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的新格局与批评的新课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3 13:2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的新格局与批评的新课题

时间:2011年01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白烨  


  从去年开始,全国20多家重要文学期刊编辑共同参与“网络文学十年盘点”、31省作协主席网上打擂等一系列活动表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动正在逐渐加强。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出版业的联手也日渐紧密,文学网站为众多网络文学作者提供了出版的可能,而一些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也已开始在网上搜寻他们下一本书的作者……文坛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是有些人在痛心疾首地感叹文学的边缘化,另一方面则是网络写作的异军突起与文学出版的热度不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网络与传媒发达的时代,文学最终会走向何方?面对这些变化,批评家或管理者是否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文学的新格局对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编者  

文坛现状的“三分天下”  

  关于如何认识近年文学的演变与当下文坛的现状,人们的看法沸沸扬扬,不一而足,但我觉得似乎还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在看取当下的文学、文化现状时,关注得还不够完整,视野也不够全面。现在文坛的主要问题,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问题,或“文艺批评”问题,而是文艺创作的环境氛围发生了巨大演变,文艺领域本身出现了新异的变动,文坛在不同的人那里,显然已有了“传统内”与“传统外”、“主流”与“非主流”、“体制化”与“民间化”等不同部分的区分,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事实的真切描述,也就是说现在的文坛与过去的文坛已经完全不同了。  

  当前的文艺与文坛的状况,可以说活跃与繁杂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这样的一个现状,是与从社会到经济到文化的“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娱乐化”等大的背景、大的环境密切相连的。应该说,这种新的现实,不仅超出了原有的预想,而且大大超出了我们已有的经验,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存在。因此,全面而客观地认清变化了的并且还在变化中的现状,是置身于其中的文学从业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文学、文化领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因为只有切实认清了现状,才能真正谈得上更好地把握现状。  

  与以前的文学时期相比,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文学,因为社会生活的疾速发展和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异,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日益由外部深入到内部,这使得文坛不可能不相应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极其巨大的。  

  过去的文坛大致上是以专业作家为主体队伍,文学期刊为主要阵地,作协、文联为基本体制的一个总体格局。这种当代文学的传统结构模式在进入新时期的80年代之后,就在种种革新与冲击之下,发生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异。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文学赖以存身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对应着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联袂而来,并形成了一种基本定势。可以说在被动应变和主动求变的两种动因之下,文坛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比如,几十年来基本上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已逐渐分离出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和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  

  传统型文学或主流文坛,在过去基本上就等于整个的文坛。由作协、文联系统主办的各类文学期刊,是文学作者学习写作和发表成果的基本阵地,也是文学读者阅读作品和瞭望文坛的唯一窗口。一个作者要从事文学、进入文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和演练自己,这是唯一的必经之路。现在则不然,一些作者可经由出版运作直接出书,一些作者可在文学网站自由发表作品;文学的进路与出路都较过去更多了。但文学期刊仍然以严肃文学的坚守,高质量作家作品的推出,成为整体文坛的重要构成和中心所在。这可由三个方面来看:一是由各级作家协会和有分量的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期刊,联系着长期从事创作的各类文学作者,尤其是一大批造诣较高、影响较大的专业作家,这使它集聚了当下文坛最为重要的创作力量;二是文学期刊因为作者素质高,办刊专门化,所发表的各类作品都代表了同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和最高水准;三是文学期刊本身也在不断更变,过去相对圈子化的现象开始有所打破,一些过去忽略了的领域如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青少年文学等,都有专门的文学期刊开始涉猎,这使得文学期刊在代表性与影响力上都有新的提升。所以文学期刊这一块,虽然在整体上的影响不如过去,甚至经常面临生存困境,但它仍然是当下文学的主体构成部分。  

