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和族公作品选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17:12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志>>返回>>文学>>诗歌
诗 歌
[ 当代诗歌 ]
武汉解放初期,原武汉地区的诗人郑思、伍禾、曾卓、绿原等,同从解放区来的诗人李季、骆文、李冰、莎蕻、吴烟痕等汇合在一起,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一批中青年诗人瞿钢、洪洋等也走上诗坛。
共和国颂歌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主旋律,绿原在武汉解放的第二天就发表抒情组诗《江南春早》,胡天风为新中国歌唱的第一声就是《我们的旗》,贺捷创作了武汉第一部歌唱新中国的诗集《祖国,我响应您庄严的号召》。这一时期,李季的叙事长诗《菊花石》,骆文的《镰刀的故事》,李冰的《赵巧儿》、《刘胡兰》,乔林的《白兰花》,莎蕻的《紫竹河上的姑娘》、《村庄夜晚》,洪洋的《海洋之歌》,吴烟痕的《山歌》,瞿钢的《望你多把勋章戴》,江柳的《傅贵赞》等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1955 年,因“胡风事件”的影响,一批诗人受到株连,蒙冤退出诗坛。 1957 年的“反右”斗争又使部分诗人被迫搁笔。但 50 年代,又一代诗人在成长,创作了一些佳作。武汉大学学生韦其麟的民间传说叙事诗《百鸟衣》,武汉部队汪承栋的《从五指山到天山》可为代表。
1958 年,“大跃进”运动中,虽然浮夸风影响诗坛,一时诗歌作品数以万计,但也有黄声孝、管用和、张永枚等一批新人和新作出现。
1960 年以来,在一些大型企业和部队中出现了一批业余诗人,如刘不朽、王维洲、蒋育德、叶圣华、张良火、郑定友、何鸿等,分别在《诗刊》、《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长江文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诗作或出版有诗集。
从武汉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武汉的诗歌主要作品还有:绿原的《拥抱》、《从一九四九年算起》(诗集),胡天风的《冬青树枝》、《西安二题》,曾卓的《英雄的祖国、英雄的人民》、《英雄颂歌》,黎白地的《不眠之夜》、《致马雅可夫斯基》,白桦的《鹰群》、《孔雀》(长诗),李冰的《红灯笼》(诗集),骆文的《一颗红心为革命》(诗集),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莎蕻的《红旗·红马·红缨枪》(诗集)、《延安散吟》,吴烟痕的《峡谷灯火》、《黄河诗抄》(均为诗集),瞿钢的《洪湖曲》(诗集)和长诗《铜锣颂》,管用和的《送粮》、《欢乐的农村》(诗集)、与刘不朽合集的《山寨水乡集》,郑定友的《别让我的枪生锈》、《哨兵》、《洪湖船》,洪洋的《欢呼吧,扬子江》、《歌声满宇宙》,黄声孝的《站起来了的长江主人》,蔡其矫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船家姑娘》,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之一、之二两章),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羊翚的《骑着毛驴去看毛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后期,也有为数不多的好作品问世,如郑定友的《野营短歌》和叙事长诗《铁牛传》,黄声孝的《劈风斩浪拖林海》,李华章的《千里公路铺金辉》,张雅歌的《起飞线上》 ( 诗集 ) 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武汉诗坛空前繁荣。从诗人阵营来看,有重放歌喉的中老年诗人徐迟、曾卓、骆文、胡天风、管用和、刘不朽、洪源、郑定友等;有新崛起的诗人,以乡土为主要题材的作者有饶庆年、谷未黄、王新民,以校园为主要题材的作者有王家新,高伐林,以都市为主要题材的作者有董宏量、李道林、王建渐、张良火等。
这时期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作有白桦的《春潮在望》、徐迟的《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李冰写的《巫山神女》、曾卓写于 1970 年的短诗《悬崖边的树》,“文化大革命”后均在全国引起强列反响。
作家曾卓(左 3 )接待记者采访
乡土诗在这一时期也有突出的表现。管用和的《水乡风采》,王维洲的《桃花冲组诗》和《山路的足迹》 ( 诗集 ) ,刘不朽的叙事长诗《金翅鸟》、短诗《歌满山乡》,王老黑的《汈汊渔家 ) ,刘益善的三部组诗《我忆念的山村 ) 、《没有万元户的村庄》、《乡村忧思》,饶庆年的《山雀子衔来的江南》,谷未黄的《谷未黄乡村诗选》和王新民的《美丽的阵痛》都是有影响的作品。 ( 表 2 )
表2 当代诗歌集辑目表
作 者
集 名
王维洲
《可爱的时代》、《山路的足迹》
王家新
《告别》、《纪念》
未 央
《祖国,我回来了》
刘益善
《我忆念的山村》、《雨中玫瑰》、《情在黄昏》、《飞在舌上的人字》
刘不朽
《歌满山乡》、《山峡风景线》、《三峡之恋》、《金翅鸟》
叶圣华
《爱的童话》
吉学霈
《接粮袋》
乔 林
《白兰花》、《刘二娃》
莎 蕻
《红旗·红马·红缨枪》、《南国恋情》、《紫竹河上的姑娘》
李 冰
《红灯笼》、《花开季节》、《赵巧儿》、《刘胡兰》、《长桥》、《巫山神女》、《春风集》、《波涛集》
李季、闻捷
《第一声春雷》
李 季
《短诗十七首》、《菊花石》(长篇)、《生活之歌》、《玉门诗抄一二集》、《致以石油工人敬礼》、《五月端阳》
羊 肇
《星辰集》(散文诗集)
吴烟痕
《山歌》、《峡谷灯火》、《黄河诗钞》、《黎明的钟声》
李道林
《送你一片大海》、《飘浮的土地》、《船魂》
谷未黄
《谷未黄乡村诗选》
胡天风
《呼唤》、《天风诗草》
贺 捷
《祖国,我们响应你庄严的号召》
郑定友
《火龙山》、《盼龙岭》、《铁牛传》
洪 源
《芳草珞》
洪 洋
《欢呼吧,扬子江》、《歌声满宇宙》、《海洋之歌》
张良火、李道林
《彩虹明珠》
张雅歌
《起飞线上》、《把蓝色的旗帜升起》
骆 文
《一颗红心为革命》、《山情》、《露水草》
徐 迟
《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共和国的歌》
饶庆年
《山雀子衔来的江南》
高伐林
《钢城黎明》(与董宏量合集)、《年轻的心》、《破冰船》、《早春交响曲》
绿 原
《从一九四九年算起》、《人之诗》、《人之诗续集》、《另一只歌》
曾 卓
《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给少年们的诗》
雷子明
《红流与春雨》、《上升的山》、《军徽朝阳》(与人合作)
谢克强
《放歌山水间》、《爱的竖琴》、《边寨山月》、《黑眼睛的少女》
董宏量
《蓝色的眼睛》
管用和
《欢乐的农村》、《潮沫》、《公社大地》、《水乡风采》、《公社儿歌集》、《山寨水乡集》(与刘不朽合集)、《小鲤鱼找珍珠》(童话诗集)、《细流与春雨》(散文诗集)、《彩色的童年》
熊召政
《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
瞿 钢
《红豆项链》、《望你多把勋章戴》、《接龙桥》、《一江山岛红旗飘》、《洪湖曲》、《铜锣颂》、《望红台》
1959 年郭沫若副委员长视察武汉钢铁公司时题诗
这时期曾卓的《悬崖边的树》(诗集)获全国 1981 年文学奖,《老水手的歌》(诗集)获全国第二届优秀诗集奖;邹荻帆的《邹荻帆抒情诗》获全国第二届(1983~1984年)优秀新诗诗集奖。在全国专业诗刊上获奖诗作还有刘益善的《我忆念的山村》、白桦的《春潮在望》、高伐林的《答》、管用和的《小玲玲的诗》、饶庆年的《山雀衔来的江南》等;在 1982 年武汉地区中青年作者短篇优秀文学作品评奖中,管用和、王新民、李道林、张雅歌、胡云发、曾庆强、刘益善、雷子明等均获诗歌奖。
旧体诗词(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何香凝、董必武等在汉均留下佳作,特别是郭沫若多次来汉,留下不少诗词作品。武汉大学女教授沈祖棻出版有《涉江诗稿》和《微波词》,胡国瑞出版有《湘珍室诗词稿》,贺捷等也时有佳作问世。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18:37 | 只看该作者
情系中华唱竹枝(08年01期)
—《中华当代竹枝词》读后
[z]

