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为彭正军搜帖]在锤炼中提高语感素质[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5 19:3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锤炼中提高语感素质

——由鲁迅修改文章语句获得的启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也是语言大师。在语言运用上,他是十分讲究语言的准确与妥帖的。为了准确表达心中之意、抒发心中之情,鲁迅在遣词造句上,往往也是仔细地斟酌,并做必要的修改的。仅这一点,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上,我们都会获得很大的启示。修改是写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修改词句的过程,也是修正思想内容的过程。修改是为了表达更加准确,更加传神;那么在修改过程中就应该使言语表达合语境、合情感、合逻辑等。修改有助于语感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语感能力。

一、语感素质要求言语表达符合言语语境。

语言离不开生活,言语表达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首先受到生活语境的制约,言语表达要符合言语语境,言语语境要符合生活语境。即言语表达要符合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与观察实践。鲁迅修改文章语句在很多时候考虑到的就是言语表达与生活语境的一致性问题。我们可以看看鲁迅在写作过程中做的几例修改,就可以明白他是怎样在追求言语表达与自然社会生活语境的一致性的。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阴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改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支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作者在这一句话中有三处修改,一是将“树阴”改为“树叶”。“树阴”就是“树的阴影”,大多是投映在地上的,比如人们常常躲在树阴底下避开强烈的阳光。然而鸣蝉却不是在树阴里,而是在树叶里的。修改后更合生活实际,体现了观察细致,描写准确。二是将“泥墙根”改成“泥墙根一带”。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泥墙根本身是没有什么趣味的,有趣的是油蛉、蟋蟀、娱蚣、斑蝥、何首乌等等,这些东西只是在泥墙根一带地方。这样修改之后就恰当地反映了作者儿时有趣的一段生活经历和活动的范围,更加符合生活语境。另外,作者为了让一般读者也能了解“叫天子”是什么东西,加上了“云雀”这一通称,明确无误。再如:

原文: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娱蚣;还有斑蝥,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身喷出一股烟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改文: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娱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们发现作者在这一句中将“后身”改为“后窍”,范围比原来缩小了,写得更具体,读者容易想像。还有斑蝥喷出的烟雾是“一阵”,而不是“一股”。

有时要考虑符合真实让会生活语境,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等等。比如:

原文:其间亲见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是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一件小事》)

改文: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是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

因为“所谓国家大事”并不一定都是能亲眼看见的,作者改用“耳闻目睹”,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更符合人们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式。言语表达要得体,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审视。并且做到心中有读者,要有一个丰富生活经验的读者,口中才有妥帖的词语与之相配。

二、语感素质要求言语表达符合言语情感。

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同时生成,一个词语出现在作品中,它就表达了相应的思想内容,也表现了相应的情感内容。言语内容一方面反映言语者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描写对象的情感态度。不管怎样,言语情感态度都要与人物心理相一致。一个词语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不是最佳的时候、言语表达就需要被修改。这种修改成为必需,修改之后,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了。鲁迅在其作品中有不少的类似修改,这种修改往往在近义词之间进行斟酌,目的在于生动传神地摹写人物心理,或者烘托气氛等。比如:

原文:祥林嫂很不安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祝福》)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改文:祥林嫂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局促”替换了“不安”。在言语情感内容上,摹写祥林嫂和柳妈谈话时的心态就显得更紧张、更惶恐、更忧愁,在表达上达到了一种真切的效果,描写入物心理入木三分。再如,

原文: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阿Q正传》)

改文:天色将黑,他睡眼睬脆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在这—句里作者将“钱”改为“银的和铜的”。改后比以前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银的和铜的”给人一种质感,有一种视觉冲击和音响效果。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出阿Q有了几文钱之后的那种自鸣得意踌躇满志的神情。再如:

原文:大家同时活动起未,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抱着。仿佛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前头。(《五猖会》)

改文: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抱着”是写一种行为的持续,相对地说是一种静态,“抱起”是写正在运动的一瞬间,是—种动态。虽说“抱起”之后就是“抱着”,但是写这运动的—瞬间比写静态更能渲染出“大家同时活动起来”的欢乐气氛。不是一般的“抱起”,而是“高高地抱起”,这和后面的“快步”、“走在最前头”,都是用一些细节具体地烘托出那氛围来。在语言运用上,一个词语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言语主体的情感态度,但就在一些不经意的词语上作点改动,表达就完全不一样。运用语言,就要有对语言极其强烈的敏感性,包括标点符号在内。鲁迅在修改文章时,通过修改标点,达到控制节奏,改变语气的效果。比如:

原文: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二十四孝图》)

改文: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

在“最黑最黑”中间添加一个逗号,这样三个“最黑”在形式上构成并列,在语气上有层层加强的意味。三个“最黑”之前添加上“一种”指代的是一部分,显得合乎事实。

三、语感素质要求言语表达符合言语逻辑。

言语表达是情感外化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言语表达一定要讲究思维的严密,合逻辑,不允许颠三倒四。言语表达要讲究语言的连贯、简练,没有歧义,不会引起别人的误解。我们看鲁迅是如何体现其理性的言语表达的。首先看鲁迅为了言语表达的连贯性做出的修改。比如:

原文: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骂得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二十四孝图》)

改文:这些话,绅士们自然难免要掩住耳朵的,因为就是所谓“跳到半天空,写得体无完肤,一一还不肯罢休。”

由于说的是“绅士们……掩住耳朵”的原因,于是在“就是”前面添加上了“因为”二字。添加之后前后语义连贯,逻辑性增强了。再如:

原文:对于阴间,我已经颂扬过了,并不想追改,虽有“言行不符”之嫌,然而确没有受过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二十四孝图》)

改文: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无法追改;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9:38:35 | 只看该作者
在句子前面添上“然而”,使转折的语气更为明显。“已经”之前添上“终于”。“并不想追改”改为“无法追改”。别说并不想追改,就是想追改也无法追改了。“然而”改为“但”,以避免和前面添上的那个“然而”重复。

其次。鲁迅还有为避免引起误读做出的修改:

原文:我能在大众之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鸳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便是半语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二十四孝图》)

改文: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雷公电母站在云中,牛头马面布满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触犯天条的,即使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当的报应。

作者将“在大众之前”改为“在大众面前”。用“之前”有产生歧义的可能,除了有在某人面前的意思之外,还有表示时间的先后。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大众还没有冠冕堂皇地阅看以前我就阅看了的意思。改为“面前”,就消除了歧义。

最后,鲁迅为追求语言的简练而做出的修改:

原文:扫开一决雪,露出地面,用一面大竹筛,再用一枝短棒支起它,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怎样捕鸟呢?主要的工具是一面大竹筛。如果写成“用一面大竹筛,再用一枝短棒支起它”,显得过于累赘。经过修改之后就显得明白简练。“走到筛下时”这几个字写在纸上,一看就可以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人们的口语里从来不这样说。“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完全符合口语习惯了。“绳”改“绳子”,单音词改双音词,符合人们的口语习惯。

修改文章,斟酌词语,以上各个方面或更多的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到。完成言语作品的初稿之后.我们要有语言的斟酌意识。斟酌的过程就是语言锤炼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感素质的过程。在语言表达上,能够达到语感的广度、敏度、深度与美度等,这样语感素质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4#
发表于 2011-5-15 21:04:21 | 只看该作者
管老师,费心了!
您搜的帖为我们“语感”研究提供了更实用的理论支持。
                                                         天河中学   彭正军
5#
发表于 2011-5-17 17:24:0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8:43 , Processed in 0.0751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