  市场化文学是在文学图书的大众化出版与商业性营销的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文学出版在新时期以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长期以来都只是文学期刊的延续与补充。在以前,一个作者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很难出书的。只有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并造成一定的影响之后的重要作家,才有可能结集出书。而长篇小说作品,也往往是先在文学期刊上连载之后,再行出书。但进入90年代之后,情况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出版行业的逐渐市场化,尤其是民间力量介入出版后进而强化了市场运作与媒体炒作,文学出版开始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主转而走向以读者为主,一些文学名家的力作经由炒作,大幅度地提高了印数,一些无名作者的作品也可经由包装,走进图书市场甚至成为畅销作品,文学出版由此进入了市场化的新阶段,而且逐步形成了以长篇作品和大众读物为特色的文学图书阵地。因为门槛较低和炒作介入,文学图书的出版一直存在着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质量上又参差不齐的诸多问题。  

  新媒体文学从现在看主要是网络文学,但从发展趋势看,手机文学也在蓄势待发,极有可能借助其新的功能的开发获得长足发展。网络文学与网络写作是近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个领域。借助于网络平台,一些文学爱好者和写作者,或建立自己的写作基地、文学网站,或参与一些门户网站的写作竞赛,先经由网络媒介造成一定的影响,尔后又转而出书,或跻身于主流文学创作行列,或成为流行文学和时尚写作的新贵。网络写作的长处与短处,都在于它的写作更加“自我”,发表更加“自由”——这既可能使那些别有才情的作者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也可能会使那些重“名”不重“文”的、“自鸣”不“自知”的写手得以寄身甚至成名。自从博客写作这种新的形式出现之后,以种种非文学的、非常规的手段吸引受众,博取眼球的倾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网络文学总体来看还在成长与发展之中,并且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因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和年轻网民的普遍介入,其影响却越来越大。  

  当下文坛这种正在一分为三的情形,带有相当的必然性。这种走向的动因,无疑是综合性的,并非单靠文学本身所能促动和形成。我们需要做的,或者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这样一个格局该不该有和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必须面对这样一种已经存在的现实,在走近它和认识它的过程中,就其如何良性生长和健康发展做出思考。  

新兴板块的强势发展  

  近年来的文学,在由整一的体制化文学分化为传统型文学、市场化文学和新媒体文学之后,不同板块都在碰撞中有所变异,有所进取,但发展较快,影响甚大的,却是新兴的以文学图书为主轴的市场化文学、以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媒体文学。  

  凭借着市场化运作、媒体化炒作而日益兴盛的文学图书市场,主要由两类图书引领阅读和主导销售。一类是包括了中国古典名作、外国名家名作和当代名家新作的经典类、严肃类作品,另一类则是包含了职场小说、时政小说、玄幻小说、悬疑小说、校园小说、青春小说在内的类型化、通俗化文学。包括批评家在内的中年以上文学读者以及主流文坛,关注的多是职业作家尤其是文学名家的小说新作,而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普通文学读者,则更为欢迎类型化写作的新人与新作。因此,在当下文坛,常常出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那就是为评论家和主流文坛经常谈及和评说的作品,可能在大众阅读中并不看好;而那些在市场上不胫而走并十分火爆的,却并未进入文学批评和主流文坛的视野。  

  新兴文学板块在近年来的表现,最为抢眼的是两个大的动向,一个是网络文学向类型化写作倾斜,并在文学图书市场上稳居销售排行前列;一个是网络文学网站开始呈现出在资源整合中做大做强的新趋向。  

  从“写什么”、“怎么写”等角度来看,网络小说刚刚出现的时候,与传统文学、主流小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发展演变之中,因为多方面因素的促动,逐步寻求自身的定位与特点,由趋于类型化的分野与分流,开始与传统文学、主流小说拉开了距离。  

  近年来,这种类型化的程度与趋势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广度与高度。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网站,按照类型化的方式,对作者和作品进行分类编排;一些门户网站和文学网站的文学评选,也由起初的综合性向类型化逐步调整。在图书市场上,悬疑、玄幻、职场、武侠、穿越等类型小说,已经成为持续走俏的热点和不可阻挡的热流。  

