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兴灌水]今年的‘春晚’好看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07:23:31 | 只看该作者
[转摘]




第一次听说“旭日阳刚”这个歌手组合时,觉得名字真怪。点开那首《春天里》的演唱视频,心,有点发抖。

发抖,可能因为恐惧。记得刚来北京时住在地下室,突然停电,这十平米坠入黑暗。是胶布层层包裹密不透风的黑,是毫无轮廓死气沉沉的诡秘的黑。地下二层,没有窗口。我举起自己的双手,它们完全融化在黑暗里。

发抖,可能因为感动。冬天穿着旧棉衣去动物园,看到一只黑鸟在冰面掠过,丝毫不因寒冷而减轻其飞翔的美,青春的心也涨满力量。

八年弹指一瞬,在人流涌动的这个大城市,有了自己的小窝,有了相亲相爱的人,在预定的轨道上驾轻就熟,看着熟悉的风景。梦想?不是非要写出什么不朽之作,或许只是周末爬趟香山。

听这首歌,仿佛在看寂寞来路,在看私人青春,唤起了一种熟悉的忧伤和悲壮。

“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

“旭日阳刚”由44岁的王旭和29岁的刘刚组成,是漂泊在北京的农民工,因为放不下心里对音乐的向往,刘刚干脆当了专职流浪歌手,王旭则白天在药材厂干搬运,晚上去公主坟的地下通道唱歌。两人就是在地下通道认识的,后来时常在一起喝酒,唱歌。

两人都是穷小子。王旭在河南当了N年农民,不过混个温饱。2000年来京烧锅炉,一边工作“一边唱歌给两个大锅炉听”。后来干过很多行当,唯一没变的是爱唱歌。他说:“繁华的城市让我惶恐,只有歌唱,能让我心安。”

刘刚晚几年来京,也居无定所,脏活累活都干过。有一次他饿极了,摸摸兜里没钱,看看屋里没货,四下翻找,干脆把做饭的铝锅提了出门,在收废品的那里卖了两元钱,换了几个馒头。费劲地养活自己,似乎就是为了唱歌,再穷,那把吉他都是灵魂附体般地抱着背着。

“漂”了七年,刘刚从22岁唱到了29岁,没有房子,没有姑娘。他给父母打电话,吞吞吐吐地说:再让我唱两年吧……

在不同的地下通道,两个男人守着一份相同的小梦想,用歌声向世界宣告:我不服输。

直到他们演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

如今的网上有这对农民工兄弟演唱《春天里》的各种视频:大学生自费帮他们拍摄的MV,万人演唱会上他们和汪峰的合唱,在《我爱记歌词》栏目唱完后领唱员全体起立致敬,走上《星光大道》毫无悬念地夺取周冠军……而在最新的《我要上春晚》节目中,旭日阳刚以网络人气投票第一的优势获得了登陆兔年春晚的门票。

我反复看的,是他们最初的一段视频。用手机录制而后传上网的,画面不清晰,声音模糊,却以原生态震撼着观者。

10平米的简陋房子,家具凌乱,床上没叠被子。两个大老爷们,一人一只酒瓶,红脸赤膊,在那里嘶吼着汪峰的歌《春天里》。赤裸裸的呐喊和血泪,奔涌而出。王旭手里夹着一根烟,昂头闭眼,陶醉其中。

我在想,那是怎样一个燥热的夜晚,灵魂破茧,情感爆炸,在酒精和往事的催眠下,音乐和肉体合二为一。

我反复地听了很多次,忽而平静,忽而伤感,忽而雄心万丈,忽而满心怅惘。

像我这样的“钢镚”很多,网友们听歌的感觉各有不同:

“刚来深圳时找不到工作,买不起盒饭,舍不得坐摩的,边走边唱。过年买不到火车票回家,几个兄弟大年三十在宿舍里喝着啤酒唱到哭……”

“音乐不分高低贵贱,不是穿燕尾服打领结在金色大厅唱咏叹调才叫音乐,真正的摇滚乐就应该是这样的!为了呐喊出真实的心声!”

“农民并不是只会种地,他们也会唱歌。民工兄弟的呐喊是生命最真诚的写实,直指人心!”

还有的网友建议:“这首歌必须上春晚,因为中国有两亿农民工兄弟!”

为什么农民工版《春天里》让这么多人泪流满面?

