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文/徐金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8 15:4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走进余映潮老师
从做教研员开始,就一直读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研究的文章,常常折服于先生教研的博大精深,听余老师的课堂、看余老师的课例常常惊讶于设计的巧妙,处理的精致,“理性的思考,诗意的手法”让人叹为观止。于是,常常心思之,神往之,总感叹先生之学识、教艺,绝非常人能至。我等凡夫俗子更难望其项背。这一次,因了“名师讲坛”的机缘,有幸零距离和先生接触,当面向先生讨教,先生的一番教导简直就是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
仰慕先生的人都说先生的学识是“高山仰止”,熟悉先生的人又都说先生的学问都是从最底层、都是从教学一线走出来的,没有冷冰冰的面孔,没有神秘莫测的玄奥,是实践中的思想和智慧。先生做教研工作37年,始终行走在教学第一线,带领他的团队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个去攻关,一个个去解决,最终形成了一套属于他的基于实践的理论体系。而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告诉我们基于草根的实践研究是最富生命力的研究。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先生做学问就和他做人一样平凡,始终脚踏实地,从来不飘摇在云端。
近几年,随着先生在全国各地到处上课讲学,先生的学术声誉日隆,但如果你近距离走进先生,却一点感觉不到名师大腕的作风气派,他走在你身边,坐在你的对面,和你一起探讨学问,话说家常,分明就是儒雅的学者,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体谅别人,关爱体恤后生的长辈,与后生弟子们在一起就像他在讲台上和学生在一起一样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让你觉得他就是一个可亲近、可信赖的朋友。
先生是人不是“神”,但当你和先生一起深入探讨学问,你又会分明感觉到先生如果没有“神”一般的意志、“神”一般的毅力,就绝不会做出如此之大的学问。这里只要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如,先生为了《济南冬天》“文义理解”的一个创新设计,先后研读了课文50多遍;为了设计一节“游记写作指导”课,把好几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游记类的文章全都认真研读了一遍,从中筛选出几篇不同类型的范文作为写作指导课的典型材料;他为了广东省约请的一个中考命题方面的报告,把广东省近十年的全部中考试题全都悉心研究了一遍,摘录制作卡片几百张;为了做研究,他摘录了语文几大名刊的几乎所有目录卡片,有的从创刊至今一期不少。可以说的还有很多很多,但单就上面的几则例子,我们不能不说先生对学问研究的执著钻研绝非常人能及,先生是“超人”,是“神”!
和一线教师交流,我们常常羡慕于名家大师的学问,但我们却不知道他们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其实,我们都是平常人,但如果我们也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做研究,或许我们只要下他十分之一的功夫,我们就能成为名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习名师,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人品、学识,更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02:43 | 只看该作者
“青春之语文”的粗略解读
           ——兼答复“我们向王君老师学什么?”的问题
名师讲坛之后,许多听了王君老师示范课的老师和我交流,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王君老师的课堂,个性张扬、青春勃发、激情四射,只可欣赏,而无法学习。于是觉得还是有必要就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和各位老师谈一谈自己粗浅的想法。因为自身对“青春之语文”阅读不多,认识不深,所以解读只能是粗略的。
也许王君老师张扬的个性、澎湃的激情是无法复制,但是如果学习王君老师“青春之语文”课堂仅仅停留在欣赏激情这样一个层面上,其实就是根本没有领略到她的“青春之语文”的魅力。
君“青春之语文”的魅力,首先是澎湃激情与丰富智慧的完美结合。比如本次讲坛活动中王老师执教的《安恩与奶牛》对教学切入点的巧妙选择,从看似平淡无奇的两句人物的语言入手,“它是不卖的。”和 “它不卖的。”紧扣文本,联系语境,让学生反复比较揣摩品读感悟,采用“剥笋”的方式,层层深入,直抵人物的精神世界,最终不仅使主人公安恩真诚而善良的人物形象清晰丰满地站在了学生面前,而且对小说主题进行形而上的探讨也可谓高屋建瓴。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在整节课中却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功效,这不能不佩服王君老师对教材研究是精细的,对教材处理是智慧的。抛开上面这节课的智慧设计不谈,我们如果认真读王老师的“青春之语文”的博客,我们就会发现王君老师除了青春激情之外,生活中、工作中智慧可谓是无处不在,简直就是一个“智多星”。所以学王君老师“青春之语文”,除了激情个性之外,我们更需要学的应当是她的丰富的智慧,是她对文本精细研读和对教学的巧妙设计。
君“青春之语文”的魅力,其次是澎湃的激情与厚重的思想的完美统一。说实在的,第一次在南京听王君老师上课,我也觉得像她那样的激情和智慧,只可欣赏,是学不来的。但是后来我在《语文报 教师版》上读到王君老师的《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的长文,让我彻底改变了对王君老师的看法,第一次深切感觉到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决不仅仅就是青春激情,只能说个性激情只是其表,厚重博学才是其里。从此,我更多地关注她的课例实录和文本解读的文章,比如,像《我的叔叔于勒》、《喂,出来》等等,教者对文本的解读无不体现了其理论的高度与思想的厚度。所以王君《青春之语文》其实是一个让激情浪漫与厚重思想完美统一的真语文。
君“青春之语文”的魅力,还在于她充沛的激情与始终坚持不断地创新的精神。王君老师在《我的青春语文观》一文中这样说“那是一段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时光:我坚决地打破了语文课常规的授课状态,而总是以新颖的构思,勇敢的尝试让学生被语文课堂深深吸引而欲罢不能。”最近,《语文教学通讯》(20109期)上刊登了王君老师的一篇作文课例,那是她到人大附中应聘的一节公开课,但就是在那样决定她个人命运的课堂上,她仍然能够坚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也许这就是青春语文不朽之魅力吧。
解读“青春之语文”的魅力,原本不是短短几句话所能说尽的,愿更多的同仁和我一起去思考和解读,从而不断有新的发现。学习名师就应该从读书思考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5:10 , Processed in 0.1262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