  调查显示,2007年出版的类型小说占全年所有文学图书总量的45.1%。而网络上的类型小说更是数量可观,仅200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10万部。类型小说培养了大量的网络写手和类型小说爱好者。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2008年文学图书畅销排行”表明,在2008年度销售排行前20名的文学图书中,以青春、玄幻、职场、时政等小说为主的类型化文学作品占据了其中的半数以上。正是这种写作的长足发展,使得主流文坛不能不开始予以关注。  

  2008年8月,浙江的一些文学人推出了第一本类型文学杂志《流行阅·幻世》。对于类型文学的这种发展,一些评论家的说法是:“网络类型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文学的本质属性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沟通了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对于网络,我们大多数人恐怕还只能算是初小学生,尽管这并不妨碍我们阅读网络文学,谈论文学,但真正要了解网络文学的本质,真正了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我们都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  

  在网络文学走向类型化的同时,一些文学网站也在谋求更大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就深化了这种变动,并预示了在这一领域里将会出现更大的异动。在这些标志性事件中,最为引人也最为重要的,是2008年7月盛大文学有限公司的正式宣告成立及该公司以全资和投资的方式先后把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站收归旗下,因而使其带有网络文学集团公司性质。  

诸多问题与严重挑战  

  文学在其发展变化之中,产生新的矛盾、出现新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不足为怪。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矛盾,以求得新的平衡和新的进取。但目前文坛存在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发现与重视,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这些问题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新兴文学板块关注不够,对市场化文学与新媒体文学都缺少应有的研究与批评。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因为出版的日益市场化、文化的趋于娱乐化,在文学出版中,根据大众阅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策划和运作相应的图书,越来越成为出版行业的流行趋势与通行规则。这使文学出版开始由过去的以职业作家尤其是少数名家为重心的旧的定势,转向以一般读者甚至是大众读者为重心的新的定势。在这种趋势之下,除当代文学的少数名家继续成为图书市场的稳定主角之外,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青春文学、流行于网络的类型文学等,都纷纷粉墨登场,成为图书市场上新的宠儿。这两大类文学作品,依托网络与传媒的传播,依靠年轻读者的追捧,在文学图书销售中遥遥领先,在实际的文学阅读中影响甚大。如以《杜拉拉求职记》为代表的职场写作,以《鬼吹灯》为代表的悬疑小说,在几年前出版之后,一直稳居近年来图书销售的前列,印数累计都在百万册以上。为了形成品牌,利用资源,这些作品的作者与有关的出版社联起手来,继续打造续集,而这些续作也从之一写到了之四,而且推出之后,照样畅销,持续不衰。  

  与这种新兴文学板块迅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相关文学批评的严重缺席。可以说,几年来,对于这样一些行销于市场的图书,无论是单个作者与单部作品,抑或是某种倾向、某个类别,都没有什么评论性的文章加以分析和论说。这种缺席,显见的原因是主流的文学批评家不了解又不屑于去介入,以为这些作品少有文学性,不值得去认真关注。而那些喜欢这些作品的人们,又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但这些作品能畅销不衰和读者甚众,一定有其原因,这种原因也许包含了文化性的因素,还包含了社会性的因素;也许包含了积极性的因素,又包含了消极性的因素,这恰恰需要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作出有见解力与说服力的分析与评论,从而对这类作品的写作、出版与阅读的各个环节,产生相应的影响。  

  第二,价值标准多元而混乱,没有形成一定的共识,不同的观念之间也缺乏沟通与宽容。  

  近些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开放,旧的观念不断更变,新的观念不断产生,各种观念都有存在的可能与生存的空间,整体上真正走向了多样与多元。但同时产生的严峻问题是,每人都可发出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观念,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对不同的观念或者不以为然,或者不屑一顾,不同的观念相互抵牾,甚至在不同的区域与板块中流行不同的观念。这使得那些有关文学的基本的、整体的和长远的观点与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冷落、遮蔽与淡化,使文坛不同群体、不同板块之间,相互不通气、不服气,也相互不理解、不理会的现象愈发严重。  

