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生书呆子语录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5:07:35 | 只看该作者
精品与权威
□ 天生书呆子

代编者按:我是一个法律工作者,也是一个虔诚的书法爱好者,尽管学书二十多年,但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全国的展览和大赛,也没有和书法圈内人有太多接触,在自闭的状态中书法是我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寄托,我心中的书法很纯洁和神圣。2004年下半年,我无意中上了书法网络论坛,在那里我吃惊地发现当代书坛存在太多的问题,于是我按耐不住尝试着对一些现象进行研究和批判,在网上以“天生书呆子”为网名,发表了《好友梦见了刘炳森》一帖,轰动一时,之后在网友们的热情鼓励下,接连发表了《刘正成面面观》、《雾里看花说张飙——兼评中国书协》等几十个帖子,持续轰动,我也一不留神成了著名网络评论家,真是始料不及,也很美妙。今天,承蒙《书法报》不拘格套,特辟“半朋评弹”专栏,让我这个票友用局外人的眼光,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我真是诚惶诚恐,衷心希望大家不留情面地对我的观点进行批判。(孙宝晶)
                                                     

最令国人耿耿于怀的国际奖项有两个,一个是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是奥斯卡金像奖,十几年来热衷此道的人们,一面在希望和失望中煎熬,一面在文化、偏见、习惯等方面,发着阿Q和酸葡萄相混合的自慰和牢骚。

不论人们对中国人之所以不能获得这两个奖项的原因有多少个解读,但没有人否定这两个奖项的权威,没人否定诺贝尔、奥斯卡的绝大多数获奖作品是精品。

是什么使诺贝尔历百年而不衰,奥斯卡七十年来魅力犹在?原因千条万条,离不开四个字:精品、权威。严格评选出的大量精品,证明了机构的权威,权威机构的科学运作诞生了大量的精品,这种良性循环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由此,我想到了当代书法展览中的精品和权威问题。

既然书法展览带有比赛的性质,那么由评选而产生精品,由于精品经得起检验,使其评选机构的水准因具有公信力而具有了权威,可见精品和权威本来就是展览的固有属性。

精品和权威能带来书法的繁荣。当衡量书法家水平的唯一标准就像诺贝尔奖那样,由公认的权威机构用精品的标准进行判断,而一旦书法家获得这种崇高的荣耀之后,就会在书法领域获得公认的地位、名望和收益,那么众多的有志之士就必然把精力放在书法水平的提高上,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精品的产生,这就是书法的繁荣。

精品和权威能带来书坛的良好秩序,改变书坛的不良风气。如果创作水平高低就能决定书法家的地位命运,那么采取拉帮结派、投机钻营、公关炒做等这些不太体面的沽名钓誉行为,还有什么必要呢。

精品和权威能带来可持续发展。只有那些产生精品的权威展览,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参与,才能收到更多的报名费、卖出更多的作品集,才能拉来赞助和广告,才能获得的资助和捐赠,有了这些条件,展览才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像李嘉诚那样乐善好施的人物,再慷慨也不情愿把银子投入到产生废纸垃圾的低水平展览吧。

不是在展览评比中的胜出作品就是精品,精品应该是超越特定的展览,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获得认可。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中国书协的展览、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央电视台的展览,还是流行书风展览,只要其评出的作品的水准不被普遍地认可,我们就不能说获奖作品是精品,没有精品就不能认为展览获得了成功,没有精品的展览其主办单位无论是政府机关、文博机构、电视传媒,还是民间组织,由于其水准不具备公信力,都不是权威。

精品的产生和权威的打造,不是简单的权字和钱字所能解决。尽管政府权力的运用于展览,具有强大的动员组织作用,充足的资金也是办展览所必须。如果权力和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一夜之间就可能产生上百个诺贝尔、奥斯卡。

没有专业的操作,就不会产生专业的水准,专业性强的、设计科学的、高效率的征稿机制、评委遴选机制、评选机制,是保证展览成功的关键。

权力不受制约就可能被滥用,这一基本规律放在展览评选上也同样适用。新闻媒体切实有效的监督、舆论顺畅无碍地传播虽然听起来是老套,但却是防止展览腐败的一计良药。

展览不能孤立地存在,与展览伴随的策划宣传,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展览的影响和辐射,这方面做好了,精品和权威效应才不会像打水漂那样消失迅忽。

当我们办了二十多年书法展览,呼唤了二十多年精品的时候,终于发现“全国书协发展已经20年了,现有的三大展事只是覆盖面周到,但还没有一个展览,能够作为书协真正的‘品牌’展览。”(张海语)看来我们在办展览方面,应该向诺贝尔和奥斯卡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很多。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5:08:03 | 只看该作者
圈里名声和圈外名声

