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可疑的80后政治意识 文/陈映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5 10:1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疑的80后政治意识  年轻人的政治意识,在各国似乎都是个常变常新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种社会意识调查的重要主题。这背后,有着社会对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政治能量以及国家未来政治走向和期待和担忧。在民主选举国家,投票率通常被视为年轻人政治意识高低的重要指标,充满现实无力感的成年人往往倾向于将政治革新的挫折责任归结到年轻人的“政治冷漠”上。而在近年来东亚几国的各种国际性青年意识调查中,国家认同以及对他国的好感度,不仅成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其结果也屡屡成为媒体热点。

  不错,中国年轻人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情绪,这些年来不仅一而再地被各种调查数据所验证,也有各种声势浩大的表达行动作佐证。但是,这又能说明些什么呢?

  所谓政治意识,作为人们对政治的关心、态度和行动式样,就心理层面而言,涉及到人们对政治所持的信念、态度、判断、思考以及感情等等,就社会文化和制度而言,政治意识涉及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特别是政治体制──说到底人的政治意识是人经由政治社会化过程而习得的结果。在有着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系统和政治教化/政治动员系统的中国,年轻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这并不需要多少解释。即使我们可以列出许多不同于过去的现象、特点,但“信息技术”、“国际视野”之类并不必然会催生出政治成熟的新世代,情形恰恰可能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一方面会削弱国民质疑国家权力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亦可能让国民(包括公共知识分子在内)在面对国际纷争时更倾向于强调政治逻辑而忽略价值原则。

  而所谓“青年”、“ 年轻人”的政治意识,它其实可以被理解为多重的社会建构的产物。在现实在经济系统中,年龄阶梯作为构成一种社会类别的基本属性,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它几乎具有了比任何其他国家都重要的意义:不同年龄层的劳动力和消费能力,正被各种力量精心地计算和利益最大化。我们知道,随着“人”被“人力”化,中国的孩子、年轻人作为潜在的人力资源,在被规划入政府的发展战略方案的同时,被各种教育机构、企业集团、专业技术机构视为最重要的竞争资源和谋利手段。按年龄以及学历、专业资格、消费能力等等被严格分类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中国的制造业、科技产业、教育产业、房地产业等等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法宝。不仅我们的教育系统、各式学校(包括公立的和私立的)精确地瞄准了不同阶层、不同支付能力、不同应试能力的孩子,快速地实现了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利润最大化的尝试。我们的各种各样的企事业单位,也多设置有一套套极为精明的低成本吸纳、利用年轻员工的雇佣制度,而各地城市政府所制定的对年轻人的社会吸纳/社会排斥政策,也多以人力资源竞争、房地产市场的开拓为基本意图。社会成员的年龄分层化,可以说是经济市场化的结果,其实也是国家经济崛起的一种条件、一种需要。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我们公共政策的设置中,“年龄层”常常是一个无效的类别。在种种社会保障的制度设置中,年轻人并不能因为其与年龄阶段相关联的特殊的无业、低收入、无婚姻家庭等等情况而获得社会的相应照顾,相反可能因此而受到排斥。在大多数城市,无业的年轻人被定义为“待业”、“就业失败”,而不是“失业”。年轻人居住生活的建立,在目前中国,实际上也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支持,而不是来自于社会的保障。学生的“实习”(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许多企事业单位获得廉价、无价技术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方式),目前还完全没有被纳入到劳动法保障内……如此种种,国家及各级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中对于年龄阶梯维度的选择性失效,反映了权力系统及一般社会对于年轻人群体一方面寄予很高的角色期待、与此同时却拒绝支付相应权利/地位的极为功利的态度。

  此外,在社会观念和社会评价的层面,我们不难注意到,在各种“××后一代”的新世代名号下,今天的年轻人依然难于摆脱被督察、被评价的尴尬境地,无论是作为政治支配系统的被管理者、父母的被监护者,还是成年人视野中的特殊他者。他们必须是励志型的努力家。即使成年,他们可以不具备生活自立的能力,但他们都得适应社会对年轻人的特殊的评价体系:或者因为被动员的或自发的政治性的、奉献性的社会行动而收获掌声,或者因为竞争失利或自己的生活式样、交往方式等被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为了掌声、以及由此可能得到的获得的有利的社会报酬、社会位置,他们需要顺应支配者、评价者的意志。又为了令人烦恼的标签,他们需要不停地检视、否定自身的愿望冲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有关自身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以及改变状况的政治可能性,总体说来,中国的年轻人还缺乏相应的观念自觉,以及表达诉求的方式和渠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所谓国家意识中,到底蕴含多少政治成分,是很可疑的。也就是说,就年轻人的表现国家认同的群体性行动来论证年轻人的政治意识,这种观察、分析的方法本身是有问题的。至于种种调查数据,事实上,在目前中国,即使是套用国外通用的一般调查方法,要想了解中国青年的政治意识,也是困难的。因为这样的调查和分析,需要涉及到受访对象关于国家、政党、宪法、社会问题、社会政策、政治/社会参与以及职业、家庭、生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观念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较清晰地了解他们作为具体的社会群体成员的较为真切的政治意识的概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03 , Processed in 0.1307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