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纯粹的书写:写作主义宣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4 18:1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纯粹的书写:写作主义宣言之二(1)
四川也人(王思勇)
        让我冒昧地说,在现时代最有前途的写作,是以下一些写作。我对这些写作分别给予名命,并且,还对这些写作给予一个总的名称:纯粹的书写。
纯粹的书写,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写作样式:
    1.临帖式写作
    这种写作的命名,来自于书法。书法修炼讲求临贴,也就是对名家经典的临摹。而写作,同样可以临摹经典,只不过不是所有的名家之作都可以作为临摹对象,而必须是那些有形式规律可寻的名作。或者说,要临摹的文本,必须是形式感明显,而且可以模仿的作品。
    当然,对于形式感的发现,同样需要有一双慧眼,这不是肤浅的目光就能做到的。譬如顾城的《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它的规律在哪里?这不是没有诗歌修养的人就能回答的。这首诗,如果要临摹,就要临摹它的对一个事物,进行四次意象叠加式的阐释这种写法。可以写成:
    扑克牌在电脑上/哗哗地飞动//学生面壁/看着窗外的风景//高跟鞋在地面/缓缓移动//少年不停地在纸上/练习写诗(四川也人《办公室》)
    临帖式写作,虽然不是太简单,但也不是太陌生。高中生的试卷写作中,经常就会出现对诗歌(或精彩文段)的仿写。在这里,把这种写作方式给予专门的命名。
    之所以要专门命名,乃是因为这种写作有其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初学者,似乎可以一步进入“入格”的行列。也即使说,临帖式写作,容易使写作者学习经典,产生出比较像文学的文本。
    2.三元式写作
    三元是指文章的选材来自“自然、伟人、我”。这样的文章,也算是一种散文。这种散文样式,可以说是大众最受欢迎的文章样式。许多中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有些作家的散文)都是这种写法。
    更重要的是在中学生考场写作中,这种文章样式生命力强大。可以说,对于应试作文,就写这一种样式就够了。这一招对于应试写作,完全可以走遍天下,畅行无阻。
    三元式写作,为什么有如此魅力?大概有这些原因:
    第一,“自然”材料的运用,有“比兴”作用,使文章富有意象;第二,“伟人”材料的运用,打开了古文化材料仓库,使文章充满古雅之气——如果有诗文引用,又可谓充满文采;第三,“我”材料运用,进一步揭开了私人化的材料宝库,使文章具有真实感和反思特性,容易产生触动人心的效果。
    如果文章达到了意象丰富,文采突出,文气古雅,情感真实,触动人心——这样的文章,我们还能再挑剔什么呢?确切的说,就是达到其中之一,对于应试写作,也算是有了相当亮的亮点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8:20:21 | 只看该作者
               纯粹的书写:写作主义宣言之二(2)
四川也人(王思勇)
   请让我继续说:
   3.流水式写作
    这种写作就是备忘式写作,或者说是流水账写作。这种写作,言语简练,没有渲染,直截了当,没有转弯抹角。记流账在小学老师或中学老师那里,常常是被批评的现象,但是,对于一个写作主义,流水式写作,本身有其重大意义。
生命在时间之流水中前行,每一次记录,都是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流水式写作,是真正的日常化、生活化写作。可以说,一个爱写作的写作主义者,必定会进行流水式写作。因为,他把生命与写作融为了一体,有生命即有流水式写作。
    4.梦幻式写作
    这种写作也就是记录梦的写作。梦,本来就是潜意识在用象征的手法给我们传递信息。用我们的笔记下它,就是最文学的文本。这种文本的记录,本身也有心理研究(包括心理治疗)的文献价值。
    5.解读式写作
    这也是一个分析式,思辨式写作。只不过,这种写作,一定要有一个解读对象。这个解读对象,可以是文本,可以是自然风景(如余秋雨《文化苦旅》),可以是图画,可以是梦……这种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批评家,文化批评家经常用到的写作样式。
    6.宣言式写作
    这是一种思想式写作。这种写作的内容,一定是写作者有不得不言说的发现。这个发现,带有写作的原创或独创特性。类似一种对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向世人公布。于是,这样的写作,内容的独创是其显著特点。
    7.祈告式写作
    这是一种有信仰的人的对话式写作,奥古斯汀的《忏悔录》就是这样的范本。这种写作,写作者直接面向信仰对象言说。向他敞开心灵,祈求勇气和力量,有时也反思过错,请求宽容。这种祈告式文本,具有坦荡真诚、感情炽热的特点。这样的写作,对于调节心理,充实能量,优化人格,激发灵感等,均有裨益。
    8.左手式写作
    请让我把自传式书写叫做左手式书写。笔者以为,自传式写作,是连贯的个人历史写作。对于写作者个体的生命史的写作,写作者最应钟爱。
    于是,在这个文本中,除了内容要忠实于心灵的真实,在写法上,要尽可能的多方创造,使之既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要达到成为人类的文本,就要求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创造,当然,可以追求一些文学的意味。
    这样的写作,最好是能寻求出版。如果能面向市场出书,当然也不失为多了一些成功的项目(如金钱的,名声的等等)。只是,面向市场的,可能主要是在文学上要有突出特色。有些可能还有文献意义。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文献意义上的面向市场出版的可能性更小。
    但是,即使不能面向市场出版,自费出版这种左手式写作文本也是有意义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人群当中,赠送亲切朋友们这样的自传式文本,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事件。更主要的,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对生命会有一些不可言尽的意义:或许能给人生命的经验,生活的反思;或许,还可以在些写作过程中,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因为,左手书写,就意味着追求创造。追求创造,就要敢于打破一切陈见,打破一切文学理论的框框调调,悬置一切文学理论或写作理论的名词术语,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以自我之笔,自由自在地书写心灵史!

