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氏教学律”引发备课变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0 01:4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氏教学律”引发备课变革//转载


语文教学包括备课积累和上课实践,是一个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一位有长达40余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基于自己的上课经验,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的体系问题,于是便有了《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新探——在积累中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

  作者张大文特级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语言——思想——语言”的教学规律,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先要研究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再反复思考这样的思想为何要通过这样的文字载体反映出来。这一语文教学规律被国外华文教育界誉为“张氏教学律”。


  备课作为语文教学的积累过程,实际也是教师语文底蕴的积累过程。作者认为,教师备课过程关键在于对“高于具体课文”材料的把握,其中有一纵一横两条底线可供教师来评估自己工作的成效如何。“纵线”一是指超越课文、课时局限的语感训练;二是指同语感训练有着紧密联系的、旨在巩固语感效应的文体沟通训练。“横线”涉及内容较多,包括词语的掌握、句子的辨析、全篇的理解等。而以上这些工作都还止于“张氏教学律”指导下的备课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研究文字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一阶段。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相比则更为重要,该阶段要研究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何采用这样的文字而不采用那样的文字。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教师不仅仅学到了语言文字,还体会到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完成备课活动之后,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钻研的成果与学生进行互动。充分的备课活动为教师实现“庖丁解牛”似的熟练化的课堂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实际上不仅仅只是教师的个人活动,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若只重视教学计划的完成而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方式,那么备课过程也不外乎为“应付式”的封闭活动。然而,如此这般的备课过程以及课堂教学过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新课改的要求了。“语言——思想——语言”教学规律所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放低姿态,虚心做一名学习者,消化和吃透包括遣词造句、语法结构、谋篇布局、内在逻辑在内的全部课文知识点。这样,教师才能理解和体会原文作者的思路和感情,才能熟练地驾驭课文,驾驭课堂教学。应该说,这样的备课活动是基于对学生、对课堂的尊重。


  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一样都是为了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而采取的准备活动。从客观角度看,能够检测出教师备课与否、备课态度如何、备课效果好坏等方面问题的不是一纸备课记录,而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师生间的互动程度。备课的积累和上课的实践是教师工作的重心,是密切联系的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的循环往复关系。而这恰恰也是应当重视备课的原因。


  “张氏教学律”的核心是在备课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化处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课堂。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应当对知识、对本节课,怀着浓浓的教学欲,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教师教学欲的引发和积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过程。“张氏教学律”指导下的备课过程是积淀教师的知识底蕴,激起教师的教学欲,提高教师的教学修养的过程。它与传统完成任务式的备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必将掀起备课领域创新的浪潮。张大文老师独创的这套“语言——思想——语言”教学规律在他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以印证并创造出了优异的教学成果。在语文教学的备课领域学习和引入“张氏教学律”等具创新性的教学经验,其意义不只是对传统备课观念进行颠覆,更是引发了一场备课领域的变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14:26 , Processed in 0.0815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