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志公:汉语简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0 11:4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志公:汉语简论张志公, 汉语
选自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快速阅读本文,列提纲,梳理一下汉语的总的特点和语音、语汇、语法各自的特点。在这基础上,用自己的汉语知识,印证作者的观点。进而想一想,作者所讲的汉语里哪些特点与实际运用语言关系比较密切?自己运用语言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汉语的特点

讲汉语,首先要讲到汉语的特点。因为,汉语的语音、文字、语汇、语法,以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都与其特点密不可分。汉语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

第一,汉语是非形态语言。世界语言总的说有三类:一类是非形态语言,像汉语;一类是形态语言,像印欧语系的诸语言;还有一类是介乎形态语言和非形态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汉语在各种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其非形态的特征影响到语音、语汇、语法以及文字、应用等各个方面;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把这一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来研究。我国的现代语言学是从引进西方语言学开始的,而西方语言学是以形态语言为基础产生的,根本没有把汉语考虑在内。有的西方语言学家的著作里偶尔提到汉语,往往是带有猎奇性质的,而且常常出错。我国不少语言学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很想探求汉语的特点,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值得我们敬重、学习,并加以发展。可惜往往由于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太深,摆脱不了西方语言学的制约(这里有学术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因而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一直解决不了。为什么汉语没有形态而西方语言有形态,同时又有介乎二者之间的语言呢?形态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汉语的民族没有利用形态而汉语照样成为一种良好的工具呢?这些问题,值得语言工作者下点功夫去研究。

第二,汉语有“三大”:使用范围大(地域广),人数大(人口多),年岁大(历史久)。在世界现存的各种语言中,汉语生存的时间最长。它是自产生以来到现在一直使用的一种活语言,因而具有“三大”的特点。这“三大”给汉语带来一些有利的因素,语汇越来越丰富,语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方言多,有些方言间差距大,方言互相影响的情况复杂,古今语言交错的情况复杂等。对汉语应该全面认识,不能搞片面化;或者认为汉语太复杂,不如形态语言好,失去自信,妄自菲薄;或者认为汉语最伟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语言,妄自尊大。其实,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形态也好,没有形态也好,都不影响交际的实际效能,都能很好地为本民族的全体成员服务。因此,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考察各种语言,可以互相比较,但不要较量长短。

以上总说汉语的特点,下边分别说说汉语的各个组成部分。

二、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主要指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汉语语音以元音为主体,开音节(以元音结尾的音节)很多,可以说大量的都是开音节(有的方言里保留着入声,入声是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但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现在惟一的以辅音结尾的是鼻音,如“n,ng”;但鼻音本身是浊辅音,带有元音性,又不独立使用,大都是与某些元音一起构成一个成分(韵母),如“ɑn,en,in,un,ɑng,eng,ing,ong”等,非常像开音节。汉语发音响亮,中国人多的地方声音往往比较高,大概就是开音节(特别是用前开元音结尾的音节,声音非常响亮)多的缘故。其他语言的语音很多是闭音节(以辅音结尾的音节),因此,声音似乎比较轻、低(当然这里也有某些风习问题)。

第二,汉语是声调语言,语素和词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语义的作用。这是外国人或外族人学汉语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就连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互相学方言,语音方面除少数音素难于模仿得很像之外,一般不难,最困难的也是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方言声调比较多,最多的甚至多到八九个、十来个;有些方言虽然也是四个声调,但调值不同,似是而非,互相学起来也有困难。声调再加上语言里的语调,使得汉语说起来富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有的外国人说中国人说起话来像唱歌一样,原因也就在此。声调不仅区别语义,而且两个平声调子高,上声和去声调子偏低,高、低、升、降的不同也给人以不同的语感或色彩。

汉语语音不复杂,元音和辅音拼合起来,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声调的变化,总共有1000多个音节,这其中的难点是声调。了解了语音的这两个特点,就要运用它。口头语言且不说,就连书面语言,无论诗歌、散文,也应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当刚者刚,当柔者柔,当扬者扬,当抑者抑。这就要求音素、声调、语调,配合协调得当。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两个特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汉语语汇

汉语语汇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汉语语汇丰富。其所以丰富,与汉语的两个主要特点有密切关系。

首先,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汇单位的形成不受形态的束缚,非常灵活、方便。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短语、俗语等,非常容易。汉语中很多小的语言成分,尤其是语素和词,它们的界限很难划分,这是语汇不受形态限制的反映。汉语中像“子”“儿”“头”这类语素,不像形态语言中的形素,能决定语法类别。有了它们不一定是名词,如“好好儿”就不是名词。这也是汉语组合不受形态约束的反映。不受形态约束,组合起来就很方便、灵活;方便、灵活的组合,产生了大量的语汇,使得汉语语汇非常丰富。所谓丰富,不是说固定的语汇数目很大,而是说可能产生的词语很多很多。

