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教育硕士第一次见面的谈话要点
刘良华
前天和2008级教育硕士第一次见面,提出如下要求:
一、从现在起开始,进入选题和开题的状态。
走实证研究的路子:要么是教育调查研究,要么是教育历史研究,要么教育实验研究,不能做所谓的“理论研究”。教育硕士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同,教育硕士太忙,用于阅读和查找文献的条件不够,所以做历史研究会比较困难,最好选择实验研究或者调查研究。
二、实证研究的核心精神是寻找“因果关系”,寻找某个(或某些)因素对另外一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论文的标题最好隐含类似“XXX对XXX的影响”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也可以将论文的标题直接表述为《XXX对XXX的影响》,或者在这样的标题的后面加上具体的研究方法:《XXX对XXX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或《XXX对XXX的影响调查研究》。
既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论文中就不能出现“必须....”、“应该...”等语法格式。研究的目标在于回答“是什么”而不是“应该如何”。
最好不要热衷于“提对策”,不要轻易说“……的问题与对策”。把问题说清楚就是好研究,不必给自己增加“寻找对策”的任务。把问题的原因说清楚了,“对策”已经隐含在其中。
三、每月底用E-MAIL、博客方式汇报论文的进展,每月都要有研究进展。月末汇报的时间为该月最后一天的12点之前。可以提前(但不要超过一天),不能推迟。做到守时很不容易,允许犯错,但不要重复犯错。
四、在sina网上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在博客中只能写与自己的学位论文有关的话题,不能写私人日记。两年之后,可以自由发展,但两年之内,只能做成教育学术博客。可以写自己的研究心得,也可以转贴与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
五、重点阅读《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两份杂志。用逆向法查找这两份杂志最近5-10年发表的文章。
先阅读纸介质的期刊,然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寻找相关的电子文本。重点阅读自己看得懂的文章,学习别人的格式、方法、研究的套路。教育实验研究不可能像心理学实验那样严格,但教育研究可以从模仿心理学实验开始,逐步将教育实验研究转换为教育行动研究。
必须熟练使用和阅读“中国期刊网”。
六、多看文章,少看书。多看人家怎么写论文。如果不知道如何选题,不知道如何提取小标题,不知道如何做注释或参考文献,就先从模仿别人的论文开始。
对论文格式规范要有敬畏的态度,多留意注释与参考文献的规范。
做研究要有基本的劳动量。多做阅读笔记,提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或者困惑。
七、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要有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横向分析主要是分类,要有分类的意识;纵向分析意味着有“时间意识”和“层次意识”——比如,家庭经济收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差;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这是分类。
但是,在分析调查结果时,可以考虑:如果家庭经济收入高到一定的程度,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失去影响。某些“暴富”的家庭甚至导致孩子在学校无心学习。或者,家庭经济收入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越往后,影响越大。类似这样的分析就显示“时间意识”和“层级意识”。
八、研究要有“意外结果”或者“陌生化”效果,这是好论文的关键指标。好论文所提出的结论总是给人“意料之外”和“陌生”的感觉。
九、在涉及到数据统计分析时,最好使用SPSS软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