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的阅读和写作 文/水易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8 10:0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学们,周末好!今天本来是你们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却要来听我东扯西拉,担搁你们宝贵的时间,首先向你们道歉!不过你们吃惯了大鱼大肉,今天吃点萝卜白菜,听我这个土八路来吹点散东西,也别有一番意趣。再说能够到安陆的最高学府一中来讲课,谁不梦寐以求?所以当我的学兄曹月校长请我来讲讲散文的时候,虽然我心的发慌,担心讲不好贻笑大方。但更多的却是惊喜!我讲得好不好,时间一长就会忘记;但我来一中讲过了会成为历史,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和骄傲!同学们,你们说,这难得的机会我能轻易放弃吗?请同学们配合一下,谢谢!
    今天我和大家谈谈散文的阅读和写作。
    概而言之,今天就是讲四个字:散文,两个字;读,一个字;写,一个字。
啥叫散文?这个你们可能比我更清楚。我不姓胡,所以我讲的还不能算是胡说。我姓易,那么我下面所讲权且称作易说吧。
    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写得较散的文章。散就是东扯西拉,南牵北挂,这哈扯得那哈,当代扯得古代,中国扯得外国。就是散。文就是文章,就是由文字组成的能够读得懂的话。我的解释散文就是随便写的有一定意义的文字。
    现代汉语词典有“散文”词条,它的解释有两条:1、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2、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法国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在他的喜剧《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中,写了这样一段趣话:哲学教师对茹尔丹先生说:“凡不是散文的东西就是韵文,凡不是韵文的东西就是散文。”茹尔丹反问道:“那我们说话又算是什么文呢?”哲学教师回答说:“散文哪!”于是茹尔丹先生恍然大悟:“我原来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自己还一点不知道呢!”
    这段饶有风趣的对话,一是说明了散文的范围,非韵文即散文;一是点明了散文的特点,明白如话。在座的各位至少说了十六年的散文吧。其实你们每个人都是散文家。
    在我国古代,也正是以“韵”为界,将文体划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别的:有韵,即为韵文;非韵,即为散文。韵文包括诗、词、曲、赋等有韵作品;而散文则是文章的总称,既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文学作品,范围相当广泛。郁达夫说:“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韵文系感情满溢时之偶一发挥,不可多得,不能强求的东西。”
    由此可见,散文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学体裁,不黑(吓)人,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来写一写。
    我今天谈的散文,就是现代汉语词典“散文”词条的第二种解释。如果要下个定义,易说:
    散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以叙事记人,咏物抒情为主的一种轻便、灵活、篇幅短小的文学体裁。
    好了,不要再扯概念,我们再来说散文的阅读。
    怎么读?恶死地读,一匀地读,大声地读。这就是易说。这就是我给你们的一条经验。
    阅读分看、默看、默读、读、朗读、诵读等。看就是拿个文章看,显得很随意随便,不是很认真,这个谓之看;默看较之看要认真一些,专心一些,投入一些;默读较之默看则更进一层,它是不出声的在读,在心里读,自己能听得见读的声音;读胜于默读;朗读又胜于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最高境界是诵读,就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至于怎么读这个凭各人的爱好。就我而言,喜欢诵读。似乎不诵读体会不到散文的韵味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来诵读一篇。先请一个同学读一篇。有谁自告奋勇?
   我再来诵读一篇。背诵《岳阳楼记》。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读是一种功夫,要训练。我自己对自己训练了几十年。我对着朝霞读,对着夕阳读,带着喜悦读,带着痛苦读,读出情感,读出气势,读得流畅,读得跌宕,读得忘乎所以,读得涕泪交流。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提升。
    总之一句话,怎么读?恶死地读,一匀地读,大声地读。
    下面再来谈谈散文的写作。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散文的写作。我个人认为,写文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是苦差事。有的人一提作文就头疼,这是没有懂得作文的妙处,或者说是作文教师没有讲清作文的妙处。如果写文章很苦很累,我就劝大家不要写了,因为人生很短暂,我们活着就是要享受生活,享受快乐,既然很苦,又何必去搞呢?