汉语语汇的各种成分中,成分越小,多义性越大,与不同的成分组合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意思。这也是汉语语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也恰恰是汉语没有形态变化的结果。语汇的各个部分都有多义性,从语素、词,到短语,一直到成语、俗语都是这样,成分越小,多义现象越突出。比如“打”,《现代汉语词典》列举了24个义项之多(还不一定全,俞敏先生写了一篇题为“打雅”的论文,意思是一个“打”字就可以编成一部“雅”书),是个地地道道的多义词。把它组合成短语,如“打鼓”“打电话”“打草稿”等,多义性就大大减少了;但也不是没有,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仍然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在下边这两句话中,“打鼓”的意思就不一样:“外边敲锣打鼓,热闹极了”,“他理由讲得虽然很充足,但说完之后心里还是在不停地打鼓,不知道能不能说服大家”。成语、俗语也是这样,虽然语素多了,可以互为语境,表达一个比较明确的意思;但它本身再有了语境,仍然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不到黄河不死心”,指好事还是坏事?必须有了一定的语境才能明确。有的成语、俗语,按原来的观点已经成为一个句子了,但仍然不能自足。如“刘备摔孩子”,表面上有一层意思,内里还有另一层意思,而这内里的意思仅仅靠语言本身来理解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刘备摔孩子时的特定背景。因此,可以说,汉语从语素到词,到短语的多义性,也是汉语语汇丰富的一个突出表现。

其次,汉语的“三大”,使语言发展纵横交错,语汇越来越丰富。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准备编《汉语成语俗语辞海》,预计收录条目上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就是汉语从历史到今天,从普通话到各种方言纵横交错,不断融合、不断互相影响的结果。

汉语语汇的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快,发展迅速。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同语音特别是语法相比较,语汇的变化最迅速、最频繁。这是因为,语汇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最快、最敏感,它随着社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科学生活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别的语言语汇的变化也很快,但没有汉语语汇这么突出。当社会出现重大的变革,或者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时,汉语随时会产生新的语汇成分或者抛弃旧的成分。比如“大跃进”时代,很快就产生了像“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这样的适应社会潮流的俗语。汉语发展过程中,这样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迅速产生出来的新语汇非常多。

汉语语汇的第三个特点是:不守规矩,很难概括出规律。比如江南说“吃茶”“吃酒”,有时也说“喝”,很难划一;北方也是,“吃”一般以固体食物为对象,如“吃饭”“吃菜”,但“汤药”是液体的,也说“吃”而很少说“喝”。正因为如此,汉语的语汇成分很难下定义,越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语汇成分,下定义越难。比如早期的词典给“吃”下的定义是:“把食物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吞下去。”但实际上,有的“吃”并不需要咀嚼,如小孩“吃奶”,所以,后来的词典加上了“包括吸、喝”。又比如“跳”,《新华字典》原始的定义是:“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有人说这是上吊,当然是开玩笑。但并不是所有的“跳”都向上,还可以向左、向右、向后、向下。因此,后来改成:“利用两腿一屈一伸的动作,使身体突然离开原来的位置。”这样好一些,但还不全面。有的词典定义更完备些:“利用两腿一屈一伸的动作(或尾巴,如鱼),使身体突然离开原来的位置。”另外,语言中概念的表达往往很复杂,使得规律性很难掌握,有时纯然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比如曾经有男子篮球队,就有了“男篮”的简称,后来又有了女子篮球队,相应的有了“女篮”的说法。又如“男足”“女足”,“男棒”“女棒”等,都是随着实际的需要而出现的相应的语汇,非常灵活。由于语汇的这种灵活性,丰富性,使得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多少。语汇掌握得多,使用得灵活而且恰当,语言运用能力就会比较高。

自古以来,对语汇的运用就反对陈词滥调,因为,陈词滥调信息量少,甚至为零。我们反对八股文,就是因为八股文里很多话都是同义反复,基本上没有什么信息。唐朝韩愈提倡“惟陈言之务去”,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从这个角度说的。出语惊人,就是要新颖,而新颖传达的信息量就大。汉语语汇那么丰富,那么灵便,真想找出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非常难,但是我们应该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四、汉语语法

一般讲语法总是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形态学,也叫词法,一部分是造句法。汉语既然是非形态语言,就没有形态学这个部分。所以,我冒天下之大不韪说过:我们整个的语法间架,从马建忠引进西洋语法一直到今天,就不适合于汉语。其责任不在马建忠,他的功劳很大,使我们知道语言有一定的法则,有一定的规律。仅仅这一点常识,对我们就非常有用。我常常举这个例子:一个人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与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相比,两个脑袋相差不知多少世纪。同样,知道语言是有规律的,说话是有规矩的,与不知道,脑袋也差了好几个世纪。

