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斌:追寻有魔力的课堂语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14: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斌:追寻有魔力的课堂语言


“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徐老师到你们班来上课感到特别高兴。有没有谁也姓徐呀?来,我和你握一下手!(一学生上台来,底下全是羡慕的目光。)下面,让老师来认识你们……请你把你好朋友的座位号悄悄告诉你的同桌,把你喜欢的小动物也告诉你的同桌……”随着老师的提问,孩子们或大声回答,或同桌间窃窃私语,或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孩子们一定想:这个男老师上课挺有趣。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你每天早晨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正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时间单位——时、分。”迎着徐老师亲切和蔼的目光,孩子们拿起桌上的玩具钟表,开始了操作探索。
 “书架上的书从哪面开始数啊?”“请第四组4号同学回答。”“从左到右……从右到……”学生嗫嚅着,似乎有些紧张,眼里闪过几丝胆怯,怕说不好。“没有关系,再想一想,你习惯从哪边数就从哪边数。”徐老师仍旧微笑着、期待着,眼里满含着鼓励。“嗯,我经常从左到右。”孩子从老师信任的眼神里找到了自信,终于鼓足勇气答了上来。
  在徐老师的数学课上,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孩子们总能与老师微笑的目光相遇,怯生生的小手因老师赏识的眼神而举得更高,低沉的声音因老师的鼓励而变得宏亮……课堂里,总有一种关爱感染着他们,一股热情激发着他们,一种包容温暖着他们。全新的理念、巧妙的设计,加之循循善诱、充满磁性和魔力的语言,徐老师的课堂往往引得孩子们乐不可支。
  许多人知道课上的徐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娓娓动听,绘声绘色的讲解引人入胜,能很快紧紧抓住孩子的童心。但是,人们很难想象他为修炼这一身武艺而付出的艰苦努力。盛大启、孙丽谷、张兴华等老一辈特级教师曾经几次为徐斌的参赛课会诊,并指出徐老师的教学语言过于书面化、成人化,过分讲求抽象逻辑性,连表扬都是硬邦邦的,不够通俗亲切,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需求。是啊!男教师教小学低年级本来就有难度。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语言习惯,又谈何容易?
  为此,徐斌找来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鞠萍、上海青年播音员陈燕华和“故事大王”孙敬修的节目磁带,规定自己每晚至少用耳机听两个小时。这对他的帮助很大,在倾听揣摩中,徐老师找到了语言动听的诀窍——这些语言短句子多,描述性强,生动形象、清新亲切、如话家常。如果自己上课也能这样,肯定也能吸引孩子。此外,他还找来省内外知名特级教师的上课录像,反复看、仔细学。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量的强化训练使他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3年4月,徐老师去南昌参加全国第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比赛,年仅24岁的他凭借自己的强劲实力,获得了二等奖,令评委和其他省市参赛选手对这位年龄最小的江苏选手刮目相看。
  从此以后,徐斌操练起教学基本功来也更加刻苦自觉。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在每次公开课和赛课时,徐老师特别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他努力追寻一种充满魔力的课堂语言。“你的办法真好!”“你真聪明!”“你的结果离结论已经不远了。”“你想的办法老师还没有想到。”……这些启发性、激励性很强的语言在他的课上使用频率很高,孩子们自然喜欢他的数学课了。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徐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以学生“大朋友”的角色出现。伴随着亲切柔和的儿童化语言,设计种种游戏,与孩子平等对话,以开放的形式,带领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合作意识和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未曾预料的精彩!
  “现在,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先看好,图上有猫和老鼠,但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助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快动手试着画画看……”如今,每每走进徐老师充满魅力、清新自然的课堂,我们都会被徐老师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尤其被他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而深深折服。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07:23 | 只看该作者
理想课堂,心中永远的梦——访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


    徐斌,1969年出生,本科学历,现任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职称,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并结业。1992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观摩课评比获二等奖。2000年获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1届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先后应邀到北京、广东、上海等20多个省市作公开教学200多次,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现主持一项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
   记者:徐老师,作为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近二十年,上过很多精彩的数学课。请你谈谈,你理想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怎样的?
