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教学理论不能缺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7 19:4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教学理论不能缺位
   2007年01月18日 作者:顾之川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把“中学生作文”从“一般写作”与“文学创作”中剥离出来,对“中学生作文”与“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异同进行比较,探幽抉微,求同析异,阐述“中学生作文”与“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以及各自的特殊规律,探究“中学生作文”的实质和要害



作文教学理论不能缺位






先求其“通”,后求其“好”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学生作文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学生作文并冠之以“学”的别开生面之作。该书从当前我国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实际出发,针对中学生的写作愿望和需求,分析他们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与难点,积极探索中学生作文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一个中学生作文的理论框架及训练体系,体例完备,研究深入,切中肯綮,通俗实用,令人耳目一新。

  

  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生计教育”,因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一种最切实用、对他终身发展影响深远的素质。其中,写作能力又以其重要地位而最受关注,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能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而写作,既是一种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一种必备的生活能力。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不仅需要口头交流思想,也需要用笔头表情达意,抒发感情,这就需要写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一般说来,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写作文,是先求其“通”,后求其“好”。即先要做到文通字顺,结构完整。进一步的要求,才是见解深刻,形象丰富,文采飞扬,个性突出。过去,由于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为政治服务,作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记叙、议论、说明的能力,作文课着重训练的也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实用文体,而且偏重文体知识的教学。由于思想上的僵化,使得不少中学生作文大话套话泛滥,假话空话盛行,缺乏真情实感,讳言独抒性灵。进入新时期以来,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为政治服务转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尽快提高学生包括写作能力在内的语文能力,一直是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先后涌现出“模仿——创造”训练、“作文三级训练”、“语言——思维训练”,以及“兴趣作文”、“快速作文”、“立体作文”等诸多作文教学实验,都收到一定的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多方面复杂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种中学生作文教学理论为大家所普遍接受。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缺乏理论上的归纳总结,作文教学仍然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中学生作文学》的出版,无疑具有开创性的现实意义。

  

  研寻作文教与学的规律

  

  中学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无疑也是一块“硬骨头”。本书的编者群体有感于作文教学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现有的理论著作又无法解决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面对这一现状,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大胆探索,从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本质论”、“比较论”、“主体论”、“文体论”、“教学论”、“实践活动论”、“教师素质论”的结构,以图建立起一个中学生作文学的理论框架和训练体系,初步绘制出“一幅恢弘而富丽的蓝图”。既有作文教育理论的探索,也有作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梳理;既有对我国作文教育优良传统的历史回顾,也有对当今国外作文研究成果的观照。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大胆而审慎创新”的勇气,不能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以往人们在谈论中学作文教学时,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居高临下”,认为作文既然也是写作,那么,一般的写作学原理和文学理论就一定也适用于中学作文教学。我们希望从写作学或文学理论著作中找到快速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秘诀”,遗憾的是写作原理、文学创作理论的阐发,写作知识的论述,文学创作方法论的描述,以及着眼于成人写作的方法指导,解决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结果常常是“居高”不能“临下”。二是“拔苗助长”,即在评价中学生的作文时,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价值标准来评判,把中学生作文混同于一般的写作或文学创作。事实证明,“拔苗”也不能“助长”。本书把中学生作文从“一般写作”与“文学创作”中剥离出来,对“中学生作文”与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探幽抉微,求同析异,阐述中学生作文与一般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以及各自的特殊规律,触及到了中学生作文的实质和要害,这就使得本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

  

  该书的作者是一批有志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有些还是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既有比较深厚的语文教育理论素养,又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和中学生的“写作生态”具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够针对一线作文教学的实际,紧扣少男少女的心律脉动,援引丰富、典型的课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解剖。材料鲜活灵动,生机勃发。尤其是对自由作文、校园文学、作文实践活动,甚至网络作文、手机短信创作等的关注,洋溢着校园文学的青春气息,闪动着鲜活生灵的青翠欲滴。本书没有高头讲章的酸腐味儿,也没有手工作坊式的匠气,源于校园生活,又高于校园生活。

  

  开山发硎,以促新作

  

  当然,作为中学生作文学的一本开创性著作,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漏甚至错误。比如,对有些现象的概括未必全面,有些提法还有待推敲。加之书成于众手,质量难免参差,行文风格也不尽一致。特别是用学术著作的标准来看,全书不列参考文献,不大符合严格的学术规范。但是,毕竟作者已经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语文教育,关注中学生作文教学,做更深入更扎实的研究,也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面世,以推进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发展水平。正如作者在《代前言》中所说的:“等待,等待,我们依然在等待大家心目中更为满意的《中学生作文学》。”(顾之川)

  

  《中学生作文学》高志华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8日第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0:21 , Processed in 0.0587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