汉语有语法,但是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那么会有人问:你是不是也像有的学者一样,认为汉语的词不能分类呢?不。天下事物没有不可分类的,汉语的词也一样;但不是一分类就非得有形态学不可。那么,是不是汉语只有造句法而没有词法呢?不能这样说。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没有形态变化,因此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这个部分;但也不能说汉语只有造句法,这样说就表明仍受着形态学的控制,还认为语法必须包括形态学和造句法两部分不可;汉语语法有汉语本身的特点。我认为,汉语的语法就是组合法。其实,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组合法,汉语则是最标准的组合法,是如何把小的语言成分一步一步地组合成大的语言成分。首先,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像“祖国”“人民”“电脑”“贮存”;进一步,词和词组合成短语,像“祖国人民”“电脑贮存”;再进一步,词或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句子,如:“祖国!”“伟大的祖国!”单句和单句还可以组合成复句,如:“伟大的祖国培育了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建设着伟大的祖国。”句子和句子还可以进一步组合成句群。那么,需要组合到什么程度呢?最基本的,就是能比较完整地、全面地表达一个很小的意思,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尽可能地避免(不能完全避免)错解、误解、歧义。所以汉语语法首先是组合,不是切分,研究汉语语法首先应该研究组合法,而不是首先研究切分法。那么,汉语的组合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汉语组合有二合、三合,还有多合的。汉语以二合为主,但不仅仅是二合,比如联合式就可以是三合、四合等,递进式就是三合。汉语组合以二合为主体,带有民族的特点。汉民族喜欢对称,喜欢整齐,所以北方的院子大都是四合院,庙宇都是方方正正的;送人东西,要送双数;对联,要有上联、下联。美学也讲究整齐、对称,偶然穿插、点缀一些不平衡、不对称的东西,但不是主体。这种传统也许同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观察有关:动物大都是两个两个在一起,从昆虫往上,都是这样。这种观念影响到语言,使得我们语言的组合也以二合为主。有的语法学派首先注意到的是如何切分。我总觉得要先组合后切分,如果还没有组合到一起,那有什么可切分的呢?当然,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背景,如宗教、文化、思想等,因此,语言的组合规律也不尽相同。

其次,汉语组合简便、容易。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不靠形态变化这个手段,而是依靠语义、逻辑事理、约定俗成。这样,强制性的规则有,比较少,而可选择性的规则比较多。有些例子,过去我们当笑话说,至多视之为标点符号问题,而没有从语法方面考虑过,其实正是语法问题。比如七言绝句《清明》,把停顿的位置调整一下,变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成为一首自度曲的词或曰散曲了。如果有形态,主语、谓语、修饰语都由形态反映出来了,那就不可能自由变动了。又比如七言绝句《凉州词》,有人在抄写时漏掉两个字,却巧妙地改变了结构,也成了一首很好的自度曲:“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说明,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的束缚,组合起来相当简便、容易。可以这样说,汉语的各级语言单位之间只要符合语义、逻辑事理,符合汉民族的语言习惯,就能组合到一起。由此也可以推断:汉语有自己的语法规则,但这个规则非常的简明扼要,除了少数根本的强制性的规则外,大部分都是非强制性规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选择性。

再次,汉语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致性。从语素与语素的组合、词与词的组合、短语与短语的组合,到句与句的组合,组合方式和组合关系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有些单位的组合方式多一些,组合关系复杂一些,有些单位方式少一些,关系简单一些。汉语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从而产生两类不同的组合关系。一种是直接组合,主要产生联合、修饰、陈述、动宾、补充等五种组合关系。直接组合就是以语序为主要手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直接组合成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像语素组合成词,词或短语组合成单句,主要采取直接组合的方式。另一种是关联组合,主要产生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几种组合关系。关联组合就是以起关联作用的虚词为主要手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像词组合成短语,单句组合成复句,句子组合成句群,就不仅采用直接组合的方式,还往往采用关联组合的方式。

以上我们说了汉语语法的几个方面,研究辞章学要结合这些特点去考察。尤其是汉语语法组合的灵活性、简易性,更使语法与辞章学密不可分。我设想这么一条路:从学术角度说,要对汉语语音、语汇、语法分别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应用角度说,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门具有桥梁性的辞章学;从语文教学上说,则要采取辞章学的路子,按辞章学的系统组织教材、设计教法,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5:51 , Processed in 0.0870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