天生书呆子

说京城是中国书法的中心应该没人怀疑吧,这里是中国书协所在地,京籍的书家不说,外地书家混出点头脸有点闲钱的,在北京买套房子居住下来,名曰“客居”,外地小青年中有两把刷子获得了两个奖励也到京城淘金,名曰“北漂”。京籍、客居、北漂,加到一起千八百的人总有吧。有一个书法家,这里姑且称他为书法家,因为在网上看他的简历,他是个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书法家,会员都不是,就更谈不上什么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主席了。非中国书协会员就不能叫书法家吗?当然不是,有水平有名望当然可以是书法家,问题是这个书法家名望确实很大,但他的书法水平跟很多京籍、客居、北漂的很多书法家相比,实在差得不止一截,他的名字叫米南阳。
米南阳字虽然写得不咋的,但京城少数几个高档商场之一的双安商场的招牌却是他的大手笔,非但如此,京城街头的牌匾除了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等大腕以外,可能就是他写得多了,能写出这么多的牌匾,也许你走到北京街头问一问老百姓,知道米南阳的肯定比知道张海、林岫的要多,可见米南阳先生在圈外确实有着很大的名声。写这么多牌匾,有那么大名声,其装钱的口袋恐怕不会瘪吧。
书法有圈里圈外的说法,圈内大致指书法界,圈外大致指书法界以外的社会。尽管何为圈里何为圈外,其范围不好准确地界定,但是不是全国书协、地方各级书协会员、在全国重大书法活动中的参与经历、以及在全国书法家里的知名度应该是重要判断指标。遗憾的是,米先生的头衔一大堆(仅从百度搜索获得,未经核实,下同):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书画院院士,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东方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书画艺术家研究会名誉主席,等等,就是没有任何级别的书协会员头衔;他参加的展览几十次,包括日本东邦书展最高荣誉奖,五连冠夺得国际书法金奖,一九九五年获特邀名家精品华人艺术作品大展金奖,一九九六年获《祖国万岁》书法金奖,一九九七年两岸三地书法金奖等等,可是圈内公认的重要的大展、大奖一个都没有;平时看专业的书法报刊,甚至浏览常见的书法网络,也鲜见米先生的信息和踪影;我问过一些外地书家,是否知道米南阳先生的大名,知道的也不多,可见这个号称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的二十七代后人的米先生的确不象是圈里人。
    象米先生这样,圈子里没有地位和影响,甚至为圈内所不屑,但在圈外名声很响,而且收入丰厚的书法家还真不少。呆子出差外地,经常留意街头的牌匾,我发现很多地方的书法家在全国已经很有名了,而当地的牌匾却多出自圈内无名、圈外百姓中有名的书家之手,看来米南阳不是个例。在全国这样的事情相当普遍,这种圈里有名圈外无名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米南阳现象”
现在的书法家正在走向市场,靠书法水平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名望和收入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多数圈内高手在社会上的名声和收入赶不上书法水平很底的米南阳们,就有点不正常了,那么造成米南阳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一下米南阳。
不能说米南阳具有权势地位或者其它有助于出名的便利条件。因为他的简历分明写着“1964年8月6日到北京友谊宾馆工作,党委宣传部干部”,在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的京城,一个普通的政工干部能有什么帮助书法成名的资本呢?
也不能指责老百姓有眼无珠不识货。不可否认,在艺术审美存在着曲高和寡问题,存在着专业和非专业在认识上的区别,但在北京能写出符合大众欣赏水平的比米南阳写得漂亮的字书家上百人肯定有,为什么米南阳的名声反而比他们大呢?
同样不能简单地归为因米南阳的的自我宣传炒做。在北京圈内走红的书家,除启功等人外,建协会,办展览,上报刊,玩网络,有几个不在挖空心思地进行炒做,有几个没有经历过翻来覆去的爆炒呢?

我想造成米南阳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圈里圈外的信息传播问题。圈里人炒归炒,炒来炒去还在书法圈这个小锅里打转转,多数人炒糊了香味也传不出去。比如在北京办专业的书法展览,圈内极大地重视,参观的除专业人士就是书法爱好者,除了开幕式热闹外,多数时候展厅冷冷清清,观者寥寥无几,你就是获得大奖除了圈里人知道,就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在你的宣扬下知道,社会上知道的人没有几个。专业的报刊也是这样,订户基本都是圈内人,或者是爱好者,开饭馆的没几个人写招牌时,拿着《书法报》检索书法家的获奖经历,他是通过圈外的渠道找书法家写他的招牌。
米南阳们则不一样,既然圈里水平不够不被认可,那么就走大众文化的路线,上不了国展上牌匾,上不了《书法报》上《北京晚报》,圈里不带我玩我和广大群众玩。可别小看牌匾和晚报,一个闹市里的牌匾比一个国展的注目率不知道要高多少!一份《北京晚报》的发行量比《书法报》可能都要多呢!而看牌匾的和看晚报的人群才是具有书法购买力的庞大市场,不知道北京书协主席林岫是谁,当然要买写“双安商场”的米南阳的!圈里的就没有市场吗,圈里当然有市场,但圈里的人多半是写字的,同行相轻,大家都写的半斤八两,凭什么我就买你的字呀。
通过米南阳现象,我想到了圈里的竞争问题。抛开了普通百姓这个庞大的市场而不顾,却要较尽脑汁、变换着花样在圈内挣扎,结果是你成了全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成了林岫,在北京几万个需要写招牌的饭店老板眼里,不一定比米南阳名声大呢。当然,圈内出名有圈内出名的好处,但就解决书法家饭碗这个问题来看,我真看不出圈内名声比圈外名声好多少。
有人会问,圈里的一些书家不是也财源滚滚吗?我想其中的原因一是,圈里和圈外不是绝对地隔离的,圈里的名声当然可以部分辐射到圈外,圈里地位和声望越高,他辐射到圈外的名声就越多,他就能财源滚滚,但要想在圈里混出模样,需要多大的能耐,容易吗?换个思路,与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在圈内挣扎,何不直接象米南阳那样跳出圈子,到圈外忽悠呢!怎么到圈外忽悠?你不付钱我能说吗!
写到这,老婆批评我说你又得罪米南阳了,我说不可能,也许老米此刻正送走买字的在家点钱呢,他不看圈里的《书法报》,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圈里还有一份《书法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5:08:42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张海在一步一步堕落

做人要厚道,年底是写总结搞评比论功行赏的时候,春节是阖家团聚喜庆欢乐的时候,这段期间写张海主席的堕落可能会耽误主席的好事,影响主席的心情,不太厚道。现在年也过完了,我憋了几个月的话也憋不住了,写出来,给人缘不错的张主席提个醒吧!