由胡盛海先生主编的《中华当代竹枝词》即将付梓了,鄂州市诗词学会的朋友们热情地将样书推荐给我赏读。古人云“先睹为快”,此乃一部集中华当代优秀竹枝词的专集,作者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诗词爱好者,有工人农民,有文人学者,有银发皓首的离、退休干部,也有初出茅庐朝气蓬勃的文学青年……全书洋洋大观收集竹枝词2000余篇(首),可以清楚地看出,编者十分注重竹枝词创作的民间性,十分注重它宽阔的领域和多样化的题材。尤其重视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关注。竹枝,尽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歌舞,但唐宋以后因文人的唱和之风刻意追求文藻华丽和“方寸之中无一世俗言词”,因而曾一度沦入深宫后院,吟哦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袅袅之音。历史上大凡优秀的竹枝词,皆扎根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疾苦和命运,为民众而歌唱,为民众而呼号,为更多的读者而倾心和感动。《中华当代竹枝词》就是这样一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著作,它将以平和亲切,雅俗共赏的大众情怀;以爱憎分明、昂扬向上的思想情感,融入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大合唱。
翻开这部集子,时代新风扑面而来,作者们以诗化的心灵,强烈的爱国情感,眷恋生活的美好情意,和关注民生的责任心,铺展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吟唱出一首首情真意切的田园牧歌。有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行曲,有赞美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田园小调,有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正气歌,有山川风物感怀,缅怀亲情友情的心灵小唱……
  譬如,段天顺先生的《记香港总督府降旗仪式》,让一个见证伟大时代的历史镜头在人们心中定格,抒发作者民族振兴的自豪感和百年圆梦的喜悦之情。“缓缓英旗下地垂,总督心事已堪摧;逡巡欲解愁滋味,再向空楼绕几回。”曾几何时,英国米字旗在中国香港的上空飞扬跋扈地飘舞,而今“最后一次降下”,香港明丽的上空升起了五星红旗,纵然是“再向空楼绕几回”,也难阻挡大江东去的历史潮流。杨正发先生的《一个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邓老南巡画个圈,神州开启富民山。姓资姓社勿须论,一语兴邦换新天”,好一个“换新天”,唱出了亿万人民心中的欣喜和狂欢。这个“圈”,如同满月圆满,如同太阳明亮,这个“圈”,愈圈愈大,扩向大江南北,扩向整个华夏神州,“神州开启富民山”,中华大地处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华当代竹枝词》中,有大量的篇章表现当代农村生活的美好图景,抒发对生活的追求、眷恋和挚爱。如王文奎先生的《家庭演唱会》,《扭秧歌》和《选村官》;王宝儒先生的《减负》,《算账》,毕彩云的《乡情》、《村中》,陈其康先生的《江村新咏》,李幸先生的《山乡竹枝》、《渔家》以及胡传宏的《乡戏》,刘修珍的《春日即事》、黄志皋的《山区》……皆以简练、优美的语言,充满热情的赞礼,把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内涵、新精神、新情趣、新事物、新景象表现得多姿多彩,栩栩如生。
  纷繁而复杂的人生,有如一阵阵时而委婉时而暴烈的风,抚慰或叩击着诗人们的胸膛。其中知觉敏锐和情感深沉的诗人,往往抑制不住要宣泄心灵深厚的感受,倾泻自己浓郁的情思。于是,他们用凝聚着欢乐或痛楚,希望或困惑,热爱或憎恶,赞扬或抨击的文词诗句,在灵动的叙述和描摹中,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思索或对话。譬如白雉山先生的《武汉文革时竹枝词十首》,写得深沉凝重,是苦难人生的感触,又是苦难幽默的释放:“京城首斗是三家,邓拓吴晗廖沫沙。总店谁知生意好,一时分号遍开花!”“呼应江城炮火隆,首当武大在其冲。可怜李达书生气,至死犹呼毛泽东。”至今读来,勾起人们苦涩的回忆与思考,那个“斗争”的年代,那个荒诞的岁月,真是不堪回首。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人们油然升起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欢呼与热爱。
  管用和先生的《打工歌》,则是对农村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惋叹。“农民工”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特别群体,他们来到大都市参加城市建设,用自己的辛勤的劳作和汗水,融进城市生活。但他们毕竟是“弱势群体”,常常面临社会的不公和不幸。诗人以极大的同情和爱心,吟唱出别样情怀的现代“悯农”:“妻在家乡耕地球,我在城中建高楼,赚钱买得相思苦,一分欢欣多少愁。”《离家》“那条汉子不思乡,又想妻儿又想娘,每到中秋回首望,一轮明月泪汪汪。”《思乡》“年终结算返家门,怀揣工资心也沉,不相你来拧一把,每张钞票汗淋淋。”《回家》管用和先生的竹枝词,去雕凿,无伪饰,不加任何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勾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罢,让人心弦颤动,情动五内。《打工歌》共有六首,结尾一首《村路上》,诗人笔锋一转,绽放出令人欣喜的亮色,展露出新时代的曙光:“外出打工离老窝,年头年尾脚如梭,自从颁布免农税,去的少来回得多。”党中央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颁布免收农业税的新政策,像阳光、像春风,让广袤的农村大地生机盎然、万物欢呼,农民种田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是“去的少来回得多”,农民的希望、信心、喜悦,都在这“回得多”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生活是严峻的,却又是温情的。多少关于友谊、爱情和亲情的经历,经过许多有心的作者描摹出来后,使读者心里感到如春阳般的温暖,如夏荷般的灿烂,如秋云般的高远,如冬雪般的纯洁。其中,如《寄老友王蒙》、《端午来客》、《怀友人》等竹枝词,都是对人间真情的怀念和咏叹,字里行间,散发着友谊的芳香,写得饶有情趣,读来让人莞尔和思索不止。
  除了上述的这些篇章之外,还有不少关于历史的思辨、世事的领悟,人物的评点,旅游的记载、读书的心得,以及有关生活时尚的咏唱等等,可谓是丰富多彩,趣味横溢,既可在闲暇的片刻稍加浏览,也足以在漫漫长夜细细品味。譬如郭非的《静夜思》、沐青的《咏师》、时连启的《杂咏》,黄有韬的《自勉》以及丁小玲的《扬州纪游》,沙月的《武汉竹枝词》,都是从生活的海洋里舀起一勺浪花,引起读者的联想、思索,并领悟其中升华出来的哲思,从而启迪人们的心智,激发人们拥抱生活的热情。
  总之,这部《中华当代竹枝词》,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铺展了一幅洪流奔涌的时代画卷,吟唱了一首积极进取的人生颂歌,入选的作品包容了各种风格:或雄浑,或轻柔,或明朗,或含蓄;或旖旎,或淡雅;或粗犷,或细腻;或严肃,或诙谐……真是开阖有度,恰到好处,能给钟爱、欣赏竹枝词的读者得到心旷神怡的享受,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冉冉上升。竹枝词的创作取得如此蓬勃的发展,当然与广大热爱竹枝词人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旗帜指引下,投身火热的生活,在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竹枝词。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20:47 | 只看该作者
张同吾:隽美的江汉诗韵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 增大字体还原- 缩小字体