   最后,要说明:有前途的写作样式,这里并没有全部罗列。每一个有情于写作的人,都可以自己写出类似的清单。于是,这不是最终的文字,这还是一种抛砖引玉言说。为了体验我言说的紧迫感和严肃性,估且称之为一种宣言。
(本文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研究》2008/6)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8:21:08 | 只看该作者
                                  写作主义:我的中学语文教育信仰
四川也人
Ⅰ.我写故我在:写作是一种创造
1
    虽然早有古人对写作(或文章)的褒扬: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
    但是,使我深信写作的机缘,是马正平教授对写作意义的系统论说:
    ①发愤著书:人生的记号,生命的永恒;
    ②秩序:自我的实现,真正的存在;
    ③沟通乃人之本性;
    ④自我的表达:显示与推销;
    ⑤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
    ⑥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
    ⑦学会生存:学习通过写作,研究通过写作;
    ⑧写作才思维。(1)
    我也是在马教授的著作里读到了结构主义文论家罗伯特·肖尔的话:
    我写故我在!
    我以为这是对写作的意义最诗化(最有激情)的概括,我将这句话作为本节文字的题目,以表示我对写作的信靠。

                               2
    使我对写作有持续的兴趣还因为:
    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写作是一种治疗的形式;我有时候会惊叹,那些不写作,不作曲或不绘画的人,他们怎么能不发疯,不患忧郁症,以怎么能避免人类固有的恐慌心态。”
    这里,小说有防止疾病的作用。写作如同一剂良药。
美国托马斯·穆尔说:事实是,我认为我最基本的沉思功夫是我的写作,是把语言写到纸上的日常工作。
    在这位神学家这里,写作成了修炼的方便法门。
    两位西方人,对写作的功能有了更多的发现。

3
    写作,是一根神杖!
    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2)
    写作的终极本质,不是模仿生活,反映生活,不是抒情言志,不是书面语言的表达,也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写者对精神秩序的创建、缔造而已,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3)
    原来,写作的魅力是来自创造的魅力;在深层上写作与创造是同义语。因此,写作就是创造,写作精神就是创造精神。
    20世纪的哲学总趋势是走向“创建论”,走向“写作学”,于是,它又形成了21世纪哲学的新序幕、新的起点。(4)
    当代智慧已由对世界的认识转向对未来世界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对不在场事物的创构过程。写作活动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的书写行为,但实际上,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生成行为。这种写作语言生成行为的本质具有“不在场”性。(5)
原来,写作精神又是时代精神。

4
    把写作精神贯注于中学语文教育使之成为其灵魂的主张,就是写作主义的中学语文教育理念。写作主义的中学语文教育有如下基本理念:
    ①中学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是写作,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方便之路只能是写作是创造。因为目标和手段的合一,所以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写作教育;
    ②阅读应该是为了写作,阅读是写作的附带动作;
    ③写作可以贯穿语文教学各个环节;
    ……
5
    一位伟人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成了路。我说世上本有路,只是前面的人走过了没有给后面的人说这是一条路。写作主义就是这样的一条路。我们的许多前辈和时贤其实已走过或在心里早已认定了这条路,只是没有把她说出来,我现在只是把她说出来而已。
    不,应该是写出来——我写故我在。
   
