师兄弟之间的评议中选定的,这种“自主”与“自我”的方式,营造了展厅的轻松氛围。可谓幅式多样,书体悉备。无论是取法秦篆汉隶,晋唐楷法,还是宋元明清体式或径学近代如李徐、弘一、王蘧常等皆有思想相随,且多呈渐进之势,让人葆有期待。有议者以为金门之内,有风格相类之虞。我则不以为然,取法高者不废,取法古者不俗,取法高古,斯为上矣。学书之人亦当存有担当,先担当自我,而后方可担当于书法。

    勿庸讳言,展出作品中同一作者的作品水平有参差之状;师兄弟之间也有高下之别,但这种“不平衡”正可以作为今后相互砥励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坊间有知,金老师设聚艺厅以书会友,于品茗闲话之中谈书论艺,有近悦远来之感召。故不难想象其门墙所列之19弟子或蜂拥而至或鱼贯而出,于金门衔觞染翰之陶然情状……


    金伯兴:我们聚艺厅是由三人五人八人慢慢发展起来的。是自发的松散型的团队。他不是群众组织,相互间没有什么职、权、利的问题,都是尽义务的自觉行为。这次展览是根据每位学生创作状况,从中评选出三至五件作品参展,由于各自学习书法时间、经历、年龄的关系,所以有些作品还不是很完美,不是很成熟。但是,有个很好的现象,他们都很虚心,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至于风格,我是一贯主张不要学我的,因为我已在前面走。从历史上看,每位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因为他们有独特的风格,书法史上才有他们的地位,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风格。在平时,我要求大家既要观照历史,又要观照当今,相互之间要拉开距离,强化个性,走自己的路。现在有的同志有个性,但是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努力。
  
    这次展览是第一回,以后有条件我们还会继续举办,不断地办下去,这对我们自己是促进和提高,与书法同仁也是一种交流。这次办展,省文联和省书协对我们很重视,以文联、书协的名义办展,得天独厚。感谢文联、书协领导对我们的关爱和支持。再就是得到了企业家刘捷同志的大力支持,为展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省消防总队也提供了很多方便,支持很大,我们很感动。在此,我代表聚艺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今天有幸请来了省文联刘永泽书记、省书协的一些老领导,北京的朋友以及部分中青年书家。刚才,大家对展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下一步我们要认真总结、分析、梳理,加以改进。我们很多同志还年轻,随着大家的努力,我相信,再过三五年大家还会再上一个台阶。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14:33 , Processed in 0.0977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