新华网湖北频道北京11月26日电 (肖进安 余凌云)11月26日上午,“现实主义精神与新时期湖北文学”论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著名评论家张同吾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隽美的江汉诗韵--湖北诗歌掠影”的发言,内容如下:     许多人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却殊途同归地感叹:诗歌越来越边缘化了。其实,任何时候诗歌乃至各种文学样式,都没有端坐于生活舞台的正中,去驱动历史的走向。诗歌既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既是心灵的音乐,又是情绪的舞蹈,诗人以营造意象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也促使诗歌观念的嬗变,诗歌的功能不再是"炸弹和旗帜",却可能是阳光和雨露,也可能是鲜花和美酒,从而自八十年代始便形成了多元共存的创作格局。湖北的诗歌创作是富有勃勃生气的,辽阔的江汉平原,处于长江中游,有人说黄河文化是龙的象征,长江文化是凤的象征,也许是由于楚文化的浸润,便有凤凰起舞的浪漫和凤凰涅槃的凄美,于是湖北的文学创作便体现了诗意熏染,也充溢着诗歌精神。以长篇小说《张居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熊召政,以及方方、陈应松、刘继明等成就卓然的作家们都曾创作过优秀的诗篇,而在八十初至九十年代末近20年间,湖北籍的著名诗人曾卓、绿原、徐迟、骆文,便以其健旺的创作热忱和丰硕的创作成果,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湖北诗人的成长。相继便有刘不朽、管用和、刘益善、饶庆年、梁必文、谷未黄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其情思醇厚而又风格各异的乡土诗享誉中国当代诗坛,对湖北诗歌界而言,这既是铺垫又是开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湖北诗歌丰盈的创作态势,是由开阔的精神视野、丰富的生活素材、新颖的艺术视角和多样的审美个性决定的,那些充满真挚感情的政治抒情诗,不再是政治概念的形象解说,也不是时代风情的表象摹写,而是民族精神的具像,又是时代情绪的浓缩。熊福林的三峡组诗《跨世纪的咏叹--写在三峡工地》和相继发表的《三峡移民》,都是充满激越豪情的时代壮歌。李道林的诗集《中国魂》和《穿过岁月》,对于驰骋于20世纪历史舞台的英雄人物,进行素描式的勾画,旨在窥探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显现出政治抒情诗崭新的风貌。以卖豆腐为生的青年诗人何炳阳,却显现出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艺术良知,他创作的《李登辉,请转告克灵顿》正气凛然,而又机智幽默。谢克强写屈原、陶潜、李煜、李贺、陆游、谢灵运、陈子昂和李清照的诗篇,旨在开掘古代诗人的文化气韵和精神风骨,而他相继创作出版的4000行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三峡交响曲》,是内涵丰富、视野开阔、气势恢宏之作,他把三峡工程,置于深远的历史背景之上,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描绘出三峡工程建设者的英雄群像,以壮阔的画面和澎湃的激情,凸现了三峡工程对于历史前进的象征意义。他的语言舒放流畅,回环往复迭宕起伏,他的意象营造是疏密变幻虚实相映,他的情绪节奏有张有弛,他的色彩调剂浓淡相宜,从而显现出鲜活的浪漫色彩和浓郁的人性魅力,是一部富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力作。
     诗歌做为流动的美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递嬗,乡土诗也是从田园牧歌式的吟唱到灵魂家园的归依。田禾所创作的乡土诗是新型乡土诗的典型代表,他以个性化的方式感受乡土文化与风情,感受土地的品属和精神蕴含,感受生存环境的幸运与悲哀,古井和瓦罐、水田和稻穗、土碗和土坟,都不再是童年的梦境,而是包蕴着无尽的悲哀。如果说他笔下的"桃花冲"和"村长",都有深刻的批判意识,那么疯女人、泥瓦匠、矿难和对"桃"的初恋,都带有深切的悲剧情结,他都以其人性魅力丰富了乡土诗的内涵。刘小平的乡土诗则是以鲜明的地域色彩而见长,《鄂西倒影》和《巴山夷水》,生动地描绘了鄂西土家族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在时代光芒辐照下的文化流变。青年诗人阎志,从乡村走入城市,他的诗歌作品便从乡土到城市的转换,童年的梦幻和乡情的纯朴都在时间里淡远,而面对现代大都会的挤压和喧嚣,既强化了人的竞争意识,又生发了失却安恬的困惑与苦涩。他的长诗《挽歌与纪念》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个深刻的文化主题: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场革命,城市的崛起是人类智慧的奇迹,然而城市又是一柄双刃剑,交通拥挤、心灵压抑、道德失衡感、文化世俗化,都在扭曲人的性灵,于是对田园文化的向往,便成为灵魂的归依。熊明修的《走向春天》就充分表现了对乡土的深挚的依恋:"落在家园的秋雨 看似朦胧/却泥土一样清醒/总是别致地/弹奏一首使乡愁染上颜色的/曲子/落在家园的秋雨/虽然在屋檐下只划出一道/很短的弧线/却被一种目光望长 望深"(《落在家乡的秋雨》)。假如没有城市生活的经验,这种情思就不会如此凄美而悠长。