注:
    (1)马正平:《写的智慧》第四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499页。
    (2)陈果安:《写作主体的构建(四)》(陈果安著《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622页。
    (3)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总序第2页。
    (4)马正平:《写的智慧》第一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4页。
    (5)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总序第3页。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8:21:45 | 只看该作者
Ⅱ.写作:语文的日常生活和梦

1
    写作是达到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方便之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写作,要检查目标达成也只能通过写作(包含试卷写作)。写作才思维(皮亚杰),写作展示发现——除了写作,选择题型的语文考试题不能承担如此重负。这里英雄所见略同:
    李镇西;“我主张高考只考一篇作文,而且最好是考一篇书评或文艺鉴赏性的作文(由试题提供阅读文本)。”(6)
    胡格非:“所以语文高考只考能力不考知识,作一篇文,分析评论一段现代文,翻译或标点、注释一段文言文就能考出真实水平,簿簿的两页就够了,留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
    赵晓虎认为高考应增设论文考试。(7)
    孙绍振:“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最能体现语文素质的是口头交流和写作,当然最高层次的是写作。”“在我看来,考语文最理想的只要考两道题,翻译一段文言文,写一篇作文就可以。”(8)
    ……
    2
    而现实的情况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关键词太多,什么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目标呈一群乌鸦状,黑压压一片,使人眼花缭乱,看不出来那一只是领头鸟。
    其实领头的就是发现和创造,就是写作。因为写作的本质就是创造,(9)要创造自然得以发现为前提。
    与课程目标的含糊其词、不得要领相对应是高考眉毛胡子一把抓,真是有什么娘就有什么孩子。有什么上层指示就有什么考试。高考既要考作文又要考阅读还要考基础知识。好像是很全面,其实是与人为敌,把莘莘学子引向了无创造的考题(尤其是选择题)的操练,把老师引向了参考答案的解说者和资料编著者的传声筒和寄生虫的角色。
   3
     中国语文教育曾经有过过街老鼠的遭遇,现在好像有了一些改革,但是这门课程从上到下还是没多少变化,老师教这门功课的感觉并没有变得良好。一门课程到了人见人骂的地步是因该好好反思了。
    我以为语文教育只有高扬创造精神走写作之路才有望扭转乾坤柳暗花明。现今的语文教育没有一种属于精神的东西的指引,功利主义的分数指引最多只能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强化考题练习。我不反对死记硬背,但反对只干这种事。低层次的学习,只能败坏师生的精神。
    语文教育急功近利而抹杀创造的诗意,要让其承担人文精神教育只能是一句时髦的空话。写进权威指示的所谓语文的人文性的定义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幌子。试想,一门课程的教育过程就是反人文的,而要这门课程又具有人文性这不是要太阳从西边出来吗?
    高扬写作旗帜的语文教育观就是写作主义的中学语文教育观。高扬写作精神,语文就有了精神支柱,语文课堂教学就可以丰富多彩并充满创造。写作主义的考试只需考作文,这样中学生只要有自觉阅读和自觉写作的习惯就算是很好的语文学习。
  4
    写作主义的语文教育观允许在小学阶段的写作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习惯方面的要求。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写字与写作方面的好习惯养成;就是要学生练书法,就是要学生写日记,但不是要求写什么中心明确、有意义的思想健康的事。有意义和思想健康是社会品德范畴的事,这不是写作教育的本质的东西,写作的本质是思维是练习如何生长文章之树。
    这样不是说写作就不讲道德,而是说不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大谈道德。对于有意义,我们要明确写作本身就有意义的就是创造或宣泄,而不在于内容所谓的意义。请问一个小学生的写作内容你要他多大的意义。过分的强调内容的意义他们还有兴趣写吗?
    另外,“中心明确”的提法本身值得怀疑,并且这个提法有束缚学生文章生成之嫌。小学生是身体的生长发育期,这时的作文也应是让其自由的发育,就如早春的幼苗不应过多的修整,过多的修整可能导致发育迟缓或大伤元气。许多中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恐惧心理,就与这个时期园丁的过多“修整”有关。这样的一次“修整”就可能导致了终生的残疾。
    应该允许小学生记流水账,只要写得多写得流畅就可以。大名人如鲁迅吴宓等的日记其实也是流水账,或许日记的本质就是记流水账。对小学生作文不应有过高要求,让小学生能写出心中的话、能写够字数且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就行了。
    5
    高扬创造的语文教育是有精神的语文教育,抓住写作的语文教育是清醒的语文教育。写作既是语文教育的手段又是语文教育的目的: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日常生活,也是语文教育的梦。
   
