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传播正在改变审美范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 19:4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传播正在改变审美范式

  





时间:2010年03月19日 08时32分   来源:《人民日报》2010年03月19日14版   作者:何志钧








   

  
  信息传媒和文化消费是现代性文化息息相关的两翼,二者互相影响,互相生成,共同构成了当代文艺研究的新视野,势必对当代文艺美学的学理建构产生深刻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理想,客观上也势必促成与时代文化相适应的特定美学范式,当我们考察透视当代文艺创造接受状况的新变化时,如果仅仅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惯例,搬用传统的文艺美学概念和规则,往往捉襟见肘,无力应对审美文化的新境况,解释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如果说19世纪是火车、铁路和思想体系的时代,20世纪是汽车、高速公路和分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当是电脑、网络与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一种集信息制造者、传播者、消费者为一体、实时互动的新型媒介传播时代已经来临。网络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观念,正在和必将导致当代文艺美学的范式转换。数字美学、网络美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文艺美学的新范式。

  在今天,传统的审美理想、文学理念、创作接受惯例等都深受新型网络传播方式的冲击。网络传播深刻影响了当代文艺与审美实践,使审美情境、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与审美情状、审美心理、审美创造接受惯例发生了全方位变化。

  网络传播的出现不但使信息传播变得空前迅捷,而且使世界范围内跨域流动的信息容量猛增,文化传播日益全球化。新型的网络传播开辟了人类文艺生活“数字化生存”的新境界,也极大拓展了文艺美学的研究视域,改换了旧有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模式。随着传统大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乃至后信息社会的转换,审美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型,从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数码文化的文化剧变直接导致了当代文艺和审美的影像化、同质化、脱域化,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和我们置身的审美情境被不断重构。审美情境的空前变化势必促成文艺美学的范式转换。

  网络传播开辟了新的审美维度,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精神,使传统的真实美学遭遇到虚拟美学的挑战,使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受众的传统单向度传输的艺术实践和审美关系,逐渐为实时动态交互的在线审美关系取代,被动接受式审美变为了主动随选式审美。与传统社会文艺审美模式的单一化、功能的大写化、关系的从属化不同,网络传播、信息传媒文化与消费文化、创意文化一道导致了文艺审美模式与情状的剧变。传统审美信息的单向度传输为散播取代,作者与读者的主从关系变为了受众与写手、人机间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集团接受为分众化接受取代,文艺市场日益细分,接受群体日趋小众化、多样化。文艺创造也从重视个体写作、性灵抒写向重视文化创意、产业运作转变,从重视批量生产逐渐变为重视量身定做,文艺消费显示出了明显的私人化、个体化趋势,文艺消费模式日益多元化。网络传播、信息传媒文化还使机械复制向电子复制迅速跃进,促成了一个建基于“比特”而非“原子”之上的新型文化。Internet的即时信息复制能力显示了有别于物理逻辑的新型符号逻辑,“超真实”的类像、仿真在传统的实物审美之外催生了非再现的拟像审美。由此,再现型的传统文艺美学范式势必遭到非再现的虚拟美学范式的冲击。

  在网络传播时代,审美心理也呈现了新的特点。伴随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文艺和审美信息再也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专利,精英审美趣味势必日益边缘化。人们体验和看待文艺作品的方式、文艺观念、审美理想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如本雅明所言传统文艺审美是感悟式的静观审美,突出的是文艺的膜拜价值,传统审美活动中洋溢着所谓“神性仪式化”情韵,那么现代信息社会中文艺产品则成为供人消遣娱乐的人工制品,呈现的是展示价值,网络文艺、电子游戏则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操控价值、交互趣尚,网络文艺创作的过程常常就是一种在线交互的集体接龙、协商切磋。电子游戏借助游戏引擎、3D画面、人物建模、视觉仿真、听觉仿真等,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传感通道营造现场感,玩家可以进入游戏灵境的“虚拟现实”,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切身歆享沉浸体验,操控其中而非膜拜于外、观赏于前。传统的印刷文化奉献给人们的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形象,而网络传播、多媒体艺术则使人们走进了“图像世界”,视觉形象成为文艺审美活动中的新宠。电子游戏、绘本、网络超文本咄咄逼人,时尚化、风格化、奇观化、仿象化的审美取向蔚为潮流。网络传播也打破了文艺审美的地域时空限制,使文艺信息得以摆脱物理载体、现实时空的束缚全球流动,审美主体得以跨域在线交流,传统的源于现实空间和地方性知识的审美心理惯例由此被改写。与文字传播、传统读文时代纸质文学读者理性、谨严、内敛、有序的审美心理不同,网络传播时代的受众则长于图像感受,弱于文字思维,更为感性、浮躁、外露,更具民主参与精神和开放兼容的心态。

  电子传播使信息交流结构失去了传统媒介时代的稳固性,也势必使自我日益去中心化、去稳定化。传统的作者、读者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倾斜关系、顺承关系遭到了消解。来自各种社会阶层的审美主体取代了传统的专业化知识精英主体成为网络空间、大众文化场域中的弄潮儿。文艺创造和审美实践日益平民性、全民化,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根据自己的心愿选择特定的创作方式,凸显自己的审美个性。网络传播时代也是一个文艺创造、接受日益媒介化的时代,文艺审美主体的媒介化成为一个突出的事实。这不仅是指传媒业从业人员在当代文艺审美实践中,起着沟通作者和受众的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这些新型文化媒介人成为当代文艺生产消费中举足轻重的新主体,而且是指媒介日益成为审美的构成性要素,作家和受众离开媒介就可能举步维艰。

  网络传播对审美客体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传播的时代是一个多种媒体空前融合的时代,这为文艺的跨媒体传播运行提供了契机,赋予了审美客体多媒体性、超文本性,使影视、小说、DV、电子游戏得以相互改编,形成了链接效应。也使它们得以不断汲取对方的技术因子和艺术审美理念丰富自身。同时,Internet的即时复制能力使得原本不复存在,无原本的复制品广为传播,摹本与真本、珍本的界限被消解,文艺产品日益“脱域”化、无根化、中性化、共时化,地方风情、神性仪式化色彩、审美灵韵日渐弥散,膜拜气息、珍稀品质渐次淡薄,文艺与非文艺、商品与艺术、生活与审美之间截然对立、高下判然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商品日益形象化、艺术化,文化日益产业化,日常生活日益审美化,审美自律、唯美主义、文艺超然于世俗生活之外的传统文艺美学观念由此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数字化革命”导致了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的转变,使传统的“烟囱工业”日益被“无烟工业”、“创意产业”、“知识经济”取代,形象、符号、品牌、创意日益成为商品价值的源泉,也日益成为审美客体的内核。

  后工业化、都市化进程、信息媒体革命是当代文艺美学赖以存在的事实性基础,网络传播在使人类迈进数字化时代的同时,也加剧了审美失范和审美倒错,在对待信息传媒文化问题上,我们很容易因其杂语化、平面化、拟像化而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网络传播客观上要求人们以前瞻的而非怀旧的,乐观的而非悲观的心态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人生,从信息文化良性发展的高度积极引导当代审美实践。通过对网络传播、媒介转型条件下文艺生产消费状况进行现象透视,总结当代文艺审美实践的经验,有利于我们与时俱进,改进传统文艺美学研究的套路和学理范式,更好地涵括和应对当代文艺审美实践的新状况和新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22:57 , Processed in 0.1222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