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转帖网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9 09:5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当前小语园地,许多“新概念”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来。那么,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千金难买回头看”的古训提醒我们:在慷慨豪迈地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必须带着那颗“驿动的心”作一次“再回首”,甚或“常回家看看”!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最近说:“从根本上而言,评课只是一种研究行为而非裁判行为,执教者的很多做法或策略,有时候你是很难用简单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去判定的。”好一个“评课是研究行为而非裁判行为”!这一观点真是振聋发聩、耐人寻味。但是,如果守着这句话而从此“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就真会导致“课将不课”了,因为教学不能没有反思、评课也不拒绝“挑刺”。
我想,摒弃“裁判”意识后,所有那些“吾日三省‘课’身”式的“研究”行为,对于我们的小语教学而言永远都是“不能没有‘你’”的。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当前的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几乎已升格为“敌我矛盾”,因为“预设”是指“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则是事物“即时的发生和形成”。一个是“预先”,一个是“即时”,如此“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真是“针尖对麦芒”,难道真要来个“点球决胜负”?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出了“预设”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温馨提示:敏感内容已被替换!】”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呢?
要想在课堂上“千里之行”,则认真“预设”绝对是“始于足下”。但是,“学为主”这一至真至高的追求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让教学进程随机渗透、现场生成。对此,倡导“引导——发现”教学法的著名特级教师贺诚的观点是:“预设是必须的,但生成更是鲜活的。”其实,那些在“预设”和“生成”方面不够和谐的课,往往都是师生双边关系方面未能真正“各就各位”的课。在这类课中,“强势型”的教师急急走过场以突显“主旋律”,而“弱势型”的教师则慢慢展开去以保证“大家唱”。结果,前者因为强制牵引而“一鸣难惊人”,而后者则由于东拉西扯而“泯然众人矣”,鲜见“双赢”的场面。
怎么才能实现“双赢”?笔者认为,从“治标”的角度看,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可多一些并联式的弹性步骤,少一些串联型的线性设计;多一些充分准备的“紧急预案”,少一些粗放随意的“临阵磨枪”,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在教学生成之时。而如果从“治本”的角度看,教师则重在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有此功底,不管什么的课堂,什么样的情况,教师都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都可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展现精彩!
二、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
语文课堂有一道风景多年未变,即教师在课始即设定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据此展开思考并刻意求答,这就是沿用多年的“带着问题读”。虽然以问题解决为手段而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不无可取之处,但教师的问题却也未必就是学生的问题,以教师的“单边”问题来“引航”的做法,从根本上就淡化甚至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常会造成学生的被动应答和亦步亦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本应属“对话”的一方,而绝不只是“应答”的角色。
常有惊人之语的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曾说:“‘带着问题读’这一曾立过功劳的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因为问题是教师提的,所以这样做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从属的被动地位,给他们阅读、思考套上了‘框架’。”为了例证“不提问题也能上课”,我曾听过支老师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就不提一个问题,只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反映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血肉深情的语句后,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来说服老师动情甚至流泪。为了说动老师,学生涵泳文本时欲罢不能,发言陈述时则声情并茂,真正实现了多点解读和畅所欲言。浙江名师屠素凤最近执教的《燕子专列》一课也没问什么,但学生的话匣子全打开了!
“不提问题、照样上课”的思考和实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实际上,“带着问题读”虽然可以“集中火力”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支老师本人的《月光曲》等经典课例就提了问题),但也会限制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富于创造的表达,最终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缺陷,妨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铁的课例表明,语文课上,教师不提问,学生的“探究”常因“自选”而显得更显自如、更有创意、更加精彩,这种“多点开花”式的导读策略常让课堂显得“满庭芳华耀眼明”!那么,多年来一直“为‘问’痴狂”的语文教师们是否可以自问一下,以“零提问”的身姿潇洒走进课堂,到底敢不敢呢?