    湖北青年诗群的创作,带有较明显的探索性和先锋性,继王家新和南野之后,张执浩是具有代表性的,他的组诗《内心的工地》、《覆盖》、《黎明写作》都强化了感觉变形和想象奇崛。阿毛、鲁西西、胡鸿和华姿等女诗人的作品,也别具特色,灵敏细微地捕捉内心波动,她们的诗与其说是与世界的对话,莫如说是描摹感情波纹的轨迹,是对生命形态的触摸。这类作品如果过份口语化和朦胧感,也让人感到芜杂和生涩。     楚文化与汉文化浸润的江汉大地,在新时代焕发了无限生机,诗歌也必将焕发新的活力,我们有理由这样祝福与期许。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22:37 | 只看该作者
管用和:读《梦回家园》
     来源:孝感日报     
    □ 管用和
    读完欣凭、蔡茂的散文诗选《梦回家园》,留下一些美好的印象。集子中,不少描写山川风景名胜古迹以及水乡风貌风采的诗。禹陵、杜甫草堂、山海关、泰山、五指山、天涯海角……渔村、渔镇、小船、渔女、鱼池、荷塘……作者或触景生情,由山水风物纵写历史、人物;或睹物生义,从名胜古迹引发意绪、哲思。我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山山水水,在领略了一些风景风物的同时,也体味了作者“神与物游”的一些感受。
    作者年幼时听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当他来到禹陵,面对心仪已久的古代伟人像时,禁不住心潮起伏:
    我细细端详你宽厚的前额,才读懂你广袤的心,容纳的是华夏山水和苦难百姓……
    你耸立在历史的船头,永远也没有倦意,遗风浩然,昭示一代热血志士百折不回的跋涉。治恶,治乱,治穷,用智慧和生命装饰祖国母亲……
    客体的自然物本是无情之物,与心相系就有情。不仅能“触景生情”,更能“缘情写景”,能从山水风景风物中,悟出写出深邃的神思来。“属文之道,事出神思”,经过哲思的熔炼,真情便能得以升华,赋予客体之物以丰富的内涵。此中内涵,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境界,以及对生活的触摸和审视的程度。革命先驱塑像落成,作者怀着虔诚的敬意,写下了《不朽者》,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热烈的情感的波涛,律动着深沉的思绪的脉搏:
    穿越春秋风雨的日蚀,你终于回来了……
    面对着黎明与长夜的交替,你的眼神也会炯炯灼人——注视着火焰与乌云的搏击,憧憬星汉灿烂的辉煌……
    你在沉思。
    这个思维空间回荡着虔诚的精灵。一声声紧扣着真理之门……
    细细地端详你,我感受到你的不朽的心跳。
    不朽的足迹,溅起历史洪流的涟漪。
    不朽的旗帜,昭示着一代追求者的风采。
    诗歌是最美的文字,散文诗也不例外。诗美是多方面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而美的情感,尤为诗之要素。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美的情感表现在方方面面。亲情是一种美,乡情也是一种美,作者深深怀念着故乡的老渔工、渔家女、水妹子,对生他养他的水乡,魂牵梦绕,一往情深。无论他走到哪里,总《忘不了我的水乡》:
    缠绕一身蒙蒙的水雾,浸过银色的渴望,我的梦系在泊满小船的渔港。
    早春,鱼网撒过的湖面,粗犷的渔歌已烘热了我冰凉的期待。我从柔软的沙滩上站起,迈着轻快的脚步寻找,茫茫的世界,给我蓝色的迷惘。
    浪花咬缺的彼岸,我的影子在波浪里膨胀,怎能把你忘哟,我的水乡……
    作者咏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江湖河海的灵秀和美,不单是客观的物态的写照,而是将自然物态与自己的情趣、情思统一起来。咏叹客观的物象往往也是袒露主观的襟怀是事物的诗化,物情物态是人情人态。这些诗是诗人以自己心灵的尺寸来进行度量的,就必然留下自己心灵的痕迹,流露出自己的志趣。从《帆的自述》中,就显露出作者的内心的迹象:
    辛酸的岁月,泪水漂白了我的渴望。
    有人羡慕我洁白无私,在蓝天翱翔;也有人咒骂我一片空虚,随风飘荡。
沉沉的负载,我不敢有片刻安宁,船的重托,我张满每一根神经。我的生活打满补丁,却没有人为我抚慰心灵的创伤。
    彼岸在哪里?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新的航向。
    每一件事物,在每一个诗人心灵的艺术之窗中,都有着不同的姿态和色彩。睹物生情,诗人体物颇为工细,许多诗篇都是作者在精心观察中选择的镜头,展现在面前的一幅幅画面,多是我所熟悉的,如亲临其境,目睹其物其人,感到亲切。
    两位作者的语言明朗流畅,诗风清丽。不同的是,前者显得粗放一些,后者显得细腻一些。当然,散文诗也要讲究含蓄,讲究诗的厚度和深度,希望作者能进一步探求,写出一些凝重厚实和深沉的作品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24:57 | 只看该作者
怀念诗人雷雯



