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邂逅邱华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31 19:3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邂逅邱华栋

谭功才

促使我写下这个文章,只是源于和著名作家邱华栋邂逅之后的一次对话。

应该说我和华栋兄还是有些缘分或者说渊源的。之所以称呼他为华栋兄,并没有攀附的意思。他回复我的信息称我为兄,惭愧之余便只好反过来称其为兄了。其实,论年纪我还比他蠢长一岁。我说,见到您真不容易啊!睿智的华栋说,见到你更不容易啊。想想也是,无论是一个著名作家要和一个籍籍无名之辈,或者说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作者要和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见个面,还真不容易。

市委宣传部给了我们一个和名家见面学习的机会。

此前的一次文友聚会上,增城的东荡子就曾透露说本月省里有一个“三名”笔会要在中山召开。27号中午接到通知,要作协去开发区参加一个晚宴接待省“三名”笔会的领导和作家朋友们。在资料众多的嘉宾名单中,不乏有一批如雷贯耳的大名,但我一眼就瞥见了“邱华栋”这三个字,心里就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惊喜和激动。

我和华栋兄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十八年前。那时,他还在武汉大学念书,就出版了他个人的第一部小说集《不要惊醒死者》,而我正是通过我们县文联辗转得到这本书而得以“认识”他的。当年的我还是一个惶惶不安徘徊在文学门槛边沿的文学青年,邱华栋就已经是一名身在学校却小有名气校的作家。而现在的他更是一个极负盛名的当红作家了。我几乎是一口气就读完了他那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集。很是喜欢他那种看似不经意却又机智无比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这本书里面一直都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生的终极——死亡。年纪轻轻的华栋兄从一开始就已经显露出与常人不一般的透视人生的能力,而直抵生命的内核。

一年后,我北上京城的时候,背包里只装着两本书,一本是我当年诗歌入选的《湖北当代诗人二百家》,另一本就是邱华栋的《不要惊醒死者》了。工作之余,我常常拿出这本书,在里面寻找一些描写学校生活的细节,与我同在一起的文友交流探讨。只可惜那时根本不知道华栋兄就在北京城里做编辑。而我也只在京城辗转了几个月,就南下广东来到了伟人故里中山市。应该说与华栋兄在最近距离的一座城市里“擦肩而过”了。

知道华栋兄在北京《中华工商时报》做编辑的准确信息,是我在一家小报做编辑的时候。那时,我供职的单位刚好订阅了这份报纸。曾试图打过几次电话,想从声音上“认识”一下神交已久且甚钦佩的作家华栋,无奈被多次告知他不在。于是,心生疑惑,是不是为成名所累不肯“认识”我们这些文坛小卒?这个疑问直到我这次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他后,才得到真正的答案。

晚宴时,我双眼四处逡巡,未能搜寻到我想要的影子。当我们东道主中山市作家协会一起逐台敬酒的时候,我一眼就扫描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形。我径直走到他身边:“您就是邱华栋老师吧!”没等他有任何时间的想象,或者惊讶,或者疑问,我便简单自我介绍我与他“认识”的过程。

“那是得好好坐下来聊聊了!”

第三届全国“三名”笔会,是广东省作协和本市宣传部联合举办的为推介本土佳作的“广交会”。作为一名既是名家又是名编的华栋兄,手里握有皇家文学刊物,自然围着他的为数不少。或许是我与华栋神交已久的故事感染了他,他欣然接受我“聊”的邀请。说实在话,我是没有资格和他上“聊”这个级别的,按照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等须仰视才见,我等只有聆听的份。

一个真正写作的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军,终究只是一个人在独自面对整个世界。我们必须对一个时代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和距离感。一个作家,只有不断质疑,不断否定,不断警惕,不断反叛,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很显然,这是一个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倾向。包括我自己都在有意识无意识地缩短距离,丧失必要的警惕性。

华栋兄供职于京城皇家刊物《人民文学》,用我们的话说是吃皇粮的。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按照华栋的名气和地位,如果不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警惕性的话,他的作品绝对不会有如此纯净度,也绝对不可能以每年出版一部文集的速度,推进着他一步一步迈向文学的高地。

我问华栋兄:你究竟发表了多少作品啊?他说也才六百多万字。也就是说,二十年来,他每天至少要以1000字的速度始终不间断,才能达到这个量。他用了一个“状态”的词。一个作家首先随时都要保持一种状态,就像狙击手一样,就像猎手一样,就像运动员一样。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作家姿态吧。

华栋兄在他的小说集《手上的星光》里这样写道:“我知道我现在对写作更加热爱和自信了,我知道即使我的写作技艺越来越熟练和精巧,但最初触动我写作的创造欲、倾诉欲一直都存在。它们就在那里,在每一篇小说的内部,如同果实都有一个果核。因此,现在我可以宁静地说我是一个作家了。”

华栋兄何以如此自信?我认为他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之后,仍然和这个时代保持着足够警惕性和距离感,以及一种随时主动出击的最佳状态。而他的这些个性正是当下我们许多作家所缺乏或正在逐步被这个时代所消解的东西。

生活中的华栋兄究竟是什么样子?在我的记忆里(当然还是从他的小说集中得来),他是一个性格豪爽的西北汉子,不摆架子,敢说真话的性情中人,这一次在零距离的接触中得到证实。那晚的聚会,在他的提议下,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要表演一个自己的节目。轮到他时,在我们的起哄声中,他那惟妙惟肖的驴叫声,竟让我们个个都笑翻了天,性情中人的性格可见一斑。

还是东荡子说得好:为文的前提是为人。华栋兄与我们中山的众文友相处那么短暂,那么地谦虚,那么地随和,在他回北京上飞机之前还不忘发短信给我要多保重,多写东西,多交流。

华栋兄为人为文的品质,在与他短暂的邂逅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我们更期盼他今后的作品中一定会有我们中山,以及我们的影子。









                                                     2009.12.30 龙斜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22:55 , Processed in 0.1320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