我说张主席在堕落,是把张主席2006年的工作实绩同他上任之初在各种场合和媒体上口头表态相比较而言的。我现在还依稀记得,一年前张海主席走马上任时,那可真是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不停地接受采访,不停地发表讲话,那时候读着张主席的讲话,我还真以为又一个书法救世主诞生了,当代书法又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可是一年过后回头看,他的那些美好设想多数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届书协的工作没比上届好到哪里去。为了唤醒张主席和各位网友的记忆,下面我把他的宏伟蓝图和豪言壮语摘录于下,并逐条进行评点:

张海:本届书协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宣部、中国文联的要求,要有较大变化--以前主席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各种举措主要靠书协机关工作人员操作,这次中宣部、中国文联也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较大调整。可以预想,本届书协会发生较大变化。

评点:张主席说的“主席团发挥作用不够”,说穿了就是主席发挥作用不够。究竟书协内部人员有没有调整、权力机制有没有重组、张主席为核心的主席团究竟发挥没发挥作用,我们局外人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看效果,我们必须承认,一年过去书协的工作比以往,没有什么大的改进。

张海:一、专业委员会改革。过去,全国书协下面的专业委员会大多,达9个。我认为书协不必设置这么多的专委会,有一些工作可以让机关的二级机构去做。书协的党组成员,如果不是专家,就不要再兼任专委会的委员,腾出来的职位,留给书协主席团和各级书协的专家来担任。我们不要因为行政职务的高低再让其兼任学术职务

评点:专业委员会改革,高惠敏退出事件就足以说明改革操作的混乱了。再读一下齐玉新的文章《中国书协权益保障委员会保障了什么?》(请到中国书法家论坛搜索),我们更看到了改革后的专业委员会有其名无其实,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事实。

张海:二、全国书协发展已经20年了,现有的三大展事只是覆盖面周到,但还没有一个展览,能够作为书协真正的"品牌"展览。因为(书坛)最终繁荣的标志,就是出现"大家"--可是我国目前恰恰还没有能够推举"大家"的巅峰展览。

评点:书协怎么没有真正的品牌展览?不是有中国书法的最高奖兰亭奖吗,新一届书协不是对兰亭奖从征稿到评选都进行改革了吗,如果改革成功了,怎么才只有一千多作者投稿呢,怎么会有蔡树农批批评第二届兰亭奖文章被封杀的传言广为流布呢,怎么连赞助商都被双归了呢?经新一届书协操作,最高奖都被操作成这样,还可能出现真正的品牌展览吗?

张海:尽管可能有人会质疑:你在五年任期内就可以推出"书界大家"?我想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地割裂开历史积累和历史联系来看。即使说这五年出不来,应该说这五年我们也要为产生"大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我们可以把前边的一个个五年看成是酝酿阶段,他说不定在我这一届就出了!哪怕我这五年任期内出不来,我起码可以为今后的五年做一些准备工作。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和意识,无所作为的被动等待,永远等不来"大家"!<br>
我现在把书协的前20年看成一个基础准备阶段,倘若这五年不腾飞,我也把它看成并创造为一个腾飞的前奏。这五年内我要一点点去完善、去争取。我希望这五年能通过品牌战略有"大家"脱颖而山,能代表当代最高水平。推出几个人后,还要采取措施,让他们继续往前走。

评点:推出大家问题不是“可能有人会质疑”,而是贯穿2006年的铺天盖地的质疑,几个月前有人撰文《张海推“大家”,将收获“一地鸡毛”》受到很多网友的赞同,就是在此刻,中国书法网上评论“推出大家”的帖子还在总固顶。“大家”还没有推出,质疑已经铺天盖地,这种设想的成熟性、可行性首先就值得怀疑。张主席可能也觉得心理没底,所以他说“哪怕我这五年任期内出不来,我起码可以为今后的五年做一些准备工作”,这就是远期汇票,甚至可能是空头支票!

