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让人既敬仰又亲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31 14:0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让人既敬仰又亲近

2011-05-24
作者:李雪林 来源:文汇报


    他是把《共产党宣言》全本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这样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翻译行为,也开启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生。


    在迎接建党90周年的时候,复旦大学师生也迎来了老校长陈望道120周年诞辰纪念,昨天,陈望道的亲人、学生、同事聚在一起追忆这位大师。在他们看来,陈望道的一生既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关心校园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望老,可贵之处,是既让人敬仰,也让人亲近。”
   
钻入柴房,倾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本


    1920年4月,29岁的陈望道带着日文版、英文版的两本《共产党宣言》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就在自家宅院旁一间柴屋里开始翻译。此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报纸上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的部分章节,但是还没有全文的翻译。当时的学者认为,翻译这本书要三个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至少精通德文、日文、英文三门语言中的一门;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陈望道是最合适的。”上海《星期评论》社函约他试译。


    陈望道的儿子陈振新回忆说:“他把自己关在柴屋里,不分昼夜地翻译。祖母不忍心,包了一些粽子,让父亲蘸着红糖吃,也可以补补身体。过了一会儿,祖母去收拾碗碟,结果发现陈望道的嘴巴全黑了。原来,陈望道当时注意力非常集中,结果把粽子蘸着墨水吃了。”


    就这样,陈望道花了比平时多数倍的功夫,终于在1920年4月底把这本小册子译成了。陈望道生前曾经这样回答“你为什么会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提问,“当时我们国家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社会发展的方向,思潮很多,有各种各样名称的主义,我相信共产主义,所以我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学行并重,立新闻人从业根本要求


    带着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荣光,陈望道的人生开启了又一条教育之路。


    在1942年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后,陈望道提出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办系方针和“好学力行”的系铭。在讨论确定新闻系系铭时,有人曾提出“打成一片”四个字,就在这四个字即将通过时,陈望道说:“我建议还是以‘好学力行’作为新闻系的系铭为好,学行并重才是对新闻人根本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他把《哲学原理》、《伦理学》(也就是逻辑学)作为必修课,希望学生能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一次,陈望道上课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我们每天来上课要经过的那座桥,两边的护栏杆有几根?”同学们面面相视,没人举手回答。陈望道严肃地说:“我们作为未来的新闻人,要随时注意身边的事情,要有敏感性。”


    1944年复旦大学在重庆招生,湖南青年张啸虎报考新闻系,他数学考了零分,但两篇作文都考了100分。作文考100分,在复旦大学的考试史上从来没有过。按照规定,主科只要有一门吃了“零分”,就不能录取。时任新闻系主任的陈望道认为一个投考新闻系的学生,一支笔能这样棒,应该破格录取。经过他力争,复旦破格录取了张啸虎。


    而陈望道的儿子,报考复旦差了三分,有学校领导暗示是否招进来,但是陈望道没有开这个“后门”,这个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
   
调亮复旦灯光,让学子省力读书


    陈望道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18个兄弟院校的相关系科并入复旦,一时间群星际会,人才荟萃。”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感叹道,“各校有各校的传统和校风,教授们又个性迥异。要把多样化的文化背景融到一起,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如果没有一个有资历有声望的校长,是难以凝聚人心的。而陈望道众望所归,正是一位合适的校长。”


    从1952年到1977年,陈望道主持复旦大学校政25年。他特别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复旦从1954年开始形成一项传统——校庆要举行科学报告讨论会,检阅全校师生的科学研究成果。陈望道说,“想以全校教师的创造性的光荣成就来庆祝这个光荣的节日。”


    不仅操劳学校的大事,对于学生的关心,陈望道也事无巨细。当时的校办主任徐余麟和陈望道的秘书蓝聚萍还记得,电灯怎么装、路怎么弄,陈望道都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一再关照后勤部门,将学生宿舍、图书馆、体育场所、教室里的灯光加亮,让他们看起书来不“吃力”。


    徐余麟还记得,解放初期进复旦读书的时候,大部分女同学住在校内,相当一部分男同学住在校外,每天往返上学很辛苦。望老还发现,当时的邯郸路上,有很多通往五角场的大卡车,增加了学生穿越马路的危险性。“望老非常不放心,一直想把学生全部转移到校内住。”后来,他奔走呼吁,最终让国权路和国顺路都变成了单行道,降低了交通对学生生活的危险系数。


    1962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一年,毕业生暂时出不去,新同学要入校,可学校却没那么多房子。望老知道这个情况以后,紧急开了一个校务委员会会议,决定把学校的大礼堂、校工会的房子空出来,让老毕业生住,腾出的宿舍给新生住。为了说服毕业生,陈望道要求后勤部门不要嫌毕业生麻烦,“因为他们是复旦的亲人,要让他们非常愉快地走”。


    “有的人备受敬仰,却无人敢亲近。望道先生是你敬仰他,又可以亲近他。”陈望道的第一个研究生、复旦语言研究所陈光磊教授这样描述对导师的感觉,“大学的校长应该是这个学校的文化灵魂。望道先生就以他‘真善美’的人格魅力为复旦的文化精神树立一座丰碑,而且象征了复旦的文化精神。”
   
学术探讨,不唯洋不唯上不唯古


    陈光磊1962年考上陈望道的研究生。记得召开文字改革会议的时候,对普通话最初定义是“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望道先生表态:“这个定义有逻辑错误,既然是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那么就不需要推广普通话,推广北京话就可以了。”


    有关部门连夜开会,把语言学家请来讨论。望道先生说:“北京话是一个语音系统的标准,但不能说全国人都来说普通话。”所以,后来普通话的科学表述变成了现在的“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后来又加了一句:以现代白话文为规范的语法规范。


    陈光磊说:“确定一个国家的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要有理论根据。我认为,这些都是望道先生真正的不唯洋,不唯上,不唯古。”


    陈光磊说,现在很多学者没有国学基础,空谈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处在中国历史大变动的时代,陈望道等一大批人物既有扎实的国学基础,又有良好的外文训练,他们的学术才是真正体现现代化、民族化、国际化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28 , Processed in 0.0909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