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08年全国高校的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在分分必争的高考(Q吧)中,分值为60分的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他考试题目不同的是,作文得分有很大的主观性,每年的满分作文往往引起争议。
那么,什么风格的作文能够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什么样的作文不招待见?自去年10月开始,《中学生》杂志联合国内多家语文专业媒体进行了“说出您的阅卷感受”主题征文。那些从阅卷室归来的老师,写下了他们阅卷时的喜悦、忧虑和遗憾。记者对一百多位教师的阅卷感受进行归纳总结,试图揭开高考作文阅卷的面纱。
选材篇
偏题满分作文变22分
时至今日,浙江省的徐时笔老师仍然为那个考生感到遗憾:今年浙江有一位考生的作文非常出色,一评和二评一致给出60分。按照规定,满分作文需要大组的最后仲裁,结果这篇文章却得了22分。理由只有一个,命题里边有一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明确规定,而这篇文章的文体被裁定为“长题古诗”。尽管阅卷老师和仲裁专家都非常惋惜,可是“法”不容情。
据了解,高考作文分由内容、表达、特征三方面的分数组成,每一方面满分20分,又分为四等,每等5分。一旦偏离题意,内容方面就是5到10分甚至15分的差距,只能被打入四类作文。让阅卷老师们可惜的是,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许多偏离主题的文章。
偏离主题的作文一定无法获得高分,但同一主题下怎样吸引阅卷者的目光?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江苏省喻旭初老师这句貌似讥讽的话,充满了对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选材雷同问题的无奈。
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行走在消逝中》,徐时笔老师这样形容他看到的文章:不是流水账式的童年记录,就是屈原、苏轼、陶渊明的集体“消逝”……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凑上作文,末了添上“消逝”的外衣,至于这衣服的大小、样式、色彩是否合情合理,就不得而知了。
“5•12”汶川强震的发生,给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所以今年高考中很多考生都以抗震救灾作为作文的支撑材料。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是《他们》,超过八成的考生引用了抗震救灾的材料。“虽然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几万名考生做着同样的题目,选用同样的材料,又写不出新意,每位阅卷老师每天要判二百多份试卷,能不引起审美疲劳吗?”上海市盛春宗老师这样表示。事实表明,今年上海高考的唯一满分作文写的是农民工子女问题,得高分的作文多有与众不同的视角。
形式篇
新“八股文”不招待见
书信体、日记体、病历诊断书体……近年流行的别致文体曾经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得到高分的奖赏。但现在,一味在文体上刻意求新却思想匮乏的文章,已经被阅卷老师批为哗众取宠。
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的江西省的李弗不老师说,有一位阅卷老师连续批阅了3篇都使用“病历诊断书体”的作文,感到非常失望和生厌。盛春宗老师则表示,部分考生连所写文体的基本格式要求都不清楚,反而弄巧成拙。有位考生写书信体时格式不对,除了在一般文体的得分点上被扣分外,又被增扣了格式分,可谓得不偿失。
除囿于文体外,考生的“八股文”式文风让阅卷者产生了审美疲劳:议论文多是“三段模式”,开头引论,中间分为三层,最后是结论;选取几个历史名人,分成几个板块,各用几个小标题,大量采用排比句、排比段去铺展,再加上一点华丽的语言;事先准备许多典故、寓言故事、中外名人事迹、名家警句,开头一句警句,末尾一句警句,中间一堆举例……高中教师总结的这些“经验”推广开来,呈不断蔓延之势,让阅卷老师有读“八股文”之感,厌恶之情不由自生。
许多阅卷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穿靴戴帽”式文章:不少考生背诵了不少范文或“万能材料”,考试时搬出来,加上“引论”,补上“结论”,贴上“标签”,穿靴戴帽,迅速成文。徐时笔老师认为,这种“穿靴戴帽”式的膏药文章严重影响了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更为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误以为语文就是投机取巧、生搬硬造。长此以往,语文离生命的本真越来越远,恐怕真的要消逝在行走之中!
内容篇
真情真思“以稀为贵”
板着面孔的说教,随意编造的故事,似曾相识的片断,从三闾大夫写到周总理,从孔繁森写到王宝森……千篇一面的八股腔,让阅卷老师愈发觉得真情实感的可贵。
“高考作文阅卷归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实在太少了。”山东省的李红老师表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写议论文,而且大都是同一种模式:开头提出观点之后,下面就是名人逸闻、名人诗句的汇编,一篇文章下来,犹如一场热热闹闹的名人论坛。
李红认为,文采并非华丽而空洞的排比“美句”、矫揉造作的“抒情”,而必须要有内涵。据统计,各地高考优秀作文中,九成的文章是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现实的题材。“作者笔端流出的情思是其生活中反复酝酿、精心筛滤、汰尽杂质和水分的美醇,而不是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炫目泡沫。这种‘生活流’和‘思想流’的完全和真切的融通,为美文的诞生铺就了基本底蕴。”李红分析。
山东省的张建房老师呼吁高考作文要有点锋芒,“在高考作文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说它言之无物吧,它有记叙,有描写,甚至也有细节,议论也能联系实际;但你读着总觉着缺少点什么——记叙则平铺直叙,像记流水账;描写则比葫芦画瓢,索然无味;议论则四平八稳,不痛不痒。总之,像杯温吞水,让你读着不解馋、不解气、不解恨,反倒让你涨了一肚子气!这样的文章就是缺乏思想锋芒。”
“今年上海阅卷尤其推崇朴实无华、有一定语言功力的文章,强调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自然流露、返璞归真,打击华而不实、言不由衷的文风。”盛春宗老师表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要有写作者的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这已经成了阅卷者的共识。
外一篇
90秒判定一篇作文的“生死”?
鉴于高考作文阅卷的主观性,各地高考作文阅卷都有“保险绳”:每篇作文至少由两名阅卷员批改,如果两个分数出入较大,则由第三位老师“三评”,再取相近两个分数的平均分……吻合率、自评率、有效率等监督着阅卷老师。但是,高考作文阅卷离“万无一失”还差很多,许多参加过阅卷的老师对阅卷的“程序正义”提出质疑。
首当其冲的就是阅卷时间问题。根据多位阅卷老师反映,他们平均每天至少评阅200份文章,除去午餐、上厕所等的时间,一份800字以上的作文平均的批阅时间大约只有90秒。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阅卷老师们总结出不少“窍门”。例如,看标题首尾,点题不明者,基准分之下;看句子用词,语言干瘪者,基准分之下;看文章字迹,工整优美者,细细再审,潦草涂鸦者,不得翻身……“电闪雷鸣”的阅卷速度下,阅卷质量很难保证。
评定阅卷者阅卷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通过率,即同一篇作文你打的分与别人所打分数的吻合程度。为了达到通过率,阅卷老师很多时候都尽量往基准分上靠。有位阅卷老师有次查看了一本作文卷子,30份试卷,几乎全是“42”和“43”两个分数!可想而知,有多少明珠暗投,又有多少鱼目混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