    人生,其实不过是一些偶然的片断。有些片断散落到风中,有些片断留存在记忆中间。当一个人把记忆中的片断演化成文字,他就成了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一个学会了用文字进行思考的人。我希望你们在坐的各位都成为一个用文字进行思考的人。
    我认为写文章不难。首先是要写。要拿起你手中的笔。先记流水帐,再渐渐地升华。首先你不要管你写的是什么体裁。你把你想的都写出来就行。当然可以是激情四溢的诗歌,也可以是细节繁复、冲突迭起的小说或者戏剧,也可以是充满意趣和情思的散文。总之要写。
    当然有两种文章不好写,一是办公室的搞材料,一是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办公室搞材料苦就苦在你很难摸清领导的意图,很难掌握领导的脉搏。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关键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是老师自己的一厢情愿。我说的是写我想写。是一种渲泄,是一种怀念,是一种铭记,是一种思考,是一种不吐不快。许多人喜欢记日记就是这个道理。记日记并不是为了拿出去发表。它只是生活的记录,情感的档案,记下来就是一笔财富。有一位小伙子,至今保存着几年前的一个蓝皮日记本,他之所以酷爱它,是有很充足的理由的。过去的许多事情都被这位小伙子淡忘了,他和妻子结婚已有三年。但在那个日记本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了数年前他第一次见到妻子时的情景——她的魅力使他怦然心动,雨中的分手留下悠悠的惆怅……以至让妻子后来读到这段文字时,那么惊诧,那么感动。小伙子无法衡量这个日记本给他带来了多少快乐。如果没有它,那爱的最初的似有若无的萌动,或许早已被琐碎的日子淹没而荡然无存了。这对今天的他来说是不能允许的。生活已告诉他:生活的全部的美有时仅仅在于瞬间,这瞬间正在于今天和过去发生过的一切。这本日记的存在使他意识到自己对妻子最初的印象无论如何是不能被今天对妻子的爱所代替的。因为它就是它,它维系了后来发生的一切。
    朋友,我们所能记起的过去了的每一个片刻,都是过去的生活赠给我们的一件礼物。因为曾经得到,所以它重要;因为已经消逝,所以它珍贵。我们判断今天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事物,全依据我们对过去的事物持怎样的依恋和牵挂。过去发生的众多的事情,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哲理,使我们永远无法把它说破。尽管它早以结束,但它的未知因素使它好象至今仍未发生。它甚至好象是它自己将要结出的果。
    人生的丰富,世界的神秘,尽可以在阅读日记的心境中体现无遗。为什么要让已经拥有的让遗忘扔掉?为什么不让日记来珍藏你这点点滴滴的生命?记住,你来到人生只有一次,你拥有的东西只有一件——这就是你的经历。
    很幸运,我有记日记的习惯。保存完好的日记本有近百本。一千多万字。保存最早的日记是1979年。可惜更早的日记都丢失了。
    我的日记内容无所不包。有心灵的感悟,有人际交往,有琐事的记录,有爱情的篇章,有梦的记录,有哲理小思,有收集的许多笑话和奇闻佚事,有许多投稿的原稿、草稿,有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等等。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你的记忆很有限;有时你甚至记不情三天前你在哪个地方,你在干什么。而我的日记却祥细地记录着过去的许多事情。这真是财富呀!有些时候重读过去的日记,那种感觉真好。有的人只活了一生,我觉得我活了三生。一是实实在在的每天,二是重读日记又回味了一次,三是我经常做梦,而且把这些梦都记录下来,又体会了一种梦里人生。华得来,同学们,我46岁,乘以3相当于138岁了。
    怀念父亲是我日记中重要内容之一。1989年元月3日,我的父亲去世。我就象蹋了天一样,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从这一天,我才真正体味到了什么叫生离死别。父亲是我亲眼看见的第一个离去的亲人。那一年我28岁。我不相信父亲死了。我不愿承认父亲死了。但漆黑的棺木已深深埋入土中,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有生命的一切统统被埋藏。我悲痛欲绝,傻子般地哭泣,疯子般地号啕,我寻找父亲的遗物,我到和父亲一起干过活的农田里逡巡,我扯起一棵棵父亲亲手栽种的萝卜,我坐在一块父亲无力挑水而导致麦苗稀疏的麦田里,痛哭。内疚和悲痛,我终于病了,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我摆脱不了痛苦,我开始阅读过去的日记,把凡是与父亲有关的记录整理出来。从中我找回了我活着的父亲,我每晚做梦都和父亲在一起,我悲痛的心情得到了一些慰藉。现在我把这些文章全部整理了出来,另外发动我的兄弟姐妹和儿子、外侄等,每人都写至少一篇怀念文章,加起来共有110篇。我取名为《岁月如水——怀念我的农民父亲》,发在孝感槐荫论坛上,反响较热烈。我准备将其出版。
    所以我说写文章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大有益处的。不管发不发表,发表更使人激动。记得我第一篇文章发表时,我简直象娶了公主一般快乐和激动。后来每发表一篇,我都欣喜若狂。那个滋味非常美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总之一句话,怎么写?一匀地写,不间断地写。
    下面我着重谈谈真。为人要真诚。作文要真实。这是我讲的核心。