  我出版了一册诗与散文诗的选集,托雷雯的弟弟文熹转送给他。没想到诗人已与世长辞了。我除了震惊、惋惜和悲痛,一时无言。惭愧,这位我的老师辈的诗人,生前曾多次将他的诗集赠给我,而我却从来没有过回赠。不是我高傲自大——我没有这方面的本钱——是觉得自己出版的一些诗集里的作品平庸,怯于给他。总想等到出了选集时再送给他。因为选集里的诗是经过自己精选的。谁知选集来时已晚,他永远也看不到。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中国的诗坛上诗人灿若繁星,自己只不过是凑凑热闹而已。基于自知之明,我与一些名诗人名编辑交往甚少,虽然我曾经多次和好多的名诗人和名编辑一起开会、旅行,有机会与他们交往,但自卑感总使我缺乏勇气。我写作还算勤奋,当时的文艺刊物很多,稿子多了,就广泛地投稿。自知作品浅薄,好坏从听编辑安排,羞于去与一些名人拉关系,套近乎。因此,尽管我在全国的好多刊物上发表过一些作品,但向我约稿的编辑不多,外地的则更少。没有料到的是,有一天,自北方来了一位长者,说是他们出版创办了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北疆》,要我给他诗稿。记得当时我的抽屉里确有好多诗稿,却不敢随意给他——这是一个外地刊物的编辑第一次登门向我约稿,我一时受宠若惊——得慎重一些啊。就答应过些时寄稿子给他。这位长者,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连清茶也没顾上喝一杯。
  来的陌生的约稿人就是雷雯。当时,我并不知道他是湖北老乡,是一位受过苦难的资深德高的老编辑、老诗人,他自己也没有说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后来,我收到他寄来他的诗集《雁》。读罢,肃然起敬。他的诗的确写得不一般。我也去过他去过的一些地方,像泰山、崂山。却没有像他一样写出那么多的诗来;虽然我也写过几首,相比之下,自愧弗如。再后来,又收到他的一封信。他在信中问我是否有新的诗集要出版,并介绍某出版社出版计划,叫我与正在编辑此诗歌丛书的某诗人联系,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写得十分详细。那种对我的关切之情,实在令人感动。好像我与他并非初识,而是老熟人老朋友。此后,我与他的弟弟文熹认识,了解到雷雯令人慨叹的一些经历,我更加敬重这位老诗人了。雷雯192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解放前,就读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投笔从戎,在东北后勤部政治部做宣传工作。1954年转业到黑龙江出版社当编辑。不久,便被卷入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受冤23年,历尽磨难。说实话,我过去也受过一些折磨,吃过不少苦头。被降过工资,挨过批判,饿过肚皮,到“文教农场”(也叫右派农场)、“干校学习班”干过力所不及的重体力活,心身都受到莫大的损害。但与雷雯长时间在生死线上挣扎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他后来又约我写过一篇散文,并来信说我这篇散文写得好,鼓励我多写一些。但我从来也没有主动向他投过稿,不是不想投稿,我知道,像他这样热心帮助别人的好人,手中的来稿一定很多很多,我向这样的人投稿得十分慎重,深怕增加他的压力和麻烦。
  以后,雷雯或因公或回家探亲来武汉时,总要找我聊聊。无外乎是问问我的创作情况,再就是聊聊诗歌,聊聊诗坛,谈得十分亲热,俨然如同同辈老友。在他面前,我不再胆怯、拘束。我是一个向许多的刊物广泛投稿的普通诗歌作者,也参加过一些有关诗歌的会议和活动。尽管我不大爱与人交往,凭旁观和旁听一些诗人在会下、私下的议论,对诗坛的状况多少了解一些。无庸讳言,当时我们的诗坛上,是有着门户之见的。在某一派或某一圈里的诗人执掌刊物主编时,便冷落排斥另一派或另一种风格的诗及其作者。圈内的人发了作品出了诗集,便互相评介,热情赞扬。对圈外的诗人的作品则熟视无睹,甚至鄙视。我也受到某些刊物和某些名人的冷落。但我却不属于任何一派,也没进任何圈子。只不过我的作品在风格上与有些诗人接近或类似而受到冷落罢了。雷雯对此也有同感,颇有微辞。从我与雷雯的交谈中,我感觉到他虽然受到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事件的牵连,但他的作品和言行,与“七月派”似乎毫无关系。所以,我与他交谈便不再有所顾忌了。有一次,我和雷雯谈诗的时间较长,古今中外,涉及甚广。我说我本来不怎么喜爱文学,而是喜爱绘画,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的也是美术作品。后来因为画画报考美术学院而受到无情打击,无奈才偷偷摸摸地学写诗。我喜爱海涅、泰戈尔和前苏联诗人伊萨科夫的作品。对于我国古代诗人,我喜欢读王维、李商隐、谢灵运的作品,还有袁枚的诗,我也特别喜爱。谈到袁枚,雷雯笑了起来,他说,前几年由他编辑出版过袁枚的诗选集。我很惊喜,我在好多新华书店里找过,没有他的诗集。雷雯说,此书早就脱销了,我回出版社给你寄一本来。这时,我还不知道雷雯是学绘画的出身,与我有着共同的爱好。难怪在谈到我因画画得罪了上级受到打击,直至如今还为考上美术学院而未能入学感到遗憾时,他长长地叹息。
  在我收到雷雯寄来袁枚的诗集不久,就又收到他的诗集《萤》。捧读他的诗集,感到特别的亲切,一种莫名的冲动,时刻涌上心头。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捧读过泰戈尔的《流萤集》,那在黑暗中闪闪烁烁的点点流光,是那样地吸引着我,我像孩提时一样去追寻那迷人的萤光。同样,雷雯的轻吟低唱,使我更为亲切地感受到他心灵的倾诉,领悟到他的沉吟和思索。点点萤光,闪烁着诗人的灵感和睿智,蕴蓄着诗人深沉的情思,是诗人受尽磨难,对社会人生深切的体验的精神产物,是诗人生命灵魂几经磨砺心血凝成的晶体。这些短章,语言明朗朴实无华,极其精粹、凝练,节奏明快。诗人尽量以最少的最浅显的语言,吟出深厚的凝缩意蕴,富于诗意,饱含哲理——这,也许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同样,也是我孜孜以求的啊。是的,在雷雯写作《萤》的时候,我也以《露珠集》、《自然·情思》为总标题,以近似的风格写着一些极短的短诗,在全国许多的刊物上发表。当我读到《萤》中一首题为《枫》和《桥》的短诗时,我的心一阵激动,忍不住会心地笑了。难道雷雯与我“心有灵犀”么?我们竟在同一时期写出了在题材、内容和构思上相近似的作品。
  雷雯在《枫》中写道:枫啊/你为什么要红呢//绿的梦/绿的风/绿的安详/绿的温馨//枫啊/为什么要红呢//是秋阳/要你脱胎换骨的么/是火/要你面目全非么//可怜的枫啊/人们说你/红得像二月的鲜花/而我/不相信/这大落差的变化/没有痛苦/没有酸辛
  我的《红叶之歌》是这样的:从初春到深秋/一个梦比一个梦深沉/经历了风雨、酷暑/还未曾有过倦怠的时辰/仍满腔激情/渴望着郁郁青青/在不断地光合/为着茂林更加繁盛//并不抱怨料峭的霜风/如此紧迫逼人/只是春夏的梦缠缠绵绵/仍然没有做醒//别赞美我/——霜叶红于二月花/请听听/我如火如荼的歌吟/吟的仍是青春的奉献/唱的仍是绿色的牺牲
  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在经受了许许多多的磨难后,肉体上心灵上的伤痕还没有愈合,而青春已逝,有的人到中年,有的人过中年,饱经风霜而呈现出苦难的血色,与秋后的枫叶何其相似啊,在口头上,雷雯严严实实,从来没有与我谈到他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抱怨命运给他的不公。但从他所写的许多诗中,我能感悟到诗人所经受人生的风风雨雨,领略到诗人的思想情感,窥视到诗人的精神风貌人格和品质。
  我与雷雯本来十分生疏,由于他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使我们十分亲近。不少诗歌作者也像我一样得到他的关照。一些人的习作,通过他得以发表,有一些不知名的作者,经他帮助而成为著名的诗人——他像一座桥。不少人通过他这座桥走上诗坛文坛。我在读他写的《桥》时,觉得就像是他在作内心表白:桥/把河两岸的路/连起来了/桥/成为路的一部分//桥/是路的一部分/人们/走过来,走过去/从没有谁/感谢它,赞美它/只是在/需要桥而又没有桥的地方/人们/才记起它//桥/默默地/站在河上/从不要人感谢/从不要人赞美//桥知道/它只是路的一部分
  雷雯将自己当作路的一部分,任凭人们踏着他走来走去,到达各自的目的地,不要人感谢,不要人赞美。而我写的《桥》,则像是有意无意地给他做了补充:将断了的路/接起/于是/也成为路/然而/又独立/既完美了路/也完美了自己
  是的,在他所从事的工作所经营的事业中,雷雯不愧为路的一部分。而他的人格,他的品性,他的情操,他的诗歌,是独立的,它在完美他的事业的同时,也完美了自己。
  今日,捧读文熹先生给我的《雷雯诗文集》,诗人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有许多的回忆,有许多的感慨,有许多的叹息。故人已去,抚卷长思,心中黯然。写下这段文字,写下我对这位我的老师辈的诗人的敬意,写下我对这位可亲的友人的深深怀念。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26:58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作家协会是由解放后最先成立的中南作家协会沿革而来的。