因为我们共有一个青春。不论曾经奋斗过的,正在奋斗过的,在车站里扛着大包的,在街头埋头吃方便面的,在高楼大厦格子间接电话的,在大街小巷骑单车顶寒风送快递的……都曾经为梦想掉过泪,在看不到的地方偷偷跌倒,躲在一个人的角落哭泣,欢笑,沉默,怀着或者埋葬梦想,继续生活。

有几个人的梦想能成真?王旭直到44岁,才熬出了头,有了名声,有了各种邀约。然而,他说,我喜欢唱歌,不管有没有名。

唱着,就是梦想。我记得他唱歌时昂首闭目的陶醉。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有梦。有梦是不会忧伤的,忧伤的,只是梦碎了的人。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16:28:12 | 只看该作者
转贴质疑:春晚十个不可思议的为什么?


春晚作为老百姓过年时的一道大餐,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过年就是一个乐,让老百姓高高兴兴,开开心心比什么都强,于是春晚劳神费力全国动员,搞的铺天盖地,新闻大幅度报道,也挺神秘兮兮,为了一个四小时的节目,忙忽大半年,到底有这个必要吗?那么多的幕前幕后的精兵强将集合起来,大有悲壮之举,不搞出一个精品来,誓不罢休。春晚搞成现在这个样子,不累吗?何必呢?

一: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奢华?

春晚可是说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晚会了,动用了价格不菲的资金,使出了浑身解数,搭建起一个越来越精美越来越昂贵的舞台,简直是不可思议,是个极大的浪费。

二:为什么筹备时间要那么长?

为了四个小时的节目,大约将近半年的筹备,从导演组的成立那一天,兴师动众,就开始燃起春晚的熊熊烈火,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之壮举,每年的导演都有超越梦想的宏伟蓝图,一定要比上一年的精彩,于是四处招兵买马出谋划策,整来整去,都差不多。

三:为什么要动用这么多人?

春晚上上下下一共有多少人在忙忽?舞台越来越大,演员越来越多,阵容之强大无人能比,参与人数众多,也堪称史无前列,大有一网打尽之阵势。

四:为什么模式一成不变?

春晚已成为一种框架,一种模式,老百姓大概都可以做导演了,开始是开场歌舞,主持人集体拜年,然后一个小品,再接下来是宋祖英的独唱,无非而已,有什么新意?哭着喊着要创新,新在哪里?

五:为什么总是这么几张老面孔?

佩服参加春晚N年不变的那些演员,要名有名,还要每年再忙忽一下春晚,上了春晚说明自己的人气,也证明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就证明自己的实力了,好象全国就赵本山,潘长江,蔡明,郭达会演小品。。。春节还是那个春节,春晚还是那个春晚,演员还是那些演员。

六:为什么一定要保证收视率?

用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再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那可真是卖力不讨好啊。如今春晚的收视率虽然报的很高,可是远离春晚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现在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尤其年轻人放弃收看春晚的人大有人在,这不是谁能强迫谁的事儿,选择看什么电视,选择如何过年,是人家自己的事,春晚大有强奸民意的架势,不看春晚,你能把我怎么样?

七:为什么一定要严密封锁消息?

买票看电影,都要有个剧情知情权,我们可以看完故事梗概之后再决定是否看,可是春晚力求严密封锁消息,为了保证新鲜感,现在的春晚还用封锁吗?不封锁都知道是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演员了,整的挺神秘的,好象大家是傻子一样,其实老百姓心知肚明,亮着呢。

八:为什么一定要有带头鼓掌的?

给大家送去欢乐是春晚的本意,笑不笑看你有没有本事让大家发自内心的高兴,可是春晚一大怪事就是在不可笑的时候,突然就会有那么几声不和谐的比哭还难受的笑声,让老百姓自己笑吧,该笑的时候自然就笑了,该鼓掌人家自然给你面子,老百姓是知道知恩图报的。试想老百姓为什么不乐?只要有好的作品就够了,靠华丽的舞美包装,嘈杂的大型舞台效果和菜市场似的,是没有用的。

九:为什么不见超女快男选手?

湖南台超女快男成功的打造了众多的平民歌手,影响之大出人意料,人气极高的选秀歌手已经成为乐坛主力军,可是在春晚的舞台上没有出现过他们的影子,就连最初可能都没有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呢?

十:为什么一定办春晚?