张海:四、为了艺术事业能够持续发展,我认为有必要建立书法基金会。
我想,我有一定的收入之后,要建议,自己也要带头第一个进行书法基金的捐助。这是肯定的。五年任期下来,我个人捐助的钱应该多于100万元,争取使中国书协的基金达到1000万元。1000万元其实并不算困难,假定我自己每年捐50万元,五年就250万元,占1000万元的四分之一,中国书协其他副主席和同志们的捐助能够占去四分之一,这就总共500万元。我通过自己多年的人脉关系,再发动企业、机构自愿捐助能够达到250万元,估计也没什么问题。剩下的250万元,让其他方面,比如海外因素等各种渠道充分发挥作用,我觉得问题不是很大。

评点:书法基金会的创意无疑已经流产。兰亭奖连获奖奖金、入展收藏费都发不出来,1000万的基金影儿都没有。我们不怀疑张海主席当初要成立书法基金会,并打算个人捐款的善良初衷,但事实是不但基金会没成立,也没有听到张主席为书法活动捐一分钱。他的润格已经每平尺一万了吧,一天写一个四尺整张就是八万,十二天就是一百万。当初准备每年捐50万,现在是一毛不拔,由慷慨到自私,由热情到冷漠,这就是堕落!(待续)

张海:中国书协今年还要努力在全国推出一些大家,这个大家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的大家。
  当然推出大家现在只能这样提。有人也说大家不是你推出的,那自然该出就出了。但我对这种观点不太赞同。
推出的意思,并不说去炒作,或是拔苗助长。
  现在主要任务是为大家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这方面还需要做一些工作,比方说举办一些单项展览,比方说举办草书展等等。
  比方说草书展第一次举办时,可能会有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去投稿。从这里面可以选出500件作品。之后,再在这500件作品里面评出草书百家。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再举办草书百家展。在草书百家展里100个人基础上,再选20家或30家。再过几年,在里面再选出10家。经过大浪淘沙,经过书协组织给提供这种方便,包括作者自己的努力。最后能选出来10家,或三五家。在一种书体里面能选出三五家。那在这种书体里头,你就是全国的代表人物。

评点:原来张主席推出大家的主要方式就是办展览,而且是从几万选500,再从500选100,再从100选20或30,再从20、30选10,再从10里选3、5家。
这样的推举方式是多么荒谬!
首先,这种层层选拔的方式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行书草书展06年已经举办了,那么500进100的百家展什么时候办呀,百家一定在行草展入选获奖者中选出吗,100进20的评选怎么搞呀--------,下一届行草展是不是也依次再来一个“几万——500——100——20、30——10——3、5”模式的大家选拔赛呀,如果举办三届行草书展,是不是可以推出15个行书大家,15个草书大家,中国一下出现30个行草大家,这不是很可笑吗?
其次,展览的弊端这二十年来已经很严重了,仅2006年的展览,除了行草展还过得去以外,哪个展览没有问题?展览办不好,想通过展览推出大家,这不是扯淡吗?

张海:当然在选出大家的时候。你这脑子里不能就想着,大家?谁都达不到大家这个标准。我这里指的这个大家的标准不能拿古代的某一个大家来衡量。比方说那草书大家,就不能拿怀素来来衡量。我们选取的是能达到当代水平的大家。

评点:呵呵,原来张主席想推出的不是怀素那样水准的大家,而是矬子里拔大个,在当代书家中排座次,即使排出了123,这种人为造星的办法除了给张主席带来点“政绩”外,对书法发展究竟有什么好处?

张海:“今年开始会对这些加强制约和监督。将来比方说某个省市承办了展览,但不会让你东道主去参与评选。另外对于评委,除了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必须作出几项承诺。如果发现一些不正常现象,那我们对就会采取措施。”

评点:2006年东道主现象避免了吗?七届书学讨论会在山东举办,山东的评委有两三位吧,好象山东入选获奖的论文也不少吧?其它的展览呢?

张海:(关于展览延期)该截稿不截稿,又延期,这确实是个问题。将来也应该规定,没有特殊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将来中国书协要严格规定一个截稿时间。

评点:看两则网友的帖子:
“我在<<书法报>>上看了中书协的发言称兰亭延期了,那么安美杯也是否延期了呢?”
“延期到10月10号  好好准备吧”
“昨天我也电话问了,是延期到10月10日!时间够用了,望各位好运哦!湖北:陈继林”

张海:(关于展览退稿)如果不退就要采取措施,谁承办就交风险保证金。“如果有人投诉你,而且拿出了真凭实据,有的连人家作者的作品都给弄丢了。那书协就会拿承办方的风险保证金给作者赔偿。这就要求承办单位必须把工作做细。”

评点:请问2006年的展览哪个东道主交风险保证金了?是张主席说了就忘,还是说了没人照办?

张海:(关于收藏费)从今年开始,中国书协对选上的作品,会适当发收藏费,中国书协也要维护作者的权益。当然,这里面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步子迈太大了也不行。只能说开始先发少量的收藏费,这起码在主办单位已经知道,要尊重人家作者的劳动。

评点:去年兰亭奖组委会曾经给入展作者打电话,想用定价800多元的作品集顶替500元的收藏费。
张海:现在对书协主席的要求与过去不一样了。书协成立之初,对书协主席的要求主要重视个人的修养和学识,而对其他方面则没有太多的要求。现在形势发生了大的变化,书协主席不仅要有一定的创作水平,也要懂得管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主席这个职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了。

评点:“书协主席要懂得管理”,不知道这个条件是有关部门选书协主席时明确要求的,还是张海主席当上主席后根据自己的特点附加的,无论怎样,从这段话中还是能看出来张海主席对自己的管理能力还是很自负的,问题是一年以来,从书协主办的几个展览和比赛看,除了对媒体和批评的压制越来越严以外,我们还真没有感觉到书协的管理水平有什么提高,我们的感觉是,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一套。

张海:推出大家的工作,最困难的,也是我最关心的,就是对“大家”的提名。由谁来提?是单纯由中国书协主席团提?还是由驻会的职能部门提?还是专门组建一个班子来提?这是要认真研究的,要使其基本接近真实。

评点:推出大家,一会儿讲通过展览“几万——500——100——20、30——10——3、5”模式来推出,一会儿又说通过“提名”来推出,可见张主席的思路混乱到什么程度,这可能是张主席独特的管理方式!