1953年,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同年,中南地区召开了中南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南作家协会。选出主席于黑丁,副主席李蕤、俞林。中南作家协会,1953年6月26日至1954年6月在汉口黎黄陂路29号办公,负责联系鄂、湘、赣、豫、粤、桂六省和武汉、广州二市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与文学工作者。1954年6月至1981年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办公地址1958年迁至解放公园路30号,1978年6月迁至武昌紫阳路215号。1981年元月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1983年春搬至武昌东湖路417号(原称东亭二路特一号)新址办公。1992年元月根据全国社团清理整顿工作会议精神及有关规定,正式更名为湖北省作家协会。

湖北省作家协会是以文学创作和文学期刊编辑为主的专业性人民团体,1985年5月,湖北省作家协会经湖北省委批准从省文联划出单独建制,成为属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厅局级人民团体。湖北省作家协会有一支精干的专业作家队伍,主办有《长江文艺》文学月刊和《长江》大型文学双月刊。《长江》1994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今日名流》。两刊均系国内外发行的期刊。省作协行政职能机构有:办公室、人事教育部、创作联络部、理论研究室、文艺创作室(也称文学院)。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的文学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省作协会员由改革开放前的143名发展到现在的1113名(据2000年7月7日统计),其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31人,还有大批业余文学作者活跃在各条战线。

