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不能当评论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5 19:5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不能当评论家?
汤大民 中华读书报 2005年09月14日
  有位中文系学生问我:“什么样的人能当文艺评论家?”我不是评论家,更不是评论家的评论家,无能作出正面回答。但我记起了曾读过两篇古文,似乎与什么样的人不能当评论家有关。于是,我说:“如果知道了什么人不能当评论家,然后采用排除法,也许能找到答案。”

  我读过的那两篇古文,一篇是元人舒岳祥(1219—1298)在至元十五年(1278)九月写的《俞宜民诗序》(见1915年嘉业堂校刊本《阆风集》)。舒氏此文是谈诗的。他认为:“作诗难,评诗尤难。”“尤难”在要何处呢?在于:“必具真识而后评之当,必全正气而后评之公。”因此,他强调在那些“喜以文人自任,而辄以诗家予人”的所谓文人中有四种人“莫之评”,不能当诗评家。他们是:富贵者、贫贱者、少锐者、衰老者。为什么呢?他说:

  盖富贵者真识懵然,大以科举寸晷之长,猎取显仕,一生学问不出是矣,安能剂量诗人之铢两也。贫贱者正气索然,酤边炊畔,毁誉失真,安能为人轩轾乎。不特评之者之妄,而求之者亦甚微薄矣。少锐者真识未定,新涉笔墨行间,安知古人之要眇。雏鸟习飞,自谓已冥鸿举矣;肆口谈论,固先生长者之所羞也。衰老者正气已耗,方畏人之议己,而求所以自媚于后生者,故立论多恕,而拟人非伦。

  舒氏所列举的四种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混迹于文艺圈子里的学识浅薄的官爷、腕爷、款爷,位卑贫寒还未混出名堂的小文人,少年得志不知天高地厚的“新秀”,以及有了名望中庸自保的文坛耆宿。这些人不是没有“真识”,就是丧失了“正气”,既“不能以知人”,又“易至于失己”,让他们来评诗论文,还有什么“公”、“当”可言!

  我读过的另一篇古文,是中学生都熟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一则关于如何修明政治的故事,但故事中的邹忌用来讽谏齐威王的喻体——事由,却关乎审美问题。邹忌与美男子城北徐公比美,两次照镜子都自感不如,于是就问他的妻子、妾和来访客人,谁知他们异口同声认定他“美甚”,徐公远不如他。邹忌因之失眠,终于悟出:“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是政治家,他由此推断出国事不能听信这三种人的甘美之言。如果我们借此看文艺,会怎样呢?文艺评论面对的也正是孰美孰丑、扬美去丑一类问题,如果“妻”、“妾”、“客”们一个个都是评论家,由他们出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目的,来评作家、论作品、判断文坛是非功过,可以想见,那将会闹出多少唯上唯私、逢迎拍马、颠倒美丑、混淆黑白的坏事、丑事来啊!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说至少有“七种人”是不能当评论家的。不过,“妻”、“妾”、“客”们生活在2300年前。舒岳祥说:“每见近时诸君,……往往不出四者之病。”他的“近时”的“四者”,距今也700多年了。古人已逝,今天来谈论他们还有意义吗?遗憾的是,精神的存在往往是超越时空的,比肉体存在更长久。这“七种人”的幽灵似乎还游荡在今日的文坛上。一生学问只有一块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不知“诗有别裁”,不懂文艺规律,却在月旦是非、判断生死、指导文艺走向,绝迹了吗?某些小报“娱记”、“传记”写手,人穷志短,自轻自贱,探抉隐私,杜撰花边新闻,以追星炒作、攀龙附凤为能事,不正是“正气索然,酤边炊畔,毁誉失真”的“贫贱者”的现代版吗?那些“××年代”、“后后现代”的才子们,粗通文墨(甚至未通文墨)就以评论权威自居,动辄打倒经典、粪土前贤,甚至辱骂鲁迅为“老石头”,务欲“搬倒”而后快。“雏鸟习飞,自谓已冥鸿举矣;肆口谈论,固先生长者之所羞也”,不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吗?有些名家、“泰斗”以“奖掖后进”自任,很喜欢为青年人的著作写序,序中说的都是好话,什么“前沿力作”、“扛鼎之笔”、“文坛新星”、“后生可畏”……比比皆是。可读了文本,又是一个“绣花枕头”,那些好话只不过是包裹稻草的“枕套”而已。你也许会纳闷,老人家为什么如此不实事求是呢?“衰老者正气已耗,方畏人之议己,而求所以自媚于后生者。”呜呼,“后生可畏”者,畏后生之议己也!至于“妻”、“妾”、“客”们颠倒美丑的事,在今天也并不罕见。一位著名的文学博导,属下的硕士生、博士生往往不下百十人。这些学生没有不把导师的著作奉为圭臬、叹为观止的;即使导师的文句不通,也会被说成是独创的文风,导师的东剽西窃,也会被美化为“博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同学之间,背后虽常有“相轻”的嘀咕,但公开对外时,却都会为师兄师妹的文章、作品齐声同唱赞歌,相互扶持一把。文艺评论的兴盛离不开文艺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但在今天的文评界,流派意识不浓,“小圈子”风气却有迹象。“小圈子”,不是出于对文艺宗旨、理念、振兴文艺的目标的认同而同气相求、互相磋磨,而是出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圈划线,圈里的,一切都美,丑也是美,圈外的,一切都丑,美也是丑……

  文艺评论是文艺评论家们写出来、说出来、“敲”出来的。评论家的素质决定着文艺评论的质量和走向。近年来,标榜文艺评论的文章和专著,面世的数量并不少,但很少见到独创的、深刻的文艺思潮论、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很难听到由衷的、坦荡的、中肯的抨击时弊的忠言、诤言、谠言,那种五四时期和上世纪80年代曾高扬的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开风气之先、导文学新路的理论勇气和理性自由,那种傲立潮头、呼啸奋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风采,似乎也已“春去也,更无消息”。黄钟声稀,则瓦釜雷鸣。于是乎,评无真言,论不及义,假大空套,累牍连篇;或兜售假冒伪劣,或鼓吹“身体写作”;捧红“美女”,制造“神童”;排斥崇高,亵渎神圣;热衷“一地鸡毛”,拨弄文坛是非……不能说这些不良现象已成主流,但其妨碍文艺评论健康发展的严重负面效应,却不容忽视。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那七种幽灵的阴魂不散,能说不是根本的原因之一吗!

  据我所知,中文系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毕业后,除了个别人可能当诗人、作家,大多数会跨入评论界或当文学、艺术教师。他们是文学评论健康发展、繁荣昌盛的希望所在。不做“莫之评”者,不因“私”、“畏”、“有求于”人而丧失文格、人格,努力于“具真识”、“全正气”、求“公”“当”,这就是我从古文中找来的对那位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仅供参考。因是与当代青年对话,文中不涉及当前,如有不当、不敬、僭越之处,也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和宽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1:04 , Processed in 0.06803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