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非虚构文学:当下状态与理想境界(王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6 12:2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非虚构文学:当下状态与理想境界(王晖)
--------------------------------------------------------------------------------


   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当下状态,如果单从各式排行榜和发行量来说,应该不在虚构文学之下,用“市场的繁荣”来形容这种状态并不过分。但是,“市场的繁荣”背后仍然潜藏着这一族群在消费主义浸润下暴露出的种种危机。

    一

     法国作家萨特曾对非虚构文学作过一个“不久将成为文学最重要的形式”的预言,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理想境界,因为今日的非虚构文学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这个预言。尽管非虚构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和全球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对世界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客观存在。“就近半个世纪文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非虚构文学发展非常快,而且其影响力正在超过虚构文学,在很多国家的书店的文学类书架上,非虚构的作品数量甚至已经超过虚构性文学作品,喜爱阅读非虚构文学作品的读者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或许数量更为庞大。这一文学族群之所以能够大行其市,其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变动不居的空前的社会变革与转型面前亟须了解世界、了解自身的心理需求。另外,社会文化环境的多元化所带来的许多在过去看来是隐私、而在今天看来则完全可以进入公共空间的人物和事件的自由传播,也为非虚构文学的风行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当下状态,如果单从各式排行榜和发行量来说,应该不在虚构文学之下,用”市场的繁荣“来形容这种状态并不过分。但是,“市场的繁荣”背后仍然潜藏着这一族群在消费主义浸润下暴露出的种种危机。在此,我想以非虚构文学中的主流文体——报告文学的现状来说明这一问题。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进入90年代以来的中国报告文学由异峰突起的巅峰状态逐渐滑落进谷底。在每年数百部出版或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真正堪称精品的少之又少。大量存在着的是以“报告文学”为名,行“非报告文学”之实的文字,可谓泥沙俱下、良莠混杂。除却少数作家的坚守,相当比例的报告文学对关乎民生和民权的现实重大问题表现出漠视与盲视,回避矛盾的准官样文章、笔墨与金钱的交易文章正逐渐摧毁着报告文学在受众内心树立的良好形象。除却少数作家有着比较清醒的文体创造意识、不断凭借自身风格多变的文本超越自我之外,相当比例的作者都显示出文体创新的意识缺失和能力不足,与当下小说文体创新的力度和广度相比,差距加大。

    二

    出现上述症候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解释。一方面,或囿于知识水平、思维视野,或囿于艺术感悟,作家个体对报告文学文体本性和特质缺乏深刻的理解,对文体创造之于文体勃兴的意义缺乏认知,对文体之间的差异缺乏领悟。他们所能做到或者说只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在既有轨道——即由经典报告文学作家所创造的语言体式和叙述模式上做或高级复制或低级拼凑式的模拟运动,文体创造的惰性与惯性成为其显在的标志。不甚明晰或混乱不堪的文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必然导致报告文学文本的种种问题。譬如,违背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文体规范,虚构与纪实混淆不清,为增加文本的所谓生动性与可读性,在文本中加入带有浓厚小说式的事件过程及其场面细节的虚构性想象性描述,对已经作古的人物做实际上是戕害真实的细致冗长且自以为是的心理和对话描写;对报告文学的跨文体规范缺乏体认,不讲究文本的叙述技巧和语言体式,语言粗俗平淡、结构呆板、篇幅冗长、个案堆砌,以至沦为新闻通讯、报纸特写、先进事迹介绍、甚至广告宣传文本的低劣翻版,这样一种已呈普遍性的现象在某些力举报告文学的名刊中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如果说文体创造意识的缺失带给报告文学的是形式变革的停滞,那么,批判与反省意识的钝化则日渐成为报告文学严重的“内伤”。通常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写作,与虚构文学的写作在目标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通过写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叙事,表达作家对现实社会文明进程与状态的观察、反思甚至批判,这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目标,也即茅盾所言:“‘报告’作家的主要任务是将刻刻在变化、刻刻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立即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关于“报告文学”》,1937年2月20日《中流》第11期)它不同于为自我、为市场、为艺术的某些虚构性写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报告文学作家往往首先被视为思想者,然后才是文学家。报告文学文体也正是因为这个特质才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当下一些挂着“报告文学”招牌的作家在他们的写作中,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反思和引领之嗅觉、触角及功能,也即放弃了古尔德纳所谓的“批判性话语文化”。他们在市场、最本质上讲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报告文学直击现实的美誉哗众取宠,以报告文学最为看重的“非虚构”或曰“真实”作为文本参与时尚娱乐的最大卖点,以对某些企业或个人歌功颂德的粉饰性文字大作廉价广告,以对名人明星轶事绯闻的肆意渲染取代对弱势底层民权民生的深刻关注,浓墨重彩日常生活中的奇闻逸事而对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避重就轻,甚至视而不见。这种显然有悖于传统报告文学精神的症候,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即是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写作复杂性的萌生,及其作为“批判性话语文化”的内质将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改写,而改写的结果将危及其文体的独特性存在。

    第三,作家的质数不如人意,远未达到理想境界。从数量上讲,当下真正专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家寥寥无几,大量存在的是复合身份的作者,此种状况不仅与当下小说作家的专职程度不可比拟,与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鼎盛时期的情状也相距较远,这大抵可以标示出报告文学文体在当下文坛受作家倾注的程度;而相对于报告文学这样一种比小说更需社会关怀、文化批评、人道关注的具有强烈思想性与现实性的文体,作家思想自由的高度与深度、作家艺术华彩的表现力和独特性、作家现实锲入的风险承受和坚韧精神等都是一个从事报告文学的写作者必备的“质量”。而目前具备或基本具备这种“质量”的作家屈指可数,较少具备或根本不具备这种“质量”的作家(如果还能称其为作家的话)比比皆是。一种反差就这样形成了——一边是高要求的文体,一边是低素质的作家,这在相当程度上必然要对报告文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

    非虚构文学族群的其他文体,诸如传记、口述实录体、纪实小说、纪实性散文等,其当下状态与报告文学类似,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要实现萨特所言“成为文学最重要形式”的理想境界,非虚构文学确是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是要全面提升非虚构文学作家的内在素质,使他们在“学问家凸现、思想家淡出”的年代仍然立于当代思想的潮头,在思想和学术多元发展的今天,保持独立思考与批判的基本立场,敏锐把握市场化时代的精神流脉,从现代性反思的角度观察社会与人生,承继启蒙传统,致力价值重建,将“知识分子写作”之根本精神进一步提升并熔铸成当代非虚构文学的基本思想导向。非虚构文学作家内在素质的提升还在于使之与全球范围内非虚构文学作家在反思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持的精神立场相呼应,在具备中国视野的同时,具备世界眼光。某种意义上说,非虚构文学作家素质的高度决定其思想的高度,而思想的高度又决定着文本内涵的高度。与此同时,对非虚构文学艺术性的追求也应成为作家的文体自觉。面对社会科学的成熟、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渗透以及网络资讯的快捷,非虚构文学作家应像当代小说那样致力于文体新品格的锻造,这包括由视角结构到语言修辞等全方位的文体探索、对具有自身特色的非叙事性话语的建构以及对非虚构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内涵。用创造精品的理念凸显文体个性,拒绝粗制滥造,避免同化、异化甚至消亡的危险。也许经过这样的锻造与锤炼,非虚构文学成为最重要的文学形式的理想才能转化为活的现实。





 作者:王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01 , Processed in 0.0651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