张海:各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一定要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决定。这样说大家也许会以为要很长时间,不会的。

评点:广泛征求意见?说说官话而已,要不高惠敏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当上专业委员会委员呢,当上后又声明退出呢?

张海: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去做,不做永远实现不了。困难肯定有,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空想不是我的风格。   

评点: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样,典型的唯心主义思维。空想不是张主席的风格,空谈可能是他的风格。

张海:有时候确实有这种现象,职务变了,字就在一夜间涨价了。这是因为某些人有某种需要,才买你的字,当你不在位时,就没有人买你的字了。不过,随着大家的鉴赏水平不断地提高,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变的。就我个人来说,我没有把当主席与自己的书法作品进入市场联系起来。我想得更多的是这个职务带来的压力和责任。一个人的物质需要是非常有限的,家庭的需要也是有限的。我没有走上中国书协主席岗位之前,应该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成问题,在保证自己生活和创作的情况下,还做了许多公益事情。以前是这样做的,以后还会继续这样做,回报社会是对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要求。

评点:06年春天,也就是张主席上任后的几个月,琉璃厂到处都能见到张主席的字,我当时戏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店万店卖张海”,现在,全国各地张海的字更多了,既然你的物质需要有限,家庭需要也有限,你卖那么多字干什么?写了那么多字,有多少时间做公益事情?一边点着钞票,一边想着压力和责任,这事我咋觉得有点不靠谱?

张海:作为媒体,开展一些批评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信息社会,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不可以忽视的,而且是非常强大的。媒体起着舆论监督作用,对书法的繁荣是不可缺少的。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理论文章或批评文章时要坦诚相见。在批评的时候不要带个人色彩,要用关怀式、爱护式的批评,要通过这种批评,使书法理论和创作都得到发展。我们在开展批评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如果某一个细节与事实有出入,就很难挽救,因为报纸的覆盖面太广,对于那些赞誉的文章也要慎重,不能过于拔高,恰如其分就好。不恰当的吹捧,也是有害的。

评点:言者无罪,闻者足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毛主席说的,也是我们党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贯态度。张主席对批评可没有那么宽容,他好象特别怕批评,他要求批评者,不要带个人色彩,要用关怀式、爱护式的批评,要慎之又慎,细节上不能与事实有出入,请问张主席,按照你的这些苛刻的条件和框框,批评怎么能进行?与其这么遮遮掩掩,还不如索性挑明不要批评!
回顾2006年,张主席本人以及书协的大小官员通过各种方式给网络、给报刊媒体施加压力的事情有多少?可以不客气地说,本届书协对批评和舆论的态度连上一届都不如!遮丑保官的才怕批评,真正干事的、真正有公心的怎能怕批评!
待续


张海:2006年,我们主要抓了四项工作:  展览、评选机制锐意改革
  过去搞展览,光是评委几个人一评就定了。现在搞阳光评审、和谐评审、学术评审,还增加了监督机制。我提出可以调动一切合法手段,如录音、录像、拍照等现场监督评委,只要有证据能证明评委不正常、不公平行为的,当时就可以终止有关人员的评委资格。评选事后有被反映的评委,一经查实,下一次就不予聘请。对此已有了专门的监督人员。过去在书协机关,评委一般人都愿意、想着去当,这次评兰亭奖时,我们把这个权给分开了,书协机关的人是组织者,那就必须与评审分开,不能参加评审投票。过去既是组织者,又是评选者弊病较多。这次书协机关的人都不参加投票。这一措施在全国影响大,使整个评选过程透明、公开。

