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所谓“非虚构小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6 12:4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非虚构小说”


  名作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新作《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出版后,立即畅销一时,列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畅销书目单。可是在这个书目单发布之前,《时报·书评周刊》的编辑们面临一个难题:把这本书当作是小说呢,还是非小说呢?畅销书目单一向分为虚构(Fiction)与非虚构(Non Fiction)二种。前者所列者是小说,后者是其他各类非小说的作品。但梅勒将这本书标榜为“非虚构小说”(Non fic-tion Novel)。这就使编辑伤脑筋了,因为这个名词有点自相矛盾。本文的目的是想将所谓“非虚构小说”名词的来龙去脉,详细分析一下。在这中间,读者们也可因此窥见美国写作界近年的一个趋势。
  但是让我先回到原来《时报》编辑们的难题如何解决的。
  《刽子手之歌》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用梅勒的精湛文艺手笔所写的实事报道。全书共1,056页,所述是一个谋杀案凶手茄瑞·盖尔摩的生平。盖尔摩于1977年自求处决,不要最高法院赦免。此书的副题是“一部真实生活的小说”(A True Life Nove1),也无异说这是一部非虚构性的小说。梅勒自己承认有点含糊不清。但他解释说,“就我本人来看,非虚构的作品提供答案,虚构的作品出示疑问。我想我这书是属于后者。”当然,前者是叙述具体的事实,并有结论。而后者则插入了艺术家的灵魂,往往引起读者的好奇与疑问。
  不但梅勒本人要把这本书当小说,而且出版者也有此意。因此,《时报·书评周刊》的编辑们在商议后决定将此书列入畅销书目单中的虚构栏。不过在书名之下,加了这一句:“此书是有关茄瑞·盖尔摩生死的真实故事,但作者,出版者及书店都叫它为小说,故列入此栏。”
  其实诺曼·梅勒并非第一个发明“非虚构小说”这个名词的美国作家。开首提出这个名词的是另一个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65年时,卡波特出版了他的新作《在冷血中》(In Cold Blood或译《杀人不眨眼》),初印十万本,立即销售一空。这本书所述的也是有关一桩谋杀案的实事。主角是二个凶手,在行劫时,将堪萨斯州(Kansas)一家农户的全家四口,残酷的杀死。卡波特化了二年余时间,到凶案地点查勘,向四邻五舍访问,并在狱中与等待死刑的二个凶手长谈,把所记录的材料,写成一本小说性的,有对白、有描写的书。先在《纽约人》杂志连载,引起了注意。单行本出版以后,轰动读书界。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中,卡波特大言不惭的说,这本书是“非虚构小说”,是他所首创的“新的艺术形式”。
  《在冷血中》虽受到书评界的好评,但不少文学批评家对卡波特的首创一个“新的艺术形式”的自夸则不以为然。卡波特不过是用一个小说家的技巧写了一本栩栩如生的实事报道。一般人士认为,说他写了一本好书就算了,何必称之为“新的艺术形式”?但卡波特自称他的“非虚构小说”有三个特点:一、主题的时间无限性。二、故事背景的陌生新奇。三、角色众多,代表多方的观点。在写书之前,卡波特曾与不少人交谈,书中的小说性的对白,多半都是真人说的实话。无论书评界赞同与否,“非虚构小说”这名词由此在文学界占了一个地位。
  不久以后,梅勒于1968年出版了一本《黑夜的军伍》(The Ar-mies of the Night),自称这书是“历史当小说,小说当历史”。这本书也极获好评,并于次年获得普列策文艺奖。梅勒在这书中,以小说的方式,记叙美国好几十万人民齐集华盛顿举行反对越战大游行的经过,历史,乃是事实。所谓“历史当小说,小说当历史”,又与所谓“非虚构小说”有何不同?