  市场与媒体在相互借力中的勃兴与盛行,并不只是简单的经济活动、单纯的媒介活动,它们还携带和负载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比如,市场交换原则所连带着的实利、实惠的价值取向,市场化出版所体现的只追求读者众多,而不太顾及内容的功利化原则,媒体(包括纸面、影视与网络)所极力倡导的“娱乐至上”,所尽力推行的“吸引眼球”策略,看起来是为了争取和服务更多的受众,其实背后是把受众换算成点击量、销售量或市场票房,乃至订阅数、印刷数,最终还是落实在最大经济利益的获得上。这里边应该有的一些必要的尺度,在一些急功近利者那里完全失却了。这样一些文化人、媒体人,实质上成为了文化与媒体外衣包装下的生意人。  

  这种行为与观念的盛行,对当下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不只是表面上的,更是深层的。在这样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与理念的冲击与影响之下,那些本该确定不疑的属于规律性与基本性的观点与观念,现在反倒不那么明朗,不那么响亮,甚至让人们不无疑惑了。比如,在文学创作上,作者要不要葆有“责任感”;在看待文学的功用上,要不要坚持“寓教于乐”;在文学的商业运作中,要不要强调“社会效益”;在文学阅读上,要不要提倡“怡情益智”,等等。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看法不一,各行其是,彼此又缺少理解与通融,使得目前在文学活动中缺少一种必要的主导,也使当下的文坛缺少一种应有的和谐互补。  

  第三,文学阅读需要引领,对于不同的阅读需求要作具体分析,不要一味强调“适应”与“满足”。

  文学阅读的背后,是众多的读者。读者是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需求也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就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来说,阅读的需求就很不相同,阅读的趣味也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年轻的读者更喜欢在阅读中寻求宣泄与娱乐,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则更愿意在阅读中寻找热闹与消遣。白领读者,愿意在职场小说的欣赏中反观自我;女性读者,更愿意在爱情小说的品味中寄寓梦想。这些种种需求,或专于快感,或偏于实用,不能说不合理、不适当,但其中显然也存在着高下之分、雅俗之别,而越是囊括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大众化的取向,就容易越偏于“俗尚”,乃至“低俗”。  

  因此,对于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需求,既要作具体的分析,也要有自己的定向,如果只是不加分析地去“适应”和“满足”,只能向低俗的方向一路下滑。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使图书市场低俗的作品大行其道,并统领市场,而在总体上影响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整体文学的健康发展。  

  所以,在面向读者和服务读者的时候,不同的环节都要有一个包含了低端更包含了高端的整体读者的概念,甚至要选取一种就高不就低、就雅不就俗的人文立场与基本尺度,至少应用一种中性的姿态,在适应读者中引领读者,提高读者,使文学、文化产品既在经济建设中释放一定的能量,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批评需要改进也需要扶持  

  面对飞速发展与不断演变的文学现状,文学批评日渐显得力不从心,穷于应对;而有关针对文学批评的检省与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日见频仍。文学批评的这种境况,自然不能不引起文学批评界的高度关注与认真自省。但我认为,文学批评遇到的问题,有批评本身进取不够的原因,更有背后的文化环境发生异动以及批评对象本身陡然增多的原因,总之是各种内外因素总合构成的。因此,对于文学批评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从宏观的视角去进行认识,以综合性的手段来加以解决。  

  因之在谈及文学批评问题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学批评既需要改进和调整,也需要理解与支持。  

