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的尴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6 10:4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的尴尬
叶平



   用这个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散文在三十年间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地位似乎没有多少提高;再是说本来不多的散文份额,被处于磁场中心的诸公分享的同时,又被叱咤风云的小说家、评论家、编辑家及权贵们捷足先登,水一样大面积在低处流动的散文作者,其才情和智慧在植被不良的荒野中自然流淌、自然耗散。事实上,散文的这种生态,于今并无根本好转。

    在新时期的散文家军团中,贾平凹的机智灵动,余秋雨的深厚激越,周国平的温厚深切,易中天的缜密平实;还有史铁生的孤寂旷远,张承志的清洁厚重,韩少功的朴素绵长,都不拘一格,特立独行。他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路径,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登上了峰巅,合力推进了新时期散文创新的“车轮”,吸引了众多跟随者,把散文创作引入更宽阔辽远的天地。

    然而,局限随之而来,难以超越和必须超越的现实困扰着后来者。创新在艰难进行中,有足够影响力的标志性人物还没有出现,需要的是时间。

    近年来,我对核心刊物上的散文常会翻阅一下,越来越少的版面上,很少发现陌生面孔。能读下去的篇章每期也只有一两篇,甚至没有。留心一下新人的身份,多是与“中心磁场”接近的人,至少也是“鲁院”出身或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无妨,关键是作品本身。比如一些以小说安身立命的人,所写的散文总是脱不了小说腔——不过一分情趣、二分技巧、三分矫情、四分感觉,再加一点小聪明,如此而已。他们有的本来是写诗和散文的,因害怕冷落,误了前途,为吸引眼球,作了“变性手术”,突然就发出不阴不阳的声音。一个没有自己声音的人,怎么会唱出好听的歌?

    张承志对这些自以为是的青年作家的评说包容而理性:“他们缺乏大时代的灵感启迪;缺乏文学之外的政治颠簸。他们的一首两篇经常是相当优秀的;但他们获得了话语权、大量地印刷和出版以后,他们的书,常呈现为一种——愈是苍白无限的堆砌、哲理与感情的杂乱搅拌。”

    对一个人名字的迷信和追捧,从未像现在这样愚昧。只要是当红名人(往往是虚名或假名),把他们的垃圾作品也要包装上市,去“谋财害命”。某些出版业已沦为无良商家,对散文的态度更是冷酷无情。红得发紫的“卖名族”不说也罢。一般名人出散文集要走“合作”之路,小名人要自销,无名辈就别想了。只要去大都市的书城看看,就什么脾气也没有。成千上万平方米的空间,属于散文的仅有区区几十平方米。就这,好像也成了名人和准名人专柜。

    还好,市场给自费出版开了一道边门。更多才情丰盈的散文作家被逼上这条路,他们把呕心沥血的得意之作,一本接一本印刷成册,甚至以文选、文集的名义行世。他们不是富人,也不是想出名想疯了;不是要在无声处发出吼声,吸引眼球;更不想当堂·吉诃德,向无形的东西叫板。要说真有什么,就是不忍心独享那些渗透着思想、智慧、才华和心血的美文,担心它们放在书柜里被虫蚀掉。尽管他们的作品只在不大的范围流传着,但却可能向更大的地域传播。可怜的倒是那些靠名气、凭权势出版的废书,它们或尘封于仓库的角落,或读者购买后惊呼上当,扔进垃圾堆。更可悲的是,这些垃圾的制造者,常以为自己是最好最棒的,少了自己的千古文章会日月无光,肩负使命般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垃圾的再制造。

    影视传播的流行,网络写作的普及,文学产业化的提速等因素,使散文越来越边缘化。一方面是队伍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战斗力的锐减。许多人认为散文好写,博客就是散文。那些看上去取伪存真的文字,多是小我的、游戏的、粗糙的、私密的梦呓。在空前繁荣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多是无悲喜、无忧患、无思想、无激情、无诗意的垃圾般的倾泻。在那些貌似新颖华丽的叙述中,很少能看到浸润着情感的思考和春风化雨的诗意。袒露、搞笑、随意、粗俗、浅薄,泛滥成灾。一切迹象都在表明,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期待散文的下一波突围。





原载:《文学报》2010-08-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02 , Processed in 0.0622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