   徐老师:理想的课堂是我心中永远追寻的梦想。
   我是1987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的。从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对理想的数学课堂的苦苦追寻。我曾看过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听过不少比赛获奖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示范,我也曾数次参加过县、市、省级乃至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这个阶段我追求的理想课堂特征是“精雕细琢、完美无缺”。
   我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我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
   这段时间,我追寻得好辛苦。有时为了上好一堂数学研究课,我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那几句话用多少秒钟,有时甚至幻想,当我讲完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下课铃声正好响起。遗憾的是,在这么多年的苦苦追寻历程中,这种所谓“完美”课堂一次也没有出现过。
   这期间,我上过一节研究课《万以内数的读法》,现照录当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案例〗《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片断——学习读数方法
    第一层次——读中间、末尾都没有0的数         
    师:(出示657)这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百位是几?怎么读?十位、个位呢?
   (生齐读师板书:六百五十七)      师:(出示3812)这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怎样读?(生读师板书:三千八百一十二)
    师生小结: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师贴上读数方法,生齐读。)
    练一练:读数  234  3257                                 
    第二层次——读中间有0的数                       
    师:出示703和5006这两个数中间都有哪个数字?最高位是什么位?怎么读?
(生试读师板书:七百零三    五千零六)            
    师生小结: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练一练:读数  203  4005  3078  2506                        
    第三层次——读末尾有0的数                  
    师:(出示400和8000)这两个数的0在什么位置?
(生试读师板书:四百    八千)                                    
    师生小结: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练一练:读数  200  300  4500  3750                     
    第四层次——读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               
    师:(出示3040)这个数什么位置有0?中间的0怎样读?末尾的0呢?谁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试读后师板书:三千零四十)                       
    练一练:读数  4050  6080                       
   (师生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阅读课本,语。)     以上教学实录中,我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教参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了读数的教学过程:中间和末尾都没有0的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可以看出,我是牵着学生按照课前精心制定的程序进行了教学。现在来看,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我们老师从成人视野一厢情愿地预设课堂学习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小步子乒乓式答问,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但这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我渐渐明白,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记者:那么,经历了这一阶段的苦苦追寻,你又是如何进一步改变自己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标准的?
   徐老师:从1993年开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六年里,我参加了十多次教材培训与研究活动,与小学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一次有一次“零距离”接触。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提高了我的认识水平,促使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标准。我渐渐觉得,教师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教得富有趣味,应该在课堂上有全面的目标追求。我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同时在教学形式方面我觉得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这个阶段,我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
   这期间我又一次上了《万以内数的读法》,我在这节课上多次采用了游戏和比赛活动:
〖案例〗《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中的三次游戏——
   1、“数位排队”游戏。指名5个同学上台,从老师手中各抽取一张写着“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卡片,再按数位顺序排成一队。
   2、“数字站队”游戏。师出示四张数字卡片(分别写着6、6、0、0 ),指名四位同学上台,发给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提出:请按要求站成一个四位数,看谁站得又对又快!要求分别是:(1)末尾有两个0的数;(2)中间有两个0的数;(3)中间和末尾各有一个0的数。每站一个数,下面同学共同评判,齐读这个数。(游戏结束时评选站得又对又快的同学。)   
   3、“击鼓传花”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作小助手,背朝学生击鼓。鼓声一响就开始传花,鼓声一停,花在谁手中,谁就上台到题盒里摸一道题。答对就能得到一面小红旗;如果一下子想不出来,也可请好朋友帮忙。(题盒中有写着一些数和问题的卡片)               
   乍看上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
   因此,这一阶段我上的课都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我渐渐懂得——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记者:现在,你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是怎样的,能具体谈谈吗?
   徐老师:1999年,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我深入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实验稿,开始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我认识到:数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于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追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
   这阶段,我恰好又一次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这一次我这样教学:
   〖案例〗《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片断——学习读数方法
    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读数。老师写一些数,看谁能把它们正确读出来。
   (师在黑板上随机写下12  57  40  100)
     生:(踊跃举手读数)
     师:大家读得很好。在读这些数时,你是按怎样的方法来读的?
