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江湖里的寂寞高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4 16:0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江湖里的寂寞高手[zt]
——读《绝妙好辞》记

《绝妙好辞》是一本选集,它的作者、体裁、领域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它们都是高贵、典雅的现代汉语。叔本华说,越是古老的语言就越完美。汉语发展到今天,已经膨胀成了一具可怕的布满暗疮毒瘤、淤血水肿的肉体,我们需要细心寻觅,才能找到些许健康、明朗的质地。《绝妙好辞》提供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语言,不同于“纯文学”沉闷的套话,不同于“学术圈”迂腐的废话,不同于“流行文学”矫情的假话,它像风中的白杨那样真实,自然。在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时,我只想到了一个词:不中规矩。这是真实而自由的生命与文字的遇合,一种广阔的精神境界突然把我们带到了人类的地平线上。作者里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三七。他一直以一些《世说新语》式的故事留存在少部分人的记忆里。几个月前他的新书《中国好人》出版。书里收集了他在《财经》杂志读历史的专栏。这些论史文章固然精彩,但总觉得不够,那些历史素材极大地限制了他的发挥。也许三七本不该论史,因他自己即可创造历史。他早期的那些小文章近乎完美,令人怀念。这次收入了其中的13篇。如果说三七是一个传奇,缪哲一定是传奇的背面。他出手很少,迄今散见于世的随笔不过十数篇。他的特异之处在于:用一种绵密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探测表意的微妙层次。很少有人能把一种学究式的探讨与极度准确的表述结合得如此完美和微言大义。王怜花,《江湖外史》的作者,“汉语江湖”的发明人。我一直惊诧的是,一个留着长发写诗的被称为“圣徒蔡”的才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剃着平头的优秀职业经理人的。他的许多十四行诗到今天仍然被人津津乐道。这次选入的他的五首诗,第一首是《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你们》。这是一首关于“后死者”或者说“幸存者”的诗歌,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每读这首诗便“老泪纵横”。林东威,提到他,就想起王怜花的感慨:现在我偶尔会在电视上看到林东威,有时我很难相信电视上播英语新闻的那个男人就是多年前住我楼下宿舍、读英国语言文学、写《夜读李商隐》的林东威。 “风”辑的主题词是“温情”。简直的《地耳》,每次看到倒数第七行的时候,照例想流泪。麦芒的诗里,最喜欢的是那个“橘树”的意象,有橘树,就有故乡,就有颜色温暖如夕照的果子。无刀的文字,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比喻:“黑色的房车像一条黑蟒,无声地在灯下滑行。” 不争论,这是一个隐藏的高手。当我偶尔知道了他的真名,才发现他本是一个大名鼎鼎的财经人物。他自称《像爱子女一样爱自己的国家》是“一篇无处传播的父亲节文章”,这是一篇对“祖国是母亲”的观念进行反写的文字。文章结尾是:“尤其当今天,当我们这个国家,在现代化而崛起的历程里,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的意义上,都还只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年轻孩子,还是一个怀着喷薄希望却又时常迷茫的少年中国,这种时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就更加需要挺身出来,承担起我们作为国家之父母的责任,砺刺它,鞭策它,将我们的心血倾注于它,直到它成长为我们欣慰的模样。”每次读到这里,都有颤栗之感。 “35公里”是天涯闲闲书话里的著名ID,他的《南方•物哀笔记》,在网上看见有人这么评价:“35公里的文字,是我侵淫网络这么多年,惟一全部下载整理为word版的。” 书里其他精彩,不再一一赘言。这本书的编选不能说完美,但如果说它“物有所值”,是问心无愧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2:36 , Processed in 0.11222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