三、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一些专家、名师常说,阅读课就是读书课,这话无疑是有道理的。由于语文学科的个性,“读”这一看似最简单也最朴素的教学手段,有时比其它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效能都要高,这当然也同时验证了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现在不管是在公开课还是在家常课中,执教者都能实实在在把“书声琅琅”作为一种责无旁贷的追求,也使“读”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念一新天地宽,最受益的当然是我们的学生。那么,能够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读书的学生,真的就可称得上是会“读书”的孩子吗?他们的“营养”就真的已经非常“均衡”了吗?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我们的阅读课堂的一个误区就是曲解了阅读的本质和内涵,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只注重朗读而忽略默读,都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下了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的毛病!所谓“阅”,简言之就是用眼看,用心想,也是静思默想、细品慢析之意。其实,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更多的是默读而非朗读。现在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了不少,会让你听得很满意,但日后一旦离开校园,真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用“阅”这一“快捷方式”从书中汲取营养。真若如此,学生可不就是“长大未成人”了吗?
怎么培养学生“阅”的能力?最好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静静思索、细细品味的“场”。可惜现在即使在带有示范性质的名师观摩活动中,也少见学生默读这一环节,大概是教者担心课堂“气氛不够热烈”,有负“观众”的缘故吧。这方面,有“对话教学的开拓者”美誉的孙建锋老师的“默读——批注——对话”式教学值得我们关注和钦敬。在他所执教的《最大的麦穗》《只拣儿童多处行》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课上,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都是依靠足时的默读批阅、潜心涵泳而得来的,真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势!我想,语文课堂应该世世代代追求那种准确而丰赡、全面而完整的“阅读”!
四、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
现在不少地方都要求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以上,这从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口语能力对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但是,即使能在这一点上“达标”的老师,他们也会有烦恼!当前,语文课堂最不“感冒”的就是教师的“讲”,似乎一“讲”便是个人作秀,一“讲”便是越俎代疱,一“讲”便是不懂规律。与此同时,“随机点拨”则成了“万能O型血”。新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指示”更是“变本加利”地对教师的“话语权”都设下了限制,以前教师“说不好话”,现在则是“不能多说话”了,真让人感到“上一堂课好难”!
实际上,如果说当学生碰到理解不准、感悟不深等“软问题”时,尚可由教师加以点拨、指引的话,但若遇到完全不知道、不了解、不懂得等“硬问题”时,教师哪怕用再精妙的点拨也会玩不转的!杭州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王崧舟去年在上海举行的“新生代小语名师观摩会”上执教《一夜的工作》时,曾问学生“总理的办公室当年曾是哪位重要人物居住过的?”当学生不知所措地列出慈禧太后、清朝皇帝、袁世凯甚至孙中山时,王老师就果断地打住,跟学生明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们不猜了,我告诉大家,这座房子原来的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摄政王。什么是摄政王?也就是管着皇帝的那一位亲王。”
当学生由于对文本的特殊背景不够熟悉而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时,王老师当机立断地采取了“告诉”的办法。试想,如果此时教师还是指望着“随机点拨”能最终奏效而让学生继续“自力更生”,那只能是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当前的语文课中,由于学生的自读探究及合作互动已占据大部分课堂时空,教师的确已不必、也不能再以大密度的讲解去“教给”学生,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读时的个别疏通及交流时的随机点拨上。然而事物不是绝对的,语文教师有时候也需要“该告诉时就告诉”式的“快捷导航”,让“随机点拨”和“直接讲解”一起将课堂打扮得“淡妆浓抹总相宜”!
历史的进程表明,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无法抛弃传统,而所有的传统也无法以封闭和凝固的状态进入新的时代。语文课要健步“走在大路上”,则必须对诸多难缠问题作深层透视与一一廓清,我们既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但又须警惕过度的“前卫”乃至“出轨”,语文课也需要“传统与现代”择时“愉快牵手”、相机“亲密接触”。
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就要有深沉的执着、无畏的气魄和聪颖的辨识。深沉的执着,那就是必须像骆驼一般,纵使遭遇飞沙走石、滴水不进,依然不改前进的方向,不减加速的档次;无畏的气魄,那就是必须像狮子那样,面对那些企图扼杀新课改于摇篮之中的“黑手”与“帮凶”时,敢于以爪牙之利撕裂顽敌;聪颖的辨识,那就是必须像老马相似,身虽行百里之外,眼却识返程归途。
不忘“寻找回来的世界”,教学就能真正达到课前预设和现场生成和谐相处、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结伴同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心手相连、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激情共舞的境界,当然,这一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真课堂不会拒绝前瞻中的回首和行进中的探路,真教师不会拒绝成功后的反思和激情中的理性,而真正的创造者永远都不愿浇铸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艺术样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55 , Processed in 0.0777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