评点:我发现张主席很会搞政治,跟的紧,建设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张主席提出建设和谐书坛,一篇《努力构建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的讲话,洋洋洒洒,有政治报告的水准。不仅如此,张主席还有政治创造思维,这不,他又创造出了一个新词——和谐评审,我不知道和谐评审的含义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样的评审是不和谐评审,我只担心以后张主席的字库里以后会出现“和谐展览”、“和谐培训”、“和谐交流”、“和谐批评”、“和谐换届”“和谐临摹”、“和谐创作”。
建设和谐书坛口头上喊得再响也没用,关键要有实际行动,我们可以看看张主席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构建和谐社会的。
第七届书学讨论会孙向群投诉事件已经过去4、5个月了,至今还没有正式公布处理结果。投诉就意味着出现了问题,出现了问题抓紧处理,缓解民怨,避免矛盾激化,尽量减少负面影响,这才是建设和谐书坛的正确方法。一个简单的论文评选事件,拖四、五个月不见处理结果,这样的办事效率,我真怀疑张海主席建设和谐书坛的决心和诚意!
公众可能只知道孙向群曾经进京投诉,其实老孙为了讨说法已经两上京城,见了陈洪武、赵长清,还去了郑州见了张主席,还去了杭州见了主管学术的朱关田副主席。书协对这个事件的处理方式,更是曲折滑稽。据孙向群讲,春节前的某一天,应陈洪武的召唤孙向群到中国书协领处理结果,接到维持原判的处理决定后老孙对不服,情绪愤慨激动,并表示要继续向中宣部等上级机关投诉反映。谁知第二天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赵长青约见了老孙,在听完老孙的陈述理由之后,当场拍板:“朱天曙的文章争议太大,下!”,于是孙向群一边喊着赵青天,一边打道回府等待结果公布。事情还没有结束,昨天接到老孙的电话,说书协又反悔变卦了,赵书记的拍板无效。电话里老孙情绪激昂,又表示要为捍卫学术“血战到底”!
这里我不评判老孙的投诉有没有道理,单看包括张海赵长在内的书协领导出尔反尔的处理过程,就会发现张海主席们既没有处理决心,也没有处理水平,更没有处理效率。我发过一个帖子《孙向群会不会裸笨?》,发帖的本意是提醒书协领导抓紧处理,不要把性格比较偏激的孙向群走极端,现在看来即使一个性格不偏激的人经历了这样反反复复的精神折磨恐怕也要裸奔。
有这样的事情,我对建设和谐书坛真是不敢乐观。
前天一个陕西的网友给我打电话,说书呆子写张海主席“堕落”容易让人理解为张海“腐化堕落”,应该澄清一下。网友的好意我不忍拂,就解释一下,辞海里说:“[堕落]败坏。亦指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咬文嚼字的朋友根据这一解释,看看我批张海文章的全文,应该发现“堕落”一词的使用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说张海在堕落,就是指张海的思想和行为正在向坏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张海主席不大可能腐败,也没有必要腐败,一平尺一万块,他要是再搞腐败不是弱智吗!

这里我要说一下,也许张海主席看了我的文章觉得委屈,他不认为自己在堕落,也许很多张海主席的粉丝和部下为张海打抱不平,在他们看来张主席也没有堕落。对于张海的堕落问题,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张海刚刚上任,身不由己,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理顺各种关系,施展他的管理才能,应该给他更多的时间。

既然堕落的是“思想和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那么其堕落的前提是“思想和行为本来是好的”或者“思想和行为还不算太坏”,这说明我对张海上任时的思想和行为是肯定的,所以我写了《拍拍张海》,还在胡圣虎批张海时客观地替张主席辩护。

但是,有一个成语叫“防微杜渐”,为什么叫防微杜渐呢,就是说堕落一般都是不知不觉的、一点一点地开始的,逐渐地,胆越来越大,堕落越来越深,最后难以自拔。抽烟,偶尔一根,一天几根,一天几盒,最后成烟鬼;喝酒,先尝一口,后喝一杯,一天一瓶,最后成酒鬼;赌博,先玩一毛,后玩一块,天天豪赌,最后成赌鬼;受贿,先收礼物,后收礼金,最后成巨贪。多数贪官,都有很强的能力,都有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都是后来才腐化蜕变堕落的。

呆子也曾混迹官场几年,当然知道张主席说的那些假话、大话、空话,不能把责任完全扣在他的头上,有的话是不得不说,有的话是代表书协而说,有的话说的时候很真诚,但后来没有落实成了大话空话,有的话是长期官场熏染养成的官话、套话。作为批评者,我没必要也不可能对张主席的每一句话放到具体背景下进行客观分析评判,谁知道他说话是真心流露还是委曲求全?对书协的最高领导人,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些豪言壮语和现实效果对照,让张主席们从口号和现实的反差中,看到他们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行动的效果是检验堕落的最好尺度!

可能张主席和他的粉丝现在认为我的批评有点过分,但是他们无法否认,尽管2006年的书协工作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改进,但就总体而言问题多多,无法令人满意,不及格。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如我的批评确实有些过分,这正说明张主席们的堕落还刚刚开始,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这个时候读读我的文章,反思一下,警醒一下,防微杜渐,亡羊补牢,悬崖勒马,这不是好事吗!

先写到这里,下面我将分几段具体分析张主席堕落的原因,请网友继续关注。


张海主席堕落的第一个原因——不识时务

世上没有什么太深奥的道理。真理都是很朴素的。

有一句话,叫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就会出现危机,没有钱借钱高消费不是有病就是疯狂,疯狂也是病。

我们看书协主办的展览,从国展到兰亭奖,几乎都是靠拉赞助来举办。也就是说书协没有钱,没有独立自主举办展览的资金能力。没有钱还要办,靠拉赞助讨生活,展览就必然会出事!

兰亭奖赞助商被双规事件,就是这种赞助展览弊端的典型体现。赞助商因经济问题被双规,可能是贪污,可能是受贿,也可能是其它非法原因。一个因贪婪金钱而犯罪的人,能够对兰亭奖慷慨解囊,能安好心眼吗?赞助的钱能干净吗?假如他真的关怀书法事业,直接捐赠给书协千百万让书协自己搞活动岂不更好?书协成立25年,接受过几笔无偿、无所求的捐助或者赞助?如果赞助商都在赞助的同时有所求,书协能够不受干扰地、独立自主地办展览吗?不能排除干扰,不能独立自主,这样的展览能不出事吗?

