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注重对作品创造性的仔细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8 15:0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注重对作品创造性的仔细分析

                                           ——邱光平近期作品座谈发言

                                        王  林

我一直比较关心邱光平作品,也是他近年来艺术创作的见证者和评论者,有几点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

邱光平作品以马作为主要描绘对象,也是符号性的。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有很多同龄艺术家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就是用一个符号或一种图式来确定绘画形象,作为自己创作亮相的姿态。但很快我们就发现邱光平不太一样的地方,很多类似画家运用图式或符号,只是把它们作为个人表达样式及商业标签,然后停留于表面形态变化。只是图形有所不同,而在创作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表达上没有任何推进。但在邱光平的作品中,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表达局限在马这样一个符号的表面意义上,而是一开始就把这个符号和历史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有一种精神性,就是马在历史上跟人的英雄情结的关系,跟英雄主义的历史联系。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英雄远去的年代,文化意识中的理想主义破灭。80年代充满了理想,90年代到来时,过于宏观的理想主义消退,本来可以为中国艺术提供进一步深化反思的可能性。但文化意识的溃败是如此的彻底,商业、资本和市场如此迅速的占据了几乎是所有的社会文化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邱光平画马的形象更有了一种历史联系的真实性。因为马作为过去时代的形象载体,已退居到非常边缘的状态,不再是人类依靠的交通工具和跟人关系密切的动物形象。这一点和90年代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消退,有某种现场感受的一致性。

这是邱光平的直觉,也是他不期而遇的契机。他首先把马作为历史叙事的代表,然后转换为精神文化的象征,以其问题意识发出对我们身处语境的质疑,通过象征性,为画面注入文化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他在绘画表现方面找到了一条从形象符号切入精神深度的路径,所以与同时代的画家拉开了很大距离,这是我们研究邱光平作品时应该特别注意的。

再者,邱光平作品充满强烈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性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已变得非常宝贵。他的作品把人的压抑、愤慨和悲壮,公开的、彻底的、强烈的、充分的表达出来,这是让我们置身画面感到震撼的原因。中国社会也好,中国人的经历也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邱光平作品,不管他对马的形象如何处理,不管他那种因强烈透视而夸张变形的马匹如何组合,都有形象非常突出的冲击性和对比非常鲜明的色彩感。他构置的很多形象,火炭、稻草、恐龙这些东西包含着内在的冲突,难以统一和协调。这样一种表达,恰恰是中国当代绘画中很少见到的。当代艺术很多作品过于私人化,就是以个人的、琐碎的、小资化的日常生活作为资源。新生代绘画的近距离,还有对于集体、宏大的针对性,但沿着同一条线路走下来,很多艺术家走向了失去问题意识的日常性。我觉得这本身就有问题。我们经常谈论的个体意识和个人、琐碎的日常生活并不一样,这中间需要把个别日常性和个体特殊性加以区别。在邱光平作品中你可以发现,他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就不太可能去描绘那些个人的、琐碎的东西。他找到了一个个体艺术家怎么在形象塑造上、在精神表现上,在艺术语言上实现创造的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邱光平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去比较同时代的不同绘画。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对我们身处的语境和美术史上下文关系是最有价值的。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分析邱光平作品在艺术语言方面有哪些可以挖掘的东西。比如,我们平常说到透视都是针对整个画面而言的,邱光平不是这样,他并不用强烈的透视来控制整个画面。整个画面基本上是平视的或仰视的,是按照我们通常习惯的视觉方式去组织的。但每一个对象、每一匹马则是用很强烈的透视,通过透视变形产生极度的夸张把它们画出来的,这使他的画面和别人显得很不一样。也就是让人在常规的视觉方式中突然看到逆于视觉习惯的东西,一下子就会感觉到非常强烈的心理冲击。第一眼印象就突如其来地打破了惯性思维,而且是在你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是邱光平绘画非常重要的特点。

    原来作品的马头都比较大,比例上很夸张,这是为了给本来没有表情的马赋予表情性。由此马的躯干也有很多扭曲变形的处理,造成画面上很怪异的形状。最近的一些画,躯干四肢都画的比较写实,比较饱满。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可能需要在下一步绘画的过程中加以观察。因为身体过于写实之后,会改变画面表达的强度。邱光平近作比较注意绘画的技术性表达,成熟、完整,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绘画最重要的是语言的深度,而邱光平近作正好跨在这个门槛上。有两点值得分析:一个是如何处理马头和躯干之间的关系,变形、夸张,带有表现性的头和身体描绘是什么关系;另一个,是很多网状线条的出现,那些线条很奔放,很强悍,也很有张力,和原来的画法也是很吻合的。但一旦作为主要形式语言,就会给画面带来一种抽象性,如何与具体形象的描绘相协调?邱光平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设置了诸如恐龙、老虎之类的形象,显然期待有某种对立。从语言表达上讲,这种对立不光是形象的、叙事的,更重要的应该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内在张力。由此可见邱光平在创作中还有很多在语言深度上可以挖掘的东西,艺术创造中不断发生的可能性才是最诱人的。

至于说到邱光平在温州用“五马分尸”来拉扯房地产泡沫的作品,我不太看好。艺术家不是新闻记者,不能仅仅用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个作品在成都四川博物馆展出时,是原创性的,想法非常好。因为《五马分尸》针对历史形象和工业时代的关系。而现在展出的东西,从严格意义上讲那是创作的简单化,只是原作的衍生品。如果调换一下中间置放的东西,就变成另一件作品,其意义非常表面化,不是形象、形式、形态自身生长出来,而是附加的、外在的,说得严重一点,只是变变花样而已。在原有作品中,五马的拉扯之力和扭曲变形的机器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但在这里和泡沫并不构成表达上的联系性。这件东西因为被撤而成了新闻,我们可以在社会学范围内讨论这样的新闻事件,但已不是关于艺术创作和作品本身的分析和研究了。

2010年12月31日

温州博物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4:41 , Processed in 0.06539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