     生1:前面三个数先读十位上的数,100先读百位,后面不读。
     生2:我是从左边往右边读的。
     生3:我认为应从高位读起。
     生4:我发现,40和100这两个数的0都不读。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今天老师又带来了几个更大一些的数,你们能读吗?
(出示写在卡片上的各数:567  8312  704  9005  600  7000)
     师:大家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有不会的可以商量商量。
     生:(自主读数,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根据这些数目的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5:我是这样分的。(边说边到黑板上把数分成两堆:567  704  600 ;8312  9005  7000)左边三个是百位数,右边三个是千位数。
     生6:我认为应该叫“三位数”而不是“百位数”,应该是“四位数”而不叫“千位数”。
     师:说的有道理。三位数就是最高位是百位的数,四位数就是最高位是千位的数。
     生7:还可以这样分。(边说边上前把黑板上的数重新分成两堆:567  8312 ;704  9005  600 7000 )左边两个数的数字都没有0,右边的都有0。
     生8:我把它们分成了三类。(到前面摆数成三堆:567  8312 ;600  7000 ;704  9005)
    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非常好。那么,你觉得哪一类数容易读一些?哪一类数比较难读?
    生9:我觉得600和7000这两个数最好读,只要看6在百位上就读“六百”,7在千位上就读“七千”。
    生10:我觉得最难读的是567和8312,像8312要读成“八千三百一十二”,要读很长时间。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老师也笑了。)
   十年后再次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我有很多感想。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万以内的数”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因此,教学的出发点不能仅仅照搬教材、教参、教案,不能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基础。十年后的教学,我从百以内数的读法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和生活基础,重组教学材料,把例题中各种特点的数一次出现,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并发挥作为差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试读、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这里特别有趣的是,在教材里和我们老师的想象中,最难读的数应该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但学生可不这么认为,他们反而认为数字中没有0的最不容易读,因为“要读好长时间”。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我没有把预设的思路强加给学生,而是肯定了学生的读数体验。
   十年磨一剑。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具体说: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华东师大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者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我国青年数学家、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化的,但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该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烧中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认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主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的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尽管如此,我仍觉得,教学设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老师的智慧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记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四个学年,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你觉得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徐老师:我先列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吧。
   1、情境创设为哪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情景创设到底为哪般?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问题的另一方面,新课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常常有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种把知识咀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也不矛盾,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2、调动积极性是教学目的吗?
   曾几何时,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结果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在动。
   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时候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异常亢奋状态,甚至搞得教师招架不住无法应对。
   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数学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我这里不是反对表扬学生,也不是反对物质奖励,更不是提倡教师经常批评学生。只是认为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则会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
   3、“生活味”>“数学味”?
   曾经的数学课,计算教学总是那样的单调枯燥(复习、示例、模仿、训练),应用题教学则走进了人为编造、纸上谈兵的死胡同,计量单位和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壳。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烧中段”,应该是“烧全鱼”。“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既然“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做如下设定:“生活问题  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 数学问题  生活问题。”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个“数学问题”——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不应过早地让学生去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过早地去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应该首先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应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应技能,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的,“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4、活动越多越好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教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有时教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
   我以为,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事实上,如果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则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要避免将数学课都变成单纯的活动课。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很难想像,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首先应明确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内容。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第三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语)。
   “极高明而中庸”(《中庸》),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极朴素的辩证思想。顾泠沅教授也认为: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应用必须“执其两端而用之”(〔宋〕朱熹),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每一次变革都是为了在对立面之间建立适当的平衡。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人们逐渐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已经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在这里只是列举了其中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旨在引发大家的思考,预防认识上的极端化和做法上的片面性,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记者:谢谢徐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你在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4:08:18 | 只看该作者
引领学生驾驭数学之舟


   当你点击教育在线论坛(www.eduol.cn),会发现一个《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置顶主题帖。细细一看,帖子的主人正是徐斌(网名“斌山来客”)。徐斌的“加盟”,使本来热闹的论坛更加活跃。
  在第一时间,一位网名为“呼拉拉”的老师跟帖求助:“徐老师:这个星期我要开一节《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课,能否提点建议,谢谢!”