  用小说的形式,用文艺的笔法报道事实,其实并不是一件新奇的事。卡波特自吹自捧的“新的艺术形式”,也实在有点过份。我想我国于三十年代即开始流行的报告文学,即是将文艺与新闻报道结合在一起的新的艺术形式。我至今尚记得读了夏衍所作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后极受感动。在美国写作界中,梅勒与卡波特二个都是文学钜子,也许不屑与新闻记者为伍,故将自己的这类作品称为“非虚构小说”。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以新闻记者出身的作家,用了同样的小说技巧写真人实事的书,因为笔法的生动,而挤入了畅销书之林。
  这些记者们也自己取了一个新名词:“新新闻写作”(New Jour-nalism)。他们在写新闻报道时,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报告所见所闻,大受读者欢迎。(有好几个记者因而进一步用同样技巧写书。书畅销之后,也不必再当穷记者了。)
  所谓“新新闻写作”有下面几个特色:
  一、描写戏剧性的场面。这类生动的描写,使一篇新闻报道读来犹如短篇小说,甚饶兴趣。六十年代有一个年轻作家,名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即因写了这类的报道而出名。在六十年代后期,美国社会受了黑人人权运动及反对越战运动二股进步势力的影响,几乎有了革命性的波动。有钱阶级也要学学激进派人士,认为这是一种时髦。某次,纽约著名音乐家里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他的华贵公寓里开酒会,请了派克大道富人朋友们,替激进的黑人组织黑豹党捐款。沃尔夫用小说技巧所写的该次报道,形容黑人革命者与珠宝满身的名门淑女之间周旋的戏剧性场面,吸引了不少读者。
  二、尽量记录对白。这种写法却与通常新闻报道不同。有时开场的竟是二个人的对白,犹如短篇小说写法一样。
  三、详尽形容新闻人物的服装,态度,手势等及所在地的家具,装饰等。这类形容与描绘,在电影明星这类人物的访问记中特别突出。
  四、观点。在写作新闻稿时,观点不一定是记者的观点,而可以用新闻中某个人物的观点。
  五、独白。正如写小说一样,作者可以代表人物自思或自语。这里指的是书,不是新闻稿。“新新闻写作”的作家中,最有名的是盖·塔里斯(Gay Talese)。他原是《纽约时报》记者,后来辞职专门写书。他至少有二本书被列入畅销书目。一是《尊汝之父》(Honor thy father),一是《王国与权力》(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前者是叙述美国、意大利血统的黑帮流氓组织的故事,后者是叙述《纽约时报》的历史,现状,及各大编辑间钩心斗角、争权夺势的情形。二书都是用小说笔法写来,穿插对白,自思及自白。(塔里斯即将出版的一本报道美国近年性自由的新书,早已以高价售给好莱坞。)
  六、角色的拼合。也正如写小说一样,有时将几个角色的特性拼为一个。
  这类用小说技巧报道新闻的写作,其实与梅勒及卡波特的“非虚构小说”并无很大不同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写作者是新闻记者,后者则是文学作家。这二个行业已慢慢有混而为一的趋势。
  在美国,自从所谓“新新闻写作”问世后,历年来由新闻记者而变为著名作家的很多。除了上面所述的汤姆·沃尔夫及盖·塔里斯之外,又有:台维·哈尔柏斯坦(Da-vid Halberstam请参阅本刊1980年第一期的拙作《美国舆论界的权力》)。他原是《纽约时报》记者,他的成名作《出类拔萃的人》(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是用小说技巧记述美国一批最有才智的人士加入了政府后(肯尼迪总统与约翰逊总统的内阁)如何使美国卷入越战,搞得满手血迹,一塌糊涂。还有吉米·布勒斯林(Jimmy Breslin),出身于已停刊的《纽约先驱论坛报》。他是一个道地的纽约本地作家,善用纽约“土话”,特别是在描写本市出租汽车司机,酒吧间侍者时,维妙维肖。他现在美国销路最大的《纽约每日新闻》写专栏,但也出了几部小说而著名。另一个是彼得·哈米尔(Pete Hamill),也是《先驱论坛报》出身,因笔锋生动而出名,也曾在《纽约每日新闻》写专栏。但此公思想较为左倾,常为受压迫者打不平,最近(1979年11月)因写了几篇专栏文章被人批评为过分激烈,竟被保守的《每日新闻》革职。当然他靠写小说而致富,不必愁没有饭吃。
  总而言之,所谓“非虚构小说”,所谓“新新闻写作”,不过是美国写作界的“聪明人士”卖卖噱头,目的是在引起公众注意,多销几本书。但是话得说回来,这些作家们的写作技能与才华是不能忽视的。停笔好久的杜鲁门·卡波特最近在七九年十二月号的《老爷》(Es-quire)杂志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炫耀》(Dazzle),很受人注意。他坚称这篇故事为“非虚构短篇小说”,因为所叙的全是实事,而所用的是小说技巧。当然,他这么一说,要读他这篇故事的人更多了。
  话要回到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这书的出版者烈德尔—勃朗(Little-Brown)出版公司原来反对称此书为小说,但后来不得不尊重作者的意见。美国出版商协会也并没有书籍分类的统一准则,于此根本不在意。
  兰登书屋(Random House)编辑主任杰逊·埃普斯坦(Jason Ep-stein)说:“我原来并不将这书看作小说,因此对为何将此列为小说颇为不解。但是如果梅勒说这是小说,那便是小说。我们应向作者让一分。年前本书屋出版杜鲁门·卡波特的《在冷血中》时,他叫它为非虚构小说,也无人反对。”
纽约航讯
董鼎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55 , Processed in 0.0944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