对春晚越来越不感冒的人越来越多了,演出完毕,导演会说;老百姓的口味欣赏水平在提高,春晚是越来越难办了?既然难办为什么还办?不如休息休息,老百姓没有了春晚就不能过年了?过不好了?真的不见得,我也可以洗洗睡了,那就不是过年了?我爷爷没看过春晚也活了一辈子。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2:41:34 | 只看该作者
另类春晚——春节世界化的象征
张颐武



     有一台春晚,和其他五花八门的春晚都不相同。

     春节是各个电视台举办晚会的高潮,大家都希望在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传递喜庆欢乐的信息,渲染祥和乐观的氛围。这都是以国内的演员为中心的,也始终聚焦在凸显春节对于中国人的巨大意义上。而从去年开始出现的北京电视台年初二的“环球春晚”则独树一帜,可谓是“另类春晚”,邀请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在春节这一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表演节目向中国人和世界祝贺春节。这台晚会以中外演员同台表演,共同分享春节的快乐为主题,在春节假日里给了我们难忘的体验。这台晚会去年就有很好的声誉。虽然节目的编排可能还有一些可议之处,但整台晚会确实相当大气,显示了国际化的魅力,在整个春节期间是一种相当独特的庆祝活动。世界各国艺术家和全球华人共度春节正是这台晚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蕴。透过这台晚会我们可以看到,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节,也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的节日。这台晚会所受到的关注其实是和北京作为一个正在迈向“世界城市”的具有高度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的份量分不开的。北京从2008年奥运会所具有高度上进一步迈向一个“世界城市”的努力正体现在城市发展的各个侧面,而“环球春晚”正是这种世界城市的追求的魅力和活力的一种体现。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华人在全球的影响力的逐渐增大,我们所理解的全球化的结构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成长和在新的全球化之中所发挥的重要的作用都使得当下的中国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国自身的文化为世界所了解越来越成为现实。中国的文化在二十世纪曾经是世界文化的“边缘”,而在今天它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性“构成”。中国文化不再是渴望“走向”世界的不被人重视和了解的边缘文化,而是当今世界文化的一个现实的、具有影响力的部分。虽然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力量尚不能和我们的经济影响力相比,我们的文化的传播也还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和局限,但新的格局已经出现,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已经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这一变化使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重要的传统节日的国际化的已经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也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春节的文化意义,中国的春节长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世界的经济运行也有影响,同时其文化意义也让世界各国公众越来越感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华人社群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华人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多元的文化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春节这一全球华人共同的节日也受到各国社会的重视。春节的国际化其实是和中国的崛起相联系的。现在各国政要都会在春节时向中国和华人祝贺春节,在各国城市也和在中国本土一样,都会举行庆祝的仪式和活动,春节已经开始普及。其实,春节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记忆之中,也是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的体现,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自然的规律的体现,由它来象征新的生命的展开其实是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的。文化是多样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和对于生命的未来的期望则是共同的。

   这台晚会就通过一种“跨文化”的沟通传递了这种既和中华文化深深相关又就有普遍性意义的丰富的意蕴。表演的演员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演员,他们表演的节目也体现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对于快乐和幸福的共同的追求,对于春天的共同的渴望。这里有和尚雯婕共唱一首歌的法国重量级的歌手劳拉·菲比安,有来自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后欧约斯,他们和中国的歌手谭晶、李玉刚等的演出都让人印象深刻,吕思清和外国钢琴家的共同演奏都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所呈现的丰富性。而在这样的欢乐的氛围中不可缺少的魔术和轮滑等一些绝技也引人瞩目,它们都对于营造节日的欢快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节目都让中国的观众体会到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情怀。