按照正常的逻辑,如果安美集团对兰亭奖的赞助是合法的,即使安美的老板因个人经济问题被双规,安美企业也不至于不兑现赞助承诺,那么大的企业,掏点钱也不算什么,再退一步,即使安美集团赖帐,书协也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其违约责任,现在可好,赞助也没兑现,书协也没声音,打牙往肚里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究竟是有人手上不干净,还是拉赞助时没办理必要的法律手续,我不讲,反正这里肯定有问题。

我们再看书法展览多年来从来没有除尽的痼疾——东道主现象,也是因为书协没有独立办展览的能力,必须依靠东道主,靠东道主就必须满足东道主的利益和要求,操作得周密一点,隐蔽一点,有可能糊弄过去,粗糙一点,过分一点,就会出事。为什么书协怕媒体,对媒体的控制这么严格,就是因为书协靠赞助、靠东道主承办的展览问题太多,没有办法不出事,只好靠控制媒体来遮丑。

展览频繁出事,固然有具体操作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就是展览体制问题,既然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展览经费,既然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那你乐此不疲地求爷爷告奶奶拉赞助举办展览干什么?你可以辩解是为了繁荣书法艺术,但是冒着频繁出事、出事被责骂、出大事可能丢官的风险来繁荣书法艺术,这样高境界的人可能有,但我不相信。

书协领导们乐此不疲地拉赞助办展览目的,我看更大的可能是满足私欲!展览办得多,对上可以显示政绩,升官,对下可以行使权力,发财。成千上万的参展者,为了入选获奖,看我的脸色,围着我打转,买我几张字,让我讲讲课,这不比靠死工资维持生活的公务员强多了!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上届张飙因展览过滥而饱受批评,这届书协还不吸取前车之鉴,仍然乐此不疲地举办展览!这是利益在作怪,张飚也好,赵长青也好,陈洪武也好,他们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可能都没有问题,但是他们是人,没几个人能抵抗住利益的诱惑。

张海与前几位不同,登上了书协主席的宝座,每平尺卖上万八千,干事能卖万八千,不干事也能卖万八,合理合法地卖万八千。既然这样,还大张旗鼓地办那个总出事的展览干什么?总要参加管理干什么?这就是不识时务!越干越出事,就只好退却,退却的表现就是堕落!

估计张海主席以及书协领导对我这种全面否定展览的观点不服气,只要他们能把一个问题讲清楚我就低头:

是党和政府要求你们没钱拉赞助也要办这么多展览的吗?




你们完了我没完:张海堕落的第二个原因——中国书协内部的权力之争
.

我在前面的批评里列举了张主席上任之初说的大量没有兑现的大话、空话、套话,如果各位认为他说的话都是大、空、套,那就错了,比如,他说的书法基金问题,尽管他大出血拿出一百万的消息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那么多人替他喊冤,看来这事可能还真是真的。

下面这段话也不属于夸夸其谈的大、空、套,而是一段非常非常重要的话,张海主席讲过的所有的话都没有这段话重要:

“本届书协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宣部、中国文联的要求,要有较大变化--以前主席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各种举措主要靠书协机关工作人员操作,这次中宣部、中国文联也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较大调整。可以预想,本届书协会发生较大变化。”

这段话我前面分析过,但是没有讲透,鉴于这句话关乎未来几年书法的走向,关乎张海主席的成败荣辱,所以这里我把他讲透!

这段话隐晦地透露了中国书协内部的权力斗争!

“以前主席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以前的主席团(请注意:主席团的头是主席)没有实际权力,主席只是象征性的,名誉性的,不太管事的,要是真管事,作用怎能发挥不够?

“各种举措主要靠书协机关工作人员操作”——管事的机关工作人员是谁?几十个张国辉那样的工作人员?当然不是;办公室主任、组联部主任、展览部主任、外联部主任、研究部主任------这些中层干部?当然也不是;告诉你,那个拥有实权、操作管理各项事务的“工作人员”过去是张飙,现在是赵长青!张飙过去时了,不必说他,单看赵长青,驻会领导,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这才是实权派!

这个实权派,也不是我拍着呆脑袋瞎说的,有章程依据。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的第十九条规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组成主席团。主席团任命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执行代表大会决议。理事会闭会期间,由主席团执行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驻会的副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

“主持协会日常工作”,这才是实打实的权力,这就象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股东会决定重大事项权力最大,但有些重大事项几年也不一定发生一次,股东没有行使权力的机会,总经理权力最小,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但绝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奖金、去留、升降、报销都由他决定,这就是“主持日常工作”的权力!一个员工,见了总经理点头哈腰,见到股东董事,眼皮都不见得抬一下,权力永远体现在具体事务的决定控制能力之中。

“本届书协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宣部、中国文联的要求,要有较大变化” “可以预想,本届书协会发生较大变化”——所谓的“较大变化”,说穿了就是发挥主席团的作用,发挥张海主席的作用,限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也就是限制赵长青等的权力!可见张海主席上任之初的讲话已经宣布书协的权力之争已经开始!

内部的刀光剑影、你争我夺局外人不得而知,表象上却也有明显的征兆。一年过去了,主席团似乎还没有在权力之争中取得上风,还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作为最有说服力力的证据,请大家浏览一下中国书协的的官方网站http://www.ccagov.com.cn,在协会概况栏目你能看到驻会领导分栏目,你能看到驻会领导的名字:赵长青,陈洪武,张旭光,吕如雄。你看不到主席团分栏目,看不到到张海,更不用说其他的副主席了。在书协自己的网站上名单都挂不上的主席团,还谈什么发挥主席团的作用,很难吧!作用发挥不了,强势不成变弱势,给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很多人不爱看的字——堕落!