    注:
    (6)李镇西:《语文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0月,226页)。
    (7)朱宝元:《大胆废除标准化考试》(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413页)。
    (8)孙绍振:《人文精神的回归——答〈海峡都市报〉记者问》(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72、73页)。
    (9)陈果安:《写作主体的构建(四)》(陈果安著《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622页)。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8:22:24 | 只看该作者
                                               Ⅲ.读应该是为了写



1
    这里说读就是为了写,必须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或终极目标是创造。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路径只能是写而不是读;读不是与写平起平坐的,读只是写的附带动作。语文教学理应强调写而不是读。
    我们说人是会使用工具劳动的动物,而不说人是会吃饭的动物。吃饭只是劳动的附带动作而已。你要劳动自然要吃饭,当然,有人不劳动也要吃饭,但是,作为人需要强调的是劳动实践,而不是吃饭喝水。前者是创造的辛苦的后者是本能的享受的。
    读是为了写,换句话说,写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写就是一种创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评论式写作,一种是文体模仿式写作。评论式写作就是文学鉴赏或文学评论活动。文体模仿式写作就是读什么就学习写什么,就是文学创作。
    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作一把扇子,创造就是它的扇心,评论式写作与文体模仿式写作是两条扇骨。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作鸟,评价式写作与文体模仿式写作就是鸟的两只翅膀。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小学初中可能侧重文体模仿式写作,高中可以侧重评论式写作。
    真正的赏析只能在评论式写作中体会。如读《荷塘月色》,我们初读也能模糊地体会到月色荷塘的美,但是要真正欣赏到她的优美风格,就要审察她的柔美的联想、新奇的修辞及精练的用字。那实际上就是要对文章的联想、修辞和炼字做一番探究。把探究的过程用书面语表达出来就是评论式文章。
    对文体的仿写有时不仅是对文章体裁特点的模仿,也可以是对某种精神的借鉴。如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虽然没有鲁迅那样的遭遇,但我们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平和苦闷,我们可以用仿写的眼光学习他不平则鸣的写作精神,学习他如何把难以言说的痛苦给以言说。
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这两种写作方式有如下意义:
    第一、避免把非知识的东西当作知识传授。譬如,如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归纳,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去自觉探究,而是由老师把教参的结论当作了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造成鉴赏的过程只是羞羞答答走过场而已。而阅读课有了评论式写作的意识,就可以让学生就需要鉴赏的内容作些探究和发现,并最终写成文章。
    文章化的表达能避免理解的支离破碎,只有避免理解的支离破碎,才能说是真正的鉴赏。正真的鉴赏需要有分析过程而不仅仅是写出结论。只下结论是武断的虚妄的,只接受结论是盲从的懒惰的。武断虚妄、盲从懒惰都达不到锻炼思维的目的,不能锻炼思维不能提升思维品质的语文阅读课是值得怀疑的语文课。
    第二、可以提升阅读的境界。评论式写作的目的,是就语言、思路、艺术手法等的阅读发现,来构建自己的评论文章(发现过程即评论过程),或者借鉴这文章手法来创作自己的文章(即仿写)。
    只有把阅读的诸多活动提高到写作层面上,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体现创造性,因为写作才思维(皮亚杰),写作才有发现,写作才能让思考有序。这种写作是老师与学生都各自要完成的,这样才算提高了阅读的境界——创造。
    第三、有应试的功能。其一,高考对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的一些主观性问答题,其实就是要求构建自己评论文章,只不过它的答案要求更简洁。我们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练习评论式写作就有利于做诗歌鉴赏题。
    其二,近年来,高考作文在文体自选的大前提下允许文学创作。如果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贯穿了文体仿写,让一部分学生进行文学写作也不是不可能。
    其三,评论式写作除了可以应对高考文学鉴赏题,还可以有效地训练我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恰好是写议论文最可贵的素质。
    第四、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的放矢,充满意义。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不是做几道选择题就训练出来的。文章写作才能培养以上的素质,也只有通过文章检测才能检验以上素质。因此,思维文章化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手段,思维文章化还是写作,这里目的与手段合一。所以说贯穿写作的语文教学是有意义的语文教学。
3
    没有写作就没有老庄、就没有孔孟、就没有屈原鲁迅、就没有马克思没有尼采没有爱因斯坦——甚至雷锋和赖宁,后者这两位平凡的英雄似乎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从某种角度说,是日记成全了他们的不朽;有了日记,我们才觉得他们是真实的英雄与好人。
    我们既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评论式写作和文体仿写式写作,还要把写作当作我们作为文化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样写作不仅应是语文教学的自觉也是我们生命的自觉。有了这种自觉,我们即使课外阅读,同样可以写写评论,或者在广义一点写写读书札记。那怕把所喜爱的书籍按话题提取要点精华,再整理成文也是有意义的。一本好书只有你对她作过重整或提取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读应该是为了写。但是没有写的读,当然也有存在的理由,那就是只是为了充能或休闲而读。但是,必须明了充能和休闲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写作才是最终目的,创造才是最终目的。
    读应该是为了写这个理念,既有对创造精神的崇尚,又有对学生应试的关怀;既可能前承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对文章技法的归纳和不自觉的偶尔为之的仿写),又可以后启现代新兴的研究性学习(因为评论就是一种研究)。
    当然,评论式写作与仿写不一定每篇文章教学都同时运用,许多时候要有选择,要么评论要么仿写。并且对于学生,也不是每次评论和仿写都必成文,有时可以把评论用口头回答方式表达。仿写也可以只写片断,或者是对创造情景进行设想,或只是激起一种创造的冲动。
    我们虽然“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写作乃达到诗意栖居地的方便之路。读应该是为了写,为了诗意的生存。我们写作的存在着创造的存在着进而诗意的存在着。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8:24:45 | 只看该作者
               Ⅳ.问题化、文章化:写的可能