    散文写作一定要真实。在散文创作中写实的作品是大量的。方纪的《挥手之间》写出了我国革命史上一个转折点上的重大史实,记录了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离开延安机场的真景实况。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者通过战地采访获取的素材,不仅文中的人物、事迹真实可靠,而且就是环境、场面也是真真切切的。因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地记者都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已经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的记录不少。另外游记一类的散文,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描绘的是客观存在的真景实物,它不能虚拟失实。否则,人们读后便会提出质疑:这哪里是长江?泰山、天山是这种样子吗?
    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在《就“歌声”答问》里说道:“有些同志问:抗日战争期间革命歌曲很多,为什么单单先提《生产大合唱》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毛主席讲《青年运动的方向》那天晚上,的确是举行了《生产大合唱》的第一次演出,这种地方只能写事实,不好虚构。”
    “只能写事实,不好虚构”,应当说是散文的根本特征,也是散文创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然而还有另一类散文作品,确实有虚构的成分,但是这类作品依然是建立在真人真事,真景实况的基础上,以写实为主,辅之以虚构。也就是说在符合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合乎情理的、自然妥切的虚构,以便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力量。这种虚构,同小说、戏剧截然不同,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而且必须避免真假混淆。徐迟在《再谈散文》中写道:“一虚一实之间,也大体上区分了小说和散文这两大形式了”,散文“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如果有了很大的虚构,它就变成了小说”。比如峻青的《秋色赋》,描写胶东半岛大丰收的景象,不用夸张、虚构,所以令人信服;但是作者在火车上同一位老农的谈话是否完全属实,有无虚构的成分,那就不必细加追究了。杨朔《雪浪花》中的“老泰山”的言行也是这种情形。他可能是确有其人,确实那样说过做过,也可能是作者虚构的,或者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然而这些都不失其实——生活的真实,不致使人造成错觉。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散文才能运用少许的虚构。正如作家周立波所说:“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散文家们要依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来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容、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能提笔伸纸。”
     任何一种文学艺术,离开了真实,就变得平庸和虚伪,缺乏生命力。为什么戏曲表演每况愈下?因为它除了节奏缓慢以外,那些个打打杀杀的花架子不真实、不刺激,不象现在的电影、电视艺术那么真切,那么真实。
    就我个人而言,一向以真不真实衡量文章的好坏、衡量作者的人品。我推崇那些写真实的东西的作家。我崇拜司马迁,因为他写史记,非常注重真实性。他在《报任少卿书》一文中写道:“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至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纪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好东西呀!就是红楼梦,一部文学作品,也写得非常传神逼真,那些细节,越读越过瘾,越读越拍案叫绝!我看电影、看电视节目、看文章,愈真实的东西愈能打动我。我平时听别人讲话,不喜欢听一些假话,一些客套话,一些废话,一些屁话。讲话要开门见山,有话直说,单刀直入。现在有些领导讲话(我们暂且把它当作一篇散文吧)为什么没有人听?就是因为不真实,他讲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不是他自己写的,只不过借他的嘴说了些东抄西凑的东西。所以不吸引人。
    我写文章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我的《岁月如水——怀念我的农民父亲》里的每个人名、地名、每件事都是真实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都是身边琐事。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
   好了,今天已经谈得够多了。我建议大家看看高中语文第三册上的《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这篇文章。
    但愿各位都成为散文家。
    谢谢大家!
              [整理于2007年3月21日  于3月25日到三(15)班讲了此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32 , Processed in 0.0576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