  文学批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文坛内外所广泛关注,近年来更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问题确实存在,也迫切需要改进,比如,面对俗化的文化环境和缭乱的文学现状,批评家需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并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审美高端的感知,观察现状,洞悉走势,仗义执言,激浊扬清。要超出对于具体作家作品的一般关注,由微观性现象中捕捉宏观性走向,由代表性现象中发见倾向性问题;该倡扬的要敢于倡扬,该批评的则勇于批评,对于一些疑似有问题的倾向和影响甚大的热点现象,要善于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和旗帜鲜明的声音。要通过这种批评家自身的心态与姿态的切实调整,强化批评的厚度与力度,逐步改变目前这种文学批评宣传多于研究、表扬多于批评、微观胜于宏观的不如人意的现状。比如,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批评家在观念上、方法和语言上,要及时地吐故纳新,不断地与时俱进。比如有的批评家的思想与情绪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没有完全走出“新时期”的情结,这使得他们在看取现状和表述问题时,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明显地与当下现实相错位或相脱节。还有活跃于当下文坛的多数批评家,在知识结构与理论准备等方面几十年“一贯制”,少有新的吸纳和大的变化,因此在面对超出已有经验的新的文学现象时,要么是文不对题,要么就失语、缺席,显得力不从心和束手无策。  

  但文学批评中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综合性的手段。要看到现在的批评所面对的对象,不仅增多了、变大了,而且也新异了、复杂了。过去的文学批评,基本上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单一的传统文学与文坛,而现在的批评在传统文学或主流文学之外,还要面对市场化的文学、网络文学或新媒体文学。如果要如实描述现在的批评与现状的关系,可以说是缩小了的批评,在面对一个放大了的文坛;相对传统的批评,在面对一个活跃不羁的文坛。这种事实上的不对等和不平衡,正是批评的难处与挑战之所在。  

  因而,批评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的理解与多方面的扶持。

  文学批评需要加以扶持的方面很多。首先是批评队伍既需要壮大,又需要纳新。现在从事文学批评工作的,来自好几个方面,有作协、文联系统的,有高校、社科机构的,有报刊、出版单位的,等等。说起来是一支队伍,实际上是散兵游勇。因为没有一个彼此联系的机制与方式,见面就是作品研讨会,散了后就各自为战。就评论与批评的对象选择来看,也是主要根据作品研讨的情形顺序而来,基本上是随机安排,被动应付,而且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看来,建立一个联系批评家的组织或机制是必要的。可借助这样一个组织或机制,沟通情况、研讨问题、交流信息,并就一些倾向性的现象与问题,组织集体的力量运用论坛的方式进行重点出击,还可就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宏观性的文学问题,提出一些带有指导性或导向性的系列课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起到联谊批评队伍,集中批评力量,组织重点选题,及吸引对文学批评有兴趣的人士介入文学批评等多重作用。还有就是要积极发现批评人才,大力培养批评新秀。现在活跃于文坛的批评家,主要由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的人们所构成,70年代的极少,80年代的基本没有,这与文学创作上的六代同堂(从30年代到90年代)和越来越年轻化,构成了极大的反差。批评的队伍需要年轻化、有活力,而批评的人才又需要既综合又特殊的素质,因而很难依赖自然成长,需要有一些发现和培养新人的措施与办法。比如,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专门培养批评后备人才的研究生基地,吸纳有志于文学批评的年轻学人和爱好者,举办文学批评青年培训班等等。这些都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刻不容缓。  

  另外,文学批评在活动的阵地,传播的工具、资讯的提供等方面,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得到有效的支持。现在的文学批评类文章,主要发表于一些专业性的报纸和文学理论批评刊物,而这些报刊的受众主要是业内人士,因此其影响基本上囿于一定的圈子,社会性的影响极其有限。而受众较多、影响较大的电视、网络和市民报纸,基本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立锥之地。即使出现,往往也是以媒体批评和媒体报道的方式对专业的文学批评进行“为我所用”式的择选、删改与加工,经过这种媒体过滤的批评家,常常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感觉。这样的大众化的传播资源,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如何能“为我所用”地为文学批评服务,或起一些配合、呼应的作用,委实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批评的问题不只是批评本身的问题,它还是文学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解批评、扶持批评、振兴批评,当是文学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当务之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40 , Processed in 0.1591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