1955年3月,中国作协武汉分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改选了领导机构,选出理事25人,常务理事11人;主席于黑丁。1956年4月,中国作协武汉分会召开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决定撤消常务理事,设主席团,选出主席于黑丁;1962年2月,中国作协武汉分会召开理事扩大会,修改了会章,改选了主席团,选出主席骆文。“文革”开始后,工作陷入瘫痪,1969年10月作协武汉分会被宣布撤销。

1978年6月,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恢复,选举产生新的主席团,选出主席骆文。1985年5月27日至31日,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和修改了《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章程》,选出名誉主席姚雪垠、徐迟,主席骆文,副主席王文生、王淑耘(女)、白桦、刘岱、刘富道、李北桂、洪洋、祖慰、杨书案、曾卓、鄢国培、碧野、熊召政、蔡明川(苏群)。聘请毕奂午、吕庆庚、李尔重、李健章、李蕤、武克仁、胡国瑞、程云等为顾问。

1990年12月22日至24日,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和修改了《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章程》,改选了领导班子,选出理事68名,后增补7名,共75名。主席鄢国培,副主席丁永淮、方方(女)、王先霈、刘不朽、刘富道、杨书案、洪洋、管用和,秘书长朱莎莉(女),副秘书长谢克强。聘请马国昌、王淑耘(女)、吕庆庚、吉学沛、刘岱、毕奂午、李尔重、李北桂、李冰、李晓明、李健章、李蕤、武克仁、骆文、胡国瑞、姚雪垠、徐迟、莎蕻、程云、曾卓、碧野、蔡明川为顾问。

历届省作协党组任职成员(仅限单独建制以后):书记洪洋(1985年12月至1990年9月)、毕志伦(1990年9月至1992年11月)、王锦华(1992年11月至1996年2月)、蒋林(1996年3月至2000年4月)、韦启文(2000年4月至今),副书记:刘富道(1985年12月至1999年3月),朱莎莉(1994年1月至今),党组成员有蔡明川、鄢国培、谢克强。

建国50年来,湖北文学界人才辈出,文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就辉煌,确立了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大省”地位。