    “跨文化”的传播正是这台晚会丰富多样、五彩缤纷的表现的真正的特色。这样的演出会让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代表性的演员和艺术家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也让中国的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中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和境界来认识世界。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之中体会文化的多样色彩。尤其让人感动的是由来自英国的草根“达人”十岁的康妮·塔伯特,来自中国台湾的“小胖”林育群和内地的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的季军蔡岫勍,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金美儿一起引吭高歌。这些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普通人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既是对于这些个体生命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的展现,也是他们之间相互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这说明中国人三十年来奋斗所凝聚的“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梦想, 而且是世界共同的机会和可能,也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的一个有机的部分。中国人的“中国梦”和我们和世界一起发展的“世界观”相互交织,构成了当下中国的魅力所在。因此,环球春晚就是努力期望在中国的春节时刻展现中国的魅力的同时展现世界和中国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想,而这一切在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进程之中展现了出来。
24#
发表于 2011-7-20 12:10:28 | 只看该作者
春晚三大教育败笔http://wangxumingvip.blog.sohu.com/144439540.html
今年春晚结束后有朋友告我,最烂不过今年春晚,看了春晚才知道什么是烂!我不信,因为已几年不看了,第二天看了重播,还真佩服朋友的一字精准概括!有人说不就是一台晚会吗?一乐而已。我以为以央视的特殊地位和春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就其影响力覆盖面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笑而过。我不懂艺术,也不懂晚会,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春晚不得不说的教育败笔处至少有三----
    一是一年里,国家和教育部门、老师和家长们费尽心思和口舌进行的诚实教育、朴实教育、同情弱势群体的教育和有错即改等等许多传统美德教育都被这台春晚颠覆且葬送了。先看,素来以讽刺弱势群体为己任并发了大财的赵本山们,讽刺过残疾人、没文化的人和乡下人,这次讽刺的是寡妇和上不起学的人。文化学者吴祚来这样说,以赵本山为核心的文化集团,直接链接着央视春晚巅峰时刻,他们之间俨然已是利益共同体,央视可以通过赵本山的小品获取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而赵本山也可通过春晚推出他的新弟子。我们不仅需要警惕这样的文化垄断,更要有措施限制这样的利益集团对民间公共文化的侵蚀。说得透彻在理!说实话,赵本山团队实在不够上春晚的资格,赵本山有高秀敏、范伟、宋丹丹等艺术家搭配,他还凑和算道菜,没了他们,他就是一个二人转演员。但在他强势的忽悠下,人们甚至都失去了艺术准则的判断,把他当成春晚救世主。再看,今年春晚被公认为植入广告之最,是央视穷疯了,还是赚钱没个够?一定要使这年三十影响力最大的晚会充满铜臭气味。更要命的是总导演金越非但不认错,还胡搅蛮缠,仗着店大欺客,面目可憎。还有,央视公布调查数据的以偏概全。春晚的第二天,央视新闻中就播出入户调查的数据,称有81%的老百姓喜欢春晚,而新浪网的调查中却有44%以上的网友认为春晚不好,对这样的消息新闻只字不提,对老百姓强烈反应的上述问题更是置若罔闻。至于春晚一以贯之并倍受抨击的奢靡之风这次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持人的矫柔造作、演员的假里假气和节目的俗烂化、程式化都不值得在此一一品评。电视机前上亿的青少年看了这样的春晚心灵能得到什么升华?不教他们学坏才怪呢!
    第二大教育败笔是赵本山小品的核心内容是给一个单亲家庭捐款资助上学的事。这个节目内容表现出节目编导者对我国当下教育制度的空前无知。稍有点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近几年来,我国加大资助困难学生的上学力度,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实施免费上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除免除学杂费之外,还可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凡是考入公立大学的学生通过奖、减、贷、助、免等政策完全可以保证学习。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作出这样的承诺,国家保证每一个考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入学。这是教育政策的主流,也是作为央视主流媒体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的。退一步说,小品反映的事情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有工作不到家的地区和学校,但对这样的现象是批评还是不理不睬而大力宣扬另外一方,这表达出编导者的政治政策水平,也表达出编导者的审美趣旨。从这个小品可看出这帮人对我国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基本处于无知状态,不仅可信口开河,而且以无知传播无知,其影响之恶劣,怎一个笑字了得!

第三大教育败笔是今年春晚把一个“背书机器”孩子拉上来背诵《百家姓》。今年春晚,一个不广世事的少女因背诵《百家姓》而被万众瞩目,朱军还添油加醋的炫耀一番,此举无异在引导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并以此为荣,这既违背了教育规律,更有悖于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当前老百姓对教育改革的呼声如此强烈,中央推出的《中国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已数易其稿,即将面世之时,此举大有一股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着干、顶着上之势。大家知道,当前我国教育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也是2009年钱学森老先生撒手人寰时抛给我们三问之核心。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需要教育界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可以肯定的的是,靠背诵能力的提高或超常背诵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益处不大。这一点甚至连不少普通百姓都看出来了。某网友这样尖锐的批评到,拉个小孩上来背诵《百家姓》,这个破节目又要毒害多少孩子的童年。另一位网友说,都把孩子当背书机器了,偏偏大人们以此为骄傲,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就这样被央视春晚扼杀了。大家看看,居庙堂之上的国家领导如此着急推动的事情,他们对着干;处江湖之远的平民看得如此清楚的事情,他们装糊涂;我这个居两者之间的、还懂点教育的人的话,他们听都不听,这样的春晚不得病才怪呢!

