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应高度重视用好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3 00:3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应高度重视用好教材



广元市实验小学    史远



有效的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的亲历体验,更需要丰富多彩、活力无限的学习资源作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有效的学习资源,教师的引领将缺乏智慧,学生的体验将缺乏真实,我们的课堂也将枯燥乏味。教材作为既定性学习资源,其本身经专家研究实践,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如果教学中不重视用好教材,教学活动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教材是编者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选编的文本材料,是文质优美,语言规范的课堂教学材料。教材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是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基点,甚至在我国很多僻远的地方,教材成了学生阅读的唯一材料。教材既然是“例子”,教学就应该把这个例子教好学好。只有充分尊重文本,让学生充分地解读文本,研究文本,走进文本,才能走出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活动,举好“一”才能“反三”。如果教学中不重视用好教材,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扎实,其发展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其次,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成熟的教材,编者尽其所能考虑了这些问题,想了一些解决办法,他们是力求通过自己的书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教学中用的图片、历史材料、新科技知识,教材上都有一些,教师日常工作很忙,有了这些资源,就不必自己亲自去找,事事都要自己处理。一句话,教材是为教师服务的,教师手中的教材正如战士的武器、医生的手术刀,教师没有理由不重视、不用好自己的武器。然而有的教师在当前一些前瞻性过度超前的名师展示课的影响下,背离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使用的取舍很“随意”,这是不妥当的。我们应该确立的认识是:教材是经过专家论证后的学习资源,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土壤”。因此,我们应尊重教材原貌,保持其本色,使课堂的教学有所凭借。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左右》时,有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生活知识,即学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自然地形成相关的知识,没有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活动中重视去研究,究竟应如何去区分生活知识与相应的数学知识,让课堂成为数学的课堂,而不是生活的课堂。实践表明,儿童对“左右”概念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①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析自己的左右方位(5~7岁)即方位固定后对左右的认识;②儿童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即左右本身的相对性和方位变化描述事物的相对性;③儿童比较概括又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即儿童在大脑中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能以固定的方位去认识所描述的事物的变化方位。因为,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左右”概念认识,第②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自然而然地进入第③阶段,建立起相应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使用教材,不能随意拔高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之适得其反。

第三,教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造就人才的土壤。人是思想的苇草。你读什么,你就是什么;你听什么,你就是什么;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你就是什么;你经常和什么人在一起,那么你就是什么人。孩子不是一颗白菜,不是只要浇水施肥就行,他有精神需求,他有生命,更有慧命。“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榕树可独木成林,也可做盆景,关键在于土壤。树冠是超不过树根的范围的,树根扎在沙漠或水泥地,树干是不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的。《圣经》里亚当(Adam)这个人名来源于希伯来文adam,意指土地或土壤;第一个女人夏娃名称(Eve)从希伯来文hava而来,意指“活的”,亚当与夏娃两字结合形成永恒的联系:生命来自土壤,而有了土壤的生命才是活的。不重视土壤研究,我们怎能种出好庄稼?不重视经过缜密思考、编制出来的教材使用,如何通过教学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在我国大多数教师开发、利用、创生课程资源能力薄弱的情况下,是不敢想象的。

第四,教材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教师一节课上得好与差,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不重视教材,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便无从谈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样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学质量检测的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的证明作为高考题;有的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和变形;有的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接。其用意就是引导我们要高度重视教材,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切实抓好“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相反,不少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忽视了对“三基”的复习,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重视教材,回归课本是教师的必然选择。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使其成为整体,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第三,依托教材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深化实施素质教育。随意取舍是对“用教材教”的曲解和误判。重视教材,用好教材是教师的理性思考。只有抓纲务本,才能还原教材的本真,实现真实、有效的课堂。



问题B面

教学不必重视教材



广元市利州区嘉陵小学   朱广萍



有的教师奉行“教材至上”,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这不仅违背新课程理念,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而不必太重视教材。

一、“知识中心”与“能力中心”——中美教育之比较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从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基本模式: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以知识掌握为中心”,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能力建设为中心”。

从知识的掌握看,美国学生确乎“不尽人意”。1995年11月,美国教育部在50个州对2.2万名高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美国历史考试,结果对“冷战”一无所知的占50%以上,有近1/6的学生对美国由来不具备起码的知识。美国前劳工部长威廉·布罗克任主席的教育小组在调查报告中指出:美国出生的四年制大学毕业生中,有56.3%的人常常算错十分简单的数学题,例如用3美元买一碗60美分的汤和一个1.95美元的三明治,应找回多少钱。