前30年,一批老作家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碧野的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是在全国最早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之一;其散文《天山景物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滋养了几代人。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出版后,震动全国,为毛泽东主席所关注。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开一代新风,其诗作亦为毛泽东主席所赞赏。以写农村生活题材著称的吉学沛的短篇小说《一面小白旗的风波》,被改编成电影,并与其短篇小说《两个队长》一起,被翻译成英、法、俄等文字介绍到国外。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文学空前繁荣,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荣获全国大奖的就有百部(篇)之多,荣获历届“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和金凤青年文艺奖”的33件。长、短篇小说佳作迭出,中篇小说、报告文学、通俗文学与评论在全国位居前列,湖北文学已跨入为数不多的“文学大省”行列。

短篇小说创作成就比较显著。刘富道以《眼镜》、《南湖月》夺得第一、第三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王振武的《最后一篓春茶》、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李叔德的《赔你一只金凤凰》、姜天民的《第九个售货亭》、楚良的《抢劫即将发生》、映泉的《同船过渡》,以及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李传锋的短篇小说《退役军犬》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这些作品的获奖对湖北的整个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篇小说创作尤为突出。湖北许多作家首先是以中篇确立其在全国文坛地位的。在《小说月报》第七届(1995—1996)百花奖获奖的八部作品,其中有四部是我省作家的作品,湖北省中篇小说实力可见一斑。许多专家认为:写文学史不能不提到中篇小说,提到中篇小说,不能不提到湖北,原因就在于湖北是举足轻重的中篇大省。汪洋的《红烛》、映泉的《桃花湾的娘儿们》、楚良的《玛丽娜一世》等先声夺人,女作家方方、池莉以中篇小说创作蜚声文坛,并成为“新写实”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风景》、《烦恼人生》等多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刘醒龙的《村支书》、《凤凰琴》、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岳恒寿的《跪乳》、叶梅的《撒忧的龙船河》、胡发云的《老海失踪》等一大批中篇小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反响热烈。

长篇小说创作在全国文坛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姚雪垠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李自成》(第二卷)一经问世,立即风靡全国。鄢国培的《漩流》三部曲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李尔重的八大卷《新战争与和平》、杨书案的古代文化名人系列长篇“诸子系列”、苏群(蔡明川)的《圈套与花环》,还有一批中青年作家如映泉的《百年风流》、叶明山的《男儿女儿好看时》、刘醒龙的《威风凛凛》、邓一光的《我是太阳》、徐世立的《儿科医生》等数十部长篇小说,也先后在全国产生过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成就非凡。老诗人曾卓的诗集《老水手的歌》、散文集《听笛人手记》、洪洋的散文诗集《月色·水声》、熊召政的《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等饮誉诗坛。管用和、刘不朽、叶文福、谢克强、刘益善、高伐林、饶庆年的诗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罗高林的长诗《邓小平》问世后,全国20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碧野的散文集《蓝色的航程》、田野的散文集《挂在树梢上的风筝》等都在全国获得好评。杨书案的童话《小马驹和小叫驴》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奖;董宏猷的少儿文学作品《王江旋风》、《十四岁的森林》、《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鲁的儿童诗集《我们这个年纪的梦》、韩辉光的小说集《校园喜剧》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黄瑞云寓言》和凡夫的《100个动物寓言故事》也分别获“金骆驼”奖,是孩子们喜爱的佳作。

报告文学创作成就更为显著。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等一系列报告文学名篇,被誉为是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先导”“经典”之作,他这方面的成就,评论称:“所有当代作家中几乎无有能与之比肩者”。李蕤以反映武钢“O七”工程建设的报告文学《这里有十万颗火热的心》引起强烈反响。刘富道《人生的课题》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田天的报告文学《你是一座桥》,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田天报告文学选》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还有成绶台等合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风流峡谷——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等一大批获奖报告文学作品在全国深受好评。

文学评论也成就显著。以王先霈、陈美兰、黄曼君、孙子威、俞汝捷、於可训、李运抟、古远清、涂怀章、周勃、邹贤敏、张啸虎、江岳、樊星等为代表的湖北评论家,写出了大量评论文章和理论专著,对推动湖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长江文艺》、《长江》、《当代作家》、《芳草》、《三峡文学》等纯文学刊物,为繁荣湖北文学贡献颇大。尤其是创刊于1949年的《长江文艺》,半个世纪以来,始终不渝地坚持发现、培养文学人才,在它的周围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春笋般地成长,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活力。湖北许多知名作家和优秀作品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

为展示改革开放20年来湖北文学创作取得的成就,湖北省作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历时两年编辑并出版了《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共10大卷,计500余万字,精选了各个文学体裁的优秀作品,对我省文学事业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自1989年始每四年举办一次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金凤青年文艺奖,这是根据省委文件精神设立的湖北最高文艺奖,至今已举办了四届。2000年7月,省作协还举行了首届湖北文学奖的颁奖大会。这些奖项的设立,对推动我省文艺事业持续繁荣,无疑正在起到积极的作用。

老中青三代作家勤奋笔耕,为湖北文学百花园增姿添彩。他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历史题材又有新的发掘,着力讴歌美好人生,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与巨大成就,用优秀的作品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湖北作家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于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7#
发表于 2009-11-17 16:40:31 | 只看该作者

访问管用和先生

本帖最后由 建兰 于 2009-11-17 16:59 编辑

管用和先生说,他有幸当了三年专业作家,那时期发表了不少作品。自从当了作协的领导后,忙于行政事务,又成了业余作者。作品发表少了,得不偿失啊。没奈何,当时,你也无法不干,服从组织,岂能撂挑子。
28#
发表于 2009-11-17 16:53:53 | 只看该作者

访问管用和先生

[i=s] 本帖最后由 建兰 于 2009-11-17 17:01 编辑 [/i]

管用和先生说,身体不好,现在基本上不写了。有时候,应朋友之约,写点儿随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10 , Processed in 0.0816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