春晚败笔多多,仅就教育而言这三大败笔已足够枪毙了,朋友一个烂字的概括还不够呢!但我深知,没有重要人物的批示,或央视一把手的命令春晚是取面对如此强大的势力和如此戕害人心灵的舞台,所有有知识、有道德、有良知和对自己孩子负责的老师们家长们:联合起来,抵制春晚带来的不良影响!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22:55:39 | 只看该作者
春节晚会:一道伪民俗的杂碎汤



作者:肖复兴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




  春节晚会年年被骂,却也年年在搞。近日的《新京报》有评论认为春节晚会已成了一种民俗,看春节晚会,吃大年夜饺子,成了过年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

  说春节晚会是民俗,这民俗也实在太容易了点儿。

  它才不过二十多年的历史,毛头小伙,民俗的味儿还没有闻到呢。民俗应该是经历过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民俗又应该是所有百姓都能够参与进去的东西,同时,民俗的内容和形式又应该是多元化的。一台晚会能够成为一种民俗,就和以前那个时代只有八个样板戏横行天下相似了。

  春节本身就是民俗,由于我们经历的农业时代很长,二十四节气都和农时密切相关,其中的民俗,实际上含有农业社会中和土地相连的特有的丰富内涵,春节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华彩乐章。春节中的各种仪式和各种饮食,都在漫长的时间磨砺下演化成了约定俗成的民俗,即使我们并不太懂,但是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命里。比如,放鞭炮、吃饺子、蒸年糕,其中含有的民俗意味,洋溢在过年的所有日子里,表达出所有人心里的祈愿,那就是和和美美、团团圆圆、风调雨顺、万事如意,是一种和自然的关系、和土地的关系、和亲情的关系、鞭炮、饺子和年糕,是过年的三位主角,过去的年代里,鞭炮是为了驱邪,年糕是年年高升,在一锅沸腾的水中游动的小银鱼一般的饺子里,必须要有一两枚包着铜钱的饺子,图个发财的意思。它们的三重唱,是从古到今人们的一种世俗化的梦想和祈盼。

  春节晚会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吗?春节晚会的语言类和歌舞类号称两大支柱节目,能够将春节所蕴涵的民俗的哪怕是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承载吗?别的不说,它能够把北京城禁放鞭炮的作用替代吗?记得前几年,曾经有人发明一种“欢乐球”的东西,可以用脚踩破发出声音,来替代燃放鞭炮的轰鸣,但是,毕竟没有流行开。虽然都是声音,声音和声音的内涵与效果不同,“欢乐球”怎么也替代不了鞭炮,原因很简单,鞭炮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才成为真正的民俗,而“欢乐球”毕竟只是伪鞭炮而已。说到底,春节晚会不过就和“欢乐球”相似的一种伪民俗而已。

  春节晚会中的歌舞节目,能够和民间的狮子舞绣球或划龙舟相媲美吗?那些整齐划一的服装和舞步,像是笔管条直的学生的操练而已。

  春节晚会中语言节目,更是已经沦为浅薄的笑料,成为人们大年夜里就饺子下肚的一碟开胃醋。赵本山一个人孤胆英雄一般独自支撑着一年又一年的春节晚会,能够是民俗的一种必然存在的要素和元素吗?

  当然,本来不应该对春节晚会要求那么高,那毕竟只是一台晚会,而且是惯常以宏大叙事为模式的晚会,那么多人力物力折腾在一起,能够让人乐一乐,就已经不错了。问题是,我们千万不要把它说成了今天的一种新民俗。隔着电视的屏幕,人们无法参与,只是模拟着虚拟空间的欢乐,本身就已经不会是真的民俗,更何况,春节晚会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锅各种节目拼凑的杂碎汤一般,它可能确实味道还不错,但毕竟无法和鞭炮、饺子、年糕或过年的任何一种真正民俗的味道相比。那才是一锅老汤呢。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6:05:4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30 09:47 , Processed in 0.0780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