你也许会问:学生如此差的知识水平,何以有发达的美国?然而,以下事实不容忽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和医学奖的得主将近一半是美国人,经济学奖的2/3 是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位华裔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有深厚的美国教育背景,13亿人口的中国,至今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知识学得完吗?科学史家德里克·普赖斯揭示了知识增长的规律:“包含其中的常数,实际上大约15年增长1倍,50年内增长10倍,在一个半世纪内增长1000倍。”根据钱学森1979年的计算,一个化学家如果一周阅读近40个小时,光是浏览世界上1年内发表的有关化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就要48年。

面对知识激增的时代,在教育中当如何处理知识传授的问题?中美教育有不同的做法:

中美教育的不同特点


中国
美国

理论基础
以赫尔巴特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以杜威教育思想为基础,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课程理念
“课程是知识”,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设计和实施课程
“课程是活动,是经验”以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和实施课程

不同的价值取向
以知识为中心
以能力为中心

教学方法
书中学,听中学,练中学
做中学,问中学,议中学



从“教材中心”“课程是知识”“以知识为中心”“书中学”等字眼里,我们不难看出偏重教材、偏重知识是造成中国教育尴尬的主要因素。

二、教材的局限性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有小学生九千多万,而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在市场上占据了80%的份额。“万校一书”的现象怎能适应后工业化时期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教材一大统忽略了学生个体民族习俗、文化背景和文化的差异,南国的孩子感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正如北国的孩子感悟“小桥流水人家”一样吃力。

再说,现行教材瑕疵甚多,《小学语文教材指瑕博客》收录网友的教材指瑕网文共130多篇,如五年级上《窃读记》“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踮起脚尖”从“腋下钻”违背常理。原文是“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要挨蹭过顾客和书柜的夹缝,需要“踮”,但现在这一内容删去了,还“踮”就与常情相悖。将“我踮起脚尖”改为“我侧着身子”就可以了。五年级上《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句子原意应是:我一向以来(都)不愿意胡乱地扔掉一张纸。 “肯”,助动词。表示主观上乐意(《现代汉语词典》第776页)。换言之,“肯”,不是客观的东西,只是未成为现实的一种意愿。“了”,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现代汉语词典》第824页)。因为有个“了”字,使“妄弃”之未然成为已然,两种说法杂糅,语意前后矛盾。我认为,可改为“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不必太在意教材的使用。

三、教育先贤对使用教材的明示

叶圣陶在《读教科书不是最后目的》中指出“教科书不过是个纲领,是宾,真实的事物才是教学的材料,是主。教明白了教科书,清楚了教科书,算不得数。必须学者真个懂得了真实的事物,方才是教者教到了家,学者学到了家。”“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使包含在里头的种种东西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的作用,这才是目的,教师要尽责任,就得努力达到这个目的。” “叶圣陶先生还说过:“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这段话说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的习惯,仅靠每周的几节、每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谈到阅读资源时,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随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各种活生生的信息走入学生的生活,这才是学生阅读上永不枯竭的源泉。

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是教师处理教材唯一正确的选择

新的课程观把教材定义为“一种育人的媒体和手段”, 叶圣陶老先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精辟地对教材意义做了准确的定位,教材是给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的范例。既然是“范例”,教师就有对其进行选择、补充、调整的权利。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实际生活环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从属于、服务于教学需要的。教材是载体,是材料,教学时可以选择,更应当创新。创新的最终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毕竟教材并非尽善尽美,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再创造。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包括变更教材体系,调整教材顺序,摒弃和添加某些内容,甚至自编教材。美国教师在用教材这个问题上相当自由,他们将自己及其创造的活动就视为教材(准确说是课程)。如一个语文教师教语文,根本不用教材,教学时将学生带进自己的木工房里,师生一同做木工活,在做木器的过程中就有词汇、语法的学习,有口语交际,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学会了做很多木器,当然也学会了不少语文的东西,按照课程标准来检测,这个教师的教学是达标的,学生发展是良好的。

对待教材,教师应该有课程实施的视野,要学会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组建自己的教材,包括对现行教材进行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现行的教科书实际上只是儿童的小世界,真实的世界才是儿童的一本大大的教科书。新的教材观可以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教师应有的教学态度,也才是教师真实有用的教学实践智慧。

总之,教材不再是法典,不再是圣经,“教材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教学中不必太重视教材,要勇于开创教材使用的新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19:31 , Processed in 0.0690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