1
    高中语文走写作主义道路有两个关键词要把握:问题化和文章化。
    问题化是就是读文的问题化:即,把所读文本(主要是非小说的)看作是一个话题作文,有时题目就话题,内容就是对话题的理解。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对这个问题提出问题(伽达默尔)。
    在读文时,要把文本还原为问题。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题目“拿来主义”是个名词,就是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稍作分析,我们就会知道鲁迅围绕这个话题提出并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坚持拿来主义?
    (2)怎样坚持拿来主义?
    (3)拿来主义有何意义?
    这样的读文分析,可能就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容易理清文本的思路,能迅速地把握文本结构,这比那些只着眼于局部和表层语言分析,就更能探求文章真相。
    其二,更有利于构建文本。站在写作主义的立场,阅读的目的应该是创造。阅读一个文本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文本。有了深入本质的阅读,就有可能把握住文章建构的奥秘,有利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章。
    阅读把是文本还原成问题的过程,写作是把话题分解成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于是,问题是文章的灵魂。问题化就是抓住灵魂,抓住灵魂,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真正沟通。
    这样阅读与写作融合,就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无能为力局面。所谓无能为力,就是作文辅导没有真正有用的方法。多数无用的勉强而为之的辅导,只是浪费了师生的时间。

2
    文章化表现为:备课的文章化、交流文章化和练习的文章化。
    备课的文章化就是老师在备课时,教案要写成文章。写作才思维,文章化的思考问题,才有可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老师在备课形式上,教案虽然可以有重点和难点,但它的主体形式应该是一篇篇文章:是通过文章对一个个问题进行的思索、探讨和对话。
    这样的教案就会一扫长期以来的语文教案“八股”气味,就会一扫教案设计一问一答的简单草率和虚假。老师备一篇课文就是在构建自己的文章。这样的备课的历史就是创造的历史,即备课史就是创造史。
    老师备课就是写作,讲课就是发表。讲课时,老师理应把研究成果与学生交流。这种文章交流意义重大:既可以展示创造,也可以起示范作用。这样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条理和深入,避免满堂问的肤浅。
    同样,学生在作业时也应提倡文章化。这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已经在思维上要求我们文章化了。
    如《荷塘月色》的练习中,通感、比喻、拟人、炼字等妙处,都必须用心体会、揣摩、联想和比较。这中间的思维过程如果表述出来,实际上就是文章。而把思维表述出来即“言意转换”,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正道。
    练习的文章化,除了是语文学科的需要,也是创造使命的需要。创造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构建自己的思索过程,构建思索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文章化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8:27 , Processed in 0.1424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