主席团掌权好,还是驻会领导掌权好,张海掌权好,还是赵长青掌权好,一句两句还真说不清,可能也没有几个人能说的清。但有一点能说清:

如果为了私心而掌权,谁也干不好!
如果能够团结一致取长补短,肯定能干好!

团结是什么?是和谐,是建设和谐书坛的那个和谐!




口水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张海主席堕落的第三个原因——能力有限

能当好连长不一定能当好团长,能当好县长不一定能当好省长,能当好个体老板不一定能当好500强总裁,什么原因?职位越高,管的事情越多,遇到问题越复杂,对能力的要求越高。

张海主席把河南的书法搞得很好,这是事实,在河南工作期间其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这也是事实。但河南毕竟是河南,河南的书法情况跟中国书协的情况不一样。把河南搞得好不一定能把中国书协搞的好,这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吧。

张海主席对这一点也是清醒的,他在讲话中提到:

“我担任中国书协的负责人后,比较而言,与省书协的工作有相同、有差异之处。
  原来只体现为一个省的工作和成绩。以后就要考虑全国的事情,肯定不同。如果说以前一些举措和做法在河南行之有效,而全国其他省份不同于河南省情,因此做法上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与彼时彼地的情况相适应。国家和省级书协工作的相似之处在于,任何艺术的发展,从它开始到发展到成熟,都是在本门类中出现几个“大家”。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基层还是全国书协,都是一致的——一个是繁荣一个是发展,或者说一个是普及一个是提高。”

清醒比糊涂好,但不是说有清醒的认识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2006年,张海有365天展示才能的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把工作做好,非但没有做好,而是问题百出,一塌糊涂,这不是他才能有限的明证吗?

很多张海的信徒和粉丝们辩解说张海主席执政的时间太短,其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这简直是胡说!一年嫌短,多少年够用?三年?五年?十年?这明摆着是掩盖能力不足的借口嘛!你们用这样的方式为张海主席的低能和堕落开脱、喊冤,不觉得脸红吗?

要不咱们叫一下板,为张海主席报不平的信徒和粉丝们,你们敢不敢、能不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按照你们的逻辑,张海主席用多少时间、在什么时候能充分展示他的能力,使中国书协的工作有一个大的明显的改观,得到公众的认可?



言恭达的否定

近日我的《2006年,张海在一步一步地堕落》等系列批评文章在网络上发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特别是我对本届书协2006年工作的全面否定,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强烈不满,我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对这些质疑一一回复,这里我引用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最近在“当代篆刻艺术大展”讲习班上的一段讲话,作为对中国书协2006年工作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最有力证据。

在讲习班上,言副主席讲到:
“中国书法家协会今年的展示活动主要有两大展览,第一是当代篆刻艺术展,第二是九届全国展。中国书协提出将今年作为“读书调研年”,使大家在“热运行”状态进入“冷思考”阶段,也就是对当今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理性认识、审美定位及推进机制,如何发挥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为时代主流文化服务,创作出时代的精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

这段讲话,含有丰富的信息,我给解读一下:

言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今年的展示活动主要有两大展览,第一是当代篆刻艺术展,第二是九届全国展。”
解读:展览大幅度减少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2006年展览过多、过滥、问题多多的否定。假如2006年的展览尽管多,但都取得了成功,2007年不可能只办两个展览。这叫事实胜于雄辩!

言副主席:“中国书协提出将今年作为“读书调研年”
解读:“读书调研年”,意味着书协领导今年不再疲于奔命地办展览搞活动了,而是要读书,要调研。请注意,这里“读书”和“调研”连缀在一起,说明“读书”的主体不是广大的书法家,而是书协领导,因为书协可以号召书法家“读书”,却不能号召书法家“调研”,调研是管理者的事情。为什么要读书调研?因为工作出现了问题,要从通过读书获得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的办法,要通过调研中了解问题的真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当然是展览过多,过滥,经常出事。

言主席说:“使大家在“热运行”状态进入“冷思考”阶段”
解读:这就说的更明白了,热运行不成功,才要进行冷思考,热运行平稳接着热就行了,何必冷思考呢?什么是热运行?当然是展览、活动过多,大家始终处于大脑发热的亢奋、狂热状态。

言主席说:“也就是对当今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理性认识、审美定位及推进机制,如何发挥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为时代主流文化服务,创作出时代的精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
解读:2006年书协的工作出现了那些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段话做了集中回答。简而言之,就是“对当今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理性认识”不够,“审美定位”不准确,“推进机制”不科学,“为时代主流文化服务”发挥得不理想,“时代的精品”出现不多。联系现实看,“激活唐楷”“新贴学”,“推出大家”,“书法进万家”,2006年书协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不都是属于“审美定位” “推进机制” “为时代主流文化服务” “时代的精品”问题吗,对这些问题进行冷思考,不就是说明2006年的这些活动没有成功吗!这分明就是对2006年工作的全面否定,与我的否定如出一脉!

有网友可能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书协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经对自己2006年的工作全盘否定,你书呆子还劈头盖恼地批一通,这不是在伤口上撒盐吗?我的回答是,伤口上撒盐会增加痛苦,但有助于尽快消炎!
44#
发表于 2010-12-22 12:28:0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办得很好!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09:37:45 | 只看该作者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09:38:5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31 , Processed in 0.0850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