  徐斌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复:“呼拉拉老师:我今天刚好也上了《8、7加几的进位加法》。我觉得这一课应当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算8+7时,有学生是把8凑成10,有的是把7凑成10,有学生是想9+7=16,16-1=15,还有学生想10+7=17,17-2=15。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就是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创设适合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的活动环境,放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上,我想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而是说‘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一孔之见,请指正。”
  一小时后,他又加上了一帖——
  刚才在课间匆匆写了几句,尚觉不过瘾。关于“算法多样化”,我还想再说几句。在一年级教学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可以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半个月之前,我在江苏省电教馆拍了录像课《9加几》,现将其中一个片断贴上,请指教……
  自此,一贴不可收拾。如今,徐斌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主题帖已由(一)发展到(五),成为小学数学老师们交流与研讨的温馨家园。
  尽管徐斌在工作最初的几年里就已经阅读许多专业书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越来越认识到,利用网络学习,与朋友们进行快捷的交流非常必要,而这逐渐成为徐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又一重要方式。
  一次,徐斌到海口市实验小学执教《确定位置》一课。课刚上完,一位网友在论坛上马上给他提了6条建议:将扫雷游戏改成寻宝或救援行动,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健康思想,而不只是期待炸雷时的快乐;在电影院找位置这部分不妨这样设计……读着老师们真切的评语,徐斌心存感激。以后,他每逢外出上课,习惯将教学预案张贴在论坛上,让大家给他提建议。然后,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修改,一堂堂好课就这样诞生了。
  如果说阅读与反思使徐斌承载了心灵的碰撞,那么网络学习无疑使他拥有了更大的张力,使他飞得更高、走得更远。2003年1月23日,徐斌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小组合作教学问题”,在教育论坛里组织了名为“怎样的课才是好课”的专题沙龙研讨活动。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次活动吸引了一百多位网友的积极参与。这种群体反思的形式在他看来极具价值,也引发了他不断反思自己的愿望。
  有了思想的高度,才有行动的高度,才能一路走远。徐斌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在朋友的赏识与鼓励中,他尝到了作一名思考着的行者的乐趣。近年来,他先后到北京、广东、上海等20多个省市作公开教学200多次,教学风格正日趋成熟。他认为:“我们所上的每一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一堂好课,不应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作为一个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可以想象工作的紧张和忙碌。每年的寒暑假期,为了学生,为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为了他所钟情的数学教育事业,他常常忙碌于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活动。赶上苏州市教科院举办一些数学教研活动,他会亲自上观摩课、开设讲座,组织主题研讨。此外,徐斌还担任了苏州市小学数学新课程研究组组长一职,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研究新教材、反思新课程。
  天道酬勤。付出爱,便会收获爱。他的学生吴寅寅说:“徐老师可真神,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经他一讲解,就变得生动有趣了!记得有一次,徐老师给我们讲‘混循环小数’。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循环小数0.63232……并说这个循环小数中‘32’连续不断重复出现,但‘6’是局外人,是‘混’进去的。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们几个小孩子常在一起说,长大后要当像徐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学生赵可心的家长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深深感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徐老师的心血,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与徐老师的悉心培养分不开。徐老师的教学在省内外已颇有名气,却依然谦和质朴、本本色色,没有任何锋芒和矫饰。与家长交谈时,他总是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换看法,仿佛知心朋友一样。”
  同事胡娴老师说:“徐老师的一颦一笑都透着浓浓的亲近学生的情谊。我的参赛课《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得到了徐校长多次精心的指导。能获得优质课奖,一半是徐老师的功劳啊!”
  都说人生像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厚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曾说过:“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徐斌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36 , Processed in 0.0747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