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感受:给90后上课 吸引力成第一要务
http://www.cnwest.com 时间:2010-09-09
本报记者 彭德倩
面对“90后”大学生,现在的课似乎越来越难上了,这或许是不少大学教师的共识——学生们可以边听课边手机上网检索资料,与你拼知识;可能认为偶尔逃课无所谓,“逼”着老师让“课堂吸引力”成为备课第一要务……
昨天,复旦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 “教师节”活动,请来学生眼中的多位“上课达人”华山论剑,对“今天,如何上好课”的课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哲学学院教师杨泽波:学哲学,是让你变得更愚钝一点
常有学生带着男朋友或女朋友来听我的课,甚至学生的母亲来探亲时也参与旁听,还有学生几次三番选我的课重复听,这对我来说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始终努力用自己的专长,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哲学课上讲道德,怎样让学生甘心去听并接受,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的体会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长。
我们哲学学院的人常被灌输这样的想法:学了哲学之后,会让你变得更聪明一点。我却反复告诉学生们:这话大错特错,学哲学不是让你变聪明,而是变得更愚钝一点。因为哲学主要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对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成德,就是要牺牲。所以在讲课之前,我会反复说:“你们选杨老师的课,就要做好一个思想准备:你是来学奉献的,不是来学索取的;你是来学愚钝的,不是来学聪明的;你是来学责任的,不是来学占便宜的。”我的观点是:你在考虑人和事的时候,必须考虑道德因素。
这样授课,学生能有收获。比如前几天,有个学生进计算机房前没有下雨,也没带雨伞,不料出来时外头瓢泼大雨。计算机房门口放了一大堆伞,他犹豫了半天最终没有拿,跑回宿舍淋了个落汤鸡,他却说他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自身的道德诉求。
还有个学生,在我讲课后说要跟我交流一下,后来又说“杨老师我没法讲了,还是给你写下来吧”。我这才知道,他上高中时,外祖父得了不治之症,但老人家拒绝治疗,要把有限的钱节省下来供外孙上大学。他以前觉得这很正常,上了大学后才懂得,别人做牺牲是在“成德”,自己不应心安理得接受,而应该多去爱别人。
新闻学院教师程士安:备课是和学生手中的现代技术“比拼”
现在是信息爆炸、检索便捷的时代,上课时人人都可以用iPhone上网,我觉得这是对老师的挑战。我允许学生用iPhone在我的课堂上上网。
我们上的是文科,不同于理科千变万化的题目、推导,更多的是信息、概念以及阐释。如果你在上面讲,学生在底下已经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百度出来了,显然是不行的。这更要求教师做好功课。
备课不再是简单地准备定义、找案例,而是要和学生以及他们手中的现代化技术 “比拼”。你所要解释的命题、规律或者你要分析的案例,互联网上究竟有多少资讯存在?学生获得了这些资讯之后,他们大概会得出哪些观点?其中哪些可以为课堂所用?你自己有什么互联网、课本之外的“撒手锏”镇住学生、吸引学生?这些问题都要弄清楚。
所以,讲课的时候就不是讲资讯了,而是要给出一个分析的框架,一个相对合理的科学视野。比如说像富士康跳楼事件,我把它作为一个企业的危机来看待。怎么来讨论这个事件,如何让学生看待互联网上多、杂、乱的信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在互联网上解读信息和梳理归纳的方法……这些都是今天的老师应该做到的。
教年轻的学生,我们需要应对的还有“个性”问题。比如说我们这边强调团队合作,经常是先有小组活动、小组讨论,最后听我给小组评分。有学生就受不了了,给我写邮件,坚决反对按小组打分。他是以极高的考分进大学的,认为“我以前是第一名,现在却被拉了后腿”。我就说:“我承认你非常优秀,但是你今后踏上社会总要融入集体,你现在必须强迫自己更好地融入团队,一起来完成任务。”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当场跳出来说,能不能给个人打分,我说不行,只能给出团队分。学生踏上社会后,就会明白自己只是沧海一粟。所以,课堂不仅是教知识,同样也教为人处世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